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mogenized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Series for China from 1960-2008 被引量:88
1
作者 LI Zhen YAN Zhong-We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4期237-243,共7页
Inhomogeneities in the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T m /T max /T min) series from 1960 2008 at 549 National Standard Stations (NSS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 Inhomogeneities in the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T m /T max /T min) series from 1960 2008 at 549 National Standard Stations (NSS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 (MASH) software package.Typical biases in the dataset were illustrated via the cases of Bei-jing (BJ),Wutaishan (WT),ürümqi (UR) and Henan (HN) stations.The homogenized dataset shows a mean warm-ing trend of 0.261/0.193/0.344oC/decade for the annual series of T m /T max /T min,sligh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dataset by 0.006/0.009/0.007oC/decade.However,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justed and origi-nal datasets were found at the local scale.The adjusted T min series show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almost eve-rywhere for all seasons,while there are a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an in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original dataset.The adjusted T m data exhibit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s annually as well as for the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in northern China,and cooling trends only for the summer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parts of cen-tral China and for the spring in southwestern China,while the original data show cooling trends at several stations for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s in the Qinghai,Shanxi,Hebei,and Xinjiang provinces.The adjusted T max data exhibit cooling trends for summers at a number of stations i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and for springs and winters at a few stat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while the original data show cooling trends at three/four stations for the annual/autumn periods in the Qinghai and Yunnan provinces.In general,the number of stations with a cooling trend was much smaller in the adjusted T m and T max dataset than in the original dataset.The cooling trend for summers is mainly due to cooling in August.The results of homogenization using MASH appear to be robust;in particular,different groups of stations with consideration of elevation led to minor effects in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天平均数 / 最大值 / 最小温度系列 HOMOGENIZATION 中国 搅碎 气候趋势
下载PD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in East China during 1961-2005 被引量:5
2
作者 SHI Jun TANG Xu CUI Lin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283-294,共12页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 1961-2005,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hanging in mean annual and monthly high temperature days(HTDs)and the mean daily maximum tem...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covering the period 1961-2005,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hanging in mean annual and monthly high temperature days(HTDs)and the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MDMT)during annual and monthly HTDs in East Chin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annual HTDs were 15.1 and the MDMT during annual HTDs was 36.3℃in the past 45 years.Both the mean annual HTDs and the MDMT during annual HTDs were negative anomaly in the1980s and positive anomaly in the other periods of time,oscillating with a cycle of about 12-15 years.The mean annual HTDs were more in the southern part,but les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East China.The MDMT during annual HTDs was higher in Zhejiang,Anhui and Jiangxi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East China.The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HTP) was more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but less in northeastern part of East China.Both the HTDs and the numbers of HTP were at most in July,and the MDMT during monthly HTDs was also the highest in July.In the first 5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the mean annual HTDs and the MDMT during annual HTDs increased at most of the stations,both the mean monthly HTDs and the MDMT during monthly HTDs were positive anomalies from April to October,the number of each type of HTP generally was at most and the MDMT in each type of HTP was also the high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high temperature days (HTDs) mean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MDMT) during HTDs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 (HTP) East China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of growing season from the maximum density of the Schrenk Spruce in Yili,Xinjiang,China 被引量:21
3
作者 CHEN Jin1,2,3,WANG LiLi1,4,5,ZHU HaiFeng1 & WU Pu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2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4,China 4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5 Institute of Desert and Meteorology,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ürümqi 830002,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3期2300-2308,共9页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Yili of Xinjiang,the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maximum density(MXD) and tree-ring width(TRW)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Schrenk Spruce(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 co...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Yili of Xinjiang,the tree-ring chronologies of maximum density(MXD) and tree-ring width(TRW)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Schrenk Spruce(Picea schrenkiana Fisch.et Mey) collected from six sit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y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XD chronology of the Schrenk Spruce from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responded to climate change well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August in the study area.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omaly from April to August,spanning the years from 1848 to 2000,was reconstructed by three MXD chronologies which were select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The reconstructed function was stable and explained 56.2% of the variance.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indicated a cold span of 153 years in spring and summ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1970s in the Yili valley.No strongly increasing tendency was detected in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omaly from April to August during this reconstructed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伊犁谷地 最大密度 云杉 胡杨 生长季节 新疆 树木年轮宽度
原文传递
May-Jun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1360-2005 as reconstructed by tree rings of Sabina Tibetica in Zaduo,Qinghai Province 被引量:8
4
作者 SHI XingHe QIN NingSheng +3 位作者 ZHU HaiFeng SHAO XueMei WANG QingChun ZHU XiD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6期3023-3029,共7页
Based on tree-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aduo area in 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a 646-year ring-width seri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response function,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 Based on tree-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Zaduo area in southern Qinghai Province, a 646-year ring-width seri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response function,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ring-width series is sensitive most to May and Jun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t Zadu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herefore, May-Jun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in Zaduo area since 1360 is reconstructed using this ring-width serie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cross-validated in the calibration period of 1961-2005.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 can explain 59.8% of the total variance. Since high temperature could reinforce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esult in water stress, the high values are more reliable than the low values in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By further analyzing upon the reconstructed series, it shows that on the in-ter-annual scale there are 6 periods with higher temperature: 1438-1455, 1572-1612, 1684-1700, 1730-1754, 1812-1829 and 1853-1886; while there are 5 periods with lower temperature: 1547-1571, 1701-1729, 1755-1777, 1830-1852 and 1887-191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ising of temperature in recent 50 years.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ings-width series nearby which are also sensitive to the mean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by ring-widths, it i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of inter-annual scale is fairly common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温度变化 月平均 青海省 平均最高气温 年轮宽度 年际尺度
原文传递
树轮记录的吕梁山北段1923年以来3—4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5
作者 王嘉川 李书恒 +2 位作者 郭伊利 韩宜洁 毛忠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7-348,共12页
基于吕梁山北段管涔山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样芯资料,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得出3—4月平均最高气温是研究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R=0.509,P<0.05)。借助一阶线性回归方... 基于吕梁山北段管涔山地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样芯资料,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STD),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得出3—4月平均最高气温是研究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R=0.509,P<0.05)。借助一阶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构建近百年来管涔山地区3—4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过程,同时应用逐一剔除法对重建方程进行交叉检验,验证回归方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重建气温序列温度变化分析可知,管涔山地区过去近百年有两个暖期和三个冷期分布,暖期为1932—1945年和1957—1970年;冷期为1946—1956年,1971—1983年和1993—2010年。基于Morlet小波分析对重建气温序列周期分析可知,存在3~5 a、10~13 a、22~33 a、40~45 a的周期分布特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是其周期变化驱动因子。大尺度空间相关分析可知,重建气温序列对俄罗斯中东部、日本北部、中国中东部等大范围地区的温度变化具有很好的空间代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管涔山地区气候资料,同时对森林管理及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树轮宽度 平均最高气温重建 管涔山
下载PDF
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志薇 王式功 +4 位作者 尚可政 陈磊 王宏斌 陈晓燕 王敏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55,共6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整编的1960-009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的站点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中地区85个站点的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间、空间变化,同时分析了高温日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高温日数和... 基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整编的1960-009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的站点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中地区85个站点的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间、空间变化,同时分析了高温日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年平均最高气温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60-0年代中期呈降低趋势,之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0年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年平均高温日数(>35℃)和年平均高温日数(>37℃)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扩大趋势,部分地区年平均高温日数(>35℃)增加10天,但是高温日(>40℃)年平均气温呈弱下降趋势.从大范围高温事件的环流形势来看,7月与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35°N之间.8月586线经向变化,西伸至90°E,100hPa南亚高压发展强大.由此,在对流层中、上层两个高压系统相互配合,并且二者高度场均呈现强大的正距平,这便是形成华中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的大气环流形势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平均极端高温日数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 大气环流特征 华中地区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被引量:99
7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温变化特征 50年 突变性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2000年 年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90年代 增温 中后期 特殊性 西北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近5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2 位作者 王安志 关德新 金昌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7,共8页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分别为每10年增加了0.23和0.46℃(α=0.001);近50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系列都有一个突变点,其中最高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95年左右,最低气温的突变点在1985年前后。这种变化使得温度日较差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并在1972年出现一个突变点,前后平均相差0.8℃。区域各月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与日照百分率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长白山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稻开花灌浆期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2
9
作者 赵海燕 姚凤梅 +4 位作者 张勇 徐宾 袁静 胡亚南 许吟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65-1771,共7页
【目的】通过历史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增加的高温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 【目的】通过历史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增加的高温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常规观测及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SAS软件建立水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与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的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水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早稻的空壳率随着各个生育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中稻空壳率与开花期的气象要素关系明显,它随着开花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早、中稻秕谷率都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早稻千粒重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呈负相关。中稻千粒重与乳熟后期的日降水量呈负相关,与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结论】对早稻产生负面影响的是整个生殖生长期的过量降水,对中稻产生负面影响的是开花期和乳熟后期的持续高温或阴雨天气。与全球变暖相应的长江中下游高温危害主要影响的是中稻,对早稻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日降水量 空壳率 秕谷率 千粒重 水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05
10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文章分析了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华中区域1960~2005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凯 陈正洪 +1 位作者 刘可群 孙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8-424,共7页
利用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省)42站1960~2005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年(季、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突变性及周期性特征。结果发现:1)华中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 利用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省)42站1960~2005年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并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年(季、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线性变化趋势、突变性及周期性特征。结果发现:1)华中区域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最显著。2)平均最高气温在春、秋、冬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冬季变化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夏、冬季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其中以冬季降幅最大。3)全年有4个月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8月最为显著;平均最低气温在冬、春季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他月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冬、夏季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1月最为显著。4)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由冷变暖的明显突变;四季中,平均最高气温春、冬季突变显著,平均最低气温春、夏季突变显著。5)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显著的2~4a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区域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日较差 变化趋势 突变
下载PDF
长江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47
12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1-536,共6页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平均气温 平均日最高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平均气温 平均日最高气温 平均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冬夏季极端气温场的年代际空间型态及其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江志红 丁裕国 屠其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98-104,共7页
利用我国1953~1995年冬夏季平均最低气温(Tm)和平均最高气温(TM)资料,分析冬夏季TM、Tm距平场的年代际空间型态及其演变特征.指出冬夏季Tm、TM场的空间型态基本都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显著变化,但... 利用我国1953~1995年冬夏季平均最低气温(Tm)和平均最高气温(TM)资料,分析冬夏季TM、Tm距平场的年代际空间型态及其演变特征.指出冬夏季Tm、TM场的空间型态基本都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显著变化,但空间型态变化的冬夏季差异十分明显,且冬季Tm、夏季TM空间型态的年代际变化在相应Tm、TM场的变化中占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空间型态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气温及日较差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宏涛 吴荣军 +4 位作者 王晓云 刘勇洪 房小怡 杜吴鹏 程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7-856,共10页
利用珠三角地区27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近50年(1963—2012年)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季节及日较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 利用珠三角地区27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近50年(1963—2012年)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季节及日较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日较差除从化、增城、珠海和上川岛呈现弱的正趋势外,其余地区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化对广州、佛山、惠州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均为正值,对日较差的贡献率均为负值,日较差的减小是由城市化造成的,就季节变化而言,城市化影响以秋季最大。改革开放后(1979—2012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强增温区域比近50年范围扩大、强度增加,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明显,日较差的正值区域比近50年范围扩大、强度增加,主要出现在珠三角北部一带,高值中心达到0.25℃·(10 a)^(-1)。就城市化而言,广州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城市化影响比近50年都有所降低,而佛山、惠州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城市化影响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城市化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日较差
下载PDF
日平均气温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叶芝菡 谢云 刘宝元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1-426,共6页
日平均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有 2种计算方法 :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 ,4个定时气温平均 .为了比较 2种方法计算的日平均气温是否有显著差异 ,说明何种方法更接近实际日平均气温 ,选择我国 8个气象站冷年、正常年、暖... 日平均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有 2种计算方法 :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 ,4个定时气温平均 .为了比较 2种方法计算的日平均气温是否有显著差异 ,说明何种方法更接近实际日平均气温 ,选择我国 8个气象站冷年、正常年、暖年的日气温资料和北京密云 1991年中 2 8d每日整点气温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2种方法得到的日均温差异显著 ,但极值平均温与实际日平均气温 (2 4h整点气温的平均 )、四时平均温与实际日平均气温均无显著差异 ,其中四时平均温接近实际日平均气温的程度略好 .另外 ,2种方法的差异基本无年际间的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气候特征 极值平均温 四时平均温
下载PDF
用西伯利亚落叶松年轮最大密度重建和布克赛尔5-8月份平均最高温度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峰 袁玉江 +6 位作者 魏文寿 喻树龙 尚华明 张瑞波 张同文 范子昂 李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4652-4658,共7页
利用采自和布克塞尔铁布克山二号沟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样本,研制出树轮最大密度年表(MXD)和年轮宽度年表(TRW),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和气候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该样点的落叶松树轮最大密度年表与和布克塞尔气象站5-8月份平均温度和平均最... 利用采自和布克塞尔铁布克山二号沟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样本,研制出树轮最大密度年表(MXD)和年轮宽度年表(TRW),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和气候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该样点的落叶松树轮最大密度年表与和布克塞尔气象站5-8月份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度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660。用铁布克山二号沟的最大密度差值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和布克塞尔地区1795-2007年来春夏季平均最高温度距平,47 a重建值对实测值的解释方差达43.5%,且方程稳定。重建结果揭示,在和布克赛尔地区,20世纪平均最高温度距平要高于20世纪以前的平均最高温度距平,20世纪前中期平均最高温度距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并且在重建的时段的末期,5-8月份平均最高温度距平表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布克赛尔 西伯利亚落叶松 树木年轮 最大密度 5-8月份平均最高温度
下载PDF
华东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8
18
作者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和同期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和登陆华东及我国的台风个数,分析了华东极端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结果表明:华东每年高温日数和高温...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和同期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和登陆华东及我国的台风个数,分析了华东极端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结果表明:华东每年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地域差异。在过去45年间,华东高温日数发生了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发生了高-低-高的年代际变化。高温日数在华东中南及西南部较多,而在华东东部沿海和北部较少。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华东中西部的浙江、安徽和江西大部分地区较高。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跃变和跃变时间。在华东南部一些地区,高温日数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上年下半年Nin~o4区海温和当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也增加了华东高温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日数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 气候特征 成因 华东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8
19
作者 王堰 李雄 缪启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95 1~ 2 0 0 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近 5 0年来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 ;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日最高气温的增温更显著 ;... 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95 1~ 2 0 0 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近 5 0年来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 ;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日最高气温的增温更显著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偏高 ;但也有新的特点即 :一月份日最高气温进入 90年代不但没有变暖这反而是降底的 ;80年代后期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发生了显著的变暖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年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下载PDF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天山中段南坡巩乃斯地区公元1777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同文 刘禹 +3 位作者 袁玉江 魏文寿 喻树龙 陈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1-1021,共11页
利用年轮平均灰度年表重建了天山巩乃斯地区自公元1777年来当年5月至8月平均最高气温,方差解释量达41%(调整自由度后为39%)。过去232年来,巩乃斯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存在2个偏冷阶段和1个偏暖阶段。重建序列具有154年、77年、2.7年和2.... 利用年轮平均灰度年表重建了天山巩乃斯地区自公元1777年来当年5月至8月平均最高气温,方差解释量达41%(调整自由度后为39%)。过去232年来,巩乃斯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存在2个偏冷阶段和1个偏暖阶段。重建序列具有154年、77年、2.7年和2.3年的准周期,并且在1842年前后、1880年前后、192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与北半球平均最高气温网格点资料和多种涛动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巩乃斯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变化不仅反映了区域气候变化,对于大范围气候变化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雪岭云杉 树轮灰度 平均最高气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