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Frontal Area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We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JIN Wenzheng TANG Liangjie +3 位作者 YANG Keming WAN Guimei Lü Zhizhou YU Yi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2-102,共11页
By analyzing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China, we concluded that it had experienced five tectonic stages: (1) the formation stage (T3x) of the miniatur... By analyzing the balanced cross sections and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China, we concluded that it had experienced five tectonic stages: (1) the formation stage (T3x) of the miniature of Longmen Mountain,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d Anxian tectonic movement created the Longmen Mountain; (2) the stable tectonic stage (J1) where weaker tectonic movement resulted in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ing slightly uplifted and slightly subsiding the foreland basin; (3) the intense tectonic stage (J2-3), namely the early Yanshan movement; (4) continuous tectonic movement (K-E), namely the late Yanshan movement and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and (5) the formation of Longmen Mountain (N-Q), namely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During those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the Anxian movement and Himalayan move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ongmen Mountain's formation. The Himalayan movement affected Longmen Mountain the most; the strata thrust intensively and were eroded severely. There are some klipp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cause a few nappes were pushed southeastward in later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anced cross section shortening rate subsidence history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2
作者 王东 王海军 +3 位作者 杨成 张俊辉 赵姗姗 胡永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个三级和1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2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4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中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中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中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中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微量元素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栖霞组 中二叠统 龙门山
下载PDF
不同牧压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植物生活型的影响
3
作者 张丽萍 田聪 +2 位作者 李晓敏 阿斯娅·曼力克 沙吾列·沙比汗 《草食家畜》 2024年第5期51-57,共7页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牧压条件下的变化,为建立合理放牧利用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庙尔沟乡索尔巴斯陶夏、冬牧场的实际放牧强度和草场植被状况进行调查,选择重度(HG)、中度(MG)、轻度(LG)且... 【目的】研究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牧压条件下的变化,为建立合理放牧利用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庙尔沟乡索尔巴斯陶夏、冬牧场的实际放牧强度和草场植被状况进行调查,选择重度(HG)、中度(MG)、轻度(LG)且具代表性地段的放牧场,设置3个不同牧压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3个重复。【结果】在不同牧压条件下,植物群落优势种略有差异,群落物种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着牧压增大,禾本科、豆科等优良牧草的重要值下降,而杂类草及醉马草的重要值增大;不同牧压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植被的盖度和高度,对频度的影响较小,呈现出植被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不同放牧时期对山地草甸植被优势种和植物生活型有明显影响,在夏季放牧场中植株矮小、重要值很低的金露梅在冬季放牧场中却株型高大,重要值也极高。【结论】在不同牧压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不同,HG、MG、LG物种数分别为26、22和33种,物种间数目相差明显。重度放牧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增大了杂类草和醉马草的优势。随着放牧强度增大,植物的生活型和重要值发生了改变,这也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中段 不同牧压 山地草甸 植物群落特征
下载PDF
大兴安岭山脉中段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多维度权衡协同关系研究——以兴安盟地区为例
4
作者 李雪敏 李道政 李柏丞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探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是实现多维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关键前提。论文基于InVEST与CASA模型、热点分析、相关性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处于大兴安岭山脉中段... 探究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是实现多维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关键前提。论文基于InVEST与CASA模型、热点分析、相关性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处于大兴安岭山脉中段的兴安盟地区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与植被净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呈非对称持续上升趋势,空间分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降水量的波动致使土壤保持服务与水源涵养服务的增量高于碳存储服务。(2)生态重要程度空间分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重点生态区的占地面积增量显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3)协同关系是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程度各异,权衡协同强度较弱。(4)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总体上西北与东南为协同区域,中部为权衡区域。研究结论对于实现研究区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演变 权衡与协同 大兴安岭山脉中段
下载PDF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红星1井天然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跃明 白晓亮 +8 位作者 易海永 刘冉 马华灵 韩嵩 闫柯 彭思桥 陈延贵 王尉 钟佳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近期风险探井——红星1井首次钻穿龙门山推覆构造体,揭示推覆带下盘存在原地构造,并且在中二叠统栖霞组测试获得12.66×10^(4)m^(3)/d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探究该风险... 龙门山复杂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该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近期风险探井——红星1井首次钻穿龙门山推覆构造体,揭示推覆带下盘存在原地构造,并且在中二叠统栖霞组测试获得12.66×10^(4)m^(3)/d高产工业气流。为了探究该风险探井天然气勘探突破所蕴含的油气地质意义,基于该井所获丰富的钻探资料,重建了推覆体地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线束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解释,恢复了龙门山前山带构造模式,进而剖析了川西龙门山复杂构造带深层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具有“逆掩推覆、直立倒转、原地系统”3段叠加式地质结构,前山带推覆冲断带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受断层控制,具有重复倒转的特征;(2)推覆体下盘栖霞组钻遇地层和岩性组合与山前带双鱼石地区特征相同,均为台缘滩相沉积,白云岩储层大面积分布,进一步证实了该区原地构造带台缘相带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连片大面积分布;(3)龙门山复杂构造带具备“多源供烃—断裂输导—侧向对接—隐伏保存”的油气成藏条件,红星1井测试结果证实,该复杂构造带前山带和山前带均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区带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星1井 龙门山构造带推覆体 推覆带下盘原地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工业气流 台缘带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秦巴山区中段植物物种联结性的影响
6
作者 丛晓峰 张宇军 +1 位作者 李丹 柏国清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7期90-96,共7页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中段植被在不同干扰状态下物种联结性的变化规律,以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按照人为干扰强度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三个区域,采用典型取样法,在每个区域内设置15个样方套,通过方差比率、χ^(2)检验...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中段植被在不同干扰状态下物种联结性的变化规律,以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按照人为干扰强度的差异,将其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三个区域,采用典型取样法,在每个区域内设置15个样方套,通过方差比率、χ^(2)检验、OI指数等方法计算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物种联结性。结果表明:①在45个样方套中共记录植物100科、195属、256种;乔、灌、草三个层次的科数依次增加,但在3种不同干扰状态下共有科的比例却依次减少,共有种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②不同干扰状态下各层次科的数量变化规律与种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草本植物在中度干扰状态下科数与种数均为最高;灌木层的科数、种数均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强而减少;乔木层的变化不明显。③随着干扰的加强,乔、灌、草三个层次的总体联结性均发生变化;乔木层在轻度干扰下呈无联结性,但其测度值较低,极易触及负联结,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强,其变化规律为无联结—负联结—无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关系的变化最为显著,其变化规律为正联结—无联结—负联结;草本层呈现无联结—正联结—无联结的变化规律;④建立2×2列联表,将21个重要值较高的物种进行比较发现,在不同的干扰强度下,无联结关系的物种对所占的比例差异不大,均占主导地位;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负联结关系的物种对数量明显减少,使正、负物种对数量之比加大;同轻度干扰相比,中度、重度干扰下正、负联结关系的显著性均有所削弱;自然状态下呈负联结关系的物种对更容易受人为干扰影响,使其数量与联结程度同时降低;⑤相对而言,研究区内灌木层的破坏程度大于乔木层与草本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中段 瀛湖 种间联结性 人为干扰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张丽萍 阿斯娅·曼力克 赛里克·都曼 《草食家畜》 2023年第4期55-60,共6页
【目的】调查天山北坡中段垂直带上三种典型草地类型植被基本优势种情况,以及三种草地类型在植被生长季内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实地观测固定样方法,每月固定时间监测植物群落基本特征数据。【结果】三种不同草... 【目的】调查天山北坡中段垂直带上三种典型草地类型植被基本优势种情况,以及三种草地类型在植被生长季内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实地观测固定样方法,每月固定时间监测植物群落基本特征数据。【结果】三种不同草地类型天然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不同月份所表现出的重要值和基本特征规律均不相同,三种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各优势种的重要值在不同月份无固定规律,各优势种在不同月份的优势性也会有变化;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植物种类丰富,建群种植物主要为中生禾草和杂类草,优势种植物主要为无芒雀麦、鸭茅和羽衣草,生长季内草层平均高度为6.8~32.2 cm,植被盖度80%~100%。山地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植物主要为苔草、羊茅和针茅,生长季内草层平均高度为6.3~12.6 cm,植被盖度62%~80%。山地荒漠植被稀疏,优势种植物主要为冷蒿、镰芒针茅和盐爪爪,生长季内草层平均高度为6.9~11.9 cm,植被盖度23%~35%,覆盖度较低,草地退化现象明显。【结论】天然草地植物群落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受气候影响较大,尤其受降水量影响很大。本研究中不同草地类型各优势种植物各监测指标在不同月份呈现的规律有所不同,但与植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中段 天然草地 植物群落特征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四分量钻孔应变的天山中段地区构造应变变化
8
作者 斯琴 关冬晓 卓瑞祺 《内陆地震》 2023年第3期256-263,共8页
根据钻孔应变观测理论,利用巴仑台、库米什和小泉沟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定量计算测区附近构造应变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台站的最大-最小主应变、面应变和剪应变的应变速率相对恒定,主方向大体不变;巴仑台附近区域受张-压应力相互作用,... 根据钻孔应变观测理论,利用巴仑台、库米什和小泉沟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定量计算测区附近构造应变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台站的最大-最小主应变、面应变和剪应变的应变速率相对恒定,主方向大体不变;巴仑台附近区域受张-压应力相互作用,主压应变方向为N22°W,库米什台附近区域受拉张应力作用,主张应变方向为N8°E;小泉沟台附近区域受压应力作用,主压应变方向约为N46°W;精河M_(S)6.6地震前巴仑台和小泉沟的应变变化速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均呈现在压缩背景下的应变加速变化异常,可以为应变资料同类异常的识别和判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钻孔应变 构造应变 应变速率 天山中段 异常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逆掩推覆构造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构建
9
作者 王勤耕 胡善政 +3 位作者 黄有晖 杜均国 何伟 周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9-1364,共6页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发育典型的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大。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需要根据三维模型正演成果优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其中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关键。为此,综合已有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近地表调查...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发育典型的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潜力大。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需要根据三维模型正演成果优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其中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关键。为此,综合已有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近地表调查资料等,依据不同分区的地质、地震反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地质模型;利用微测井调查结果、VSP资料等对模型进行速度赋值;利用三维弹性波动方程数值模拟验证所构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方法所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比较直观、准确地反映了近地表结构及地下速度场变化,模拟单炮记录与野外采集单炮吻合度高,为观测系统参数论证提供了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逆掩推覆构造 三维地球物理模型 正演模拟
下载PDF
北天山中段地震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奎 刘立霞 +1 位作者 曹昌军 张青远 《内陆地震》 2023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探究北天山中段主要发震构造,进一步明确重点监视区域。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天山中段发生的M_(S)≥1.5的1439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得到结果:①走时残差均值由-0.22 s变为0.0066 s,震源位置测定误差在东... 为探究北天山中段主要发震构造,进一步明确重点监视区域。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北天山中段发生的M_(S)≥1.5的1439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得到结果:①走时残差均值由-0.22 s变为0.0066 s,震源位置测定误差在东西向上平均为1.1 km,在南北向上平均为1.4 km,在垂直深度上平均为2.0 km。②地震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及南部区域,并未向准噶尔盆地延伸;局部地震震中向构造带趋近,呈现出一条走向近280°、一条近300°的地震活动带,分别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③由深度剖面显示,震源深度分散程度增加,0-50 km均有分布。以乌鲁木齐为界,东西两侧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东深西浅的现象。通过对该区域精定位研究,初步探明准噶尔南缘断裂带、亚马特断裂带为该区域主要发震构造,盆山结合部地震较为活跃,因此准噶尔南缘断裂带及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区将作为今后震情跟踪工作的重点监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中段 双差定位 走时残差 重定位
下载PDF
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需冷量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11
作者 梁春旺 张可嘉 +3 位作者 杨丽娜 贾秋兰 韩翔洋 吴云龙 《农学学报》 2023年第8期81-88,共8页
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11个县的1991—2021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和2011—2021逐时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进入休眠期7.2℃的界限温度以及休眠期间需冷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行... 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11个县的1991—2021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和2011—2021逐时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进入休眠期7.2℃的界限温度以及休眠期间需冷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行山山区中段气温稳定降至7.2℃终日平均日期为11月10日,最早为11月9日,最晚为11月11日,变化不明显。气温稳定升至7.2℃初日平均日期为3月18日,最早3月15日,最晚3月20日,趋势变化为每10年4.2d,变化明显;气温稳定降至7.2℃持续日数多年平均日数是128.8d,最少日数为125.1d,最多日数为132.3d,趋势变化为5.1d/10a,变化明显。气温稳定降至7.2℃终日中,曲阳、阜平一带开始时间最早;气温稳定升至7.2℃初日中,鹿泉、赞皇一带的开始时间最早。气温稳定降至7.2℃期间的持续日数中,鹿泉、元氏西部、赞皇一带的持续日数最少。曲阳持续日数变化趋势为每10a减少4.0d,全区域持续天数每10a减少前后相差1.9d;气温稳定低于7.2℃期间的需冷量在鹿泉、赞皇、临城一带存在低值区,需冷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气温在0~7.2℃之间的需冷量在曲阳以及阜平北部存在低值区,需冷量由北向南依次递增。该研究可以对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自然休眠的起止日期、持续时长以及需冷量小时数有更清晰的掌握,为该区域不同品种枣树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中段 大枣 休眠 需冷量 变化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胶磷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魏春吉 何良 刘学文 《价值工程》 2023年第24期149-151,共3页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胶磷矿的成因机制,探讨其在矿床形成与演化中的地质意义。采用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鉴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胶磷矿的成因机制,探讨其在矿床形成与演化中的地质意义。采用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鉴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详细描述了磷块岩中胶磷矿的外观特征、组分和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磷块岩中的胶磷矿以颗粒状或块状分布,常呈黄白色或淡黄色,主要矿物包括磷灰石、陨石矿、方铅矿等。胶磷矿与磷块岩基质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接触关系,具有明显的界面反应。通过对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该地区矿床的认识,还能够为其他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为磷矿床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清平磷矿床 胶磷矿 矿物学特征
下载PDF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被引量:91
13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4 位作者 张惬 魏国齐 李本亮 魏东涛 沈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 ,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 ,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 ,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 ,缩短率达 31.7% ;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 ,缩短率仅为 10 .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 ,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 ,南段整体缩短率达 2 6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平衡剖面 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中三叠世 志留纪 缺乏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世琦 周建文 +3 位作者 曾庆 李毅 张光荣 胡恒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59-61,6-7,共5页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 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隐伏断层前锋构造带二叠系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是一个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认为储集层的空隙类型主要有3种原生孔隙、2种次生溶蚀孔隙、2种溶蚀孔洞、3种裂缝以及2种喉道。并认为次生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是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是天然气的有效储集场所。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储集类型有4种,以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为主要的储集类型。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分布在该段的中上部位,具有储层发育段数多、累厚大和裂缝发育的特点,孔隙度大于3%的有效储层累为24.15m,占砂糖状白云岩厚度的56.08%,且中低孔渗段储层中夹有高孔渗段储层。储层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是,栖霞组二段砂糖状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呈椭圆型,西宽东窄,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面积大,达2276.4km2。储层发育最好的区块是0号与1号断层之间、1号与2号断层之间以及2号与3号断层之间所夹的推覆体岩片,砂糖状白云岩厚度在30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北段 推覆体构造带 二叠系 栖霞组二段 白云岩 储层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永刚 马宗晋 +5 位作者 杨克明 王国力 吴世祥 汤良杰 龙胜祥 张克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1-1047,共7页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段 海相层系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二叠系大石寨组细碧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46
16
作者 吕志成 段国正 +3 位作者 郝立波 李殿超 潘军 董广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大兴安岭中段林西地区二叠纪大石寨组下部的细碧角斑岩建造记录了大石寨裂陷槽早期的发育历史,因而对其成因和构造环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二叠系大石组的细碧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 大兴安岭中段林西地区二叠纪大石寨组下部的细碧角斑岩建造记录了大石寨裂陷槽早期的发育历史,因而对其成因和构造环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对二叠系大石组的细碧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细碧岩的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橄榄粗安岩和粗安岩(或歪长粗面岩),属于拉斑玄武岩岩石系列;细碧岩的主量元素质量分数及变化范围类似于N-MORB玄武岩;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相比较,细碧岩的LILE元素明显富集,HFSE元素的质量分数与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相接近,Nb、Ta明显亏损;细碧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具平坦型;(^(87)Sr/^(86)Sr)t为0.7013~0.7056。细碧岩形成于大石寨裂陷槽早期裂陷阶段弧后盆地局部扩张的构造环境;细碧岩是由拉斑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热卤水的严重混染后喷出地表结晶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意义 细碧岩 大石寨组 大兴安岭 拉斑玄武岩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兵 刘树根 +3 位作者 刘顺 李智武 孙玮 田小彬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山带 构造特征 地质演化 龙门山中段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变形历史与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长清 刘树根 于福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5,共5页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 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构造带中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彭灌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变形以倾向北西的紧闭倒转-同斜褶皱为主;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发育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及一系列由泥盆系至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构成的飞来峰,地腹发育厚皮构造,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2)变形样式总体为双滑脱层所控制的分层滑脱垂向叠加构造组合;3)构造变形过程具有3个阶段,早期须家河组沉积之后产生的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中期在遂宁组沉积期间和晚期在蓬莱镇组沉积期间及其后,发生滑脱断层垂向叠加,且控制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过程 变形样式 龙门山构造带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坤 赵锡奎 +2 位作者 王国芝 邓广军 吕志洲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2-287,共6页
文章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演化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圆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 文章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横向构造特征和纵向构造变形层次,并从构造演化角度重点分析了大圆包隐伏构造的油气赋存条件。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止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发育浅层次脆性变形的推覆构造、以彭灌飞来峰群为代表的滑覆构造以及滑脱构造。大圆包构造为推覆体之下的隐伏构造圈闭,印支期-燕山早期隆起带上的正向古构造圈闭是早期油气聚集的关键,晚期构造裂缝改善了超致密砂岩的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良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构造特征 隐伏构造 油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