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limpse of Hong Kong "Chineseness": Pre-existing Tunes as the Redemption of a Cultural Identity
1
作者 LEUNG Tai-wai David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7期887-898,共12页
When the umbrellas were held up against the tear gas attack in the protest on September 28, 2014, the hot issue raised by the marathon-lik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was not only the matter of politics but also a coinc... When the umbrellas were held up against the tear gas attack in the protest on September 28, 2014, the hot issue raised by the marathon-lik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was not only the matter of politics but also a coincidence created for the Hong Kong locals to face, or to be faced with an already moot cliche: How the Hongkongese can redef'me and redeem their almost lost socio-cultural identity, particularly under the increasingly hegemonic influences and the socio-cultural invasion of the mainland after the 1997 Handover. My present paper is not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identity on the platform of politics, or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such as transculturation or cultural hybridty. But instead, I am far more interested in locating such issue on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is revealed in two local contemporary Hong Kong compos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and reshaping a form of"HongKongeseness" in which the composers tend to create and the local listeners tend to experience, albeit transient, can appear in every nuance of the sonic metaphor embedded in the pre-existing indigenous tunes of a self-contained compositional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sthetics Cantonese folk Lullaby Cantonese Language Cantonese Opera Cantopop CantoneseTones CHINESENESS Collective Memory Cultural Identity Hong Kong Chineseness Melodic Fragment Metaphorical Respresentation Nostalgic Childhood Operatic Vocality POSSESSION QUOTATION Tang-song poetry(唐宋诗词) Voice Yellow Umbrella movement Zi Hou (子喉)
下载PDF
试论《太平经合校》中“师策文”与哀帝建平四年的宗教运动之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茜 朴基成 《嘉兴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8-81,共4页
通过对比考察《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与史籍所载的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的宗教运动所表现出的诸多特征,认为《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应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宗教运动的行动纲领,在甘忠可的《包元太... 通过对比考察《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与史籍所载的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的宗教运动所表现出的诸多特征,认为《太平经合校》中的"师策文"应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宗教运动的行动纲领,在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中应已存在。此次宗教运动表明民间道教团体至少是在西汉哀帝之时便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合校》 “师策文” 民众运动 道教团体
下载PDF
论“大跃进”新民歌的神话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慧 贾知洵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13,37,共4页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观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 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新民歌内在地隐含着诸多神话因素,具体体现在:二者都受到外界力量压力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把自然界作为观照的主要对象;都体现出创作者主体性与复杂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创作主体思维这一深层心理因素上也具有相似性;创作者都表现出“集体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跃进”新民歌 神话 潜意识 自然界 主体性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中国钢琴复调套曲《他山集》的演奏特点
4
作者 俞婕 《特立学刊》 2014年第1期47-52,共6页
《他山集》是汪立三创作的一部钢琴复调音乐套曲集,巧借西方经典复调形式和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国传统音乐感性的音乐内容和自由、自然的表现精神融合其中,整套作品极具民族风格和特色。对于演奏者来说,惟有运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 《他山集》是汪立三创作的一部钢琴复调音乐套曲集,巧借西方经典复调形式和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国传统音乐感性的音乐内容和自由、自然的表现精神融合其中,整套作品极具民族风格和特色。对于演奏者来说,惟有运用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借助合理的想象,准确把握各种音色技法和即兴技法,恰当处理形式各异的中国式音乐语汇,才能表现出蕴合在这套优秀作品中的民族音韵和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 《他山集》 民族音韵 演奏特点
下载PDF
郭沫若《〈民谣集〉序》的真实性及其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玉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3,共7页
何中孚编《〈民谣集〉序》,是郭沫若五四时期的一篇重要佚文。本书为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与该书局关系密切,说明此文应非假托与伪造。郭沫若在《卷耳集》中完成《诗经·国风》的语体今译,激起的"最古的优美的平民文学&qu... 何中孚编《〈民谣集〉序》,是郭沫若五四时期的一篇重要佚文。本书为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与该书局关系密切,说明此文应非假托与伪造。郭沫若在《卷耳集》中完成《诗经·国风》的语体今译,激起的"最古的优美的平民文学"的心理冲击波,使他赞美古代"文艺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白莲",呼唤未来的"新国风"。他1920年致宗白华的信,提出采集民风俗谣,编一部《新国风》的理想,是这篇《民谣集》序的思想资源,也为序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有力佐证。《民谣集》序从民间歌谣的产生看它的性质,艺术价值,以及对于"新的国风"产生的期待,是一篇具有超越性的美文,五四以来俗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歌谣搜集运动影响下最早"裒集成书"的《民谣集》,搜集了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浙西民谣,包含了多方面的社会与民俗的内容,反映了底层农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妇女的心理与呼声,具有了民谣史、民俗史和俗文学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民谣集 新国风 歌谣搜集运动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建设中知识分子的地位与民间文学搜集运动
6
作者 董晓萍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1-70,共10页
在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建设中,一直都在讨论知识分子在民间文艺研究中和创作中的社会地位,它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新文化建设中的身份,以及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搜... 在社会主义民间文艺学建设中,一直都在讨论知识分子在民间文艺研究中和创作中的社会地位,它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新文化建设中的身份,以及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搜集民间文艺作品的社会群众运动:是将其视为做成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还是尊重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提倡文化多样性,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系统兼容性的优势?这些方面的理论史都是值得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研究 苏联理论 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 搜集民间文学运动 钟敬文
原文传递
北京大学歌谣运动中的歌谣整理研究方法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范雯 《艺术与民俗》 2021年第4期67-76,共10页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活动,在《歌谣》周刊创刊后获得了专门的阵地。《歌谣》周刊的读者与作者已经形成明显的"我群"意识,这种意识根植于对民主精神的秉持和对科学学术范式的追求。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形成了不...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活动,在《歌谣》周刊创刊后获得了专门的阵地。《歌谣》周刊的读者与作者已经形成明显的"我群"意识,这种意识根植于对民主精神的秉持和对科学学术范式的追求。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以新诗创作为目的的文艺取向、以研究民众共同意识为目的的民俗取向、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的教育取向等。在歌谣的征集方法上,研究者们达成了某些共识性准则,如全面周遍的搜求,求真准确的记录,按照一定的方案进行分类,对读音、民俗、史事等进行注释。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民间文学材料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挖掘和研究,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范式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运动 学术范式 歌谣征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