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革废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亚群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6-27,共2页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试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史表明 。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选拔性考试 招生考试体制 考试内容 高等教育 科举考试 清朝末军
下载PDF
科举与实学:明末文社兴起的形上依据——兼论文社之兴导致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明万历中叶八股时文的成熟定型,使得以研讨时文为目的的文社开始出现;明末政治的黑暗,以及心学末流的空疏促使文社成为思想家宣传实学思想的阵地,文社之兴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又是明清之际实...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明万历中叶八股时文的成熟定型,使得以研讨时文为目的的文社开始出现;明末政治的黑暗,以及心学末流的空疏促使文社成为思想家宣传实学思想的阵地,文社之兴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又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推动的结果。明末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形成明代末年以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为特点的社团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社 明末 文学复古 科举 实学
下载PDF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结局文本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鸿渊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1-75,共5页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体现在婚姻美满和科举得意两个方面 ,它象征着封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才子拥双艳家庭中没有嫡庶之分 ,因而家庭内相安无事、感情融洽 ,实质上是封建文人追求感性享受的写照。科举入仕是才子爱情成功的前提...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体现在婚姻美满和科举得意两个方面 ,它象征着封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才子拥双艳家庭中没有嫡庶之分 ,因而家庭内相安无事、感情融洽 ,实质上是封建文人追求感性享受的写照。科举入仕是才子爱情成功的前提条件。封建文人对科举具有依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结局 婚姻 科举情结 文本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科举废置问题比较研究
4
作者 张学强 孙昌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第5期7-14,共8页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科举制度 科举废置 实用人才培养
下载PDF
科举革废与清末学制之推广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亚群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清末学制产生于“新政”改革之初 ,是与科举考试改革举措密切相关的。在 190 5年废科举之前 ,新学制的实施举步维艰 ;只有在废科举后的几年里 ,中国近代学制才得到真正推广 。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清朝末学 学制
下载PDF
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改梅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1-82,90,共3页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教育改革 废科举 兴学堂 派游学
下载PDF
《刘桢年谱》的史料价值
7
作者 李振宏 赵平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6-123,共8页
《刘桢年谱》是新发现的历史文献。刘桢,明末清初河南新郑人,亲历了明清之际的历史变革。刘桢80岁时自订的这份《年谱》,真实地记录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清社会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刘桢 刘桢年谱 科举制度 明末农民战争 清初社会
下载PDF
士人视野的清末科举改革——以《恽毓鼎澄斋日记》为中心
8
作者 朱淑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在清末科举改革风潮中,身处士林官场的恽毓鼎对科举之变,初始时抱着是一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而当改革进入了制度本身的颠覆时,出于对道统将绝的焦虑,恽氏又对其质疑,再到极力反对,个中缘由,其日记可见大略,恽氏心态轨迹,似可见当时... 在清末科举改革风潮中,身处士林官场的恽毓鼎对科举之变,初始时抱着是一种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而当改革进入了制度本身的颠覆时,出于对道统将绝的焦虑,恽氏又对其质疑,再到极力反对,个中缘由,其日记可见大略,恽氏心态轨迹,似可见当时一般士人对于科举兴废之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毓鼎澄斋日记 清末 科举改革
下载PDF
昆剧状元形象的艺术意蕴
9
作者 顾聆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9-85,共7页
昆剧“状元戏”从某种意义上说 ,乃是一种人文环境的写意化。它总是通过读书人近乎挣扎般的个人奋斗 ,用来赢得对于作为个体的“读书人”的无形价值的社会认同。明、清昆剧“状元戏”的“大团圆”程式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思维定势 ,无... 昆剧“状元戏”从某种意义上说 ,乃是一种人文环境的写意化。它总是通过读书人近乎挣扎般的个人奋斗 ,用来赢得对于作为个体的“读书人”的无形价值的社会认同。明、清昆剧“状元戏”的“大团圆”程式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思维定势 ,无意中成了儒家“修身、齐家”的活的形象教材。但舞台上的昆剧状元形象并不以此为止境。读书人一旦“书包翻身” ,还须施之于“治国、平天下”。因而从根本上说 ,昆剧状元的价值实现不以“大团圆”为标志 ,有许多传奇已将“读书人”的无形价值从状元的家庭、天伦圆满向“匹夫有责”的“天下”安危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状元形象 艺术意蕴 “大团圆”程式 无形价值 人文环境 写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