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Culture,Classical Philosophy,and the Cultivation of Life
1
作者 PU Jingxin Zhang Xiaoti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6期395-400,共6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ation’s rise,emphasizing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fostering a robust national spirit and civilization.Drawing fro...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ation’s rise,emphasizing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fostering a robust national spirit and civilization.Drawing from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insights,the study examines how cultural virtue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can lead to societal harmony,national rejuvenation,and global contributions.Th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Confucian principle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address modern challenges,advocating for a renewed focus on cultu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a prosperous and peaceful world.Additionally,it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values with modern educational practices to create a holistic approach that fosters ethical leadership and global co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cal philosophy cultural education Confucian principles national rejuvenation societal harmony
下载PDF
An East-West Encounter in Underground Man: Harmony in Gabriel Tarde and in Chinese Philosophy
2
作者 Gürhan Klril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5期368-384,共17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和谐 自然现象 西方 形而上学 社会学 哲学家
下载PDF
Human Rights of 21st Century From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Harmony
3
作者 Zhang Liwen, professor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03年第5期37-38,共2页
What we call "human rights" literally refers to those rights to which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re entitled. The concept of value and human rights assume a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China when the country is ... What we call "human rights" literally refers to those rights to which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re entitled. The concept of value and human rights assume a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China when the country is striving to develop by complementing the enforcement of rule by law and the enforcement of rule by virtue. Neither principle can be truly implemented if human rights are not adequately protected. In other word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human rights conditions will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ule by law and rule by virt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it In DE Human Rights of 21st Century From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Harmony into for BE
下载PDF
中国国际法哲学的自主建构及其规范化进路
4
作者 江河 《武大国际法评论》 2024年第1期75-95,共21页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国际法的法哲学建构成为国际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自近代以来,以殖民体系和单向度全球化为背景,西方国家建构了非正义的国际规则体系,其引发的全球治理问题呼唤负责任大国积极引领国际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国际法的法哲学建构成为国际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自近代以来,以殖民体系和单向度全球化为背景,西方国家建构了非正义的国际规则体系,其引发的全球治理问题呼唤负责任大国积极引领国际法的理论和规范重构。为此,横向的范畴体系及其互动功能有利于通过社科法学的路径自主建构中国的国际法哲学。当代国际法的碎片化和开放性使主体论和价值论构成国际法基础理论形构的主导性范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类主体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推动了国际法主体论与价值论的互动,沿着秩序正义化和广义法律体系的逻辑形塑了国际法的宏观体系,也微观地促进了国际法原则和具体规则的规范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范畴 单向度全球化 国际法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和谐观
下载PDF
知天与顺天:古代农谚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5
作者 王奋 刘铭 孙金荣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5,共7页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 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借鉴中华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古代农谚是传统农业生产实践的直观反映,亦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中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古人知天畏命与顺天而为思想的有机融合,表现了古人在知晓、尊重客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智慧。研究中国古代农谚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对缓解当下的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农谚 天人合一 生态哲学 知天 顺天
下载PDF
资源“和合”统筹的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建筑策划——以广东江门体育中心为例
6
作者 李荣彬 张波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庞大资源,其集约高效利用深远影响高品质城市建设。总结江门体育中心建筑策划实践,针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内外部资源系统特点,提出强化“和合”统筹的建筑策划,融合专业边界,协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通过资源整合、...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庞大资源,其集约高效利用深远影响高品质城市建设。总结江门体育中心建筑策划实践,针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内外部资源系统特点,提出强化“和合”统筹的建筑策划,融合专业边界,协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复合和空间叠合等方式,引导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资源利用在多向目标下“用合其利”,进而“和实生物”,增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体验效果,促进设计质量和建筑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公共设施 资源系统 建筑策划 “和合”统筹
下载PDF
生态平衡:论《山海经》的自然观
7
作者 李哲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3-98,共6页
《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古老的地理著作,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于宇宙万物的自然观。《山海经》中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敬畏自然的伦理观、顺应自然的发展观和利用自然的共生观四个方面。... 《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古老的地理著作,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于宇宙万物的自然观。《山海经》中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敬畏自然的伦理观、顺应自然的发展观和利用自然的共生观四个方面。它们是中国先民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也是今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自然观 生态平衡 和谐共生
下载PDF
关于环境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蕾 陈思汶 王祝根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27,共5页
生态环境保护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是确立环境哲学观的基础和关键,对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和指导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 生态环境保护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是确立环境哲学观的基础和关键,对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和指导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双重意义。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哲学内涵,提出环境哲学观以可持续发展为认知基础、以和谐思想为发展基础、以生态效益为价值基础的理论构建逻辑,并指出上述3项基础对塑造中国特色的环境哲学观、形成完整的环境哲学理论框架以及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环境哲学 可持续发展 和谐思想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野下的环境法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忠梅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7,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为创设人与自然共同体规则提供人性标准假设和调整范围基石;创新环境法律关系理论,明确其主体的间接互动性、社会关系二次调整性、法律规范多元性的外在表征,及承认自然的主体性而重构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特征;创新法律体系理论,发现环境法学的领域性学科属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法”与“领域法”双重结构,明确作为“重要立法领域”且已形成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的独立地位,建立处理环境法内外部关系的学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环境法哲学 环境法治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法律 关系生态环境立法体系
下载PDF
论《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斌 李洪正 《新余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集明清实学于一身,主要体现在“和合之论”“生生之流”和“序续之道”上,强调在生产、生活中对开采、使用的调控,注重对规律的把握,主张顺应自然,以达到生命延续的目标。《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以... 《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集明清实学于一身,主要体现在“和合之论”“生生之流”和“序续之道”上,强调在生产、生活中对开采、使用的调控,注重对规律的把握,主张顺应自然,以达到生命延续的目标。《天工开物》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以关注民众生命为基础,将追求美好生活作为升华,强调“天工”更注重“开物”,并以二者的结合来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工开物》 生命哲学 和合 生生 序续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洞见:陈汉民的设计哲学
11
作者 赵璐 张儒赫 《湖南包装》 2023年第5期9-12,共4页
对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进行剖析解读。基于陈汉民先生文章及访谈内容的文献调查、围绕先生典型的设计作品进行案例学习,系统分析先生的设计价值观、文化观、修养观。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立足“国之大者”的价值观,在对国家形象“共塑... 对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进行剖析解读。基于陈汉民先生文章及访谈内容的文献调查、围绕先生典型的设计作品进行案例学习,系统分析先生的设计价值观、文化观、修养观。陈汉民先生的设计哲学立足“国之大者”的价值观,在对国家形象“共塑”过程中寻找“守正创新”的“常量”与“变量”关系;倡导超越时空、地域的“经典设计”,以全球视野的中国洞见立意文化观,以“和而不同”的多元融合创新回应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哲学 标志设计 国家形象 常量与变量 和而不同
下载PDF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
作者 桑东辉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6-53,共8页
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其不仅具有世界本原和根本大道的特质,而且是指导人类社会的至理大法。中和思想肇始于先秦,在儒、道等思想流派中都有阐释。董仲舒的中和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精华,并借助阴阳... 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其不仅具有世界本原和根本大道的特质,而且是指导人类社会的至理大法。中和思想肇始于先秦,在儒、道等思想流派中都有阐释。董仲舒的中和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中和思想的精华,并借助阴阳五行等学说来证成儒家的中和思想。董仲舒的中和思想较之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具有更完备的体系性和实践价值。董仲舒从本体论、道德论、政治论、修养论以及阴阳五行等角度,系统论证了中和思想的核心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尽管历代对董仲舒及其中和思想缺乏充分认识和恰当评价,但董仲舒的中和思想在中国儒家中和思想发展史上仍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中和思想 先秦哲学 儒学
下载PDF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古代哲学意蕴
13
作者 金明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1-44,共4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理论。通过深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中国古代哲学意蕴,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理论。通过深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中国古代哲学意蕴,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哲学基础,中庸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内核,而道法自然思想则是其哲学实践方法论。这充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 天人合一 中庸 道法自然
下载PDF
马克思生态共同体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引量:1
14
作者 谷洒洒 邵发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6-51,共6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共同体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形式而形成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批判性理论洞见,其理论特质体现为生态共同体的和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共同体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形式而形成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批判性理论洞见,其理论特质体现为生态共同体的和谐性、正义性与审美性,这一思想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底色,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对当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生态共同体思想 和谐思想 正义思想 美学思想
下载PDF
INCSP协同范式:产业发展多链协同演进的哲学思考
15
作者 赵国甫 张凯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2期9-14,共6页
协同理念“涌现”对哲学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引发了新的哲学问题和思考。产业发展实践中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协同问题是新的哲学问题之一。在梳理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多链协同、静脉产业多链协同演变过程和产业发展相... 协同理念“涌现”对哲学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引发了新的哲学问题和思考。产业发展实践中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政策链协同问题是新的哲学问题之一。在梳理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多链协同、静脉产业多链协同演变过程和产业发展相关文献基础上,归纳认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政策链五链协同可以作为产业发展实践的一种范式(INCSP协同范式),并从理论依据和协同范式中链元素的充分必要性方面阐述其科学性。产业发展INCSP协同范式既是协同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也是产业哲学研究方式的抽象概括,不仅在认识论上丰富了人们对产业发展哲学的认识,同时也将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多链协同演进 协同哲学 科学范式
下载PDF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进展及其生态文明转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顺仙 刘新元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23,共12页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经历了孕育与起步、展开与重构、创新与飞跃、构建与突破四个阶段。其研究取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变化而改变,研究范式随着中国哲学范式的转换而转变。其研究价值集中体现在元理论的体系化建构,研究范式转换及应用...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经历了孕育与起步、展开与重构、创新与飞跃、构建与突破四个阶段。其研究取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的变化而改变,研究范式随着中国哲学范式的转换而转变。其研究价值集中体现在元理论的体系化建构,研究范式转换及应用研究的创新,以及面向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关照等方面。在哲学思想史和元理论的视角中,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由认识论转向多样化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超越西方生态哲学重道佛、轻儒学的倾向,复兴中国哲学生命和话语的贡献者。儒家生态哲学在总体上:作为坚持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与谋求地海空一体化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内在契合;作为坚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哲学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内在契合;作为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性修养论的哲学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的行为选择内在契合;作为坚持天人合一、人天合一相统一的哲学与追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境界内在契合。以“千年哲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千年之计”的学术思想深化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拓展秦汉、魏晋、隋唐、明清等时期儒家生态哲学的系统研究,可促使儒家生态哲学进一步转化为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新文明协同共进的生态文明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 千年哲学 生态文明哲学 生态文明转向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维探赜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国锋 代继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15,23,共9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民生福祉增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民生福祉增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生共存的应然之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然之举,更是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绿色生态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路。锚定精准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应对全球化生态治理危机等系统性深层次问题,深入探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重维度,具有现实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智慧
18
作者 蓝淇嘉 何晓涛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9-52,共4页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投射于物可视为生态伦理上的“天人合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对当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哲学 “无用之用”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再论哲学“三态”——由吴晓明先生《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所引发的思考
19
作者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121,共9页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天人合一 对立哲学 和谐哲学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特征——基于生态哲学视野
20
作者 王建明 金一帆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0-53,共14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中。在生态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新的哲学范式,蕴含着伙伴型的生命共同体、生态利益共同体、可持续发...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中。在生态哲学视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新的哲学范式,蕴含着伙伴型的生命共同体、生态利益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相结合,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向度,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绿色共同富裕的生态民生,共建共享美丽世界与美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新道路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老路的五大新特征,即高扬了红绿双重主题,演绎了生态辩证思维,强调了红绿一体融合,明晰了绿色价值指向,彰显了正义的全面性,树立了现代化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共生共荣的新典范,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现代化新道路 生态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