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the last 300 year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20
1
作者 ZHENG Jingyun HAO Zhixin GE Qua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182-2193,共12页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 The precipitation at 17 station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6―1910, using the snow and rainfall records in the Qi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and farml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soil physics model related to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the surface water bal-ance equation are taken as main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The field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by artificial rainfall is conducted to check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4 sub-regions are established, going back to 1736. Analysis of the time series indicates that the abrupt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from high to low oc-curs around 1915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1791―1805, 1816―1830 and 1886―1895, the precipitat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e mean of the series. While both the periods of 1916―1945 and 1981―2000 are characterized by less precipitation. Three periodicities of 22―25a, 3.9a and 2.7a are shown in the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Moreover,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22―25a becomes weaker and weaker since the abrupt change of 1915 and disappears in the late 1940s, and then the periodical signal of 35―40a appears inste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tion precipitation LAST 300 year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now and rainfall archive in the QING Dynasty.
原文传递
基于方志史料的明至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研究
2
作者 刘海峰 肖坤 席光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本课题基于方志史料,搜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信息,系统梳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明至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的种类及其产地的时空分布信息,并对该地区纸质物产种类及其产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 本课题基于方志史料,搜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信息,系统梳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明至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的种类及其产地的时空分布信息,并对该地区纸质物产种类及其产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分布广泛,共搜集到产地信息237条,其中以湖南最为丰富。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种类丰富,包括皮纸、竹纸、草纸、棉纸和火纸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种类则从传统的皮纸、草纸发展到竹纸再到多种原料混合造纸,质量也显著提高,是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工艺技术提高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纸质物产 长江中下游 明至民国时期
下载PDF
清代以降辽河中下游地区玉米种植变迁述论
3
作者 朱星宇 朱锁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7,共10页
玉米作为高产耐瘠薄的美洲作物,自清代以来,在辽河中下游地区就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杂粮”的种植地位。但是清末以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大豆作物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玉米种植开启了从“园圃作物”向“主粮作物”过渡的趋势,辽河中下游... 玉米作为高产耐瘠薄的美洲作物,自清代以来,在辽河中下游地区就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杂粮”的种植地位。但是清末以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大豆作物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玉米种植开启了从“园圃作物”向“主粮作物”过渡的趋势,辽河中下游各县纷纷出现了玉米“大田化”趋势。但是,直至伪满政权覆灭,由于传统作物高粱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玉米在辽河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大田化”趋势最终未能将玉米种植导向“地方食粮大宗”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以降 辽河中下游 玉米 变迁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下游晚更新世冰卷泥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珂 刘开瑜 杨景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14-718,共5页
在宁夏清水河下游 (北纬 37 4°,海拔 12 30m左右 )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 ,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的冰卷泥 ,表明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在宁夏一带可扩展到北纬 37 4°附近 ,与现今相比 ,年均气温降低了 8~ 9℃。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弧形... 在宁夏清水河下游 (北纬 37 4°,海拔 12 30m左右 )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 ,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的冰卷泥 ,表明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在宁夏一带可扩展到北纬 37 4°附近 ,与现今相比 ,年均气温降低了 8~ 9℃。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弧形山地中 ,晚更新世强烈的构造抬升以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气候最终导致清水河堰塞成湖并在湖泊边缘的沉积物中形成了冰卷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卷泥 多年冻土 晚更新世 宁夏 清水河下游
下载PDF
明清以来汉神信仰在清水江下游的传播及其影响——以天柱苗侗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才茂 李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8-64,共7页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明清王朝把在新拓殖地区推行汉神信仰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就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而言,明王朝万历年间由所置县,是为官方推行汉神信仰的开始,明末清初则是汉神大...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明清王朝把在新拓殖地区推行汉神信仰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就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而言,明王朝万历年间由所置县,是为官方推行汉神信仰的开始,明末清初则是汉神大规模传入的时期。时到乾隆时代,整个汉神系统已网络式地分布于整个清水江下游的乡村社会。自此,民众既想象着借汉神庇佑而人才辈出,又试图通过汉神信仰在乡村社会建立组织资源和构建身份认同,同时还赋予汉神作为监管民众行为与行事法律裁判的权力。明清王朝正是通过这种汉神信仰的推行,对边疆乡村社会进行着有效地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代 清水江下游 汉神信仰 社会变迁
下载PDF
从碑铭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规约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波 姜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2期42-51,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 清水江下游地区,清代以来民众通过刊刻碑铭的形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地方社会管理模式。举凡修桥、铺路、修庙、边界争端、民众纠纷、地权关系等不同内容之碑铭,都是地方社会生活利益诉求的不同表现。通过对碑文中民众制订的社会规约进行梳理与解读,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地方社会规约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其动力乃是民众利益的需要,亦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碑铭 社会规约 社会管理
下载PDF
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 被引量:9
7
作者 罗时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65-71,共7页
江南在明清时代形成了一个以艺文、图书、兴学、隐读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社会,这是江南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人文化成的必然,显示出明清江南的文化特质和个性,以及明清江南士人的精神趋尚、价值取向、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江南之独特的... 江南在明清时代形成了一个以艺文、图书、兴学、隐读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社会,这是江南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人文化成的必然,显示出明清江南的文化特质和个性,以及明清江南士人的精神趋尚、价值取向、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江南之独特的文化地位也由这一文化型社会的形成而得到确立,成为我国地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明清地域文化研究、家族文化研究、文学史研究中,江南文化型社会的形成都是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 文化型社会
下载PDF
清前期湘江下游地区的米谷流动与社会竞争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22,共8页
清前期,湘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米谷输出地,本地积贮大量米谷的地主富户、市场中的粮行、来自外省的米商和常平仓采买人员、地方官,都积极地参与到米谷流动和贸易中。粮行和地主富户通过控诉地方官试图改变常平仓的采买办法,社仓社... 清前期,湘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米谷输出地,本地积贮大量米谷的地主富户、市场中的粮行、来自外省的米商和常平仓采买人员、地方官,都积极地参与到米谷流动和贸易中。粮行和地主富户通过控诉地方官试图改变常平仓的采买办法,社仓社长与地方官相互勾结经营社仓获利,粮行则通过强力吸纳米谷或通过让利吸引客商以求把持行市。地方官员、客商、粮行和富户在同一个米谷交易和米价变动的空间中互相较量。这个过程呈现了商品贸易对于社会群体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有助于讨论市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期 湘江下游地区 米谷流动 社会竞争
下载PDF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春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3-70,共8页
我国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是自汉、唐以来人地关系日益尖锐的结果。文章在分析了当时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并从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得出启示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土地利用 明朝 清朝 可持续发展 人口 土地开发 集约化经营 梯田 圩田 围田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的竹文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晓东 《风景园林》 2019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清 江南园林 景点题名 竹文化
下载PDF
试论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土地买卖——以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尊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2-101,107,共11页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下游 土地买卖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作用
下载PDF
清代西江下游植树护林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4-27,共4页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江下游 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
下载PDF
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村寨的林业纷争与地方治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志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30-34,共5页
清水江中下游地域是清代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因为长期的人工造林和木材采运而留下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对于我们研究地域法秩序的实际运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以这一带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及搜集的清水江文书资料为中心,探讨清代清... 清水江中下游地域是清代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因为长期的人工造林和木材采运而留下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对于我们研究地域法秩序的实际运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以这一带村寨的田野调查资料及搜集的清水江文书资料为中心,探讨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村寨社会围绕林业生产与林业纠纷的诸种政治、经济与法律活动所形成的地域法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中下游村寨 林业纷争 地方治理
下载PDF
河患、信仰与社会:清代漳河下游地区河神信仰的历史考察
14
作者 胡梦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23-131,共9页
漳河是流经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民间对漳河神的崇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清代漳河下游地区水灾频发,对沿岸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而漳河每次漫溢之后,所遗留下来的淤泥又使得当地农田成为丰腴之地,故沿岸民众既希望能够避其... 漳河是流经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民间对漳河神的崇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清代漳河下游地区水灾频发,对沿岸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而漳河每次漫溢之后,所遗留下来的淤泥又使得当地农田成为丰腴之地,故沿岸民众既希望能够避其害,又盼望能够得其利。这种复杂的情绪和感情共同导致了河神信仰的盛行。河神信仰在保有祈雨、治水等传统职能的同时,其职能亦有所拓展。由信仰而衍生出来的庙会和祭祀活动在凝聚人心、社会教化、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河神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河流共同体"理论的重要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漳河下游地区 河患 河神信仰
下载PDF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伦理经济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亚男 吴才茂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2期36-45,共10页
清水江下游地区,随着明清时期木材贸易的兴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并利用契约文书构筑了一个以伦理为支撑的协商社会。通过梳理契约文书,发现白契的份数远多于红契,说明民众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遵守这并无国家法律效... 清水江下游地区,随着明清时期木材贸易的兴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并利用契约文书构筑了一个以伦理为支撑的协商社会。通过梳理契约文书,发现白契的份数远多于红契,说明民众彼此之间可以很好地遵守这并无国家法律效力的契约规范,实现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这就是礼制维系之下的伦理经济现象。并且,由于血缘、地缘与神灵相结合而衍生的乡约与道德规范,使伦理观念始终伴随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文书 清代 清水江下游 伦理经济
下载PDF
清代江南孀妇悼夫诗词创作姿态通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皓月 骆新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18,共11页
创作姿态是作家写作心态的外现。清代江南孀妇在痛失夫婿后,或长歌当哭,或短歌倾诉,创作了为数不菲的悼夫诗词。清代江南孀妇悼夫诗词创作姿态大致可分为八种:遽失夫婿的悲痛欲绝、愿赴黄泉的殉夫诉求、特殊日期的痛苦缅怀、妇代子职的... 创作姿态是作家写作心态的外现。清代江南孀妇在痛失夫婿后,或长歌当哭,或短歌倾诉,创作了为数不菲的悼夫诗词。清代江南孀妇悼夫诗词创作姿态大致可分为八种:遽失夫婿的悲痛欲绝、愿赴黄泉的殉夫诉求、特殊日期的痛苦缅怀、妇代子职的侍奉舅姑、抚养子女的举步维艰、日常生活的触景伤情、乱世流离的孤苦无依、梦中相见的复杂情感。这些创作姿态无不真实地呈现出清代江南孀妇在夫亡后的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情景境遇下的自我形象,彰显了悲伤绝望、痛苦挣扎、深情追悼的孀妇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出她们真实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南 孀妇 悼夫诗词 创作姿态
下载PDF
清代清水江中下游林区的土地契约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宗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3期23-30,共8页
清代中期的以后,在木材贸易的驱动下,清水江中下游苗侗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契约关系成为这一地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在土地契约关系的影响下,这一地区成为了典型的契约社会,促进了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中下游 土地契约关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工建设及对洪水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佩瑶 陈诗越 陈影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61,共6页
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决溢、河道迁移等事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了明清时期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水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河... 黄河下游的洪水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决溢、河道迁移等事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了明清时期河工建设与黄河洪水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河工建设明显响应于黄河洪水事件,河工与水患呈现正相关性,明代后期黄河水患的发生频率高于前期,河工建设也呈现相应趋势;明代前中期,河南地区水患频繁,河工建设也较多;明代后期和清代时期,江南地区水灾频发,河工建设也较为频繁。黄河洪泛促进了河工的修筑,河工也能有效治理黄河水患,但大多数河工都是在河道发生决口或堵塞后建设的,多属灾后应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工建设 洪水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乌江下游民族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研究'课题组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3-66,共4页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演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下游 民族地区 清代 书院 管理
下载PDF
死节:明清之际江南女性的抉择及其原因分析
20
作者 沈雪莹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2-76,共5页
明清之际的战乱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给江南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这种灾难,江南女性以殉节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通过对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环境的恶化、明代贞节观的强化以及江南地区女性的特殊性等方面... 明清之际的战乱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给江南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这种灾难,江南女性以殉节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通过对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环境的恶化、明代贞节观的强化以及江南地区女性的特殊性等方面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妇女殉节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鼎革 江南女性 殉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