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tage Fluid Charging and Critical Period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XU Fanghao XU Guosheng +3 位作者 LIANG Jiaju YUAN Haifeng LIU Yong XU Fangg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549-1550,共2页
Objective Th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Sinian reservoi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s made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thu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mong geologists. The Sichuan Bas... Objective Th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Sinian reservoirs in the central Sichuan Basin has made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thu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mong geologists. The Sichuan Basin is known to have complicated geological settings,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le stag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fluid charging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determin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fluids, the features and time interval of fluid activity in different geologic periods, and further to restore the critical period and geological age of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Stage Fluid charging and Critical period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diagenesi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Lower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 of Dongling,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Songliao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Yun-qian Lu You-lu Jiang +2 位作者 Wei Wang Jian-feng Du Jing-dong Liu 《China Geology》 2020年第2期247-261,共15页
The Lower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is the typical tight oil sandstone in China.In order to better predict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Lowe... The Lower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is the typical tight oil sandstone in China.In order to better predict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Songliao Basin,Northeast China,the diagenesis and porosity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uite of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thin sectio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mercury intrusion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on a set of selected tight sandstone samples.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es of burial evolution,organic matter thermal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charge,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porosity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istory is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characterized of being controlled by deposition,predominated by compaction,improved by dissolution and enhanced by cementatio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ui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microfluorescence determinat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inclusions and the history of burial evolution,Yingcheng Formation has mainly two phase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first phase of oil and gas is charged before the reservoir is tightened,the oil and gas generated by Shahezi source rocks enter the sand body of Yingcheng Formation,influenced by the carrying capability of sand conducting layer,oil and gas is mainly conducted by the better properties and higher connectivity sand body and enriched in the east,which belongs to the type of densification af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e second phase of oil and gas charge after densification,which belongs to the type of densification before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enetic evolution Fluid inclusion Porosity recovery Reservoir quality hydrocarbon charging periods Dongling area Oil-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ongliao Ba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eogene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Xihu Depression
3
作者 HU Senqing XU Guosheng +4 位作者 ZHAO Linhai WANG Xu CUI Hengyuan ZHANG Wu MIAO Q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777-789,共13页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testing wer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Paleogene Pinghu and Huagang formations in the Xihu Depression.The hy...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testing wer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Paleogene Pinghu and Huagang formations in the Xihu Depression.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ages of the reservoirs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results of burial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ies.Furthermo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arging was clarif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ore evolutionary history.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relation between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and hydrocarbon charging,the reservoi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pre-charging,syn-charging,and after-charging densification.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rge-scale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in 11–0Myr.Reservoir densification was mainly caused by strong mechanical compaction and pore filling by well-developed siliceous and carbonate cements.Entering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1,the reservoir was under an acidic-diagenetic environment,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dissolution pores.I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then an after-charging densification reservoir,which is the most suitable typ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might have developed.Entering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2,the reservoir was under an acidic-alkaline transitional diagenetic environment.During this stage,dissolution became weak,and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were enhanced,resulting in the continuous loss of pore space and reservoir densification.Entering the middle diagenetic period B,the reservoir was under an alkaline-diagenetic environment,and the reservoir had been largely densified.I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charging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a pre-charging densified reservoir,which is the worst reservoir typ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might hav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hu Depression accumulation phase hydrocarbon charging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diagenetic environment
下载PDF
川中安平店-高石梯构造震旦系灯影组流体充注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24
4
作者 袁海锋 刘勇 +2 位作者 徐昉昊 王国芝 徐国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36,共10页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时代老、埋藏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藏历史。岩芯观察和显微薄片观察结果表明,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经历了六期流体充注,分别是第一世代沥青→第二世代白云石→第三世代粗晶-巨晶白云石→第四世代粗晶-巨晶白...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时代老、埋藏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藏历史。岩芯观察和显微薄片观察结果表明,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经历了六期流体充注,分别是第一世代沥青→第二世代白云石→第三世代粗晶-巨晶白云石→第四世代粗晶-巨晶白云石→第五世代沥青→第六世代方解石/石英,每期矿物中对应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记录了震旦系从早期形成的古油藏被破坏→古油气藏再形成→油裂解气和古气藏形成→水溶气形成→现今气藏形成的成藏事件和完整的成藏过程。第二世代-第四世代矿物形成于深埋过程中,是古油气藏形成期的产物,矿物的Sr、C、O稳定同位素表明向震旦系灯影组充注的流体主要是外源流体,具有从深部向浅部流动运移的特征;第六世代矿物所记录的水溶气的形成,也是震旦系最重要的成藏事件;现今的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主要是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导致的水溶气脱溶聚集以及油气藏调整和改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充注期次 油气成藏 震旦系 川中地区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多参数综合划分东营凹陷沙三段油气充注期次及充注时期确定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兆奇 陈红汉 +2 位作者 刘惠民 郝广雷 蔡李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荧光的低成熟油气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成岩中期.主要为发淡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第三期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油气充注。在此基础上.运用埋藏吏一均一温度投影法确定了这3期油气的宽注对期:第一期为36~24Ma;第二期为13.8~8.0Ma;第三期为8.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曹凹陷 沙三段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特征 被引量:37
6
作者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8-213,共6页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至晚白垩世。流体包裹体指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主要充注时期为须家河期须四时末至中侏罗世末。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形成了多期次的圈闭,以燕山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与油气运聚匹配最好。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上三叠统 致密化 圈闭 油气充注 成藏年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储集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来自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35
7
作者 付金华 邓秀芹 +4 位作者 王琪 李继宏 邱军利 郝乐伟 赵彦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7,共10页
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 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含油砂岩中存在4种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即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以及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其中,游离烃的含量在抽提物中占绝对优势,平均为93.4%。包裹体烃荧光光谱λ_(max)、QF_(535)和Q——(650/500)等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长石、石英、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成熟度依次增大,其中长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烃的荧光光谱各项参数数值相近,而与碳酸盐包裹体烃差异较大。C_(29)ββ/(αα+ββ)与C_(29)20S/(20S+20R)值和甲基菲比值对比分析表明,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封闭烃、游离烃的热演化程度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且游离烃与封闭烃的热演化程度相近。成岩序列、热演化程度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长8油藏是一个连续成藏过程,该过程包括3期主要充注,其中晚期充注代表了主成藏期,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烃类赋存状态 充注期次 主成藏期 致密储集层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相态演化主控因素及充注模式 被引量:9
8
作者 谈玉明 蒋有录 +2 位作者 赵利杰 慕小水 徐田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4,共7页
以油气藏气油比统计、热压模拟实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相态分布及相态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由浅至深依次出现液态烃、含凝析油的气态烃和气态烃,但不同地区油... 以油气藏气油比统计、热压模拟实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相态分布及相态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由浅至深依次出现液态烃、含凝析油的气态烃和气态烃,但不同地区油气相态的分布区间、区分度及不同时期的充注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油气相态演化主要受源岩有机质类型、生烃演化阶段与运聚过程中温压环境控制。深层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成气,中浅层天然气主要为油溶天然气出溶气。油气来源有"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种类型,相应的相态演化有"早油相晚气相"、"早混相晚气相"、"侧向多期油相"和"垂向多期油相"4种形式,从而造成不同洼陷的油气充注模式各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相态 烃类演化 主控因素 油气充注模式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5
9
作者 段毅 王传远 +1 位作者 郑朝阳 吴保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93-696,共4页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刚烷 原油成熟度 油气充注期次 油气运移方向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有机包裹体的油气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纯泉 陈红汉 陈汉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4-26,i022,共4页
有机包裹体是烃类保存至今的原始样品,记录了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丰富信息。文章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对储层中的有机包裹体进行了岩石学显微观察、荧光显微观测以及均一温度显微测定等研究,以探讨... 有机包裹体是烃类保存至今的原始样品,记录了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丰富信息。文章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对储层中的有机包裹体进行了岩石学显微观察、荧光显微观测以及均一温度显微测定等研究,以探讨有机包裹体所蕴涵的油气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中捕获的有机包裹体有纯油两相包裹体、纯天然气单相包裹体、油+气+盐水三相包裹体和含烃盐水两相包裹体4类,指示了奥陶系储层分别发生过石油和天然气的充注。进一步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共经历了4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奥陶系 指示意义 储层 油气充注 塔河油田 均一温度 天然气 烃类 运移
下载PDF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永林 卜翠萍 +1 位作者 南红丽 宋建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 -Ar年龄测定表明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 :晚白垩世 (10 7 8~ 6 7 8Ma)和始新世后 (5 1 3~ 34 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 ,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 ...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 -Ar年龄测定表明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 :晚白垩世 (10 7 8~ 6 7 8Ma)和始新世后 (5 1 3~ 34 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 ,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 ,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 ,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 ,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 ,K -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 ,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K—Ar测年 成藏期 油气充注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相态与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12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4 位作者 祁凯 杨桂林 陈占军 杨鹏 王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0,共9页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目前关于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差异性及生烃历史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为此,在收集大量深层温度、压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复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压力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的影响,划分了温度与压力关系类型;并在对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热历史类型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盆地、不同地区深层油气相态差异大,主要受深层经历的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率、压力、烃源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油气生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及影响因素;②在快速增温、加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在高温下仍然可能存在油藏及凝析气藏;③超压对生烃及烃类的高温裂解具有抑制作用;④深层温度与地层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中低温高压型、高温高压型、中温中低压型3种主要类型;⑤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可划分为后期快速沉降增温低地温梯度型、后期快速沉降增温高地温梯度型、中后期快速增温晚期抬升降温型、前期大幅度沉降快速增温中后期大幅度抬升剥蚀降温型4种类型,不同热演化史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相态及成藏期早晚与油气前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超深层 温度 地温梯度 加热时间 异常压力 热演化史 烃类相态 油气成藏期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恢复莫索湾凸起侏罗系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3
13
作者 麻伟娇 王然 +1 位作者 王峰 李秀丽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4-529,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凸起,在白垩纪处于构造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然而目前很少证据证明莫索湾凸起曾经聚集古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典型探井莫深1井,通过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下侏罗统三工河组24个...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凸起,在白垩纪处于构造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然而目前很少证据证明莫索湾凸起曾经聚集古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典型探井莫深1井,通过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下侏罗统三工河组24个岩屑样品进行精细对比和分析,结合录井资料、构造发育、生排烃史和油气成藏期次,恢复了盆参2井区油气藏复杂的充注过程。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二段在白垩纪存在古油藏,油水界面深度为4 456 m,古近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油藏泄漏,油水界面深度上升至4 412 m,而在新近纪,侏罗系烃源岩再次充注油气,导致现今油水界面深度为4 440 m,低于古近纪油水界面,同时还使没有古油藏的三工河组一段砂体聚集了油气。研究结果为莫索湾凸起三工河组油藏成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索湾凸起 三工河组 定量颗粒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充注历史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流体复杂区油气富集规律--以中古51井区奥陶系鹰山组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宇 于红枫 +3 位作者 苏劲 吉云刚 张保涛 赵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67,共4页
塔中北斜坡地区鹰山组油气藏具有油气相态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等特征。对横跨塔中Ⅰ号和塔中10号2个次级构造带鹰山组流体分布和性质最为复杂的中古51井区进行了精细解剖。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以及对沉积、... 塔中北斜坡地区鹰山组油气藏具有油气相态多变、油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油水界面等特征。对横跨塔中Ⅰ号和塔中10号2个次级构造带鹰山组流体分布和性质最为复杂的中古51井区进行了精细解剖。通过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以及对沉积、构造、钻井试油等综合研究表明,中古51井区油气富集于距鹰山组顶面30~180m层间岩溶储集层发育带中,以鹰一段下亚段和鹰二段最为有利;油气主要为混源成因,早期油气充注和晚期高成熟天然气沿2条主要走滑断裂气侵,改造早期油藏形成凝析气藏,远离走滑断裂以油藏为主,形成油藏与气藏相间的格局;4条走滑断裂和2排逆冲断裂(塔中10号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将中古51井区包围分隔成3个“断块”,“断块”间油气相对封闭,内部呈现低部位含水、高部位富油气的规律。据此,建议研究区下一步钻探以局部“断块”高部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北斜坡 断块 油气相态 层间岩溶 晚期气侵
下载PDF
渤中凹陷深层砂砾岩气藏油气充注与储层致密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清斌 牛成民 +5 位作者 刘晓健 臧春艳 赵梦 王军 郝轶伟 万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3,共9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砂砾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其与晚期油气侵位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为此,以渤中凹陷西南部地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性、热史、包裹体等分析资料,确定油气首次成藏时间、划分油气充注期次、恢复成藏期储层物性,进而模拟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并结合包裹体、铸体、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明确油气侵位关系,分析石英加大、黏土矿物转化、碳酸盐胶结等关键致密化作用发生的序列,探究储层致密化作用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深层砂砾岩油气充注至少可分为3期,早期包裹体为重质油,晚期包裹体气油比高;②首次油气充注期为距今5Ma,储层埋深介于2500~2800m,以中孔、中渗储层为主,储集物性较好,成藏后盆地快速沉降、充填,上覆地层增加厚度超过1 000 m;③首次油气充注后砂砾岩进入成岩快速演化期,埋深介于2 500~3 200 m,是砂砾岩快速压实阶段,石英加大在油气充注后经历了两期强烈发育,减孔作用明显,压实减孔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机制;④埋深介于2 500~3 500 m为该区黏土矿物快速转化区间,花状及丝发状伊利石极其发育,对渗透率的大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⑤铁方解石及铁白云石沉淀于石英加大之后,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以残余孔隙为主。结论认为,该区古近系砂砾岩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尽管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具有抑制作用,但后者仍然会导致储层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 古近纪 深层 砂砾岩气藏 油气充注期次 先成藏后致密 储集层 致密化机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 王冠民 +3 位作者 胡津 张婕 王朝 石晓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期次 流体包裹体 孔隙沥青 致密储层 成岩演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历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3
17
作者 任战利 祁凯 +3 位作者 杨桂林 崔军平 杨鹏 王琨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3期1-7,15,共8页
沉积盆地的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有重要控制作用,我国不同盆地的地温场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导致不同类型盆地的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温度差异大。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盆地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演化史与... 沉积盆地的温度及热演化历史对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有重要控制作用,我国不同盆地的地温场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导致不同类型盆地的深层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温度差异大。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盆地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历史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加热时间及压力等因素对油气形成温度及相态影响的研究现状,认为温度是油气形成及油气相态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加热时间对油气生成温度、相态差异有重要影响。准确恢复沉积盆地深层热演化史是油气相态、生成及成藏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复杂叠合盆地深层热演化史恢复的理论及方法,提出了深层温度及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温度 地温梯度 加热时间 异常压力 烃类相态 成藏期次 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下载PDF
一种将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分为奇偶周期的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睿 冯全源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97-102,共6页
设计了应用于锁相环系统的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模块,通过将采样周期分为奇偶两组,避免了复位延迟信号过大带来的交叠问题。通过数据选择器将鉴频鉴相器分为奇偶周期,电荷泵的设计采用源极开关电荷泵结构,并加入运算放大器提高电荷泵的匹... 设计了应用于锁相环系统的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模块,通过将采样周期分为奇偶两组,避免了复位延迟信号过大带来的交叠问题。通过数据选择器将鉴频鉴相器分为奇偶周期,电荷泵的设计采用源极开关电荷泵结构,并加入运算放大器提高电荷泵的匹配特性和输出电压范围。基于TSMC N28 nm CMOS工艺,用Spectre对电路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电荷泵电路在输出电压为0~0.9 V时充放电电流失配度小于0.4%,在输出电压为0.45 V时充放电电流失配度仅为0.028%;鉴频鉴相器和电荷泵级联仿真的动态特性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且鉴频鉴相器输入两信号同相时,电荷泵输出平均电流仅为-4.159 nA,有良好的动态匹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频鉴相器 电荷泵 源极开关 动态匹配 奇偶周期
下载PDF
基于参数分析的蓄电池模型健康状态估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利国 李宇剑 +2 位作者 刘乐 苗广轩 于东博 《自动化仪表》 CAS 2022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了及时、准确地评价蓄电池的老化水平,保证其应急放电时刻的输出性能,基于备用蓄电池组定期维护放电阶段的背景,对蓄电池健康状态(SOH)的估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仿真试验,验证了可较好反映其内部特性的二阶RC电路模型作为蓄电池... 为了及时、准确地评价蓄电池的老化水平,保证其应急放电时刻的输出性能,基于备用蓄电池组定期维护放电阶段的背景,对蓄电池健康状态(SOH)的估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仿真试验,验证了可较好反映其内部特性的二阶RC电路模型作为蓄电池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模型参数辨识的准确性。然后,通过对同一型号铅酸蓄电池进行老化试验,分析蓄电池模型参量关于维护放电后荷电状态(SOC)值和蓄电池当前SOH值的关系,建立蓄电池定期放电维护(额定容量的20%)后的欧姆内阻R_(0)与SOH的关系,实现蓄电池SOH的定量估计。试验结果表明:在SOH值衰减至80%之前,该方法估计得到蓄电池SOH值较定义法获取SOH值的偏差在3%左右,说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蓄电池SOH的估计。准确的SOH值可以为多参数评价法实现蓄电池组一致性评价奠定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用蓄电池组 铅酸蓄电池 老化水平 定期维护放电阶段 模型参数辨识 二阶RC电路模型 荷电状态 健康状态
下载PDF
松辽盆地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次 被引量:5
20
作者 昌婷 许浩 +4 位作者 周海燕 卞从胜 王岚 王亮 郭景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5,共8页
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应用PetroMod-1D软件恢复泰康隆起带代表井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对松辽盆地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储层油气成藏期次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砂岩储层中包含液态烃、气液烃、气态烃... 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资料,应用PetroMod-1D软件恢复泰康隆起带代表井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对松辽盆地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储层油气成藏期次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砂岩储层中包含液态烃、气液烃、气态烃和含烃盐水4种包裹体,包裹体颜色主要显示为淡黄色、黄绿色、绿色、蓝白色和蓝色荧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呈现双峰特征,其中均一温度2个峰值分别为80~90℃和100~110℃,盐度2个峰值分别为2%~4%和6%~8%,表明储层中主要有2期油气充注;第1期包裹体形成于嫩江组沉积末,该期圈闭初具雏形,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进入排烃门限,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储层充注少量低成熟的气态烃和液态烃;第2期包裹体形成于明水组沉积末,圈闭已定型,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达到排烃高峰,且与区域性构造运动时期相对应,是泰康隆起带青二、三段储层的关键油气成藏期。该研究成果为泰康隆起带油气成藏地质时期研究和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康隆起带 青二、三段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 成藏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