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署书研究——隶书篇
1
作者 黄卫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87,共4页
署书是古代题署文字的专称,包括榜题与书卷标题、名刺职官等。敦煌署书是敦煌汉简名刺职官与敦煌壁画榜题、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标题及其官员等职衔题署等。署书作为秦汉“八书”之一,历来没有解释清楚,书法家们多称“大字榜书”,其实... 署书是古代题署文字的专称,包括榜题与书卷标题、名刺职官等。敦煌署书是敦煌汉简名刺职官与敦煌壁画榜题、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标题及其官员等职衔题署等。署书作为秦汉“八书”之一,历来没有解释清楚,书法家们多称“大字榜书”,其实非常偏颇。如果仅仅是字的大小不同,署书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八书”之一。署书的最大特征是比左右前后的字要粗、浓、紧,非常醒目突出,排列紧凑,连为一体,不易拆分。本文试举实例对敦煌隶书中的署书进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署书 敦煌署书 隶书 古写本 八书
下载PDF
唐宋元“杂剧”名实考
2
作者 张志峰 《艺术探索》 2023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杂剧在唐宋元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唐杂剧亦称“杂戏”,主要分百戏和歌舞戏两类。唐参军戏虽在中晚唐时期出现歌舞、科白相融合的形态,但并没有完全从百戏中独立出来。北宋杂剧上承唐参军戏,但此时参军戏和百戏分途,二者在大宴时完全独立供... 杂剧在唐宋元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唐杂剧亦称“杂戏”,主要分百戏和歌舞戏两类。唐参军戏虽在中晚唐时期出现歌舞、科白相融合的形态,但并没有完全从百戏中独立出来。北宋杂剧上承唐参军戏,但此时参军戏和百戏分途,二者在大宴时完全独立供盏;与南宋杂剧相较,北宋歌舞戏有杂剧之实而无杂剧之名。南宋时期,由于教坊罢省、队舞的融入,大量和曲杂剧出现,杂剧开始由科白戏向歌舞戏逐渐过渡。元杂剧则主要是在队舞基础上,融合宋杂剧、诸宫调、唱赚以及北方新型俗曲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 杂戏 参军戏 队舞 院本
下载PDF
传播与接受:试析王昭君故事在越南的演变
3
作者 全小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12,115,共7页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社会的塑造,昭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多元多义的符号,王昭君故事也在各类昭君文化事象中形成了诸多情节单元。越南的昭君文艺作品在14世纪就已出现,此后随着中国...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和民间社会的塑造,昭君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多元多义的符号,王昭君故事也在各类昭君文化事象中形成了诸多情节单元。越南的昭君文艺作品在14世纪就已出现,此后随着中国王昭君故事的持续传入,在传播与接受中又不断产生新的文艺形式,且随着时代变迁、艺术形式变化等因素而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对中国清代小说《双凤奇缘》和越南喃诗传《昭君贡胡》、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中王昭君故事情节的比较分析,我们能管窥越南昭君文艺在历史演变中的情节选择、艺术特征、时代因素以及它与中国昭君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清代小说《双凤奇缘》 越南喃诗传《双凤奇缘·昭君贡胡》 越南改良剧《昭君贡胡》
下载PDF
戲劇社會教育之功效與藝術本質之思辨——民國初年劇作家韓補庵的戲劇觀及其編劇理論
4
作者 吴宛怡 《人文中国学报》 2023年第1期109-150,共42页
清末民初的戲劇改良運動,强調戲劇本身的教化功能,主要希冀透過戲劇而達到開啓民智、移風易俗的效果。而後紛紛出現各種組織進行相關活動,然而均未能長久持續,以致改良並未呈現具體的成效。民國以後,政府逐一規劃管理戲劇行業與政策相... 清末民初的戲劇改良運動,强調戲劇本身的教化功能,主要希冀透過戲劇而達到開啓民智、移風易俗的效果。而後紛紛出現各種組織進行相關活動,然而均未能長久持續,以致改良並未呈現具體的成效。民國以後,政府逐一規劃管理戲劇行業與政策相關部門,將其納入社會教育·通俗教育機構,同時嘗試將戲劇改良的理念轉爲政策透過教育機構執行。天津地區在1915年成立社會教育辦事處,此爲統括並監督通俗教育的機關,其下有藝曲改良社及藝劇研究社,屬於推行戲劇改良的組織。民國初年劇作家韓補庵(1877—1947)曾任藝曲改良社的社長,亦擔任社會教育辦事處的機關報《社會教育星期報》的主編,其身分與經歷,促使他將戲劇視爲落實社會教育的方法之一,專注於實踐。曾創作多齣新編戲劇,1921年出版的編劇理論專文《編戲贅言》,1924年出版了戲劇學專書《補庵談戲》。補庵是民初少見理論與創作並行的劇作家,他的時代正好歷經新興戲劇表演形式的盛衰發展及五四新文化運動。不放棄舊有的戲劇形式,努力思索如何對傳統戲劇藝術進行改革,採取“半新半舊派”的演出形式,並提出明確的戲劇觀及務實的編劇理論,這一嘗試歷程,别具時代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補庵 戲劇改良 半新半舊派 編劇理論 《編戲贅言》
下载PDF
今、帛、竹书《周易》与今、古文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大钧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共6页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X",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周易》 楚竹书《周易》 今本《周易》 今文经 古文经 熹平石经
下载PDF
唐抄本字书所存楷字字迹关系选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臧克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0-94,共5页
字书传抄变异过程,往往伴随着形音义的系统调整,体现出某种时间层次。唐代传抄字汇,反映了楷字传播变异定形时期的形音义关系的历史调整。所及10组楷字字迹关系,对比呈现出其中所隐含的某些楷字发展规律。
关键词 唐抄本 字书 楷字 字迹关系
下载PDF
直抵民心的时代力作——评《人民的名义》话剧剧本兼论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的创作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84,共4页
现实题材话剧《人民的名义》通过戏剧艺术手段,直面现实问题,紧跟时代潮流,讲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惊心动魄的反腐征程,描摹了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被视为当下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标杆性作品。通过观赏性、... 现实题材话剧《人民的名义》通过戏剧艺术手段,直面现实问题,紧跟时代潮流,讲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惊心动魄的反腐征程,描摹了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被视为当下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标杆性作品。通过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三方面解读话剧《人民的名义》,剖析其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等,反映了当代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的必要性,彰显戏剧作品兼具"三性统一"优良品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话剧剧本 现实主义题材 戏剧创作
下载PDF
论江西采茶戏故事题材与叙事方式的演进 被引量:2
8
作者 秦磊毅 黄来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51-554,共4页
江西采茶戏产生和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其剧情的主题内容、结构设置、艺术审美都体现了独特的赣鄱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剧本叙事从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延展到对民间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的演绎,对现实世界予以真实反映和揭露。... 江西采茶戏产生和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其剧情的主题内容、结构设置、艺术审美都体现了独特的赣鄱地域文化与民俗特色;剧本叙事从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延展到对民间传说以及历史故事的演绎,对现实世界予以真实反映和揭露。在感情基调上,它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与愿望,孕育着社会的道德教化,体现了地方风俗以及文化审美逐渐成熟的艺术美感,对发展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采茶戏 传统戏剧 故事话本 演绎发展
下载PDF
合同文字:从宋话本到元杂剧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0-65,共6页
杂剧《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是对宋话本《合同文字记》重写,叙事的同一性、抒情的主观性和主题的强化三个方面,构成杂剧重写的创造性。在这创造性的重写过程中,叙事速度有快慢详略之分,一些细节和场面设计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情感,... 杂剧《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是对宋话本《合同文字记》重写,叙事的同一性、抒情的主观性和主题的强化三个方面,构成杂剧重写的创造性。在这创造性的重写过程中,叙事速度有快慢详略之分,一些细节和场面设计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的主题也更鲜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话本 合同文字 重写
下载PDF
以《四郎探母》为例论京剧的英译原则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英焕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9-91,共3页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译语在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具体翻译打好基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一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西方戏剧 演出剧本 英译原则
下载PDF
邵阳布袋戏剧本词语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俭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7-12,共6页
在整理邵阳布袋戏剧本的基础上,分析邵阳布袋戏剧本中词语的使用特点,论述了邵阳布袋戏剧本词语的三个特征:第一,剧本词语有方言色彩。既有比较浓厚的邵阳方言色彩,也带有一些北方方言色彩。第二,剧本词语语体具有口语色彩,更有较强的... 在整理邵阳布袋戏剧本的基础上,分析邵阳布袋戏剧本中词语的使用特点,论述了邵阳布袋戏剧本词语的三个特征:第一,剧本词语有方言色彩。既有比较浓厚的邵阳方言色彩,也带有一些北方方言色彩。第二,剧本词语语体具有口语色彩,更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第三,剧本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俺”“吾”的使用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阳布袋戏 剧本 词语 方言 书面语
下载PDF
汤世潆《东厢记》的剧本形态暨戏剧观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小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晚清戏曲家汤世潆的《东厢记》是一部“以续代反”的《西厢记》翻案之作。对《西厢记》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动机,使其采取了文法反照和变换方式进行剧本的构建,在立意和结构上均呈现出僵化、谨严的特点。针对戏曲创作史“蜕变期”剧坛存... 晚清戏曲家汤世潆的《东厢记》是一部“以续代反”的《西厢记》翻案之作。对《西厢记》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动机,使其采取了文法反照和变换方式进行剧本的构建,在立意和结构上均呈现出僵化、谨严的特点。针对戏曲创作史“蜕变期”剧坛存在的情节老套、曲词浅薄等弊端,作者和评点者提出了应对方法,但根深蒂固的文法观念,使其无法突破“从剧法入,从文法出”的怪圈。剧本在实体构成和撰写方式上,均以文章法则为依据,反而加深了对戏剧本体的伤害及文体规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世潆 《东厢记》 《西厢记》 剧本形态 戏剧观念
下载PDF
互文性与舞剧叙事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麟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第6期135-139,共5页
近些年在中国舞剧的创作中,无论是舞剧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层面,对于舞剧叙事的理解和呈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舞剧叙事是一种"借事抒情"的特殊叙事。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舞剧(人体语言)可以叙事,但是要对"... 近些年在中国舞剧的创作中,无论是舞剧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层面,对于舞剧叙事的理解和呈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舞剧叙事是一种"借事抒情"的特殊叙事。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舞剧(人体语言)可以叙事,但是要对"事"进行合理的裁剪和转化;另一方面就是舞剧要找到合理有效的叙事方式和手段,通过恰当的舞蹈形式来完成叙事。舞剧中的互文现象体现在两个方面:舞剧文学剧本与所取材的小说等文本的互文;舞剧的舞台呈现与舞剧文学剧本的互文。互文性是舞剧叙事的基础。对于舞剧而言,重要的不是叙事,不是再现故事本身,而是抒情,而互文性的研究恰恰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叙事 互文性 借事抒情 剧本
下载PDF
宋元“说话”的书面化与“说话”底本蠡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纪德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A1期35-38,134,共5页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 宋元'话本',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消闲娱乐之需而将艺人'说话'成果书面化的产物,似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的底本,一般比较简略,主要由故事梗概和一些常用的诗词赋赞或其它参考资料等构成。当然,'话本'一旦进入传播领域,并为某些说话人所得,那么也可能被说话人当作'底本'来使用。这样,'话本'也就兼具了'底本'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 话本 底本
下载PDF
从元刊杂剧看元杂剧艺术未被揭橥的特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海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2,156,共6页
元杂剧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真正的戏曲形式。对于元杂剧的创作艺术,明代以来即多给予肯定,这基本是建立在对明人刊刻元杂剧基础上的论述。我们若以真正之戏曲标准衡量元杂剧,从元刊杂剧看,表现在重语言轻形象,重说唱轻表演,显示了元杂剧作... 元杂剧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真正的戏曲形式。对于元杂剧的创作艺术,明代以来即多给予肯定,这基本是建立在对明人刊刻元杂剧基础上的论述。我们若以真正之戏曲标准衡量元杂剧,从元刊杂剧看,表现在重语言轻形象,重说唱轻表演,显示了元杂剧作为戏曲文体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元刊杂剧 艺术创作 语言与形象 说唱与表演
下载PDF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形态 被引量:2
16
作者 俞为民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戏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 南戏剧本的舞台传播有全本、删节本、折子戏等多种形态,适合了不同观众的观赏需求。全本演出的故事情节丰富,但演出时间长,容易使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删节本删去原作的一些过场戏或与次要人物有关的场次,但仍保持着原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既节省了舞台时间,又保持了原作的框架。折子戏不顾及原作情节结构的完整性,从原作中选摘部分场次,所选的折子更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剧本 舞台传播 全本 删节本 折子戏
下载PDF
范紫东秦腔剧本所见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怀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5-161,共7页
通过对范紫东秦腔剧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某些特点。声母方面:第一,部分中古精组合口字读j、q、x声母;第二,部分中古庄、章组声母的字读z、c、s声母。韵母方面:第一,"则德得测色白拍窄惑国"等字归入"灰堆... 通过对范紫东秦腔剧作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关中方音的某些特点。声母方面:第一,部分中古精组合口字读j、q、x声母;第二,部分中古庄、章组声母的字读z、c、s声母。韵母方面:第一,"则德得测色白拍窄惑国"等字归入"灰堆"辙;第二,"学药约"等字归入"梭坡"辙;第三,"斜嗟"等字归入"发花"辙;第四,"路楚芦堵"等归入"由求"辙。对比《方言字汇》《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以及今关中方音,可以看出从民国至今关中方音的微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紫东 秦腔剧本 民国时期戏剧 关中方音 语言特点
下载PDF
“堂名”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建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6-183,共8页
本文根据历史上江、浙地区民间"堂名"乐班这一存在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其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堂名"对于延续昆曲艺术传承所发挥的保障性作用;二是&qu... 本文根据历史上江、浙地区民间"堂名"乐班这一存在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其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堂名"对于延续昆曲艺术传承所发挥的保障性作用;二是"堂名"在培养职业昆班演员方面所具有的"预科"性质;三是"堂名"为新中国昆曲教育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文章同时论述了如何评价民间"堂名"乐班的历史生存价值,以及全面认识近现代昆曲发展的史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坐唱戏文 吹打十番 昆曲艺术 堂名 戏曲音乐 职业昆班预科 拍先 扎网巾 戏校师资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楚简帛书法艺术概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祖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9,共5页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变和中国书法形制的初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 楚帛书 隶变 俗书 书法形制
下载PDF
台湾藏吴氏丛书堂抄本《陆士龙文集》叙录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运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34-136,共3页
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长洲吴氏丛书堂抄本《陆士龙文集》十卷本,为大陆图书馆所未见。此抄本乃明吴宽据宋本抄录,且流传有序,版本可靠。与今存之明代项元汴重装之宋本《陆士龙文集》和陆元大翻刻之宋本《晋二俊文集》皆有差... 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长洲吴氏丛书堂抄本《陆士龙文集》十卷本,为大陆图书馆所未见。此抄本乃明吴宽据宋本抄录,且流传有序,版本可靠。与今存之明代项元汴重装之宋本《陆士龙文集》和陆元大翻刻之宋本《晋二俊文集》皆有差异,其校勘价值颇高。且台湾所藏之抄本,有清韩应陛手校题记,勘正讹误,更增加了抄本校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氏丛书堂 抄本 《陆士龙文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