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d 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Provenance and tectonically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2 位作者 章邦桐 唐红峰 于瑞莲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5年第1期37-50,共14页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located in the compound terrain within the Cathaysia, Yangtze Block and Caledonian fold zone of South China, is composed dominantly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with minor...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located in the compound terrain within the Cathaysia, Yangtze Block and Caledonian fold zone of South China, is composed dominantly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with minor amphibolite. These rocks underwent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The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show large variations in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but have similar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incompatible element and LIE enrichments [high Th/Sc ({0.57}-{3.59}), La/Sc ({1.46}-{12.4}), La/Yb ({5.84}-{19.0})] and variable Th/U ratios, with ΣREE=129-296μg/g, δEu={0.51}-{0.86}, and (La/Yb)-N={3.95}-{12.9}. The Nd isotopic model ages t-{DM} of these rocks vary from 1597 to 2124 Ma. Their {}+{143}Nd/+{144}Nd values are low [ε-{Nd}(0)={-11.4} to {-15.8}].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as follows: (1) The metamorphic rocks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are likely formed in a tectonic environment at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Cathaysia massif. (2) The metamorphosed argillo-arenaceous rocks are composed dominantly of upper crustal-source rocks (Al- and K|rich granitic or/and sedimentary rocks of Early Proterozoic), which experienced good sorting, slow deposition and more intense chemical weathering. (3) According to the whole-rock Sm-Nd isochron ages (1113±49 to 1199±26 Ma) of plagioclase-amphibole (schist) and Nd isotopic model age t-{DM} (1597-2124 Ma)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Proterozoic (1100-160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江西中部地区 变质作用带 碳化-精氨酸酶-沙质岩 板块构造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变泥砂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章邦桐 唐红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赣中变质岩带主要由变泥砂质岩石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30个变泥砂质岩石样品分析表明,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及Eu负异常犤∑REE=129~296μg/g,δEu=0.51~0.86,(La/Yb)N=3.95~12.9犦,其不相容元素比值高(Th/Sc=0.5... 赣中变质岩带主要由变泥砂质岩石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30个变泥砂质岩石样品分析表明,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显示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及Eu负异常犤∑REE=129~296μg/g,δEu=0.51~0.86,(La/Yb)N=3.95~12.9犦,其不相容元素比值高(Th/Sc=0.57~3.59、La/Sc=1.46~12.4、La/Yb=5.84~19.0、La/Sm=4.69~6.87、Th/U=3.40~6.42),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Zr、Hf、Sc、Ti、Y、HREE和Sr含量较低,其原岩应为一套砂泥质岩石,沉积于远离陆地的克拉通大陆架浅海环境;δBa=0.10~0.93,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597~2525Ma,εNd(0)=-9.9~-15.8,其源区物质主体由古元古代富铝富钾的花岗质岩石和(或)碎屑沉积岩构成,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泥砂质岩石 地球化学 ND同位素 变质岩带 江西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的Sm-Nd、Rb-Sr同位素年代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胡恭任 章邦桐 于瑞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赣中变质岩带主要由斜长(云母)变粒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组成。斜长角闪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113±19Ma,相当于该变质岩带的原岩形成年龄。ε_(Nd)(t)值为2.4±0.1,说明岩浆起源于亏损程度较低... 赣中变质岩带主要由斜长(云母)变粒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岩组成。斜长角闪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113±19Ma,相当于该变质岩带的原岩形成年龄。ε_(Nd)(t)值为2.4±0.1,说明岩浆起源于亏损程度较低的地幔源区:726.6±1.1Ma、403.1±6.4Ma的Rb-Sr等时线年龄表明赣中地区在新元古代末期、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变质热作用,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时代可与浙闽地区陈蔡群、建瓯群进行对比。因此赣中变质岩带并非长期公认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应是华夏地块的一部分,这一事实对华南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钐-钕 铷-锶 同位素年代
下载PDF
湘赣中南部地区煤的岩浆热变质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潘伟尔 杨起 潘治贵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3期326-336,T002,共12页
湘赣中南部地区的煤主要是高变质煤。虽然深成变质作用存在,但煤本身变化显著,煤与石墨、天然焦同层异矿,煤层围岩蚀变和煤变质带展布与侵入岩体及火山岩的分布密切相关等,都证明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湘赣中南部地区煤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湘赣中南部地区的煤主要是高变质煤。虽然深成变质作用存在,但煤本身变化显著,煤与石墨、天然焦同层异矿,煤层围岩蚀变和煤变质带展布与侵入岩体及火山岩的分布密切相关等,都证明岩浆热变质作用是湘赣中南部地区煤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形成广阔的高温区,从而形成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侵入岩体周围形成煤变质正向环带,岩体群之间则形成反向环带;接触带煤变质呈现向石墨或天然焦两个不同的演化方向;叠加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岩浆热变质作用控制了这一地区煤变质带展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 热变质作用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来源 被引量:5
5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陈培荣 唐红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对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岩、混合岩及其中的长英质脉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有多种来源,流体成分复杂,有互不混溶的流体水、CO2、有机物。水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大气降水,少部分来源... 对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岩、混合岩及其中的长英质脉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和C、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中变质岩带变质流体有多种来源,流体成分复杂,有互不混溶的流体水、CO2、有机物。水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大气降水,少部分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有机物来源于沉积岩成岩物质;CO2多数来源于碳酸盐岩,少数来源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这些流体受构造运动的驱动而活化迁移,成为成矿物质的运移介质,参与了本区岩石的变质改造,是形成本区长英质变质分异脉体、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伟晶岩的重要流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混合岩 流体 包裹体 C、H、O同位素 赣中变质岩带
下载PDF
赣中存在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章邦桐 胡恭任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6-474,共9页
对江西乐安相山地区产出在石榴黑云母片岩内、原岩为拉班玄武质火山岩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Sm-Nd同位素组成测定,获得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113±49Ma,结合弋阳梅树湾斜长角闪岩及余江马荃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定年结果(1159±69Ma... 对江西乐安相山地区产出在石榴黑云母片岩内、原岩为拉班玄武质火山岩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Sm-Nd同位素组成测定,获得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113±49Ma,结合弋阳梅树湾斜长角闪岩及余江马荃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定年结果(1159±69Ma,Sm-Nd;1190±19Ma,U-Pb),确认赣中变质岩带原岩属中元古代地层。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比值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浙西陈蔡群、震旦系及赣中变质岩和震旦系地层进行对比,结合斜长角闪岩Pb-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认赣中变质岩系与陈蔡群相当,从而为赣中变质岩归属于华夏地块变质基底提供了重要佐证。根据崇仁—临川—东乡晚白垩纪断陷红盆两侧深部地球物理重力场、磁场及地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遂川深断裂为华夏地块在江西省境内的西北段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中变质岩带 乐安相山 斜长角闪岩 中元古代 浙西陈蔡群
下载PDF
赣中周潭群变质脉体的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1 位作者 章邦桐 于瑞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笔者等对周潭群沉积变质岩及其中脉体的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石英脉继承了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形成石英脉的流体来源于围岩;脉体的微量元素对Zr—Hf、U—Th、Nb—Ta和Y—Ho与变... 笔者等对周潭群沉积变质岩及其中脉体的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石英脉继承了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形成石英脉的流体来源于围岩;脉体的微量元素对Zr—Hf、U—Th、Nb—Ta和Y—Ho与变质岩有一定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分异,指示脉体是流体作用的产物。变质流体通过侧向扩散作用形成了周潭群变沉积岩中的变质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流体 氧同位素 稀土元素 活动性 周潭群 赣中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地质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于瑞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2,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由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组成。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变质泥质岩类SI 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增加;变粒岩、石英片岩、硅质岩SI O2含量显著升高,AL2O3含量显著降低;NA2O含量显著降低,K2O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NA2O/K2O值呈显著的... 赣中变质岩带由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组成。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变质泥质岩类SI 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增加;变粒岩、石英片岩、硅质岩SI O2含量显著升高,AL2O3含量显著降低;NA2O含量显著降低,K2O的含量有明显的升高,NA2O/K2O值呈显著的降低趋势;FEO、MGO、TI O2及全铁含量(FE2O3+FEO)呈降低的趋势,但FE2O3升高,FE2O3/FEO值显著增高。铁族元素TI、V、CR升高,MN、CO、NI降低;亲铜元素ZN显著升高;大离子亲石元素LI、RB、SR显著降低,U、TH、BA显著升高,SR/BA值急剧降低;LA、CE、YB、NB、Y元素升高;稀土总量、轻稀土含量、轻重稀土比值、轻重稀土相互分离程度、EU亏损程度增加,说明它们原岩沉积环境的差异性,但它们的重稀土含量、LA/CE值、SM/ND值变化很小,稀土配分曲线相互平行反映它们源区岩石的一致性及继承性。从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岩石的ΕND(0)、(^(206)PB/^(204)PB)I、(^(207)PB/^(204)PB)I、(^(208)PB/^(204)PB)I值由低→高;地壳趋于成熟,结晶基底形成于岛弧环境,褶皱基底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中变质岩带 元素地球化学 同位素地球化学 结晶基底 褶皱基底
下载PDF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8
9
作者 章邦桐 胡恭任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39-242,共4页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章邦桐,胡恭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赣中,元古代变质岩,微量元素比值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经过多年研究和讨论,浙闽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存在已得到国内... 赣中存在元古代华夏(古陆)变质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章邦桐,胡恭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赣中,元古代变质岩,微量元素比值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经过多年研究和讨论,浙闽元古代“华夏古陆”的存在已得到国内地学界的一致肯定。多数学者称其为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中 元古代变质岩 微量元素比值聚类分析 对应分析
下载PDF
赣中周潭群变质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于瑞莲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对赣中周潭群变质沉积岩及其石榴子石等造岩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造岩矿物只携载了岩石中少部分稀土元素,而大部分稀土元素赋存在副矿物的晶格中;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在石榴子石变斑晶与岩石间达到了分配平衡... 对赣中周潭群变质沉积岩及其石榴子石等造岩矿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造岩矿物只携载了岩石中少部分稀土元素,而大部分稀土元素赋存在副矿物的晶格中;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在石榴子石变斑晶与岩石间达到了分配平衡,石榴子石/岩石间的稀土元素分配明显受体系化学组成所制约;变质岩脉及其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显示清楚的四重效应,其Zr-Hf,U-Th和Y-Ho等元素对也与变质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它们可作为周潭群在变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存在的判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石榴子石 变质岩 周潭群 赣中
下载PDF
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 被引量:111
11
作者 傅昭仁 李紫金 郑大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63-273,共11页
应用马杏垣教授倡导的构造解析方法,对湘赣边区NNE 向走滑盆岭山链的构造发展过程及样式进行了研讨,论证了该地区前中生代EW 向古特提斯构造体系与中新生代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之间的立交桥式横跨叠加关系和构造背景,建立... 应用马杏垣教授倡导的构造解析方法,对湘赣边区NNE 向走滑盆岭山链的构造发展过程及样式进行了研讨,论证了该地区前中生代EW 向古特提斯构造体系与中新生代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之间的立交桥式横跨叠加关系和构造背景,建立了华南陆壳俯冲 会聚走滑转换造山模型,提出了新华夏式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新概念,并对其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文中强调,发育在湘赣边区的NNE 向走滑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南段的主干成分,由NE30°同向走滑断裂(P) 和NW320°反向走滑断裂(R′) 交织而成的雁列菱形网结系统是该断裂在地表的基本构造样式。大多数陆壳俯冲型和会聚走滑型的花岗岩都具剪切重熔成因,雁列的半地堑盆地和新华夏式变质核杂岩体主要受走滑 伸展变形场所控制。指出自晚三叠世以来,该地区曾经历了两次不同的重大构造转换和两个性质及发展趋向相反的走滑造山过程,即印支晚期的陆壳俯冲向陆内会聚走滑转换和侏罗纪时期的会聚走滑造山;早白垩世开始的会聚走滑向离散走滑转换和白垩纪- 老第三纪的离散走滑造山。每次构造转换和构造变形对该地区的成岩成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赣边区 走滑造山带 陆壳俯冲 构造发展样式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作用PTt轨迹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章邦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6-183,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成分环带是连续反应的结果,微区成分变化规律明显。本文根据该岩石的石榴石环带成分定量计算了变质作用P-T轨迹。P-T轨迹样式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两大期:第一期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环境... 赣中变质岩带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成分环带是连续反应的结果,微区成分变化规律明显。本文根据该岩石的石榴石环带成分定量计算了变质作用P-T轨迹。P-T轨迹样式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两大期:第一期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环境中,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演化受均匀地壳增厚及隆起侵蚀过程控制;第二期发生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与地壳回返上升,高温热流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P-T轨迹 大陆碰撞带 铀矿床 成矿作用 活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及变质作用P-T条件的确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恭任 于瑞莲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4年第2期65-75,共11页
根据随变质作用增强而出现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对赣中变质岩带重新划分出五个变质带,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一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夕线石带。在对各变质带变质矿物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石榴石-黑云母(... 根据随变质作用增强而出现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对赣中变质岩带重新划分出五个变质带,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一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夕线石带。在对各变质带变质矿物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石榴石-黑云母(Gt-Bi)、斜长石-角闪石(Pl-Hb)、石榴石-十字石(Gt-St)、石榴石-角闪石(Gt-Hb)、石榴石-斜长石-夕线石-石英(Gt-Pl-Sil-Q)、石榴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Gt-Pl-Bi-Mu)等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各变质带的形成温度、压力,绢云母-绿泥石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50℃,压力为0.25-0.35GPa;黑云母带的形成温度为350-450℃±,压力为0.25-0.40GPa±;铁铝榴石带的形成温度为450-550℃±,压力为0.40~0.60GPa±;十字石带的形成温度为550-600℃±,压力为0.50-0.60GPa±;夕线石带的形成温度为600-650℃±,压力为0.55-0.65GPa±,赣中变质岩带峰期变质作用已达到角闪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增变质带 变质矿物 地质温压计 赣中变质岩带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对该区铀成矿控制作用的研究
14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2 位作者 余达淦 章邦桐 于瑞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6-301,共6页
本文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分析入手,研究了赣中变质岩带中铀矿化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构造岩浆活动带、变质岩带出露的动力学机制及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带以及地壳减薄、地幔上隆和在变质核杂岩边缘沿着... 本文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分析入手,研究了赣中变质岩带中铀矿化与变质岩带的含铀性、构造岩浆活动带、变质岩带出露的动力学机制及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铀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带以及地壳减薄、地幔上隆和在变质核杂岩边缘沿着低角度正断层的地壳伸展构造有着实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带 构造-岩浆活动带 变质核杂岩 铀成矿作用 动力学机制 铀矿床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中矽线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恭任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5年第2期79-83,90,共6页
赣中变质岩带在空间上具递增变质带分布特征,根据随变质作用增强而出现的新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划分出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石带、十字石带、矽线石带,部分地段还出现混合岩带。矽线石发育于矽线石带的含榴矽线云母片岩、含矽... 赣中变质岩带在空间上具递增变质带分布特征,根据随变质作用增强而出现的新变质矿物及矿物组合划分出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石带、十字石带、矽线石带,部分地段还出现混合岩带。矽线石发育于矽线石带的含榴矽线云母片岩、含矽线斜长变粒岩中,化学成分与其寄主岩石的化学成分、成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富含Al、K和云母的含榴矽线云母片岩,其中的矽线石中Al含量相对高,K含量很低。而富含Si、Ca、Na、K和斜长石,贫Al和云母的含矽线斜长变粒岩,其中的矽线石中Al、Na含量相对稍低,K含量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化学 矽线石 赣中变质岩带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P-T轨迹的构造意义
16
作者 胡恭任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本文根据矿物组合及特征变质矿物 ,将赣中变质岩带划分出 5条变质带 ,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 绿泥石 (Ser Chl)带、黑云母 (Bi)带、铁铝榴石 (Gt)带、十字石 (St)带、矽线石 (Sil)带。其分布的总体趋势是由南向北呈渐进分布的特点 ,即变... 本文根据矿物组合及特征变质矿物 ,将赣中变质岩带划分出 5条变质带 ,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 绿泥石 (Ser Chl)带、黑云母 (Bi)带、铁铝榴石 (Gt)带、十字石 (St)带、矽线石 (Sil)带。其分布的总体趋势是由南向北呈渐进分布的特点 ,即变质地层在纵向上由新到老具有由弱而强的变化趋势 ,同时受构造的控制。区域断裂带 ,从断裂中心向两侧变质程度递减 ,并常伴随混合岩化作用。本文从矿物化学特征及P、T条件计算结果来讨论变质岩的演化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 矿物化学 P-T轨迹 构造环境 变质岩带 混合岩化作用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黑云母的化学组分特征
17
作者 胡恭任 于瑞莲 《江西地质》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赣中变质岩带在空间上具有递增变质分布特征,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矽线石带,部分地段还出现混合岩化带。本文对各变质带的黑云母进行了系统的成分研究,研究表明:从黑云母带→石榴石带... 赣中变质岩带在空间上具有递增变质分布特征,由低到高依次为绢云母-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矽线石带,部分地段还出现混合岩化带。本文对各变质带的黑云母进行了系统的成分研究,研究表明:从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矽线石带→混合岩带,黑云母中的Na2O、K2O含量有增高的趋势,La、Yb、Y、Th等微量元素含量降低;黑云母中某些微量元素与其主岩中该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Ba、Ce、Pb、Cr、Ti的含量随着它们在岩石中总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化学组分 变质岩带 微量元素 石榴石 矽线石 混合岩带
下载PDF
江西弋阳县姚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喻军敏 王思学 +3 位作者 万良钦 余耀 吴忠如 钟源 《矿产勘查》 2020年第11期2360-2365,共6页
在开展姚家矿区铁矿资源储量(240万t)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赣中铁矿区已有研究成果,重点通过对姚家铁矿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同位素分析研究,认为姚家铁矿产于洪山组地层中,处在钦杭成矿带赣中(新余式)铁... 在开展姚家矿区铁矿资源储量(240万t)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赣中铁矿区已有研究成果,重点通过对姚家铁矿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同位素分析研究,认为姚家铁矿产于洪山组地层中,处在钦杭成矿带赣中(新余式)铁矿区的北东段,属沉积变质型铁矿。通过研究发现,该矿床的成因分为3个阶段:海底喷发沉积期,区域变质作用成矿期,后期褶皱改造保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余式铁矿 钦杭成矿带 沉积变质型 江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