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嵌而融:东部沿海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维互嵌要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东部沿海城市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全方位相互嵌入的重要场域。人口要素、空间互嵌、经济互嵌和文化互嵌构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场域环境、物质条件和精神依归。以天津市为例,在人口基础要素方面,民族成份齐全多元,... 东部沿海城市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全方位相互嵌入的重要场域。人口要素、空间互嵌、经济互嵌和文化互嵌构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基础、场域环境、物质条件和精神依归。以天津市为例,在人口基础要素方面,民族成份齐全多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等,使得各民族社会交往的人口资源增量较为丰富。在空间互嵌环境方面,民族空间交往的场域环境存具区际分布结构、民族聚居结构和社区互嵌结构的差异性。在经济互嵌条件方面,民族就业领域存在集中化现象,各民族围绕职业领域和就业分布进行民族生产交往。在文化互嵌依归方面,通过各民族文化互嵌共生,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增进了民族精神交往。要坚持“并重”思维,理性看待民族就业分布集中化现象,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顺势而为地推动东部沿海城市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互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东部沿海城市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民族叙事的演变及重塑
2
作者 周平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211,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面对和应对复杂且影响突出的民族事象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民族叙事逐渐建立起来,并定格于当代中国历史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民族叙事围绕少数民族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后,中华民族在民族叙事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叙事在多种因素推动下逐步构建起来。如此,一种具有70多年演进历史的民族叙事,既是关于民族事象的阐释体系,也是今天了解和把握民族认知和对应方式的重要对象。今天,在国家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根本变化之际,根据形势的变化思考民族叙事的重塑问题,结合对民族叙事历史经验的反思,塑造一个将中华民族与国内各个民族相结合的复合型叙事,从而对当代中国的民族事象进行全面的阐释,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就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事象 民族叙事 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 复合型叙事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3
作者 胡业权 张丽丽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新的历史时代,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就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 新的历史时代,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就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培育抓手,发挥各方合力,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体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二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论述的正确理解;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四要落实“石榴红”项目建设,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队伍。最终,使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为之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探析
下载PDF
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4
作者 陈秋燕 吴柳蒨 +1 位作者 刘杨 袁晓娇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7,129,共9页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 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中学1232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较高,高中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6.15%。可见,中华民族认同不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为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福祉铺设了坚实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积极心理资本 生活满意度 民族地区中学生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5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文化资源整合——以天津市孙各庄满族乡隆福寺村为例
6
作者 马伟华 顾旭琛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135,共9页
文化整合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必然路径,能够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天津市蓟州区隆福寺村通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三个维度,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架设了文化资源的整... 文化整合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必然路径,能够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天津市蓟州区隆福寺村通过文化空间、文化资本、文化记忆三个维度,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架设了文化资源的整合框架。在文化空间的整合中以满汉共融的空间设计智慧,为满汉族际的接触、互动与交融建设,提供了交往场所。以文化资本的生产、传承、积累、转换,在实现人与环境和谐互惠、各类资本畅通循环之中达致中华民族文化资本的持续生产。以满汉各族迁居共生、保家卫国的文化记忆整合认同感的微观边界,增强满汉各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关联。隆福寺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特色村镇 文化空间 文化资本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困境与路径
7
作者 常进锋 李心恬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18-27,共10页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组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但是社会组织在参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还存在章程规定缺失...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组织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但是社会组织在参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还存在章程规定缺失、社会组织筹资困难、民众认知度不高等困境,亟须社会组织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民族工作为引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组织章程,强化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业能力,培育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以经济发展带动民族团结,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组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内源性发展理念
下载PDF
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8
作者 申朝晖 易辰希 李俭普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4-51,共8页
延安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团结与解放的重要基石,它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族政策等方面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团结御辱、共克时艰的民族解放激流中,少数民族作家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究其原因,既... 延安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团结与解放的重要基石,它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族政策等方面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在团结御辱、共克时艰的民族解放激流中,少数民族作家纷纷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究其原因,既有民族解放的诉求,又有个人理想的探寻,也有成长环境的熏陶,他们的文学叙事丰富了延安解放区文学的同一性与多元化。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学将时代共振与边地异动的主题相结合,呈现出了延安文艺与西南边陲艺术风格的交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集体诗学与个体审美的相互关联。通过探究延安解放区西南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利于加深西南边地与中原内陆地区的联结,彰显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铸就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丰厚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解放区 西南少数民族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攀西少数民族地区自驾游研究
9
作者 李智 陶芳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游客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如何有效...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自驾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游客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如何有效开发攀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驾游资源,同时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发现,攀西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自驾游的潜力地区,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提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建立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机制、创新自驾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自驾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践行环保理念等推动攀西自驾游发展的措施,攀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驾游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 少数民族地区 自驾游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10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身份动机的视角
11
作者 管健 杭宁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32,共14页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这些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要在激发各民族成员共同体归属动机的同时,满足民族成员的独特动机,降低民族成员的防御动机。与此同时,利用纵向文化进程塑造共同体身份的长期可及性,通过情境文化线索凸显共同体身份的当下可及性,进一步促进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推动多元文化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动机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12
作者 杨春华 杨萧 +2 位作者 李丽 刘陈帆 张云丽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4-470,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驱动,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源本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具体体现为少数民族体育可为树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驱动,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源本质。少数民族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具体体现为少数民族体育可为树立休戚与共意识提供价值追求、荣辱与共意识提供价值导向、生死与共意识提供价值共识、命运与共意识提供价值指引。当前,少数民族体育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不断冲击,传承环境不断被异化、传承载体不断被限制,以及所呈现的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不足,经济价值得不到转化等问题,致使少数民族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产生了认同自觉、精神纽带、文化传承、实践载体和经济基础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发挥少数民族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需要积极整合少数民族体育的保护开发,延续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符号,强化少数民族体育的凝聚作用,促进少数民族体育的经济转化,重构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空间,如此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归属、文化根基、连通纽带、物质保障和自觉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体育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苗族精英梁聚五的中华民族观发展脉络
13
作者 孙腾蛟 马廷中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9,128,共12页
梁聚五的民族观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根本,以民族平等为缘起,以国家至上为核心,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最终指向。这既得益于他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亦深受环境、时代和阅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现... 梁聚五的民族观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根本,以民族平等为缘起,以国家至上为核心,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最终指向。这既得益于他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亦深受环境、时代和阅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现代执政党的民族认识和政策引导尤其重要。清政府对黔东南苗族的整合留给梁聚五的历史记忆和辛亥革命提出的“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策,促成了梁聚五民族观的发轫。在关系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抗日战争时期,梁聚五投身抗日活动,进一步形塑了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观。抗战胜利前后,“苗夷”问题成为梁聚五关注的焦点,国民政府的民族同化政策使他的民族观开始倾向于“我族”的意识表达和权利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让梁聚五找到了内心的依归,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他积极做出调适,民族观最终成型。梁聚五的民族观及其发展脉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边疆少数民族精英的个案视角和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聚五 民族观 少数民族精英 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提升少数民族居民的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14
作者 冯嘉华 刘华强 +1 位作者 陈世海 徐向峰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3期41-48,56,共9页
提高少数民族幸福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少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进行... 提高少数民族幸福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少数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居民幸福感受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状况与个人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增进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应着眼于营造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与培育多元社会组织,完善民族地区社会参与渠道和提升参与层次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少数民族居民 社会资本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流动与融居: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趋势分析
15
作者 朱星羽 木永跃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是观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12与2017年CMDS数据,采用ESDA方法结合Logistic回归,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迁移意愿从总体上呈现走低的趋势,并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向东迁移意愿显著下降,而向西迁移意愿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空间依赖性与地理集聚度逐渐下降,流动范围以省内跨市为主,表明大流动带来的大融居新格局正逐渐形成。究其原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配套政策红利、群体社会特性、经济社会融入度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等因素是重要的解释变量。经济社会融入与公共服务保障在东西部地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东北部。因之,当前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需要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分异与空间演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户籍迁移意愿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互嵌式社会结构
下载PDF
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果评价
16
作者 杨建刚 李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施效果较好,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认可度高,学生国家...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施效果较好,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认可度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相关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运用多种形式补充教师,保障教学顺利开展,但同时也存在学校软件设施和高质量师资不足、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缺少语言学习环境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建议增加和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认同感;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改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能力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凝聚性结构、德育功能与共同体关联——文化记忆视域下彝族文学的人类学阐释
17
作者 李宁阳 梅军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 彝族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志属性、道德教育功能与共同体特性。第一,它是构建文化记忆基础的凝聚性结构,作为彝族历史记忆和知识图谱的载体和表征;第二,它是彝族文化主体传承和传播其道德精神的特殊文本,发挥着从个人品德到社会公德的重要德育功能;第三,它是共同体关联的交融记忆场,由内而外、从抽象到具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彝族主动而深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关注这类民族文学中的主位认知与自觉表达,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它们的研究,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支撑和更强力的文化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凝聚性结构 民族志功能 德育功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18
作者 韦述启 吴秀菊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5期42-46,共5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因此,以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从课程专业知识及其关联内容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元素并进行隐性融入设计,在学生的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习、科研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
下载PDF
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信息生态机制分析——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
19
作者 黄鸿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网络社群 信息生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边境
下载PDF
《新夷族》中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自觉书写
20
作者 李沛容 和娴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7,129,共9页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新夷族》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的创立,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唤起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夷族》是近代首份、也是唯一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族称命名的刊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敌入侵、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新夷族》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的创立,为构建中华民族认同,唤起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夷族》是近代首份、也是唯一以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族称命名的刊物,该刊物由西南民族知识分子自主创办,虽然仅刊行两期,但其篇章内容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观念”“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等主题展开。这揭示出西南民族知识分子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概念内涵,西南各民族与中华民族整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怎样发掘和运用自身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以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形式阐述、宣传“中华民族”等新兴观念,以此构建一个“新”的具有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群体。系统研究《新夷族》将有助于学界深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中华民族意识自觉过程,及其在西南各民族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夷族》 西南民族知识分子 中华民族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