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Linlin CAO Jinrong YANG Shiqin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4年第8期9-13,16,共6页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serves as a principal indicator of the efficacy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Nevertheless,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examin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land,particularly a lack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on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s.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nd its regional vari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22,with the aid of pertinent statistical data.The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Daqing and Suihua exhibit the highest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Additionally,Zhaodong City,Zhaozhou,Qinggang,Wangkui,and Lanxi counties exhibit high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prefecture-level cities.There are notable disparities in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cross various regions,including Yichun,Heihe,Harbin,Daqing,Hegang,and Suihua.In contrast,other regions demonstrate a more 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land,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and to create a development synergy that will collectively adv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regionAL DIFFERE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Ethnic Regions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GUO Hong,ZOU Yi-xing,WANG Yong-zhi Sichuan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Chengdu 610041,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5期37-40,44,共5页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ethnic regions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the thesis analyzes i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tus,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spects--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ethnic regions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the thesis analyzes i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tus,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spects--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slow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it is found that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rop planting in this region are low,animal husbandry,as a major industry in pastoral region,sees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still at the resource-oriented stage;its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s still the farming-pastoral structure relying mainly on animal husbandry,planting is dominated by crop planting and potato planting,animal husbandry mainly produces dairy and beef;the ethnic regions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 is endowed with the advantages to grow crops,beans and fruits as well as to produce beef,mutton and milk,among which,three industries,say fruit,beef and dairy are with increasing location quotient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while the location quotient of the other industries is declining and their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re more stab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 to develop in breadth and depth,the thesis propose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the first one is to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odern animal husbandry;the second is to appropriately improve the proportion of economic crops;the third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NIC regionS in northwest SICHUAN province OPTIM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on study of hadrosaurid dinosaurs in Heilongjiang(Amur) River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被引量:3
3
作者 Pascal Godefroit Pascaline Lauters +7 位作者 Jimmy Van Itterbeeck Yuri L. Bolotsky DONG Zhiming JIN Liyong WU Wenhao Ivan Y. Bolotsky HAI Shulin YU Tingxiang 《Global Geology》 2011年第3期160-191,共32页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rchukan Formation). More than 90% of the bones discovered in these localities belong to hollow-crested lambeosaurine hadrosaurids: Charonosaurus fiayinensis at Jiayin, Amurosaurus riabinini at Blagoveschensk, Olorotitan arharensis at Kundur, and Sahaliyania elunchunorum at Wulaga. Flat-headed hadrosaurine hadrosaurids are much less numerous, but appear well diversified as well: Kerberosaurus manakini at Blagoveschensk, Wulagasaurus dongi at Wulaga, and a new genus at Kundur. Theropods are represented by shed teeth and isolated bones; isolated scutes and teeth discovered at Kundur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nodosaurids. Palyn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sites are probably synchronous with the Lancian' vertebrate localitie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which represent the youngest dinosaur fauna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 assemblag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lambeosaurines abundant, ceratopsids absent) a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ceratopsids abundant, lainbeosaurines extremely rare or absent). This probably reflects some kind of geographical barrier between both areas by Maastrichtian time rather than strong differences in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longjiang province Amur region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s HADROSAURIDAE PALAEOBIOGEOGRAPHY
下载PDF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the in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region on cold win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1-2018
4
作者 WANG Xiaodi LI Yo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Lijuan SONG Shuaifeng PAN Tao REN Chong TAN Yu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25-240,共16页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rs.This paper,based on 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re-analysis data,and methods of trend analysis,mutation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Arctic warming o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1)during the period 1961-2018,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increased considerably,that is,3.5 times those of the Equator,whic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An abrupt chang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was observed in 2000.(2)Due to the global warming,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warming occurred in Heilongjiang in winter,in particular,after the Arctic mutation in 2000,although there were two warm winters,more cold winters were observed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lso increased.(3)Affected by the warming trend in the Arctic,the Siberian High has intensified,and both the Arctic Vortex and the Eurasian Zonal Circulation Index has weakened.This explains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and why cold winters still dominate.Moreover,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 is another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of Arctic region in winter cold winter effect MECHANISM heilongjia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5
作者 张振宇 李灿东 +5 位作者 郭泰 王兴强 张明秀 张颖 王艳华 盖学峰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3年大豆生产特点、面积、产量、效益情况及其变动原因分析,服务区内大豆品种及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 大豆 生产情况
下载PDF
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天亮 杨雪冰 姜洋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1期153-155,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客观分析省属科研院所的优劣势,为省属科研院所未来发展规划了三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省属科研院所 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 差异化发展
下载PDF
辽宁省半干旱区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
7
作者 李佳欢 吴昊 +3 位作者 刘英 杨季云 任百慧 白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45-2253,共9页
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现有研究尚未筛选出适合区域生态修复应用的草种,亟待建立科学的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西北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15种优势乡土草种进行生态修复能力的... 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现有研究尚未筛选出适合区域生态修复应用的草种,亟待建立科学的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西北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15种优势乡土草种进行生态修复能力的评价。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选择环境适应性、水土保持能力和繁殖能力作为3个一级指标,选择抗旱性、抗寒性、广布性、耐盐性、根系生物量等14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环境适应性权重最高,为0.4881,水土保持能力次之,繁殖能力最低;二级指标中,抗寒性、抗旱性、生长速度、分蘖/分枝数等的权重较高。基于待评乡土草各指标的表现,带入评价模型,筛选出铁杆蒿(Artemisia stechmannian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为较好的生态修复用草,为辽西北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的草种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北 乡土草 生态修复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8
作者 张武 李春杰 +5 位作者 焦晓丹 杨树 项鹏 吴俊彦 李艳杰 战丽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型种质,占鉴定总数的4.42%。其中,从第三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1份抗病种质,中间类型种质1份;从第四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3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五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1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六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2份,未见中间类型种质。结果表明在不同积温带参试材料中均存在抗性种质。该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培育和利用抗疫霉根腐病大豆种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种质资源 抗病性鉴定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9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黑龙江省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受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地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不平衡发展 黑龙江省 产业发展 城乡发展
下载PDF
利用区位熵分析产业结构合理性——以黑龙江为例
10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发现黑龙江省各地区存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挑战,分析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区位熵 产业集聚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11
作者 李欢 李梦园 《上海节能》 2024年第9期1434-1441,共8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倡议的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程为中国西北五省区开放发展、协作共赢,创造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作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倡议的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程为中国西北五省区开放发展、协作共赢,创造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带动作用,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对近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从研究数量、研究热点与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评述,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和趋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五省旅游合作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区域旅游合作 西北五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在黑龙江省西北部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2
作者 刘世翔 薛林福 +2 位作者 郄瑞卿 张旭东 孟庆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894,共6页
在分析了黑龙江西北部地区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金矿找矿模型,然后提取了各类找矿信息,并在GIS中构成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遥感、物探、化探异常等11个证据图层。用证据权重模型统计综合证据图层生成研究区... 在分析了黑龙江西北部地区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金矿找矿模型,然后提取了各类找矿信息,并在GIS中构成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遥感、物探、化探异常等11个证据图层。用证据权重模型统计综合证据图层生成研究区成矿后验概率图。按照后验概率相对大小把预测区成矿可能性划分成三级,圈定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为在黑龙江省西北部进一步找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西北部 GIS 证据权重法 金矿成矿远景预测
下载PDF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岩^(14)C测年及其源区特点探讨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招崇 李兆鼐 +4 位作者 李树才 辛影 李兆木 王先政 尹金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9-286,共8页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 黑龙江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位于镜泊湖西北侧的“火山口森林”和蛤蟆塘两个地区。本次研究分别在“火山口森林”地区的Ⅰ号火山口、Ⅴ号火山口(大干泡)的一、二旋回层和蛤蟆塘地区的Ⅻ号火山口外围的第一旋回层的火山渣中取了3个碳化木进行^(14)C测年,其结果分别为3430±60a、2470±120a、2470±110a和3490±140a(其中Ⅴ号火山口的碳化木进行了两次测试)。根据本区存在3个火山旋回和其他地质特征以及树木的最老年龄推测,该区最后一次火山活动可能在1000~2000a之间,并且两次火山喷发间隔大约在1000a左右,由此证明镜泊湖火山是东北地区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另外,由于“火山口森林”地区和蛤模塘地区的玄武质岩石在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所含的包体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表明该区在3490a BP前地幔存在着强烈的不均一性,其原因可能与地幔柱的三级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火山岩 源区特点 碳同位素 测年
下载PDF
冀西北坝上地区旱砂地小西瓜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窦铁岭 李文红 +2 位作者 黄伟 张立峰 黄文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4-197,201,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小西瓜品种从叶比重、光合特性、综合抗性、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方面比较了其露地栽培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京欣在每个时期的叶比重、叶绿素含量较高,发病率较低;京欣的净光合速率比黑美...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小西瓜品种从叶比重、光合特性、综合抗性、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方面比较了其露地栽培的适应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中京欣在每个时期的叶比重、叶绿素含量较高,发病率较低;京欣的净光合速率比黑美人和京秀分别提高16.01%和26.37%,荧光参数Fv/Fm、Fv/Fo也高于黑美人和京秀,水分利用效率较二者分别提高14.3%和83.4%,产量和品质均优于二者,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在生产上值得推广。黑美人的综合性状略低于京欣,也是一个可以应用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坝上地区 小西瓜 适应性
下载PDF
黔西北地区下古生界盖层条件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津义 付孝悦 +1 位作者 潘文蕾 贺自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7-481,共5页
黔西北地区与四川盆地同为刚性稳定基底,对比四川盆地钻探实践,黔西北地区仅保留中、下含油气系统,对黔中地区而言,有现实意义的只有下含油气系统。下组合盖层中以娄山关群膏质岩和金顶山组、牛蹄塘组泥岩最为重要,它们是保持勘探潜力... 黔西北地区与四川盆地同为刚性稳定基底,对比四川盆地钻探实践,黔西北地区仅保留中、下含油气系统,对黔中地区而言,有现实意义的只有下含油气系统。下组合盖层中以娄山关群膏质岩和金顶山组、牛蹄塘组泥岩最为重要,它们是保持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构成整体封盖。特别是晚期经历了多期、多次构造运动,娄山关群膏质岩仍能完好保存,对下含油气系统构成整体封盖,发挥压力封闭作用;泥岩盖层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能,突破压力大于15.97 MPa,属Ⅰ类盖层。研究表明,黔西北地区压力封盖仍存在可能性,这是因为黔中隆起晚期抬升幅度虽较大,但-C1—-C2-3整体封盖系统未被破坏,与威远气田类似,仍具有效封盖功能。在封存有效的前提下,成藏最有利部位是黔中隆起主轴大方—金沙构造带及其南北两翼斜坡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性能 有效封盖 勘探区带 黔西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被引量:15
16
作者 周见 郝成元 吴文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灾害 GIS 风险等级 区划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晓燕 王宗明 +1 位作者 张树文 闫业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1-536,共6页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1954~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侵蚀减弱区与高程和坡度呈负相关,在侵蚀增强区呈正相关。随着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变化量呈增加趋势。侵蚀沟变化与坡长相关性最大,R2达0.974 3,其次为高程,R2为0.689 3,与坡度的相关性最小,R2为0.343 7。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不是东北丘陵漫岗地区土壤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坡长是该区侵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加速侵蚀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漫岗区 沟谷密度 土壤侵蚀动态 遥感和GIS技术 黑龙江省克山县
下载PDF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和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效军 欧名豪 +1 位作者 李景刚 臧俊梅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6-81,共6页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为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以耕地赤字区福建省和耕地...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为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以耕地赤字区福建省和耕地盈余区黑龙江省为例,从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对象、价值标准、面积标准、补偿资金的运行管理、机制监督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区域补偿机制 福建省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松花江—辽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晓东 王晓光 +3 位作者 刘强 王长琪 肖长来 程旭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2-1074,共13页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 松花江—辽河流域(简称松辽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下水资源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97.31×108m^(3)/a,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276.4×108m^(3)。松辽流域地下水面临着水资源局部短缺,局部水位持续下降,“三氮”污染加剧,以及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驱动因素分析,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适宜区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耕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面源污染加剧;水库的大量修建加剧干旱缺水地区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不足,造成地下水供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水资源调查监测,开展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降落漏斗 生态 环境 土地利用 种植结构 松辽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
下载PDF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杜国明 杜蕾 +1 位作者 薛剑 周圆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3-139,共7页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垦区居民点在空间上更为密集;②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中心地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③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但大小居民点间的规模差异更为显著;④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存在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体系 黑龙江省 垦区 农区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