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i Xue Shi (《医学史》 History of Medicine)
1
作者 Lei Xu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19年第3期145-147,共3页
The book Yi Xue Shi(《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was written and edited by Cecilia Mettler and Fred Mettler couple,published in 1947.The book is about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The book Yi Xue Shi(《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was written and edited by Cecilia Mettler and Fred Mettler couple,published in 1947.The book is about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al development worldwide.The book provid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edical disciplines and subjects through various documents and the authors and publication dates.Especially,Prof.Mettler has introduced the Chinese Yin and Yang(阴阳)and the five element theory(五行学说)and Shen Nung’s Materia Medica(神农本草)in this boo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al subjects original sources of medicine yi Xue shi(《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
下载PDF
新安医家程樑《引经证医》学术思想探析
2
作者 罗梦曦 胡建鹏 +3 位作者 黄辉 石海平 王瑞 李佩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程樑是清代著名新安医家,沉于经典,勤于临床,将所思、所感系统整理、总结,于1873年著成《引经证医》。文章从该书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其学术思想,包括阴阳四时五行,构建哲学基础;独重脾胃,明确藏象核心;详论六气,阐发病因病... 程樑是清代著名新安医家,沉于经典,勤于临床,将所思、所感系统整理、总结,于1873年著成《引经证医》。文章从该书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其学术思想,包括阴阳四时五行,构建哲学基础;独重脾胃,明确藏象核心;详论六气,阐发病因病机;形色脉参,形成综合诊断;内外同治,展现多元治疗等五个方面。《引经证医》论理明晰,以经典理论为指归,临证圆活,以审机施治为目标,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尚佳范例,其学术思想值得后来者研究与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经证医 程樑 学术思想 新安医家 新安医学
下载PDF
《褚氏遗书》对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启发
3
作者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65-269,共5页
《褚氏遗书》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石刻医籍,作者为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治家、医家褚澄。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理论性著作,其中诸多创见,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足见其在知识传播及培养后学方面的价值。对《褚氏遗书》涉及的对医学... 《褚氏遗书》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石刻医籍,作者为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治家、医家褚澄。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理论性著作,其中诸多创见,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足见其在知识传播及培养后学方面的价值。对《褚氏遗书》涉及的对医学教育及医学生成长具有启发作用的元素进行梳理,认为该书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治学理念,诸如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求业宜精,勤于思考,不墨守成规;重视实践,虚心求教等。这些观点对当代医学人才的成长均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褚氏遗书 褚澄 医学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道”与“艺”:论苏轼的尚意书法
4
作者 王银辉 张岚媗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体现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也包含老庄的自然文艺观和佛家的空静思想。从“道”与“艺”两个维度探析苏轼的尚意书法,可以从其书法中感悟其对生死及天地的认知,结合其生命体验品味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从而进一步领略滋养其书法艺术的中国传统的意趣、审美和气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尚意书法 “道” “艺”
下载PDF
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沿革探讨
5
作者 于大猛 李惠芳 +4 位作者 马春 华国栋 李强 虞雪云 刘立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90-797,共8页
该文对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半夏姜汁制饼与制饼后发酵两种,以半夏姜汁制饼为主流。金元时沿袭宋代工艺,半夏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 该文对半夏曲传统制作工艺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宋代半夏曲的制作方法包括半夏姜汁制饼与制饼后发酵两种,以半夏姜汁制饼为主流。金元时沿袭宋代工艺,半夏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明代医家对半夏曲的炮制机理进行了阐发,认为“片则刀峻,曲则力柔。”明代李时珍对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混淆问题进行了澄清,韩懋的《韩氏医通》收载了5首半夏曲方,对半夏曲配方的扩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代医家在继承《韩氏医通》半夏曲方的基础上,总结为韩飞霞制曲十法;当时的半夏曲与神曲的制作工艺相互影响。建国后,半夏曲的地方炮制经验深受清代影响,地方炮制规范逐渐趋同。该文同时对半夏曲炮制工艺中的“半夏”与“曲”孰重孰轻、半夏的前期处理、半夏饼与半夏曲的概念区分、面粉用量与添加时机、神曲粉的加入、白矾在半夏曲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半夏曲 半夏饼 炮制工艺 《韩氏医通》 神曲 宋代 明代
下载PDF
从“幽人”内涵变迁看苏轼黄州时期的贬谪心态
6
作者 郭春林 刘潇涵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5,共6页
“幽人”语汇贯穿苏诗创作全过程,而在谪宦黄州时期,“幽人”实现内涵的粉碎、颠覆与重塑。苏轼《东坡易传》丰富了“幽人”的内涵,涵盖了“幽隐”“幽囚”和“幽愤”等义项。从初至黄州的“幽囚”情感,到求道的人生尝试中“幽隐”与“... “幽人”语汇贯穿苏诗创作全过程,而在谪宦黄州时期,“幽人”实现内涵的粉碎、颠覆与重塑。苏轼《东坡易传》丰富了“幽人”的内涵,涵盖了“幽隐”“幽囚”和“幽愤”等义项。从初至黄州的“幽囚”情感,到求道的人生尝试中“幽隐”与“幽囚”心态的矛盾徘徊,促成“幽愤”心态的萌芽,从而彻底落于“幽愤之人”的自我体认,皆足以洞察苏轼演“易”所带来的痕迹,生动地展露其贬谪心态的复杂演变。从易学视角入手,为我们理解“幽人”的多重含义及其嬗变脉络指明方向,由此窥测苏轼贬谪黄州的心态,理解其贬谪心态由惊惧避祸转向自我疏解与自我观省,从而实现自身文化人格自立的内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人 苏轼 黄州时期 《东坡易传》
下载PDF
齐秉慧《齐氏医案》的学术渊源与特色探析
7
作者 尹沫淋 李思扬 +3 位作者 肖红 吴垠莲 叶静 王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04-1107,共4页
《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著名医家齐秉慧撰辑舒驰远《伤寒集注》和赵献可《医贯》等诸家著作而成。该书以“正虚邪凑”为理论核心,以临床验案为佐证,融合了六经辨证与温补先、后天的理论,深刻阐发了一切杂病法门统于六经之中的观点,撰“... 《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著名医家齐秉慧撰辑舒驰远《伤寒集注》和赵献可《医贯》等诸家著作而成。该书以“正虚邪凑”为理论核心,以临床验案为佐证,融合了六经辨证与温补先、后天的理论,深刻阐发了一切杂病法门统于六经之中的观点,撰“医门十劝”“病家十戒”劝诫医者重医德,告诫病家保生息。全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案证论,对六经辨证和温补之法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秉慧 《齐氏医案》 学术渊源 学术特色
下载PDF
基于BDNF/CREB信号通路探讨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的抗抑郁作用机制
8
作者 李鑫 王琼莹 +6 位作者 马召田 于雪 孙洪昊 仁青东主 久美彭措 东知加 任小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8期61-67,共7页
目的基于BDNF/CREB信号通路对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对抑郁症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造模组(n=36),造模组采用CUMS结合CRS方法造模3周。成模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十一味维命胶囊... 目的基于BDNF/CREB信号通路对藏药十一味维命胶囊对抑郁症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造模组(n=36),造模组采用CUMS结合CRS方法造模3周。成模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十一味维命胶囊组(藏药组)、氟西汀组,各12只,干预4周。采用行为学实验对抑郁症小鼠模型进行评估。WB法检测小鼠海马BDNF、GDNF、NGF、p-CREB/CREB、PSD-95表达;IHC法检测小鼠海马BDNF、GDNF、p-CREB MOD值。结果造模3周后,造模组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均低于正常组(P<0.01);不动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给药4周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低于正常组(P<0.01);不动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藏药组、氟西汀组小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不动时间均短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小鼠海马BDNF、GDNF、PSD-95蛋白表达及BDNF、GDNF、p-CREB MOD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藏药组、氟西汀组小鼠海马BDNF、GDNF、p-CREB/CREB、PSD-95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藏药组小鼠BDNF、GDNF MOD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氟西汀组小鼠海马BDNF、GDNF、p-CREB MOD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十一味维命胶囊可以改善抑郁症小鼠的抑郁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DNF/CRE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十一味维命胶囊 BDNF/CREB信号通路 小鼠
下载PDF
圣之清、任、和、时——从孟子论四圣看其圣人观
9
作者 李鑫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3期90-99,共10页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 孟子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皆为古之圣人,同时也认为他们各有所偏,未至圆满。但圣人之偏,绝非出于私欲,而往往是四端之发未能中节所致,根本原因是“智”有不足。圣人之间亦可能存在高下层次的分别,孟子心中最理想的圣人人格是像孔子那样随时而处中的圣之时者。相较于孔子,孟子降低了圣人的门槛,扩大了圣人的范围,提振了人学以成圣的信心,与此同时,对孔子之为圣之时者的揭明,又坚持了圣人的高远理想性,使人知所向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伊尹 柳下惠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下载PDF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天干方组方思路及应用
10
作者 张悦 吴波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57-62,共6页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天干方 岁运 四气五味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益心饮“异病同治”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业健 焦广洋 +6 位作者 庞涛 翁楠 高洁 李娟 陈万生 陈卫东 张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5,共15页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基于UH-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细胞实验预测益心饮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的核心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益心饮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大鼠入血... 目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基于UH-PLC-Q-TOF/MS技术、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细胞实验预测益心饮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的核心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益心饮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大鼠入血原形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且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等在线数据库获取入血原形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等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做Venn图获取交集靶点,并通过STRING11.5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选用cyto-scape3.9.0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以H9c2细胞对潜在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结果:从益心饮中鉴定得到157个化合物;从大鼠血清中鉴定得到34个化合物,主要包括姜辣素、异甘草素、甘草次酸等化合物,得到139个交集靶点,结合PPI网络筛选得到31个核心靶点,主要含有TNF、IL-6等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选取TNF、IL-6靶点与主要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均小于-5kcal/mol。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益心饮能够通过调节TNF、IL-6发挥治疗作用。结论:益心饮主要潜在活性成分可能是异甘草素、甘草次酸、姜辣素、毛蕊异黄酮苷、丹酚酸B,主要通过作用于TNF、IL-6等靶点来调控特定的信号通路,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心饮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肌炎 异病同治 UH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版本源流考
12
作者 张若水 陈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明代熊宗立所撰《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是首部通俗化《难经》注本。全书语言通俗,浅显易懂,为学习《难经》的门径书。其四卷本系统囊括国内诸传本,六卷本始于原书。本文通过综合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结合《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明代熊宗立所撰《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是首部通俗化《难经》注本。全书语言通俗,浅显易懂,为学习《难经》的门径书。其四卷本系统囊括国内诸传本,六卷本始于原书。本文通过综合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结合《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国内外馆藏情况,对其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发现该书国内传本有四仁堂本、富春堂本、种德堂本及存德堂本,上述传本均源自同一四卷本,且与原刻本分卷不同,阙误较多,整体质量较差,皆非善本。日本传本始于谷野一柏所刊天文五年(1536年)本,又有元和三年(1617年)、宽永四年(1627年)、宽永十年(1633年)、正保二年(1645年)刻本,及以和刻本为基础的活字本、抄本。日本传本内容完整,版面清朗,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该书原貌。此外,该书尚有朝鲜刻本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版本 熊宗立 中日韩医学交流
下载PDF
“灭人欲”与“御人欲”:程颐与叶适“欲”思想比较研究
13
作者 冀晋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程颐与叶适分别作为程朱理学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欲”思想上存在根本性差异:程颐否定“欲”为人之天性,将之限定于气质之性范畴,用以揭示人性之恶的由来,最终确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宗旨;叶适认为“欲”是人性之固有内容,... 程颐与叶适分别作为程朱理学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欲”思想上存在根本性差异:程颐否定“欲”为人之天性,将之限定于气质之性范畴,用以揭示人性之恶的由来,最终确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宗旨;叶适认为“欲”是人性之固有内容,强调在齐家治国中通过有效手段“御人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二人各自所处之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程颐聚焦中唐以来社会道德体系的崩塌,以及王安石变法对宋神宗与士大夫群体利欲之心的鼓动,故而强烈呼吁“穷天理”“去人欲”;叶适则心忧南宋长期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与此危局极不适宜的苟且偷安、空谈心性的士大夫群体,积极提倡修实学、行实政、成实德的事功思想,主张“内外交相成”,以“御人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叶适
下载PDF
论谶纬对《毛诗笺》的影响
14
作者 吴从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郑玄精于谶纬学,谶纬对其经注有不少影响。《毛诗笺》中不乏引用和化用谶纬的例子,不仅多以天人感应说来说《诗》,还多以谶纬圣王神话来说《诗》。这使得《毛诗笺》不仅具有浓郁的天人感应色彩和天命色彩,也充满了谶纬化的教化气息。
关键词 谶纬 郑玄 《毛诗笺》 《毛诗正义》
下载PDF
试释清华九《治政之道》的“■”字
15
作者 季旭昇 《出土文献》 2024年第2期29-33,169,共6页
清华九《治政之道》简19、21有个疑难字“■”,原整理者释为“(一)”,但是右旁的字形比较特殊。其他学者有“丁”“乙”“一(变体)”等说法,放到简21—22,对简文的释读都不是很理想。本文以为此字右旁从义符“■(同ㄣ,读与隐同)”,有“... 清华九《治政之道》简19、21有个疑难字“■”,原整理者释为“(一)”,但是右旁的字形比较特殊。其他学者有“丁”“乙”“一(变体)”等说法,放到简21—22,对简文的释读都不是很理想。本文以为此字右旁从义符“■(同ㄣ,读与隐同)”,有“隐藏”“隐忍”的意思,左旁为声符“■(一)”。此字在简19读为“一”、简22读为“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发微
16
作者 刘子珍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 天人之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清华简《心是谓中》“必心与天两”观念不否认“天”对人的限定,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心”对“度”的体认与践行,促使“心”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在向自觉转进。这是上古三代以来固有理性精神在晚周天命观式微大背景下不断张扬的必然结果,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公共思想。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在《心是谓中》中表现出较为朴素的特征,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天论》等则对其创造性发展。诸子或侧重于人事道德化,将道德自我圆满视为人生的根本追求;或强调“天”的客观性,将“心”的认知功能提升到“性”的新高度。晚周天人之分观念并非单一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分途并进、互相交叉的多重演进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心是谓中 天人之分 穷达以时 荀子
下载PDF
张栻义范畴的四层理学内涵
17
作者 李长泰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5,共6页
南宋理学家张栻的理学思想丰富,他对义范畴内涵的诠释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栻义范畴的理学内涵凸显了理学思想架构,主要包含仁义的本义、天下的通义、理义的用义和人伦的节义四层内涵;四层内涵分别是行而宜之之义、价值... 南宋理学家张栻的理学思想丰富,他对义范畴内涵的诠释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栻义范畴的理学内涵凸显了理学思想架构,主要包含仁义的本义、天下的通义、理义的用义和人伦的节义四层内涵;四层内涵分别是行而宜之之义、价值共通之义、心体义用之义和礼节规范之义。四层内涵彰显了本义、通义、精义和节义,突出了本体、价值、学理和人伦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义范畴 理学内涵
下载PDF
从《醒世姻缘传》看明代男子巾子作用及特性
18
作者 郁贤君 尹志红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巾子是首服的最初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明代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通过《醒世姻缘传》这本小说对明代男子巾子的作用及特性有一个直观地了解,能够从侧面明白明代社会风貌与风俗,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意... 巾子是首服的最初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明代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通过《醒世姻缘传》这本小说对明代男子巾子的作用及特性有一个直观地了解,能够从侧面明白明代社会风貌与风俗,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图像法,结合明代著名世情小说进行研究,发现巾子是明代男子必备的装饰物、象征之物、实用性社交礼仪之物等,有美好寓意、创新和僭越等特性。通过研究明代男子巾子的作用及特性来研究明代当时的社会风貌,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首服文化制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巾子 《醒世姻缘传》 首服
下载PDF
“山水”泛指万物的易学探微
19
作者 郭沫岚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山水”常被用以泛指一切自然景象,这与《周易》立象尽意的象征观念和天人交感的“三才”思想有着微妙的关系。由于天地玄远,不可骤观,古人在天人交感的具体实践中,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逐渐以“山水”作为“天地”的象征,“山水”由... “山水”常被用以泛指一切自然景象,这与《周易》立象尽意的象征观念和天人交感的“三才”思想有着微妙的关系。由于天地玄远,不可骤观,古人在天人交感的具体实践中,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逐渐以“山水”作为“天地”的象征,“山水”由此成为以天地之象统摄万物的符号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周易》 立象尽意 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
下载PDF
《中庸》“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校勘与“慎独”新诠
20
作者 蔡鑫泉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48-56,共9页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当校勘为“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当校勘为“(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可离,非道也”提出“非道”问题,承接其后的“戒慎恐惧”指向“非道”。“莫[不]见乎...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当校勘为“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当校勘为“(十)[二]目所视,十手所指”。“可离,非道也”提出“非道”问题,承接其后的“戒慎恐惧”指向“非道”。“莫[不]见乎隐,莫[不]显乎微”点明“非道”隐、微的特点,进而指出认识“非道”的方法——“慎独”。“慎独”语义维度指向方法论,而不是空间方位、伦理观念。“独”的训诂支持这样理解。《大学》《五行》“慎独”的寓意与《中庸》一致。《五行》“慎独”的阐述最丰富,提出思辨过程中的“轻”“形”的概念具有开创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流行“慎独”释读,忽略了校勘、语句贯通关系等语言形态,缺乏对方法论应有的敏感和自觉,忽略了《中庸》《大学》的诚的概念。貌似有理,但不啻郢书燕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不]见乎隐 莫[不]显乎微” “(十)[二]目所视 十手所指” 慎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