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betes:A Transcultural History of a Disease Concept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1
作者 MIAO Pe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medic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West-East direct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scholarly attention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historians,whereas studies on such“knowledge travels”conducted in ...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medic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West-East direct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scholarly attention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historians,whereas studies on such“knowledge travels”conducted in the East Asian context focus mainly on political and socio-cultural concepts.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vel of Western medicine to Chinese soil,a case study on“diabetes”is conducted,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transcultural conceptual history.”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andardization,popularization,politicization,and derivatization of“diabetes,”calling for further attention to transcultural histories of medical concepts in mod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Conceptual history modern china TRANSLATION XIAO
下载PDF
Seven Decades of China's Fiscal Modernization 被引量:6
2
作者 Yang Zhiyong 《China Economist》 2019年第1期66-93,共28页
After its founding in 194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rted to modernize its fiscal system-an essential part of its broader modernization drive.Its unified and wellfunctioning fiscal system supported the st... After its founding in 194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rted to modernize its fiscal system-an essential part of its broader modernization drive.Its unified and wellfunctioning fiscal system suppor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nascent government,and helped stabilize the economy and restore public order after then.In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public finance in the country was put at the service of economic plans while striving to reach a fiscal equilibrium,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that time.Economic equilibrium,including fiscal,credit and material equilibrium,was perceiv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macroeconomic stability.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led to the launch of a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a brilliant chapt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marks a brand-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In this transformative period,China’s fiscal system was initially decentralized to keep abreast of its“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After the goal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reform was announced in 1992,China’s fiscal reforms embarked on a fast track.As China'strived to build a public finance system compatible with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fiscal reforms took place and fiscal policy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ld in November 2013 set the goal of the reform to establish a modern fiscal system.Afterwards,China deepened its fiscal reforms,focusing on budget management,taxation and reform of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fiscal history contemporaryfiscal system modernIZATION
下载PDF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China's Upgrading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海波 《China Economist》 2014年第6期113-123,共11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man society from a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 encompassing primitive society,ancient society and recent and 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man society from a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 encompassing primitive society,ancient society and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As far as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is concerned,this paper divides the upgrade into two basic aspects:the shifting dominant position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and that of labor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 and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Moreover,this paper has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since 1949 and identified that the upgrade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emonstrate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as well.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attern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and China's reality,gre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improve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capacity,expedit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and qualitativ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sector,and vigorously promote service sector(especially producers servic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 and maritime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hical history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primitive ancient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since 1949
下载PDF
Gu Jiegang’s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Movement and It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ments in Western Sinology
4
作者 Li Changyin Ge Hongquan(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1期134-155,共22页
The scholarship in moder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sinology in terms of school ties.Gu Jiegang’s launching of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 centered on the"theory of the accumul... The scholarship in moder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Western sinology in terms of school ties.Gu Jiegang’s launching of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 centered on the"theory of the accumulated cre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wa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ement Hu Shi and Gu Jiegang proposed the notion that,"there was no history befor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which was indebted to the historical skepticism by Philip Van Ness Myers(American scholar)and Friedrich Hirth(German sinologist)of the same period.The idea that"the Shang Dynasty is still in the late Stone Age"advocated by Hu and Gu was also directly influenced by J.G.Andersson’s An Early Chinese Culture.Conversely,American sinologist Arthur W.Hummel Sr played a key role in introducing and evaluating the first volume of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to Western academia.Paradoxically,while Swedish sinologis Bernhard Karlgren wrote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Nature of the Tso Chuan to refute Kang Youwei’s re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The Forged Classics of the Wang Mang Period),his work however became of value for Chinese historic doubt scholars to reaffirm the value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and advance the"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movement.If we would like to choose a saying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Discussion of Ancien History"movement and Western Sinology,the Chinese proverb,"Stones from other hills may serve to polish jade of this one,"may be an appropriate cho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SinOLOGY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MOVEMENT history of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农业现代化的历程、特征与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永穆 李明星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3-10,共8页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并取得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性的成就。本研究基于对党领导下我国...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并取得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性的成就。本研究基于对党领导下我国百年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梳理,系统归纳其在目标指向、施策逻辑和实现路径上的演进特征,并从“目标遵循、思想底色、关键推力、基本方法、路径策略、价值旨归”等六个维度,总结出以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推进、胸怀天下”等为核心的基本经验,旨在为新时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业现代化 百年历程 演进特征 基本经验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华北的教育学人:1978—1999(一)
6
作者 郭戈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共14页
改革开放之后,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是全国教育学科研究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地。华北教育学人以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龙头,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 改革开放之后,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是全国教育学科研究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地。华北教育学人以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龙头,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骨干,在几乎所有教育学科领域都位于全国前列,或处于领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人 华北地区 群像学人 教育学术史 改革开放时期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7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论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学人的东北“学术戍边”
8
作者 张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9,180,共11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希望以学术研究的方式,为国家在国际联盟的调查中提供有力证据。此后“禹贡”学人也顺应时代将研究重心由地理沿革转向边疆史地。全面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希望以学术研究的方式,为国家在国际联盟的调查中提供有力证据。此后“禹贡”学人也顺应时代将研究重心由地理沿革转向边疆史地。全面抗战爆发后,金毓黻著《东北通史》进一步证明东北是中国固有领土,完成“学术戍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关于东北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体现了一代爱国学人群体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戍边 东北史 《东北史纲》 《禹贡半月刊》 《东北通史》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机理与构想
9
作者 吴翔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8-108,128,共12页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彼此重构的学术史,其逻辑前提是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确认,这就要求在知识学科化的框架内开掘出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生成机理。既然是学术史研究,就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彼此重构的学术史,其逻辑前提是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确认,这就要求在知识学科化的框架内开掘出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生成机理。既然是学术史研究,就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学术编年、学术思潮和断代学术史的整合都是重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的方略。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具有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双重特质,它既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进程。现代汉语写作是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原点,对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革命史等大系统的区别与融通彰显了其本体价值。基于同源性的机制,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实践具有同一性,但也在学术现代化的过程中锻造了自己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儿童文学 学术史 内在机理 理论构想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华东的教育学人:1978—1999(一)
10
作者 郭戈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4-22,共19页
改革开放后,华东教育学人以华东师大为首,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南京师大、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江西师大、安徽师大、上海师大、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现江苏师大)、浙江师大、杭州师大等高校以及省市教育学院、... 改革开放后,华东教育学人以华东师大为首,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南京师大、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江西师大、安徽师大、上海师大、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现江苏师大)、浙江师大、杭州师大等高校以及省市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机构为骨干,在大多数教育学科领域都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基本理论(含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估学、教育教材学、学校管理学、学科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居于全国领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人 华东地区 群像学人 改革开放 教育学术史
下载PDF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
11
作者 王新才 谢鑫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21,共10页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聚焦中国目录学的标志事件、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核心思想,全面呈现其整体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不足,探讨规律与原因,阐发影响与意义。该研究是展示目录学学科形象并提供学科认同,补足中国思想和学术史研究系谱,繁荣中...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聚焦中国目录学的标志事件、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核心思想,全面呈现其整体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不足,探讨规律与原因,阐发影响与意义。该研究是展示目录学学科形象并提供学科认同,补足中国思想和学术史研究系谱,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文章回顾相关研究成果,阐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中国目录学发展内外部要素及其联系、古今目录学传承衔接、中西目录学对比融通等重要问题;另外,文章还介绍了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目录学 学术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下载PDF
书评与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
12
作者 温庆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9,共11页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 关注古代小说现代标点整理本与彼时学者研究著述的现代书评,在理性思索与感性品悟的“期望”与“拟想”中,以价值定性的方式推动古代小说现代研究著述的经典构建。典型之例是谭正璧、胡怀琛、赵景深、毕树堂等人在各类书评中,持续推进比较视野下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著述在价值层面的意义构建。此举隐含着现代书评以不断新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去消解时人研究的学术重构意图,希冀在“质之读者”的再构建中催生新的“辩解”。作为一种批评媒介,现代书评重提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时并非一味取悦他人。此举有助于在逻辑一致性与文化同源性的构建中,强化品评的主导性。这是古代小说的现代研究著述被予以典范建构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评 古代小说研究 经典构建 学术史 著述
下载PDF
民国诗学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13
作者 王睿 《天中学刊》 2024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在中外学术交流融合的背景下,民国时期产生了大量关于“诗学”的学术著作,标志着中国诗学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西新旧诗学都融入了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民国诗学对中国文学传统既有继承,又有超越。这种学术上的“超越”主要表现在新... 在中外学术交流融合的背景下,民国时期产生了大量关于“诗学”的学术著作,标志着中国诗学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西新旧诗学都融入了现代化的学术体系。民国诗学对中国文学传统既有继承,又有超越。这种学术上的“超越”主要表现在新旧融通的诗学理念、由创作论向本体论的拓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理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学术语言四个方面。民国诗学处于从传统学术走向现代学术的重要转型期,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诗学 诗歌 学术史
下载PDF
全球化、区域性与现代化:时代大变局下中国新闻舆论史学探索
14
作者 王天根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性呈现,离不开历史语境的清算与经验总结。新闻舆论史学探索侧重文本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涉及近代报刊的地方意识与全国视野,转向探讨区域性、全国性与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 “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性呈现,离不开历史语境的清算与经验总结。新闻舆论史学探索侧重文本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涉及近代报刊的地方意识与全国视野,转向探讨区域性、全国性与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过程中,传媒重要角色是塑造国家认同,这是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延续。而觉醒与启蒙系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中国发展的舆论动员重要面相。总体而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涉及传媒在国家认同上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论,政治议题与媒介议题,政治议程与媒介议程互动,当给建国学理探索更多可以发掘的空间。简言之,近代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代史学探索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舆论史 “现代中国” 全球化 区域性 现代化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李恭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鸿章》 “变局” “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下载PDF
“十七年”现代文学史教材编纂的教学本位与学术史构建——以1957年朱彤先生所讲《现代文学讲稿》为视角
16
作者 张业松 张宝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学科处在初创期,全国各大高校中文系所使用的现代文学教材主要为内部自编的油印、铅印教材(讲义)。师范类高校在现代文学的教材编纂中发挥着突出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笔者所见1957年南京师范学院朱彤先生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文学学科处在初创期,全国各大高校中文系所使用的现代文学教材主要为内部自编的油印、铅印教材(讲义)。师范类高校在现代文学的教材编纂中发挥着突出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笔者所见1957年南京师范学院朱彤先生编纂的《现代文学讲稿》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朱彤先生的现代文学教学与教材编写实践,以及分析《现代文学讲稿》中的内容,指出“十七年”时期现代文学的教材编纂与以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生产紧密联系“,教学本位”促进着现代文学教材的编纂与使用,由此进一步探讨现代文学教材编纂史中的学人研究与学术史构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彤 学术史 南京师范学院 现代文学史 教材编纂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期红色文艺的传承与创新
17
作者 王明娟 叶兴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律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抗击疫情等主题拓展了传统“红色文艺”的革命题材边界。形象塑造上既有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式英雄,也涌现出大量的平民化英雄。表达方式上从“个人记忆”的前设视角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后设视角,使作品具有更宏阔的视野和理论审视的色彩。风格呈现上更具有娱乐性和亲和力,更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尽管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在经典传承中有了诸多创新,但仍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如红色内涵与人性规律、审美规律的契合问题,市场化与艺术化调和的问题等,这是在新的历史考验中需要直面回答的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革命历史 平民化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时期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18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下载PDF
北洋大学堂首次体育竞赛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金泽 孙帅 郭振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1,111,共11页
北洋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开端,亦是近代较早开展体育竞赛的官办大学,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中并未对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科学选取检索关键词的... 北洋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本土大学的开端,亦是近代较早开展体育竞赛的官办大学,但学界既有研究成果中并未对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科学选取检索关键词的基础上,运用中英文近代电子史料数据库,对近代与北洋大学堂体育竞赛有关的史料进行梳理与研判,继而确认北洋大学堂首次校内及校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研究认为:根据现有史料,北洋大学堂首次举办校内体育竞赛的时间是1897年11月27日,比赛设有12个运动项目,共计170余人参与。北洋大学堂首次举办校际体育竞赛的时间是1899年5月20日,比赛设有11个运动项目,参赛学校有北洋大学堂、芦汉铁路学堂与天津水师学堂。同时,鉴于北洋大学堂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首次校内体育竞赛的举办时间,1897年11月27日,由北洋大学堂开展的校内体育竞赛亦可视为近代中国本土大学体育竞赛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大学堂 学校运动会 体育竞赛 体育课程 中国本土大学 中国近代体育史
下载PDF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潜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员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中国近代工程史的时间跨度为1861年至1949年,可划分为萌芽期、草创期、开端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反映了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研究视角可从全球史、文明史和革命史,旨在从多个维度揭示中国近代工程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通过抢救整理工程档案资料,开展行业或区域工程史研究,最终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工程史,以史为鉴,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史 中国近代史 学科定位 历史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