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ntanglement of Thing and Subject in Virginia Woolf’s“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
1
作者 QIU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4年第8期669-678,共10页
Virginia Woolf’s essay“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highligh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ngs and the subject.On the individual’s level,indoor things construct and limit the subject’s identity,whi... Virginia Woolf’s essay“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highligh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ngs and the subject.On the individual’s level,indoor things construct and limit the subject’s identity,while outdoor things allow fluid identities;these things reveal Woolf’s dual identity as both a rebel against and a ruler of the hierarchical system.On the intersubjective level,subjects are linked through common aesthetic experience mediated by things,which enjoys a high degree of arbitrariness.With the help of things,subjects form an“imagined community”.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the mind,things also endow order in the fragmented reality,yet in this sense they are abstract,metaphysical and universal rather than specific in Virginia Woolf’s thoughts.They are the withdrawn things expressed by sensual qualities.These sensual aspects,however,are tools to reveal the essence and meaning of life,secondary to the m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G SUBJECT identity community mind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2
作者 王洁群 潘文静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文心雕龙》对创作主体与“物”主体、他者主体、内在主体以及语言主体之间主体间性关系的描述,变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将仅描述人与人的主体间性关系拓展至人与世界万物,这种将情感投射于对象使其主体化、人格化并与之交往的思想... 《文心雕龙》对创作主体与“物”主体、他者主体、内在主体以及语言主体之间主体间性关系的描述,变主客体关系为主体间性关系,将仅描述人与人的主体间性关系拓展至人与世界万物,这种将情感投射于对象使其主体化、人格化并与之交往的思想,正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独创性所在。创作主体与“物”主体邀游交流生成的“思理”、与他者主体研阅沟通产生的“穷照”、与内在主体资养交往达成的“虚静”状态,以及与语言主体精微对话形成的“焕然”的艺术境界,都阐明了主体间性思想的意义所在:主体在与另一主体沟通交往过程中,彼此都获得了超越单一封闭主体的新内涵,生成了主体与主体融会后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主体间性 创作论 神与物游 虚静
下载PDF
试论王阳明“万物一体”观中的心物关系——从存在本体论视域出发 被引量:8
3
作者 韩振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心"与"物"的关系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命题。在存在本体论视域下,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心外无物"昭示着人心与万物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在世界之中&q... "心"与"物"的关系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核心命题。在存在本体论视域下,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心外无物"昭示着人心与万物不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在世界之中"的共在;"心与物照"则讨论了心与物相互沟通的感应途径;"心物一体"是讨论在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层面上如何达到了"万物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孟子》“心”概念辨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戴兆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2,152,共7页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其形而上学化的倾向。这是注解者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的过度解释。获取对"心"概念的合理解释途径,需要正确分析心物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心”概念 心物关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 被引量:15
5
作者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4,共7页
本文提出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康德的哲学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新问题,论述了康德哲学革命的贡献及局限以及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成果的超越和推进。
关键词 哲学革命 物自体 先验幻相 实践 社会关系 否定性的辩证法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1
6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节约型设计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先艺 汪笑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196,117,共6页
在当代能源匮乏、资源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节约型设计的概念呼之欲出。文章结合现代节约型设计的一些具体案例,探析了传统哲学中"常善救物"... 在当代能源匮乏、资源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节约型设计的概念呼之欲出。文章结合现代节约型设计的一些具体案例,探析了传统哲学中"常善救物"、"虚实相生"、"和合共生"等思想在节约型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以期彰显新时代节约型设计的设计特色,并试图为节约型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艺术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节约型设计 常善救物 和合共生 虚实相生
下载PDF
作为儒家内向传播观念的“慎独”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清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4-64,共11页
儒家的"慎独"是一种内省的内向传播活动,其本质是通过符号化圣人形象为客我,进而与当下的主我进行自我互动,力争实现由凡入圣的心灵升华过程。在此过程中,儒家巧妙运用了视觉修辞,设置了"观看"的姿态,以圣人为镜子... 儒家的"慎独"是一种内省的内向传播活动,其本质是通过符号化圣人形象为客我,进而与当下的主我进行自我互动,力争实现由凡入圣的心灵升华过程。在此过程中,儒家巧妙运用了视觉修辞,设置了"观看"的姿态,以圣人为镜子,彰显了客我的内生动力,督促主我,效法客我,同时,充溢着"平天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从而既成人,又成己,体现出"慎独"作为内向传播活动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内向传播 慎独 心物相合 天下大同
下载PDF
《齐物论》与“是非”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92,175,176,共16页
位于《齐物论》之核心的“是非”问题,本质上是作为复数的“物论”兴起所导致的价值之争。“是非”在前物论状态即已存在,它与视角性的观看方式所关联着的人之“成形”与“成心”相关,但公私生活都无以摆脱这种局限性。但当“是非”使... 位于《齐物论》之核心的“是非”问题,本质上是作为复数的“物论”兴起所导致的价值之争。“是非”在前物论状态即已存在,它与视角性的观看方式所关联着的人之“成形”与“成心”相关,但公私生活都无以摆脱这种局限性。但当“是非”使人们在地方性生活形式中自用自得时,相对性本身并不构成问题。然而,物论引入名相秩序却使得“是非”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另一方面这又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趋势。庄子肯定是非的多元性与相对性,但其哲学却不能归结为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后两者突显的是主体价值构建的合理性,却不要求主体的自我转化,庄子却要求主体的“视域上行”,上行之终点则是“以道观之”的“天的机制”。这种“天的机制”并不是一种绝对价值或架构性价值,而是一种让多元的是非价值在其有效边界内运行、并行不悖而又互不相伤的可能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论 是非 成心 多元主义 相对主义
下载PDF
认知视域下的物联网技术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治东 刘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8-95,共8页
物联网技术的数据"存储—分析"模式具有认知功能,与"心—物"交互中的核心要素和发生过程之间存在契合点,在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共性,在分析内容和形成机制上也有交集,二者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解读。物联网技... 物联网技术的数据"存储—分析"模式具有认知功能,与"心—物"交互中的核心要素和发生过程之间存在契合点,在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共性,在分析内容和形成机制上也有交集,二者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解读。物联网技术也为"心—物"问题的探讨提供崭新的视角并拓展了新的内容,当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认知与交互 “心-物”关系
下载PDF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声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5-91,共7页
对“为学之方”的重视是宋明理学的一贯传统。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这一点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本文旨在通过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比较。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即物 致良知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国荣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2期4-13,107-121,共25页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予相关对象以意义,并由此形成意义世界。在心与理的关系上,王阳明以“心即理”融合两者,由此,作为普遍法则和规范的理不再表现为独立于个体的外部存在,而个体意识也扬弃了本然的形态,获得了普遍的自觉形态。王阳明所注重的“心”同时又关联着“事”的展开过程。在心学中,“事”构成了理解物、把握道的前提,并在成就人的过程中呈现本源的意义。以事成人关乎以良知为内容的德性,良知本身则既包含理性的规范,又展开为“好善恶恶”的情感认同,并以恒定之志为内容。作为综合性的意识,良知与“本体”具有相通性,“致良知”则与后天的工夫一致。“良知”和“致良知”之辩,在心学中表现为本体与工夫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通过沟通“以工夫说本体”与“以本体说工夫”,王阳明肯定了本体和工夫之间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心物 心与事 良知 本体与工夫
下载PDF
“应会感神”:宗炳的感物美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宗炳阐发的"含道昇铩庇搿俺位澄断蟆笔橇街指形锓绞健S烧饬街指形锓绞剿丛斐隼?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 宗炳阐发的"含道昇铩庇搿俺位澄断蟆笔橇街指形锓绞健S烧饬街指形锓绞剿丛斐隼?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炳 感物 含道哄物 澄怀味象 应会感神
下载PDF
“物”之呈现、聚集与诚明--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龚晓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3期73-82,I0067-I0080,共24页
学界依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等说,形成了意义论、价值论、感应论等观点,而对阳明“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之说则甚少留意。“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表明,“物”为心、知、意、身之聚集,并构... 学界依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等说,形成了意义论、价值论、感应论等观点,而对阳明“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之说则甚少留意。“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表明,“物”为心、知、意、身之聚集,并构成了源初的存在场域:本心之感应而有良知之明觉,良知之明觉而有意识之发动,意识之发动而有事物之呈现,事物之呈现而有身体之感触。这种身—心—意—知—物所共同构成的源初场域,即是物之“自体”;经由意识之对象化而为身体所感触者,则为物之“现象”。而基于主体间性的作用,“物”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意识在自我象化的同时往往存在着小我的执着,遂使身—心—意—知—物的源初场域破裂,“物”成为外在于人的存在者,而人亦为外物所役使。故而,格物的重点在于诚明工夫,物来顺应而不为物所役,最终回归源初的存在场域。究言之,阳明所论之“格物”,超越了单纯的事物认知而成为道德的工夫,“不诚无物”说也就获得了存有论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心外无物 格物
下载PDF
《尚书》、《左传》、《国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燕国材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93-197,254,共6页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想、病理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国语》的缺陷心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观念 五事 九德 六情 “平心”说 八疾
下载PDF
“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论王艮的“尊身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文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4,共6页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的演化,在哲学上表现为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逻辑发展。泰州学派的宗祖王艮提出的“尊身论”是其中的一个关节点,此论是其“格物论”的延伸,包含了尊身、修身、安身、爱...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的演化,在哲学上表现为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逻辑发展。泰州学派的宗祖王艮提出的“尊身论”是其中的一个关节点,此论是其“格物论”的延伸,包含了尊身、修身、安身、爱身、敬身、保身等要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彰明了身之为本,家国天下之为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系于人之一身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艮 尊身论 格物论 理本论 心本论 身本论
下载PDF
庄子“物化”三论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刁生虎 《学术探索》 2004年第8期1-5,共5页
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 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物化” “物理之变” “心与物化” “指与物化” “道通为一”
下载PDF
理学开新:《近思录》的编纂及其内在逻辑理念 被引量:1
18
作者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62,165-166,共10页
《近思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由南宋大儒朱熹和吕祖谦精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子论学语录共计622条(内含邵雍一条)编纂而成。朱、吕二子并不强调周子、邵雍、横渠"前三子"与二程治学理念的差别,更加看重他们... 《近思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由南宋大儒朱熹和吕祖谦精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子论学语录共计622条(内含邵雍一条)编纂而成。朱、吕二子并不强调周子、邵雍、横渠"前三子"与二程治学理念的差别,更加看重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将"前三子"与二程泯然浑一,同炉共脍。然朱、吕所重明显落在"格物"而"致知"上。理学由原先仅重"德性之知",向明确主张"闻见之知"的"道问学"一派之重大折捩,《近思录》成为标志性典籍。且朱子之治学理念及别识心裁,也通过《近思录》体大思精的内在编纂逻辑隐隐地透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思录》 格物 致知 心性 朱熹 吕祖谦
下载PDF
“观”:从《周易》到佛教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坚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5,63,共9页
作为一种宗教方法,"观"在中国佛教和《周易》以及根源于《周易》思想的儒道两家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观"在佛、易、儒、道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信仰,不管是佛教的&q... 作为一种宗教方法,"观"在中国佛教和《周易》以及根源于《周易》思想的儒道两家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观"在佛、易、儒、道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信仰,不管是佛教的"观心",还是《周易》"观卦"中的"观",抑或是儒家的"观物"和道家的"观妙",它们在发生作用的时候无需以信仰为前提,于是乎,中西宗教在宗教方法层面就显现出了这样的差别,即西方宗教重"信仰",而中国宗教则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方法 观卦 观心 观物 观妙
下载PDF
现代欣赏趣味下的《小二黑结婚》情节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建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89-92,共4页
从欣赏趣味入手来解读金旺兄弟将小二黑、小芹押送到区公所这一情节,我们就会看到《小二黑结婚》这一主要情节的设计不够合理,金旺兄弟没必要也不该把小二黑、小芹押送到区公所,犯了牵人就事的毛病;因押送区公所而导致冲突的解决由代表... 从欣赏趣味入手来解读金旺兄弟将小二黑、小芹押送到区公所这一情节,我们就会看到《小二黑结婚》这一主要情节的设计不够合理,金旺兄弟没必要也不该把小二黑、小芹押送到区公所,犯了牵人就事的毛病;因押送区公所而导致冲突的解决由代表政府的区长亲办,把男女主人公晾在一边,犯了喧宾夺主的毛病。现有的情节处理既显得简单,又违反常理,还对人物的塑造产生了负面作用。其原因在于赵树理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党的干部而非纯粹的作家,企望用艺术设计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牵人就事 喧宾夺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