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ilosophical Influences on Education in China: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on Self-Cultivation
1
作者 Donia Zh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8年第3期38-50,共13页
This essay takes a holistic look at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time,with an emphasis on the notion of self-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The purpose of the stu... This essay takes a holistic look at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time,with an emphasis on the notion of self-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raw out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for newer generations to carry forward the cultural heritage for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mind,body,and spirit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beyond.The study is meaningful since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5,000 years,and perhaps even further.Its endurance,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and China’s current rise as a world lead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uperpower,makes it especially worth examination.The paper is structured around four key themes:the quest for harmony,the pursuit of happiness,the search for health,and the action for healing.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suggestion of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study may have global implications as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lassroo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orldwide since 2004 to teach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localization and smooth integr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with Western ideologies in these countries is the key to bringing world peace and har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DAOISM Confucianism BUDDHISM CHRISTIANITY COMMUNISM higher education china
下载PDF
Lessons from the Britis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na
2
作者 Zhang Xia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UK)and China,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lessons for improv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na.It discusses key aspects of educati...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United Kingdom(UK)and China,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and lessons for improv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na.It discusses key aspect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teacher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standards,policy recommendations,and future prospects.The UK’s emphasis on child-centered education,the use of play-based learning methods,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serve as valuable lessons for China’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ystem.Additionally,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unified national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higher entry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eachers,and diverse certification pathways.The futur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rais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integrating digit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enhanc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and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special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ited Kingdom china education philosophy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uture Prospects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发展之哲学方向的讨论及其影响
3
作者 陈建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得益于杜威访华,教育专业留学生纷纷回国服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教育哲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教育界酝酿了一场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哲学方向的大讨论。1934年,吴俊升在天津的《大公报》上发表《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 得益于杜威访华,教育专业留学生纷纷回国服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教育哲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教育界酝酿了一场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哲学方向的大讨论。1934年,吴俊升在天津的《大公报》上发表《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批评中国教育过于讲求“方法”和“制度”,而忽视教育背后的“理想或目标”,缺乏一种教育哲学。吴俊升的论文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姜琦、郑宗海、张君劢、徐伯申等学者参与其中。这场讨论体现了当时教育哲学研究“从模仿到创作”的发展,反映了研究者在促进教育哲学本土化方面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哲学学科建设。这场教育哲学讨论与教育发展、社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教育哲学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吴俊升 《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 教育哲学讨论
下载PDF
共产党人“心学”的三维解读
4
作者 蒯正明 冀虹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心学”这一重大命题。共产党人“心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是根本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心学”这一重大命题。共产党人“心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是根本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党性教育的成功探索是重要的思想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学思想是宝贵的精神哲学资源。共产党人“心学”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学思想历史性的创新与超越,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教育理论、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人“心学” 党性修炼 党性教育 党性修养
下载PDF
“从美国走向世界”的开端:杜威远东之行探析
5
作者 单中惠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远东之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的开端。实际上,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远东之行既是他最急切渴望的一次访问旅行,又是他时间最长和印象最深的一次访问旅行。其中,杜威在日本和中国的讲演,哲学和教育兼容,在日本的讲演主要在哲... 远东之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的开端。实际上,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远东之行既是他最急切渴望的一次访问旅行,又是他时间最长和印象最深的一次访问旅行。其中,杜威在日本和中国的讲演,哲学和教育兼容,在日本的讲演主要在哲学方面,但在中国的讲演主要在教育方面。与此同时,杜威在日本和中国的感受是企盼和失望参半,在日本的感受是失望的,但在中国的感受是企盼的。概括地讲,杜威待在中国的时间更长,他与中国知识界人士的交往更多,他对中国社会的感受更深,他的教育在中国的影响也更大。杜威认为,中国之行是他做过的最感兴趣的和智力上最有益的一件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之行 哲学和教育 杜威
下载PDF
中国近代体育哲学的奠基人——严复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斌 郭成杰 吕利平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2,共3页
严复在《天演论》中,将“物竟”、“天择”、“保民”、“合群进化”等有关民族体质和德智力教育作为哲学命题,阐述了物种竞争、优胜劣汰与体育对体质和完成教育过程的重大作用,以此认为这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中国 体育 哲学 严复
下载PDF
我国学校强制体育的合理性探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阳 何劲鹏 《体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5-120,共6页
现阶段对于学校体育改革来说,最大的麻烦还不是课程、教学的改革,而是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的强制实施遭遇了合理性的危机。基于国家建设与安全问题高度,在贯彻国家意志、回应社会诉求、体现教育尊严、反映体育规律等维度,阐述了现阶段强... 现阶段对于学校体育改革来说,最大的麻烦还不是课程、教学的改革,而是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的强制实施遭遇了合理性的危机。基于国家建设与安全问题高度,在贯彻国家意志、回应社会诉求、体现教育尊严、反映体育规律等维度,阐述了现阶段强制的合理性,并试图通过顶层设计的立法规制、教育政策的严格问责、激发基层微改革力量等教育治理方式的构想,尽快破解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有令不行、政策法规无法实施、说教大于法律和契约的困境,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令通畅"构建良性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强制体育 体质健康 教育哲学 中国
下载PDF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从概念建构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被引量:20
8
作者 郝文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4,共10页
教育理论来源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需要,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既需要借鉴新的理论,也需要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是新理论的细胞,既是理想实践的概括设想,也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关系的桥梁。建构概念是为了变革理... 教育理论来源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需要,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既需要借鉴新的理论,也需要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是新理论的细胞,既是理想实践的概括设想,也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关系的桥梁。建构概念是为了变革理论,变革理论是为了变革实践。新概念的系统化就是新的理论,新理论的行动化就是新的实践。教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教育哲学不仅是当代教育理论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也是当代教育实践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它对引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对沟通和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都有重要价值。古今中外重大教育变革的过程都是从教育学概念建构到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过程,但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则有不同目的、内容和进程。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从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到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同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进程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从教育合理性和教育存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论的创新,从教育本质和本体概念的建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本质理论的创新和教育本质建构实践、教育改革实践的变革,从教育需要概念的建构到教育价值和功能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主体间性概念建构到主体间师生关系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知识合理建构教学认识论概念建构到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理论创新和课程教学实践的变革,从一元多层德育概念的建构到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德育实践的变革,从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公平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公平教育实践的变革等概念建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教育哲学 概念建构 理论创新 实践变革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周洪宇 李宇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5,70,共10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新观点,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新观点,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亦有着新的教育意蕴。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任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方法论。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 教育重要论述 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强国 教育现代化
下载PDF
论中国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琳 张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6-211,共6页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 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应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围绕现代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应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哲学 教育改革 大学教育
下载PDF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 被引量:4
11
作者 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9,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育哲学是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哲学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是被教育哲学推动和引领的重大变革。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育哲学是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哲学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是被教育哲学推动和引领的重大变革。从教育本质观、价值观、课程教学观、师生观等的重大变革层面,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当代教育哲学的变革,对于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认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相互促进的深刻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变革根源、过程、方式和趋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教育 教育哲学 教育理论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教育价值观 被引量:8
12
作者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4,共6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教育的目的,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为教育的目的,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教师观,改革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等系列思想。当下,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教育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 被引量:5
13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0,共6页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其二,是以张瑞?教授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此外,何光荣教授的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也别一格。他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呈现出传统学术贯天人、通物我,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达"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学术理路 中国教育学派
下载PDF
我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红云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比较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理论原创 和而不同 传统哲学 中国文化
下载PDF
中国比较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提纲)——与中外哲学的对话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27,共7页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主流与非教育思想研究和许衡的辩证观、比较学习和孔子的“学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现实转向与儒家“事人”“力行”的思想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强调以“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比较教育学 教育理论 哲学 教育思想
下载PDF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1979—2014)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建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5,共12页
我国教育哲学的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20—40年代曾经出现过第一个发展高峰,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却经历长达三十年(1949—1979)的停滞期,1979年开始恢复重建。基于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大陆教育哲学发展的事实,从学科建设、学科要素以及研究... 我国教育哲学的建设始于20世纪20年代,20—40年代曾经出现过第一个发展高峰,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却经历长达三十年(1949—1979)的停滞期,1979年开始恢复重建。基于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大陆教育哲学发展的事实,从学科建设、学科要素以及研究进展等三个维度,对教育哲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较为实证的考察。结果表明,教育哲学在课程、教材、队伍以及学术团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但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主题和学科体系等学科要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表明这一学科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不够。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已经从恢复重建之初的概论性研究转变为分支领域性研究与问题研究齐头并进的局面,表明我国教育哲学已经走出了初建阶段,开始步入深入研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教育哲学 学科建设 学科要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振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4,共4页
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战争、工业、经济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指出今后 3 0年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全球化的发展 ,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以计算机、通信工业、生物工业为火车头 ,在这些领域中将会发展出许多新的专业 ,学... 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战争、工业、经济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指出今后 3 0年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全球化的发展 ,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以计算机、通信工业、生物工业为火车头 ,在这些领域中将会发展出许多新的专业 ,学术本身将有显著改变。要适应今后的发展 ,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同时对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及亚洲的教育哲学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认为在教育改革中应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科技发展史 教育体制 改革 教育哲学 文化 科技 科技发展
下载PDF
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及启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季绍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7-80,96,共5页
中美两国国情迥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尽管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越发趋同,但高校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定等教育理念却大不相同。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指... 中美两国国情迥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尽管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越发趋同,但高校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定等教育理念却大不相同。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高等教育理念 教育质量
下载PDF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审视与思考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迪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4-138,共5页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该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巧妙地找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提出了著名的两派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该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巧妙地找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提出了著名的两派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采用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但是该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且将高深学问作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也不是十分准确,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际并不完全适用。高等教育哲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功能除了解释高等教育现象以外,更应当揭示高等教育规律,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既要重视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启示,更多地关注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又要走出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误区,更多地关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
下载PDF
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戈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3期187-205,186+230,共21页
乐学观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西方崇尚快乐的教学理念也由来已久,与其长期信奉的自然主义、快乐主义哲学息息相关,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总结和探讨中... 乐学观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西方崇尚快乐的教学理念也由来已久,与其长期信奉的自然主义、快乐主义哲学息息相关,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总结和探讨中西方共同的乐学理念的演进历程、理论基础、主要内涵和基本观点,特别是快乐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构建以乐学理念为内核的教学观,对于我们理解、研究和创新当下的快乐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学 教育理念 教学观 中西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