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Final Solution to the Mind-Body Problem by Quantum Language
1
作者 Shiro Ishikawa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年第2期48-56,共9页
Recently we proposed “quantum language”, which was not only characterized as the metaphysical and linguistic turn of quantum mechanics but also the linguistic turn of Descartes = Kant epistemology. And further we be... Recently we proposed “quantum language”, which was not only characterized as the metaphysical and linguistic turn of quantum mechanics but also the linguistic turn of Descartes = Kant epistemology. And further we believe that quantum language is the only scientifically successful theory in dualistic idealism. If this turn is regarded as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e., if “philosophical progress” is defined by “approaching to quantum language”), we should study the linguistic mind-body problem more than the epistemological mind-body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o solve the mind-body problem and to propose “measurement axiom” in quantum language are equivalent. Since our approach is always within dualistic idealism, we believe that our linguistic answer is the only true solution to the mind-body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Quantum Language Progress mind-body problem LINGUISTIC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下载PDF
The Mind-Brain Problem Bose-Einstein Statistics, Temperature, Heat, Entropy God and Other Elementary Particles
2
作者 Walter J. Christensen Jr.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20年第9期1330-1360,共3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Einstein’s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to solve the mind-brain problem and to generate all Standard Model Particle masses. Our approach is somewhat analogous to the dualistic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Einstein’s principle of relativity to solve the mind-brain problem and to generate all Standard Model Particle masses. Our approach is somewhat analogous to the dualistic idea of Descartes. Instead of a pineal gland, wherein the brain interacts with the mind, we propose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human fetus the tiny brain begi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smallest structures of spacetime. This interaction occurs as the fetus brain begins to emit thermodynamic low heat energies, which are then absorbed into the smallest structures of spacetime saturating the interstices of the fetus brain. Think of these heat-energies like Morse code instructions. Since these kinds of interaction involve spacetime, with brain matter-energy, and that our main guiding principle is that of relativity, our research resulted in a general relativistic wave equation, wherein the n-valued heat-energies emitted by the brain-field-matrix <em style="white-space:normal;">B</em><sub style="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em>μ</em></span><em></em><em>v</em></sub>, is identified as the energy momentum tensor of general relativity. The spacetime mind-matrix (<em style="white-space:normal;">M</em><sub style="white-space:normal;"><em><em>μ</em><em></em><em>v</em></em></sub>) is likewise identified as the Riemannian curvature matrix. Together they form a general relativistic expression given by: <em>M</em><sub><em><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em><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v</em><span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 </span></em></sub>+<em>P</em><sub><em><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em><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v</em><span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 </span></em></sub><em>M=cB<sub><span style="font-size:10px;"><em>μ</em></span><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em><em style="font-size:10px;white-space:normal;">v</em></sub></em>. Here <em>c</em> represents the combined general relativistic constants. By detaching the energy momentum tensor <em>B</em><sub><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em>μ</em></span><em></em><em>v</em> </sub>from the general relativistic wave equation, converting it to an operator, and then combining the time component with the Bose-Einstein equation, resulted in a brain temperature function capable of calculating precise heat-energies emitted by the brai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etus mind. As the fetus brain becomes more complex, it further organizes the mind. At some point self-aware consciousness is evoked within the spacetime mind. The same equation (<em>relabeled to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mind-brain equation</em>) can be applied to generate all Standard Model Particle ma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body problem Thermodynamics Heat Energy General Relativity Particle Mass problem Hydrogen Spectra Consciousness God Particle Neuro-Fields Spacetime mind Neuroscience NEUROTROPHINS
下载PDF
从心-身问题看功能主义的困境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晓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21,共5页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 主流功能主义在心-身问题上试图保留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反对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物理状态。这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以“多重实现”为事实根据的。金在权提出功能还原模型,并通过局部还原将多重实现化解为一重实现,进而转向还原的物理主义。然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理论对于心灵哲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却是无能为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身问题 还原论 感受性质 多重实现
下载PDF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骨髓与身心问题
4
作者 葛天勤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共10页
心灵哲学中的“身心问题”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往往表现为“灵魂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的问题。作为古典二元论者的代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骨髓提供了解决身心问题的进路。对于柏拉图来说,骨髓是一种处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 心灵哲学中的“身心问题”对于二元论者来说往往表现为“灵魂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的问题。作为古典二元论者的代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通过骨髓提供了解决身心问题的进路。对于柏拉图来说,骨髓是一种处于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中介体,沟通了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骨髓在《蒂迈欧篇》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骨髓是灵魂的所在位置,让灵魂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其次,骨髓将外部世界中感觉对象的信息传递给灵魂,是感觉活动的传输中介;再次,在人类的生殖活动中,骨髓将人的非理性灵魂传递给子代,让人类的非理性灵魂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不朽。柏拉图对于骨髓的探究开启了后世哲学家解决身心问题的不同路径,同时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与医学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蒂迈欧篇》 骨髓 身心问题 灵魂
下载PDF
Transdisciplinary Team in Rehabilitation of Unconscious Brain-Damaged Persons: Grounds and Practice
5
作者 Olga Maksakova Ludmila Zhavoronkova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20年第8期323-343,共21页
The main feature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severe brain damage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the entir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the subsequent life of the patient is considered... The main feature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after severe brain damage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the entir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the subsequent life of the patient is considered rest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Team seems to be a key factor in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along with the restoration of vital functions, movement, 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 these patients.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is feedback to any minimal movement, or vegetative signal of a patient, beyond specific professional targets. A network of feedbacks with a patient and between professionals, that is,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can be built only through work in a transdisciplinary team mode. The net of feedbacks with the patient and inter-professional ones builds up the team as Non-linear Complex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Team-Patient” system status are energy, entropy, and complexity. Teamwork techniques are individualized for resulting optimization of system condition. Increase of complexit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propulsion of recovery process. Then consciousness may appear as a result of system self-organization. The article reflects the authors’ view o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phenomenon of consciousness through its impairment and recovery. It focuses on the work of the “proper rehabilitation team”, the mechanisms of its action and methods for researching the occurring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Brain Damage UNCONSCIOUSNESS NEUROREHABILITATION Team as Complex System mind-body problem
下载PDF
漫谈健康与疾病
6
作者 刘畅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1期64-71,共8页
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从量化的、不可感的方面来界定疾病与健康,这带来了许多好处,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灵魂概念的“大健康”观念从可感的整体生活经验出发,为心、身健康的理解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健康不等于免除一切疾病,... 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从量化的、不可感的方面来界定疾病与健康,这带来了许多好处,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灵魂概念的“大健康”观念从可感的整体生活经验出发,为心、身健康的理解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健康不等于免除一切疾病,也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唯一标准。复杂的个体感受也应纳入到对疾病疗效的考量中。本质上,“健康”是一个出于对人类个体关切的人道主义概念。身体不只是生理健康的基础,也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让我们的观念系统更健康一些,是哲学的一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 疾病 心身关系
下载PDF
元宇宙与具“身”认知 被引量:9
7
作者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研究》 2023年第1期3-11,共9页
轴心时代以来,“元宇宙”可看作是人类新文明的创世纪,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离身”的文明形态。我们的问题意识是该如何理解元宇宙与人类“身体”的关系。本文将元宇宙定义为一场认知革命,从认知科学的视域中考察出元宇宙文明... 轴心时代以来,“元宇宙”可看作是人类新文明的创世纪,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离身”的文明形态。我们的问题意识是该如何理解元宇宙与人类“身体”的关系。本文将元宇宙定义为一场认知革命,从认知科学的视域中考察出元宇宙文明的身体形态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离身元宇宙”认为元宇宙就是“火星移民”与“脑机接口”的结合;第二层,“具身元宇宙”认为元宇宙就是集生物身体、技术身体和环境身体于一体的“具身互联网”;第三层,“生成元宇宙”认为元宇宙应与“生成认知”相结合,将身体看作是“意义身体”,元宇宙文明层“去中心化”的价值观和科技层“区块链技术”的联动将有助于解决元宇宙文明的意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预测加工模型”强调大脑是主动的预测引擎,而大脑、身体和环境更是三位一体的动力学系统,这将对元宇宙文明的未来构建提供纲领性的指导作用。本文最后讨论了元宇宙能否终结“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发现:虽然其可以为身心问题带来新视角,但是能否解决还是未知之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元宇宙文明的关键就在于人类“身体”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生成认知 预测加工模型 身心二元论
下载PDF
模块副现象论与自由意志的相容性
8
作者 罗子健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4期93-103,共11页
物理主义占据着当今心灵哲学的主导地位,但物理主义面对心身问题的两难困境———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始终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近来随着意志科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者魏格纳根据行为科学等实验证据提出了模块副现象... 物理主义占据着当今心灵哲学的主导地位,但物理主义面对心身问题的两难困境———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始终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近来随着意志科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者魏格纳根据行为科学等实验证据提出了模块副现象论,认为“有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幻觉”,然而模块副现象论常遭到还原式解读的误解而被视为对自由意志的威胁。通过对魏格纳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强调魏格纳对意志问题的区分以表明模块副现象论可以与意志自由体验相容,另一方面澄清关于模块副现象论的种种误解并表明其理论与还原物理主义决定论的差异,有助于走出心身问题的两难困境并在物理主义框架下为自由意志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副现象论 意志幻觉论 心身问题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心、身体与互联网——一种虚拟世界心灵哲学的解释 被引量:11
9
作者 唐魁玉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8-32,共5页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 身体 互联网 心灵哲学 心身问题
下载PDF
身心统一的功能哲学进路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2,共7页
身心问题的预设是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心理学各个流派所依据的身心预设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在当前的科学语境下,主流心理学理论是以还原论作为身心预设。心理实在论和消除主义本质上都是身心二元论,二元论使得当下的心理学面临无... 身心问题的预设是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础,心理学各个流派所依据的身心预设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在当前的科学语境下,主流心理学理论是以还原论作为身心预设。心理实在论和消除主义本质上都是身心二元论,二元论使得当下的心理学面临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唯有身心统一的基本预设才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解释的阶梯"原理应该在功能——结构的范畴水平建立一个统一解释模型;在功能与结构之间,应该将功能作为逻辑上的先在,这也预示着功能哲学作为解决身心问题的未来进路。总体上,现象学是能够为我们提供指导的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心问题 还原论 功能 结构 解释
下载PDF
突现论与心身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珍琼 高度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6-780,共5页
突现论是事物形成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达尔文的解释范式是其思维范式的基础,生物突变论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源。突现论的心身理论一方面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的同一性,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有不同于后... 突现论是事物形成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达尔文的解释范式是其思维范式的基础,生物突变论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源。突现论的心身理论一方面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的同一性,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有不同于后者的特殊本质。这一理论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意识活动的本质,但有欠缺,只有从系统论、唯物史观以及发生学的角度才能更好地阐明意识活动的本质;这一理论提出了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但未能对之作真正的解决。为此,本文从功能对结构发生反作用的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突现论 意识
下载PDF
心身问题:随附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季士强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3-56,共4页
心身问题研究中有一个争议久而未决:一种观点坚持心身间的随附关系,即心灵随附于身体;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心身间的因果关系,即心身之间存在因果作用。要解决这一争议,首先就要辨明随附关系和因果关系。心身间的随附关系是就“身不变心亦... 心身问题研究中有一个争议久而未决:一种观点坚持心身间的随附关系,即心灵随附于身体;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心身间的因果关系,即心身之间存在因果作用。要解决这一争议,首先就要辨明随附关系和因果关系。心身间的随附关系是就“身不变心亦不变”的伴随关系而言的,心身间的因果关系是就“身心共变”的互动关系而言的,二者的视角并不相同,也不矛盾。结合心身医学的研究来看,心身间的随附关系与因果关系是共存和互补的,即心身同在、心身互动。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就要注意整体诊疗、心身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随附性 因果性 共变性 互补性
下载PDF
心身问题与决定论、自由意志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世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心身问题背后的根本症结是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一方面,西方近现代科学强调的机械决定论要求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从而使自由意志无法作为一个真实的因素插入神经、肌肉等物理世界因果作用的链条之中,另一方面,道德、责任之... 心身问题背后的根本症结是机械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难以两全。一方面,西方近现代科学强调的机械决定论要求物理世界的因果封闭性,从而使自由意志无法作为一个真实的因素插入神经、肌肉等物理世界因果作用的链条之中,另一方面,道德、责任之可能又要求我们保留一种真实、而不仅是随附性的自由意志,这就构成了心身问题的两难处境。非决定论是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但量子论等思想只是强调了主观认识论意义上的不可预测性,未能提供客观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非决定性。突现论中的下向因果则提供了一个突破决定论的可能,而自由意志也只能限定于认识及利用规律或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心身问题 决定论 自由意志 下向因果
下载PDF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殷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8,共5页
认知神经科学是目前国内外倍受关注的科学分支 ,它立足于功能定位理论与神经元理论 ,试图揭开人类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之谜。认知神经科学在一系列认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仍存在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在概述这一学科的形... 认知神经科学是目前国内外倍受关注的科学分支 ,它立足于功能定位理论与神经元理论 ,试图揭开人类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之谜。认知神经科学在一系列认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仍存在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在概述这一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成就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理论 感觉 知觉 脑机制 大脑 记忆 语言 意识 运动控制 认知神经科学 心灵哲学 功能定位理论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正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6,共7页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依赖于反直指定义,而关键性的第二步则以对私人语言与公共语言的区分为前提。由于区分的标准实际难以给出,因此最终只能基于直接的反对私人语言,而这恰恰也是现代语言哲学的前提。从... 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依赖于反直指定义,而关键性的第二步则以对私人语言与公共语言的区分为前提。由于区分的标准实际难以给出,因此最终只能基于直接的反对私人语言,而这恰恰也是现代语言哲学的前提。从维特根斯坦的论证中可以找到现代哲学发展的新线索,同时也能看到他对一些传统哲学问题的重新表达和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私人语言 直指定义 心身问题
下载PDF
多种随附性概念及其在心身问题上的应用——对金在权随附性理论的修正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晓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在随附性概念和心身问题上,金在权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对随附性概念给予强和弱的区分,还把它们与整-部随附性、层次随附性和宏-微随附性联系起来,并指出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重要性。但是,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不乏混乱之... 在随附性概念和心身问题上,金在权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不仅对随附性概念给予强和弱的区分,还把它们与整-部随附性、层次随附性和宏-微随附性联系起来,并指出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重要性。但是,金在权的随附性理论不乏混乱之处,致使他产生放弃“随附依赖性”概念的想法。笔者接受金在权对整-部随附性的形而上学定位,进而理顺它与其他多种随附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实践论和认识论两个视角阐释心身关系兼备多种随附性的复杂形态。与金在权的心身还原论和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相比,心身随附论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具有形而上学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随附性 金在权 还原论 二元论
下载PDF
心身问题的问题式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世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3-46,共4页
笛卡尔时期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即心身问题的两个基本面、解答的基本思路及困境。现代心灵哲学(特别是英美传统)之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特点,即不愿接受无逻辑负担的直觉、不会直接引入上帝超自然力的干预、自上而下的思辨式的形而... 笛卡尔时期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即心身问题的两个基本面、解答的基本思路及困境。现代心灵哲学(特别是英美传统)之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特点,即不愿接受无逻辑负担的直觉、不会直接引入上帝超自然力的干预、自上而下的思辨式的形而上方法深深受到怀疑。现代哲学在研究心身问题时引入了三个新的视角,即指称问题、语言问题和还原问题,进而细化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心身问题奠基于笛卡尔开始的主客二分的祛魅的现代性世界观,自由意志问题是能否跳出心身问题之困境的试金石,而心身问题又是我们能否跳出现代性图景的试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身问题 自由意志 非决定论 心灵哲学
下载PDF
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
18
作者 陈少华 曾毅 郑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90-95,共6页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精神病领域的两种治疗模式 .心理治疗模式认为 ,个体精神状况正常与否主要受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影响 ,精神疾病由后天环境和生活经历所致 ;药物治疗模式则认为 ,精神病及各类神经症都有其生理基础 ,大脑机能的缺...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是精神病领域的两种治疗模式 .心理治疗模式认为 ,个体精神状况正常与否主要受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影响 ,精神疾病由后天环境和生活经历所致 ;药物治疗模式则认为 ,精神病及各类神经症都有其生理基础 ,大脑机能的缺陷是导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主张用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两者在精神病治疗中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但是在科学一统天下的今天 ,生物学模式似乎成了治疗的主流 .要想最终解决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之争 ,科学预测精神病治疗的未来及新世纪心理治疗的命运 ,必须首先解决 :(1)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2 )精神疾病的界定问题以及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精神病 心身关系 治疗模式 心理学体系
下载PDF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随附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殷筱 《襄樊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随附性理论是西方哲学领域近年所兴起的、有关心身问题研究的新范式,该理论认为:心身之间是随附的,这种关系是我们以往认识到的同一、平行、还原、因果和蕴涵等关系之外的一种非还原的依赖和决定关系。随附性理论从它产生至今,已经经历... 随附性理论是西方哲学领域近年所兴起的、有关心身问题研究的新范式,该理论认为:心身之间是随附的,这种关系是我们以往认识到的同一、平行、还原、因果和蕴涵等关系之外的一种非还原的依赖和决定关系。随附性理论从它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发展,而J·金和P·麦克劳克林对随附性进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将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心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心身问题 同一论
下载PDF
心灵实体观的哲学探源
20
作者 魏屹东 鲁颖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9,共5页
自人类开始思考身心问题以来,心灵是否实体便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范畴及其两种属性,笛卡儿认为身心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谟认为实体存在但不可知,贝克莱主张心灵是唯一实体,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心灵是具有特... 自人类开始思考身心问题以来,心灵是否实体便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实体范畴及其两种属性,笛卡儿认为身心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谟认为实体存在但不可知,贝克莱主张心灵是唯一实体,科学实在论者认为心灵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当代心灵计算理论认为,心灵仅仅是大脑的生物化学活动,其中的细节远远超出了哲学探讨的范围。然而,心灵是否像物质那样也是实在的问题,依然是哲学家继续质疑和争论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实体 二元论 身心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