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ON在东南亚低纬高原一次强降水事件模拟中的应用
1
作者 桂术 曹杰 +1 位作者 杨若文 李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2-994,共13页
为改善东南亚低纬高原区(LLHSA)降水模拟的性能,提高降水预报准确性,本文采用大气环流模式WRF(4.2版)和海洋分量模式NEMO(3.4版),用耦合器OASIS3-MCT进行桥接,得到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OASIS-NEMO(WON)。大气和海洋分量模式都配置成相同... 为改善东南亚低纬高原区(LLHSA)降水模拟的性能,提高降水预报准确性,本文采用大气环流模式WRF(4.2版)和海洋分量模式NEMO(3.4版),用耦合器OASIS3-MCT进行桥接,得到区域海气耦合模式WRF-OASIS-NEMO(WON)。大气和海洋分量模式都配置成相同的Arakawa-C网格,水平空间分辨率设为0.25°,耦合频次设置为逐小时,便于模拟海洋和大气环流相耦合的中尺度运动特征。为评估WON模式的模拟性能,选取2020年8月16-18日的强降水过程为例,与单独WRF模式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分析。WON和WRF模式模拟的降水大值区位于高原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平均日降水量约为20 mm·d^(-1),与观测事实基本相符。WON模式改善了WRF模式在高原南部降水偏多而在高原西北部降水偏少的模拟偏差。WON模式改善了降水动力条件的模拟效果,在高原中南部气旋式环流增强,在高原西侧反气旋式环流增强,进而改善了WRF模式在高原南部周围降水偏少,高原西北部降水偏多的模拟偏差。WRF和WON模式均能再现垂直螺旋度的发展特征,即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正垂直螺旋度发展,而在对流层高层为负垂直螺旋度发展。两个模式在雨带西部400 hPa高度层附近垂直螺旋度模拟偏强,而在600~700 hPa高度层上垂直螺旋度模拟偏弱。WON模式相对于WRF模式的改进区域主要集中在雨带中西部地区。本次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包括孟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和中国南海的偏南水汽输送。WRF模式和WON模式均能较好地重现相关水汽通量特征。WRF模式在孟湾北部水汽辐合偏强,而在中国南海水汽向北输送偏弱。WON模式主要改善了WRF模式在中国南海水汽输送偏弱的模拟偏差。WON模式改善降水模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孟湾海表热通量交换导致孟湾中低层大气偏冷偏干,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在孟湾北部形成的低层反气旋偏差改善了本次强降水过程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东南亚低纬高原 强降水 垂直螺旋度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赵玉衡 王悦颖 +1 位作者 陈丽娟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3年秋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空间分布不均且季节内变化明显。秋季欧亚中高纬环流呈“两槽一脊”型,造成我国气温显著偏高;9月呈“两脊一槽”型,巴尔喀什湖低槽活动导致西北地区降水增多;10月呈“两槽一脊”型,导致北方地区偏暖加强;11月呈“西高东低”型,东路冷空气增强,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偏西,脊线9月异常偏北、10月偏南、11月接近常年。印缅槽9月显著偏强,10—11月接近常年。9月印缅槽偏强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共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以北至黄河下游地区多雨;10—11月东部地区水汽条件整体偏差。9—10月近海台风频繁活动,造成华南地区降水偏多。2023年秋季我国气候受到大气季节内变化的显著作用,热带海温异常的影响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气候异常 降水季节内变化 中高纬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脊线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四季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大气的联系
3
作者 张然 陈圣劼 黄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2,共16页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SAFZ在秋、冬、春季较强,夏季相对较弱。海温经向平流过程是秋、冬、春季SAFZ强度维持的主导因素,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交换过程对夏季SAFZ强度减弱起决定作用。在不同季节,伴随SAFZ强度变异,边界层湍流热通量发生变化,非绝热加热异常引起锋区上方低层气温经向梯度与大气斜压性的异常,进而导致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异常。由瞬变涡旋涡度强迫异常主导,中纬度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东北部等地上空对应产生相当正压结构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与风场异常,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场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四季变异 大气瞬变涡旋强迫 中纬度大气环流
下载PD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A MODEL ATMOSPHERE
4
作者 李发明 吴爱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1年第1期93-101,共9页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AGCM, which had been run from 1945 to 1993 forced by COADS SS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NCEP reanalysis dat...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AGCM, which had been run from 1945 to 1993 forced by COADS SST,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NCEP reanalysis data. It was found tha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exists significantly in both the tropical Pacific wind fields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The tendency of time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model atmosphere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 Relative to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simulation of tropical Pacific wind is more satisfying, which suggests that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ST is still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Pacific wind. It might have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opical wind than on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 They could be attributed to both the simulation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absence of other factors in the model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inter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atmosphere SST anomalie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关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一个讨论——东亚中、低纬冬季风的差异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舸 纪立人 +1 位作者 孙淑清 辛羽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5-764,共10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在不同纬度上的表现。根据我们定义的东亚中纬度冬季风(The mid latitudinal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简称EAWM-M)和低纬度冬季风(The low latitudinal East Asianwinter mo...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表温度等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在不同纬度上的表现。根据我们定义的东亚中纬度冬季风(The mid latitudinal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简称EAWM-M)和低纬度冬季风(The low latitudinal East Asianwinter monsoon,简称EAWM-L)指数,探讨了它们对应的影响系统,并重点分析了它们与海温异常之间联系的异同。研究主要发现:(1)EAWM-L和EAWM-M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冬季大气环流形势不尽相同。在对流层低层,EAWM-L与中国南海、菲律宾附近环流异常的关系密切,EAWM-M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对流层中层,EAWM-M同样与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异常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而EAWM-L指数则与东亚大槽的关系更为紧密。在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变化通过调制次级环流进而与EAWM-L联系起来,而EAWM-M强弱变化主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界的位置有关。(2)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都很紧密,而EAWM-M变化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相对偏弱。EAWM-L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是存在的,而EAWM-M与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中纬度 低纬度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春季融雪偏多、东部春季融雪偏少时,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加上后期的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度场下降,500 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引起我国东北夏季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融雪异常 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低温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及外强迫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6
7
作者 武炳义 张人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33,共15页
利用欧洲中心35年(1968—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第2、3优势模态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优势模态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有... 利用欧洲中心35年(1968—2002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第2、3优势模态及其与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优势模态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累计解释协方差超过了东亚夏季风的第1模态。东亚夏季风变率的第2模态解释了13%的风场协方差,由两个不同的子模态构成(P21和P22),分别对应夏季500hPa高度场的双阻塞高压异常型(乌拉尔山附近以东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和欧亚大陆北部的准纬向遥相关波列。东亚夏季风第3模态解释了8.2%的风场协方差,依然包括两个不同的子模态(P31和P32),分别对应夏季500 hPa高度场在欧亚大陆北部的两个不同遥相关波列。这些夏季风模态均对中国降水变化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近几十年来中国夏季降水的两次年代际变化与夏季风第3模态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春季北极海冰对于中国夏季降水变化和夏季风模态P31均是先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模态 中、高纬度环流异常 北极海冰
下载PDF
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年代际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7-308,共12页
利用近百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图和再分析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建立了自1871年以来1,4,7和10月份的南极涛动指数(AOI)序列。近百年来1月AOI有明显增强的趋势,7月AOI则有明显减弱的趋势。最近40多年来,1,4和10月AOI都有较强的上升趋势。... 利用近百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图和再分析海平面气压等资料,建立了自1871年以来1,4,7和10月份的南极涛动指数(AOI)序列。近百年来1月AOI有明显增强的趋势,7月AOI则有明显减弱的趋势。最近40多年来,1,4和10月AOI都有较强的上升趋势。4个月份的AOI都有20~30a左右的准周期波动,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用1,4,7和10月的平均可以近似反映年平均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年平均指数在1894~1901年、1910~1935年左右是强的负指数时期。1880~1893年、1936~1945年左右是较强的正指数时期,1980年代以来,强的正指数已经持续了近20a,且1990年代以来还有加强的趋势。模拟结果的功率谱显示气候系统内部产生的低频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际尺度变率上,年代际尺度变率的谱值则远远低于观测结果,但不排除在个别情况下,通过Hasselmann机制产生AOI年代际变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中高纬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率 海平面气压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傅清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lytradewinds)。随着气候的波动,该切变带发生了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该沙漠的晚期,由于气候的长周期波动,切变带南移,整个沙漠完全被西风带控制。从大气环流样式演变出发,讨论了东亚地区白垩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前控制东亚地区的为行星环流,为干旱气候;青藏高原隆升之后改变了原有大气环流样式,建立了东亚季风环流,使干旱气候转变为潮湿气候。四川盆地白垩纪古风向测量填补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东亚大气环流样式地质证据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白垩纪 沙漠 风向变化规律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蕊 张庆云 李荣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3,共9页
根据1958-2001年SODA(Si mple Ocean Data Assi 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 根据1958-2001年SODA(Si mple Ocean Data Assi 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分析指出:(1)STMW的体积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4月体积最大、强度最强,夏秋逐渐减弱,12月体积最小、强度最弱。研究进一步指出,STMW体积的季节变化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海表风应力及净热通量的季节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环流季节性演变的特征。(2)年际尺度上,5-7月STMW指数具有显著的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其年际变化不仅与海洋自身动力过程有关,还与前冬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引起STMW形成区风应力动力混合及海表净热通量等因子异常有关:冬季东亚季风环流偏强(弱),STMW形成区洋面风应力的动力混合作用及海表热力蒸发加强(减弱),使得海洋对流混合加强(减弱),进而加强(抑制)了混合均匀的低位涡水体进入温跃层,随着季节演变,造成5-7月STMW强度加强(减弱)。5-7月STMW强弱年际变化是前期亚洲-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前冬东亚环流强弱变化与5-7月STMW强度变化的联系可能是通过东亚环流的强弱变化影响STMW形成区的动力混合及海表热通量过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 季节、年际变化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欧亚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荷 陈海山 黄菱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753站降水观测资料、ECMWF逐月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区域753站降水观测资料、ECMWF逐月地表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感热偏强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感热偏弱期,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感热异常偏强时,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体位置偏东、强度偏强、范围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受辐合上升气流控制,水汽输送条件好,降水异常偏多。而春季感热偏弱时,情况大致相反,则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研究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春季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地表感热通量 大气环流异常 长江中下游 夏季降水
下载PDF
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发明 吴爱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7-335,共9页
用1945~1993年的COADS SST强迫AGCM进行了连续49年的模拟积分,分析了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并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大气中,无论是热带太平洋风场,还是中、高纬大气环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AGCM基本上能较... 用1945~1993年的COADS SST强迫AGCM进行了连续49年的模拟积分,分析了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并和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大气中,无论是热带太平洋风场,还是中、高纬大气环流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AGCM基本上能较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和中、高纬大气环流年代际信号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从时间变化上看,热带太平洋风场的模拟结果要好于中、高纬大气,说明SST仍然是影响热带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其对热带大气环流的影响要比对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然而,模拟和观测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方面归因于大气模式本身的性能,同时也说明影响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因子不只是SST异常,要成功模拟大气环流(尤其是中、高纬)的年代际变化,仅仅考虑SST的变化尚不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大气 热带太平洋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SST
下载PDF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13
作者 黄国武 张盈盈 任雪娟 《福建气象》 2011年第3期1-9,共9页
使用欧洲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探讨与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相对应的的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研究表明:位势高度场,温度场,纬向风场和经向风场在WP正负指数年表现出反位相的南北偶极子型的相当正压结... 使用欧洲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探讨与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相对应的的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研究表明:位势高度场,温度场,纬向风场和经向风场在WP正负指数年表现出反位相的南北偶极子型的相当正压结构在正异常年,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北移,东亚冬季风偏弱,东亚南区偏暖,西风急流异常北移;负异常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 中纬度大气环流 异常特征
下载PDF
Modeling the impact of Australian Plate drift on Sou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被引量:6
14
作者 ZHOU Botao1,5, ZHAO Ping2, JIAN Zhimin3 & HE Jinhai4 1.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 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位作者 3.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4.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 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5.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4期1495-1502,共8页
Using a glob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with the present-day and 14 MaB.P. oceanic topogra- phy respectively, two experiments are implemented to inves- 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ustralian Plat... Using a glob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with the present-day and 14 MaB.P. oceanic topogra- phy respectively, two experiments are implemented to inves- 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ocations of Australian Plate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middle-high latitude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Austra- lian Plate lay south at 14 MaB.P., both anticyclone circula- tions in the subtropical oceans and cyclone circulation around 60°-70°S are strengthened. Subtropical highs and circumpolar low pressure appear stronger, which results in much stronger Antarctic Oscillation and shorter period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 (AOI) at 14 MaB.P. The rainfall 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lso change correspondingly.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around 40°S and increases around 60°-70°S, 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rises in high latitudes of the South Pacific and descends over the Weddell Sea and its north side. Besides,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temperatures and winds, Antarctic sea ice coverage also changes with its increasing in the Ross Sea and its west re- gions and decreasing in the Weddell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气候 地球环球 澳大利亚 漂流物 海洋地形学
原文传递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15
作者 GONG Daoyi(龚道溢) +2 位作者 WANG Shaowu (王绍武)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1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ong term and decadal time scale fluctu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Hemisphere)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The long time series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ices(AOIs)were 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ong term and decadal time scale fluctuation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Hemisphere)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The long time series of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ices(AOIs)were established for January.April.July and Octob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ea level pressure maps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surface pressure data set.It was found that the AOI of January had upward trend at a rate of 1.17 hPa/100 a.and July had downward trend at a rate of—1.49 hPa/100 a since 1871.The method of wavele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low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AOIs,and it is clear that there are 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time scale of about 20—30 years in all 4 indices.Since the averaged value of 4 months could explain most variance of annual AOI.thus it is reasonable using the mean AOI of January,April,July and October to represent the annual AOI.The value of annual AOI was much lower in periods of about 1894—1901.1910—1935,and was much higher in periods of about 1880 —1893,1936—1945.The positive anomalies were remarkable since 1980s.Power spectra of modeled AOIs from Hadley Center Control Integration(HCCI)we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frequenci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decadal frequencies.But.there also had the possibility for generating weak deeadal fluctuations in some special months and years by Hasselman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middle-high latitude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ecad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