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天然甜味剂的风味、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曾艳 裴雯雯 +2 位作者 朱玥明 陈朋 孙媛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4840-4847,共8页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日常糖分摄入过多相关密切.因此,近年来高糖饮食引发的健康风险获得了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国际消费市场对传统甜味剂蔗糖替代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消费者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日常糖分摄入过多相关密切.因此,近年来高糖饮食引发的健康风险获得了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国际消费市场对传统甜味剂蔗糖替代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消费者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安全性一直有所顾虑,甜度高、热量低、风味佳、兼具多重功能特性的天然甜味剂成为代糖产品开发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部分口感与蔗糖接近的天然甜味剂产品实现了工业生产并应用于食品加工,在甜味剂行业展现广阔的市场前景.本研究主要针对应用潜力巨大的3种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与D-阿洛酮糖的风味、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为甜菊糖苷与罗汉果甜苷的风味改良以及D-阿洛酮糖的安全性评估等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以期促进天然甜味剂的食品应用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甜味剂 风味 生理活性 食品加工特性
下载PDF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辉 孙文平 +2 位作者 杨光 郭月秋 陈代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组中药性温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性寒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味呈酸性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归经未见明显特点(P>0.05);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和消食功能(P<0.01)。结论果实类中药药性特点明显,可能具有共同的产生有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类中药 四气 五味 归经 理气 消食 药性分析
下载PDF
多水平模型在区域环境卷烟感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建云 张天栋 +4 位作者 朱东来 付磊 周博 汤丹瑜 郝增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14-2521,共8页
利用北京、天津、昆明等16个城市消费者感官评价的调查数据,以自然环境的多项主要指标作为二水平指标,以消费者对卷烟的感官评价指标和消费者饮食口味指标作为一水平,建立两水平模型,以卷烟感官评价7个指标中的香气特征为例,对消费者的... 利用北京、天津、昆明等16个城市消费者感官评价的调查数据,以自然环境的多项主要指标作为二水平指标,以消费者对卷烟的感官评价指标和消费者饮食口味指标作为一水平,建立两水平模型,以卷烟感官评价7个指标中的香气特征为例,对消费者的卷烟感官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城市消费者感官评价存在差异性特征,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消费者饮食口味偏好对该差异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饮食口味 感官评价 多水平模型
下载PDF
新型pH敏感的大豆蛋白水凝胶的研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琼 范晓东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水溶性,制备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水凝胶,用乙二胺四乙酸酐(EDTAD)成功地对SPI进行了乙酰化改性,研制出新型大豆蛋白水凝胶,确定了酰化反应的工艺。酰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向低pH方向移动,改性蛋白生成的...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水溶性,制备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水凝胶,用乙二胺四乙酸酐(EDTAD)成功地对SPI进行了乙酰化改性,研制出新型大豆蛋白水凝胶,确定了酰化反应的工艺。酰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向低pH方向移动,改性蛋白生成的水凝胶具有pH敏感性,离子强度对水凝胶的溶胀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水凝胶 PH敏感 酰化反应
下载PDF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汤尔群 黄玉燕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19,共3页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qu...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下载PDF
“体味”:中国饮馔遗产之微缩景观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9-65,共7页
中国饮食传统是一笔丰盛的文化遗产,这已为共识;然而,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其视作果腹、生计、养身、烹饪的事情、作业,将其置于"俗文化"范畴,是大谬也。事实上,饮食文化遗产不独事关国家大体,也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我们可视之为... 中国饮食传统是一笔丰盛的文化遗产,这已为共识;然而,大多数人都只是将其视作果腹、生计、养身、烹饪的事情、作业,将其置于"俗文化"范畴,是大谬也。事实上,饮食文化遗产不独事关国家大体,也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我们可视之为哲学的微缩景观,而"体味"不啻为一个身体力行的视角,可备讨论。文章以《尚书·洪范》为引,以"体味"入微,讨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相关问题,诸如"体味"的本义和衍义,分类以及反哺等,姑作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味 洪范 周圆 自然
下载PDF
从检测中西药气味物质基础探中西药理论会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光耀 盛良 +4 位作者 王兴华 汪宇 Te Kian Keong Teh Siew Hoon Ooi Ciat Hui 《智慧健康》 2015年第1期31-34,共4页
西药和中药都有化学成分,气味是由药品的化学成分产生的,气味检测是研究药品物质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中西药研究都应该重视药品成分、气味、性质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物质基础与化学成分的共同规律。应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能够... 西药和中药都有化学成分,气味是由药品的化学成分产生的,气味检测是研究药品物质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中西药研究都应该重视药品成分、气味、性质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物质基础与化学成分的共同规律。应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能够检测中西药的气味,该技术检测所得到的图形,可视可辨,能够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与鉴别,方法简单快速。量化西药的Pka值,也可以用于量化中药气味。通过检测中西药气味,研究二者之间物质基础的共同点,实现中西药理论会通,以促进中西药理论的结合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五味 物质基础 量化 中药 西药 电子鼻 电子舌
下载PDF
四气五味与脾胃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伟 周正华 《河南中医》 201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土爱暖而喜芳香",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辛行气,香通气,苦温燥,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如陈皮、砂仁、藿香、豆蔻等药,醒脾助运,开胃和中。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行,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升热浮凉降寒收,温热助脾以温升,寒凉助胃以凉降,各有生克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五味 阴阳 五行 脾胃
下载PDF
补充和替代医学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雅鸥 杨梦 肖培根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2002年第4期24-31,共8页
近年来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增经受到主流西医学长期排斥的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受到西方国家民众的广泛欢迎,而且被主流医学界逐步接受。在美国NIH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西方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补充... 近年来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增经受到主流西医学长期排斥的补充和替代医学(CAM)受到西方国家民众的广泛欢迎,而且被主流医学界逐步接受。在美国NIH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西方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补充和替代医学课程,对补充和替代医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报告开始出现在著名的主流医学杂志上,最新生物科技在CAM天然产品开发中得到广泛地应用。NCCAM顺应上述变化,发展了开发CAM天然产品的NCCAM模式。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委员会(FDA)根据这一模式对食物和药品管理法作出了一些修改,使得CAM的天然产品比合成产物或高纯度单体,更容易进入美国市场[3]。CAM在西方国家广泛的民众基础为补充和替代医学在西方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中医药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医学 替代医学 美国国家替代医学中心 中医药学 蛋白组学 天然产品
下载PDF
浅谈仲景辛凉解表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魏 李牧 《河南中医》 2017年第2期191-192,共2页
辛凉解表法虽首创于刘完素,完善于温病,但却溯源于仲景,仲景四方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完整的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思想。表热的根本在于卫气的阻滞,解表法最在意使卫气恢复流通,辛温、辛凉解表均不离辛者,以辛味发散或透达... 辛凉解表法虽首创于刘完素,完善于温病,但却溯源于仲景,仲景四方大青龙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完整的体现了辛凉解表的思想。表热的根本在于卫气的阻滞,解表法最在意使卫气恢复流通,辛温、辛凉解表均不离辛者,以辛味发散或透达,邪气可随之出表,若单着眼于出汗者,已然失其本意。辛热开通气机,本不在发汗,汗液乃是随同郁热的开通一同从腠理而出,不同于西药单纯以发汗带出热量,而郁热并未解除。所以,纵使辛温解表,热如麻黄、桂枝也非为单纯发汗而设,乃取其辛散开通之意,汗液自蒸蒸而协同邪热一并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辛凉解表法 大青龙汤 越婢汤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
下载PDF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4期17-18,共2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巨著,其医学理论丰富。《黄帝内经》大量分析和讲解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食气味等多种医学理论,文献研究提示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对中医药影响深远。在临床实践中,药食气味医学理论,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医...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巨著,其医学理论丰富。《黄帝内经》大量分析和讲解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食气味等多种医学理论,文献研究提示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对中医药影响深远。在临床实践中,药食气味医学理论,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笔者研究和学习《黄帝内经》,发现了《黄帝内经》中,与药食气味有关的理论很多。为了继承和发展药物气味医学理论,笔者整理和探讨药食气味医学理论内涵,希望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食气味 阴阳
下载PDF
试从阴阳五行探源方剂的气味配伍
12
作者 王华楠 邓中甲 《河南中医》 2006年第2期6-7,共2页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关键词 阴阳五行理论 药食气味 方剂 气味配伍
下载PDF
李杲寒凉思想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青 李成文 《河南中医》 2004年第11期6-8,共3页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 ,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 ,代表方升阳散火汤 ;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 ,代表方普济消毒饮 ;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 ,代表方清胃散 ;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 ,代表方黄连安神丸 ;苦寒燥湿法以泻肝... 金元著名医家李杲采用寒凉药治疗温热证 ,创立了升阳散火法以治火郁症 ,代表方升阳散火汤 ;疏风清热法以清热解毒 ,代表方普济消毒饮 ;苦寒泻火法以宁血止血 ,代表方清胃散 ;泻火清心法以镇惊安神 ,代表方黄连安神丸 ;苦寒燥湿法以泻肝火 ,代表方龙胆泻肝丸 ;滋阴降火法以清热坚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杲 寒凉思想 升阳散火 疏风清热 苦寒泻火 泻火清心 苦寒燥湿 滋阴降火
下载PDF
当前食品香精研究开发的热点及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文启 乔吉喆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食品香精是加香产品的“灵魂”,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食品香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对当前食品香精研究开发的热点作了综述,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 食品香精 活体香精 风味改良剂 微胶囊香精 微波食品香精 挤压食品香精 天然肉类香精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薄则发泄”新探
15
作者 陈雨乐 王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47-352,共6页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中“气薄则发泄”的内涵,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围绕“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气薄则发泄”,结合《黄帝内经》中气味阴阳并见的条文和历代医家对原文的注解与理解,分析气味的阴阳属性和气...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中“气薄则发泄”的内涵,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围绕“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气薄则发泄”,结合《黄帝内经》中气味阴阳并见的条文和历代医家对原文的注解与理解,分析气味的阴阳属性和气薄的内涵。基于名家验方实践和现代研究成果,阐述气薄药物的功效和影响因素,并附医案以佐证。[结果]药物的气与味可作为同一事物的相反属性而分属阴阳,气无形升散,内通心肺,出于上窍,属于阳;味有形沉降,内通胃肠,出于下窍,属于阴。属阳的气可再分阴阳,气薄的药物属于阳中之阴,可归纳为属性寒凉,性质偏于弱,作用趋于上,强度趋于缓。气薄药物的功效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发汗以祛邪、升散以宣滞、行气以和中、甘缓以补养。药物的气味虽为固有特性,但可通过炮制手段、择取用药部位、控制煎煮时间、调整剂型用量等途径实现“气薄”。[结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后世丰富拓展了“气薄则发泄”的含义,临床应用时应掌握其性质和功效,注意灵活变通,以获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气味阴阳 药性 功效 医案 基础研究
下载PDF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性味归经总结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俊杰 郁露露 +1 位作者 叶承静 徐欣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0-73,共4页
中药保健食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是中医食疗与新科技结合的产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现将国家规定“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更准确地将中药应用于保健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保健食品 中药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运用中医食疗辨证施护 被引量:5
17
作者 焦承玖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年第12期97-98,共2页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临床辨证施护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辨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临床辨证施护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辨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食疗 四气五味 饮食调护 辨证施护 药食同源 护理
下载PDF
阮诗玮辨治咳嗽经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勇镇 《河南中医》 2017年第8期1364-1366,共3页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 阮师临证治咳,常备十一法,实证治有八法:(1)辛温散邪法,适于冬日风寒犯卫咳嗽者;(2)辛凉解表法,用于春日风热犯肺致咳者,临证对于风热咳嗽轻症,多用辛凉轻剂桑菊饮;(3)清热涤暑法,用于夏日暑温犯肺、肺络不通而咳者,常兼暑伤气津之症,选方清络饮;(4)润燥止咳法,适用于秋季外燥犯肺或内生燥热咳嗽,多兼见诸窍不利,或伴表证;(5)清化湿热法,适用于长夏湿温犯肺者,常兼见湿邪困表之证,常选用吴塘上焦宣痹汤;(6)清利少阳法,适用于邪犯少阳,三焦不利,饮逆犯肺者,此多伴见少阳证侯;(7)温化解表法,适用于外寒内饮或痰饮内伏,饮逆射肺而咳者;(8)解表通腑法,适用于风热壅盛,腑实内结,上下郁闭而咳者。虚证者,(1)培补卑监法,适用于久咳脾虚痰湿内盛者;(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久病咳嗽,气阴亏耗,失于清降者;(3)补肾摄纳法,方用冯氏全真一气汤,临证对于咳久作喘,肾虚失纳者,颇具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辛温散邪法 辛凉解表法 清热涤暑法 润燥止咳法 清化湿热法 清利少阳法 温化解表法 解表通腑法 培补卑监法 养阴润肺法 补肾摄纳法 阮诗玮
下载PDF
22味酸味药性中药提取物影响黑素合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理平 梁娟 +1 位作者 陈彬 王英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8-622,共5页
目的证实酸味药性中药对黑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方法以碱提酸沉、醇提、水提3种方法,提取22味酸味中药有效成分,分为25、12.5、6.25 g/L 3个浓度,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比较3种不同提取物不... 目的证实酸味药性中药对黑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方法以碱提酸沉、醇提、水提3种方法,提取22味酸味中药有效成分,分为25、12.5、6.25 g/L 3个浓度,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比较3种不同提取物不同浓度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与熊果苷水溶液1.0、0.5、0.1 mmol/L的差异。结果 22味酸味中药(山茱萸、山楂、乌梅、五味子、木瓜、虎杖、牛膝、地榆、酸枣仁、墨旱莲、覆盆子、枳实、枳壳、绿萼梅、枳椇子、桑椹、石榴皮、白芍、金樱子、马齿苋、诃子、五倍子)碱提物除墨旱莲外,余21味对酪氨酸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乌梅在25 g/L时抑制率最高(88.49±9.98)%,枳实在6.25 g/L时抑制率最低(11.22±3.36)%;醇提物除墨旱莲无抑制作用外,其余21味中药均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枳椇子在25 g/L时抑制率最高(75.92±5.57)%,枳壳在6.25 g/L时抑制率最低(9.60±1.15)%;水提物均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其中桑椹在25 g/L时抑制率最高(54.23±3.56)%,酸枣仁在6.25 g/L时抑制率最低(10.25±1.83)%。与1 mmol/L熊果苷水溶液比较,乌梅、五味子、五倍子、金樱子、覆盆子、木瓜、马齿苋、桑椹、牛膝、石榴皮碱提物、乌梅、五倍子、石榴皮、枳椇子、山楂、牛膝醇提物及木瓜、覆盆子、桑葚水提物在25 g/L浓度时酪氨酸酶抑制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0.5 mmol/L熊果苷水溶液比较,木瓜碱提物及乌梅醇提物在12.5 g/L时酪氨酸酶抑制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具有酸味药性的一类中药均具有抑制黑素合成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理论 酸味中药 酪氨酸酶 黑素
原文传递
基于“三因制宜”理论的食材养生探微 被引量:12
20
作者 代民涛 柴可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5-348,共4页
三因制宜是指根据人群、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三因制宜的原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和推崇。我国自古就有&qu... 三因制宜是指根据人群、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而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三因制宜的原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和推崇。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论,诊病施药宜遵循三因制宜之原则,而食材养生亦当如此。依据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之原则,方能更明确地做到天人相应,辨证施食,方可使食材防病养生得以有效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制宜 治未病 食材 养生 天人相应 药食同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