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被引量:4
1
作者 Bojie Fu Yanxu Liu +5 位作者 Yan Li Cong Wang Changjia Li Wei Jiang Ting Hua Wenwu Zhao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1年第2期87-94,共8页
The great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light an urgent need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linking humans and nature.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 a broad and practical discipline... The great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light an urgent need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linking humans and nature.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 a broad and practical discipline focused on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They aim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earth system,the driver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under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The maj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rive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science programmes guide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romotes new branches of the discipline;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esults in a research paradigm shift.Facing the critical research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rans-and interdisciplinarity,breaking through the key technology,targeting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disaster issues,and suppor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ine critical scientific issues should be focused on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adaptation,petroleum and mineral resources,water cycle and water re-sources,soil and land resources,ecosystems,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isaster risk,and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to enhancing funding systems,improve talent cultivation,develop scientific platforms,and streng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to support scientific policymaking.The promo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nabl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levant to assure a more sustainable glob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ROPOCE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Key technolog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下载PDF
生态经济地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合的构想
2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1 位作者 刘伟 陈彩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8-1375,共8页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 回应当前学界关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能否走向融合的讨论,文章构建了一个有利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的生态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提出关注“人”作为本身级联产业、技术、制度系统复杂关联的地域巨系统的能动性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关系,通过探讨环境变化和技术变革背景下人地系统耦合机制和调控途径,在综合权衡中寻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选用“桑-基鱼塘生态经济系统百年演变”“数据中心的‘数-能-水’系统级联”“生态修复规划的人文视角”3个案例来阐明生态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最后,围绕“格局―过程―关联―路径”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态经济地理需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议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要素耦合格局、不同系统间要素流动过程及影响、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区域复杂关联、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以上述议题为牵引,加强自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地理学科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学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学科融合 生态经济地理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明清回儒人性概念阐释与伊儒会通
3
作者 马晓琴 张伦恺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学通四教”的回儒学者,他们积极介入中国传统思想和伊斯兰哲学议题的讨论,生产出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就人性的内涵而言,明清回儒学者将人性界定为人生而为人的本质,这一本质体现为人所具有的智慧、理智之性;在人性的类型上,回儒们认为人性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人之特性,还有人之物性。在人性概念的讨论上,明清回儒学者既有对伊斯兰灵魂观和儒学人性观的借鉴吸收,也有与二者的不同创新,体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文化融会贯通中的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儒会通 明清回儒 伊斯兰 人性概念
下载PDF
害虫种群的发展与调控
4
作者 党英侨 王小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作为自然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昆虫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害虫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尽管人类长期与其进行斗争,但很难获胜。这主要是因为害虫种群在时空尺度上均易拓展,而人为干扰只是在局部起到一定的害虫种群数量调... 作为自然界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昆虫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害虫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尽管人类长期与其进行斗争,但很难获胜。这主要是因为害虫种群在时空尺度上均易拓展,而人为干扰只是在局部起到一定的害虫种群数量调控作用。事实上除喷施化学药剂、布设诱集装置和采取营林及捕杀等人为干扰措施外,气候、寄主植物和天敌等其他生物也是害虫种群调控中的重要因子。基于害虫种群发生发展现状,在阐明害虫种群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从气候条件、寄主植物和天敌等方面介绍自然条件下害虫种群的抑制因子。通过综述目前常见的几种害虫种群调控途径,认为害虫种群调控需要考虑全部种群分布的区域、作用因子的短期致死率、持续作用时间等,并以最终累积的种群年总死亡率或世代总死亡率为重要指标。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充分利用天敌等自然调控因子的作用,削减各因子之间的不利影响,是更好调控害虫种群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种群 气候 寄主植物 天敌 人类活动 综合调控
下载PDF
基于人为干扰预警评价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查飞云 徐瑾 +2 位作者 燕翃翔 陈慧敏 赖智慧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在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流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现有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以人为干扰评价、生态本底评价和人为干扰空间预警评价结果为依据,以整合归并、功能区划分和边... 在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流程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现有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以人为干扰评价、生态本底评价和人为干扰空间预警评价结果为依据,以整合归并、功能区划分和边界优化为主要步骤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流程,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流程 生态本底评价 人为干扰评价 人为干扰预警模型
下载PDF
城乡融合下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6
作者 李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7-96,共10页
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途径。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城市边缘区是人的自然化的实践主体、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而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由于其自身的媒介作用,是人的自然化实践空间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公共... 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途径。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城市边缘区是人的自然化的实践主体、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而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由于其自身的媒介作用,是人的自然化实践空间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建设应在城乡融合导向下,构建“基底型—斑块型—廊道型”生命共同体,承载社会产业融合、经济要素融合、空间生态融合。在系统化、弹性化、多元化和田园化建设原则下,探析城市边缘区不同公共空间的设计维度和设计策略。最终,指导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通过人的自然化的实践,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市边缘区 公共空间 人的自然化
下载PDF
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构——一项基于公务员“经济人”和“政治人”耦合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申喜连 贺永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01,共6页
公务员的“经济人”假设肯定了其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公务员职业的政治性特征和公务员个人的政治追求,决定了不能忽视传统的政治激励和道德激励。但现阶段公务员物质激励和政治激励都显现出功能不足的危机,因此,必须有机整合公... 公务员的“经济人”假设肯定了其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公务员职业的政治性特征和公务员个人的政治追求,决定了不能忽视传统的政治激励和道德激励。但现阶段公务员物质激励和政治激励都显现出功能不足的危机,因此,必须有机整合公务员的双重人格,从人性的耦合特性出发,导入工作激励,以塑造公务员敬业精神为目标,以引导公务员职业发展为路径,以优化激励环境为保障,重构公务员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 激励机制 人性 耦合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到“绿色设计”——谈中国传统灯具设计中的整体意识及其现代发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耀引 任新宇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6-199,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反映在传统器具设计中则是一种整体意识、一种友好的环境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在传统灯具中表现为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以及对环境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反映在传统器具设计中则是一种整体意识、一种友好的环境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在传统灯具中表现为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以及对环境问题的考虑,表现为对产品、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全面思考。从宏观上对设计要素进行全方位考量,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思维对现代设计仍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具体发展为更系统的绿色设计方法和流程。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则表现为设计者对灯具整个生命周期的关注,以及对产品生命循环系统的整体统筹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绿色设计 整体意识 环境观 传统灯具 设计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集成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程国栋 赵传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05-1012,共8页
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及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指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集成研究的必要性,旨在为精细管理水资源,提高单方水产出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思路。以黑河流域为例,追踪流域研究历程,... 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及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指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综合集成研究的必要性,旨在为精细管理水资源,提高单方水产出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思路。以黑河流域为例,追踪流域研究历程,目前从野外调查试验观测,模型模拟到研究平台建设,黑河流域的数据知识的积累已基本具备开展流域生态水文综合集成的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进行集成研究应加强的3个方面:①加强综合观测;②强调人文因素的定量研究和人文过程的研究;③重视模型、模拟方法在描述和反演地理真实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综合集成 生态水文过程 自然-人类耦合系统
下载PDF
自然资源要素智能解译研究进展与方向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继贤 顾海燕 +4 位作者 杨懿 张鹤 李海涛 韩文立 沈晶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06-1617,共12页
自然资源要素解译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最基础、投入工作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工作,存在可解译类别少、要素边界不准不全、类别属性可靠性不高等诸多挑战。本文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应用场景出发,首先从要素解译到场景要素耦合的解... 自然资源要素解译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中最基础、投入工作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工作,存在可解译类别少、要素边界不准不全、类别属性可靠性不高等诸多挑战。本文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应用场景出发,首先从要素解译到场景要素耦合的解译范式、数据驱动到知识驱动的解译方法、人工目视到人机协同的解译手段3个方面阐述了自然资源要素自动解译的研究进展;然后探讨了6个重点研究方向及其研究内容,包括场景要素耦合解译、知识驱动语义理解、人机协同智能解译、内外一体与三维环境解译、关键参数精准计算与定量反演,以及高可信质量控制与真实性验证;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自然资源要素智能解译研究提供思路,推动解决困扰遥感影像自动解译方法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应用中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 智能解译 场景要素耦合解译 语义理解 人机协同 内外一体解译 参数反演 真实性验证
下载PDF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振海 王蕾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和"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天人相应&q...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和"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黄帝内经 体观
下载PDF
浅析中国园林新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智聪 赖钟雄 +1 位作者 薛光弼 李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9-92,共4页
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下的中国当代园林,正处在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传承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倡导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走中西合璧的园林将是中国园林新的发... 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下的中国当代园林,正处在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传承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倡导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走中西合璧的园林将是中国园林新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天、地、人” 合一 理想模式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家具的人性化设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安胜足 张晓燕 刘志军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5年第6期50-51,共2页
本文从社会背景、基本内涵、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之间关系几个方面对家具人性化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生化设计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诚 寿杨宾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11,共4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 天人之分 天人相参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 被引量:8
15
作者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印度美学是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形态的美学体系。其中 ,原始思维方式对印度美学思想诸种特点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完整性、情感性、意会性、直觉性等特点入手 ,分析原始思维对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 印度美学是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形态的美学体系。其中 ,原始思维方式对印度美学思想诸种特点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完整性、情感性、意会性、直觉性等特点入手 ,分析原始思维对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具体的影响 ,认为正是由于原始思维的影响 ,才形成了印度美学的主体性原则 ;才导致印度美学从关注有限走向追求无限 ;才使其艺术创造从可言说走向追求不可言说之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思维 万物有灵 物我同一 印度美学
下载PDF
整体之诚与继善-成性--王船山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美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船山诠释孟子的道德哲学,首先排除认知主义对性的外在把捉方式。对人性的认知取向,将人性推衍为外在性的如有物焉,而忽略了人自身基于活生生具体行事活动的整体性。由此,船山突出了流动的整体性作为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背景,强调了性不可域... 船山诠释孟子的道德哲学,首先排除认知主义对性的外在把捉方式。对人性的认知取向,将人性推衍为外在性的如有物焉,而忽略了人自身基于活生生具体行事活动的整体性。由此,船山突出了流动的整体性作为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背景,强调了性不可域善(不能以凝固的理智规定性来局限自身实现的生命活动),并提出以诚代善(以基于人之行事活动的动态世界整体之自身实现作为理解善的基础),在诚、善与性的关系上作出了细致而深刻的分梳与阐释。整体展开自身,由具体个体而实现。个体的存在,其本质日生日成,是整体及其流变过程中的自我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不可比拟于物 认知主义 性不可域善 以诚代善 性日生而日成 整体
下载PDF
本土营造——韩城县域传统人居环境的“八景”营造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涛 杨豪中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10期23-27,共5页
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探析"韩城八景"在县域层面的确立原则及营造方法。在阐述"八景"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就县域人居环境的自然体系、文化体系、聚居体系、以及聚居支撑体系,寻求与风景体系的内在关联;并进... 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探析"韩城八景"在县域层面的确立原则及营造方法。在阐述"八景"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就县域人居环境的自然体系、文化体系、聚居体系、以及聚居支撑体系,寻求与风景体系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总结"八景"营造的基本理念以及"寻胜"、"立意"、"营建"、"登临"、"体境"、"再创造"、"文学表达"等持续历程;进而确立以"城"为核心的风景环境层级与发散模式。由此例证:八景反映了区域人居环境在整体性控制、关键性选择、凝聚性创造、以及乡土精神代言中的本土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县域 八景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哈姆雷特:超自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达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他的作品《哈姆雷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哈姆雷特》
关键词 人文主义思想 有机结合 超自然 《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时期 莎士比亚 代表作 作品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涯人 邹效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45,107,共11页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观念滥觞于上古时代的"神人交通"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华夏子孙...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观念滥觞于上古时代的"神人交通"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华夏子孙特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宇宙观与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观及由"合"到"分"再到"合"的矛盾观;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此,"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具重要启示:(一)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自然界及其规律为前提和原则,将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二)它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而扬弃了两种主义在目的和手段上的相互割裂和尖锐对立;(三)它倡导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超越了两种主义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各执一偏;(四)它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时而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主要方面,时而强调人对自然的遵从是主要方面,具有灵活的辩证的性质;(五)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是功利主义的或是极端人本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纯粹科学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而"天人合一"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型的德性文化,它兼具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性质,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和超功利的境界,从而扬弃了两种主义的片面性和短视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住宅融入自然之意趣与方法浅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3-105,117,共4页
中国古代住宅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想基础,具有显著的"融入自然"的特征,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其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畅怀自然的独特意趣,及其具有的独特空间特征与文化价值,包含着中国人的重要居住理... 中国古代住宅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想基础,具有显著的"融入自然"的特征,包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其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畅怀自然的独特意趣,及其具有的独特空间特征与文化价值,包含着中国人的重要居住理想,对当代中国住宅设计具有可贵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住宅 天人合一 融入自然 居住理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