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Academic Nitpicking to a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 Newspapers Turned Academic Debates into the Center of ~May Fourth" 被引量:1
1
作者 Elisabeth Forster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534-557,共24页
Abstract In early 1919, people like Hu Shi and Chen Duxiu were regarded as members of an ivory-tower "academic faction" (xuepai), embroiled in a debate with an opposing "fac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 Abstract In early 1919, people like Hu Shi and Chen Duxiu were regarded as members of an ivory-tower "academic faction" (xuepai), embroiled in a debate with an opposing "fac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ions, they were praised as the stars of a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ever, it was not obvious how the circle around Hu Shi and Chert Duxiu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ions. This link hinged on the way in which newspapers like Shenbao reported about the academic debates and the political events of May Fourth. After compartmentalizing the debating academics into fixed xuepai, Shenbao ascribed warlord-political allegiances to them. These made the Hu-Chen circle look like government victims and their "factional" rivals like the warlords' allies. When the atmosphere became hostile to the government during May Fourth, Hu Shi's "faction" became associated with the equally victimized May Fourth demonstrators. Their ideas were regarded as (now popular) expressions of anti-government sentiment, and soon this was labeled the core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idea and rhetoric of China's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is way emerged out of the fortuitous concatenation of academic debates, newspaper stories, and politica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 Fourth movement new culture movement Shenbao academicfactions (xuepai) Chinese newspapers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
作者 Chen Weip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imed to criticize feudal despotism, and reach the goal of 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culture by clearing away dre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imed to criticize feudal despotism, and reach the goal of 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culture by clearing away dre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d not hold a totally negative attitude; instead, it emphasized totake a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a modem system for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t broke with the tradition of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culture movement outstanding cultural tradition modem science system
原文传递
Actresses, Gender, and 1920s Theater in China: A Discussion Concerning "Female Involvement in Art Performances"
3
作者 LIU Xun-qi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2期288-294,共7页
In 1923, Wu Ruiyan, a schoolgirl at the Beijing People's Art Drama School, starred in a play titled Hero and Beauty, written by Chert Dabei. This was the first joint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performers in the h... In 1923, Wu Ruiyan, a schoolgirl at the Beijing People's Art Drama School, starred in a play titled Hero and Beauty, written by Chert Dabei. This was the first joint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perform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The incident immediately triggered a debate in the Morning Newspaper Supplement between a group of middle-class intellectuals concerning "female involvement in art performances". This paper sees the boom in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 the 1920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in traditional drama" during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in China a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scussion. This incident shows how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shaped intellectuals' views on females and art perform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culture movement Beijing People's Art Drama School spoken drama
下载PDF
Review on Polysystem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4
作者 Liang Zhenhui Chen Weigu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0-256,共7页
This article gives an adequat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system theory,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ut forward by Itamar Even - Zohar and developed by Gideon Toury,and discusses it... This article gives an adequat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ysystem theory,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ut forward by Itamar Even - Zohar and developed by Gideon Toury,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 翻译 英语 语言学
下载PDF
并非“扩音器”——重评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5
作者 王小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借用与转化中国传统的经学与小学资源,将中国传统学问融入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之中。首先,钱玄同转化章太炎与康有为的经学资源,将“经”贬黜为毫无价值的“史料”,颠覆所有经书,从传统经学内部获得...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借用与转化中国传统的经学与小学资源,将中国传统学问融入五四思想革命、文学革命、汉字革命之中。首先,钱玄同转化章太炎与康有为的经学资源,将“经”贬黜为毫无价值的“史料”,颠覆所有经书,从传统经学内部获得反叛传统的可能性,使五四思想革命具有“飓风”般的爆发力;其次,钱玄同作为小学大家,在进行文学革命时,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学理来证明五四白话文理念有其建立的可行性;再次,他在推行五四汉字革命时,仍以传统小学资源来论证“改用拼音”的学理性与时代必然性,用极端的方式推动了中国汉字的现代变革。钱玄同从中国自身的学术主体内部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让五四获得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这使他有自己独立、独特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 经学 小学 钱玄同声音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研究——以《新青年》杂志为例
6
作者 程秀峰 李金蔓 《晋图学刊》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刊发的文章划分为“政治文化”“哲学思潮”“社会教育”“语言文学”共4个类目,对每个类目的文章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取了文章作者、发文时间、主题词、涉及人物等基本数据以及文章的情感极性和强度。然后分别对每个类目所涉人物进行聚类,并从群体(类目总体情感演化)和个体(代表性人物的跨类目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了五四运动前后人物情感演化过程及特征。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历史事件探讨了人物情感演化的外部动因,从而对该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及社会变迁进行客观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 情感分析
下载PDF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之变化
7
作者 朱国萍 杨学锋 李粤红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服务功能也发生着改变。文章基于1994版《公共图书馆宣言》,论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走过的三段具有历史意义的路程及其每段路程上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的变化,希...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服务功能也发生着改变。文章基于1994版《公共图书馆宣言》,论述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走过的三段具有历史意义的路程及其每段路程上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定位的变化,希望能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宣言》 服务定位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下载PDF
《学衡》与“新文化派”的缠斗
8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97,共20页
《学衡》诸将向新文化派炮火全开之时,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而且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诸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取向并不认同,行动上也比较疏离,很少正面回应《学衡》的挑衅。从《学衡》前的各自为战,到《学衡》的正面进攻,再到《学衡... 《学衡》诸将向新文化派炮火全开之时,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而且以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诸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取向并不认同,行动上也比较疏离,很少正面回应《学衡》的挑衅。从《学衡》前的各自为战,到《学衡》的正面进攻,再到《学衡》之外的全面攻防,吴宓等人始终缠斗不已,源于哈佛与哥伦比亚两校留美学生的宿怨。其痛批的要点不在新旧之争,而是如何才能融贯会通中西新旧,创新文化。不认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并不等于反对新文化,所以时论仍然视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异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新文化运动 吴宓 《新青年》
下载PDF
“新青年”的身份书写与角色塑造——基于《新青年》的文本考察
9
作者 秦飞 邓纯余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3,共11页
《新青年》通过编读往来的方式,建立“先生期待”与“学生崇拜”之间的身份关联,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议题的策划与传播,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通过编读往来的方式,建立“先生期待”与“学生崇拜”之间的身份关联,借助“非孝”“破家”“立人”等青年发展议题的策划与传播,引导青年开展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主体身份等不同层面的思想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青年的集体身份认同,塑造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青年形象。《新青年》杂志办刊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书写-阅读-交流”机制在塑造青年身份群像,引导青年从文本走进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自觉担当时代青年角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与文本窗口,其设置青年话语议题、调适青年发展张力、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培养青年革命精神的经验和做法,是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青年身份 青年角色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路展开——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与民国文史研究转型
10
作者 成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 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述更加系统化;以白话、文言迭相起伏贯穿全史,但不与体裁更替强行牵合,使得叙述更加弹性化。这两层面表现,均属新文化运动促成的文史研究转型之产物。前者当时已遭遇挑战,后者却代表着新文化立场介入文学史书写的另一方案,值得长久与之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群体惯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1
作者 卢红军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4期139-142,172,共5页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可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新文化运动中,脱胎于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群体既保留了“士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道德理想主义”等传统惯习,...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可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新文化运动中,脱胎于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群体既保留了“士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道德理想主义”等传统惯习,又在激烈的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发生了从“拟古思维”到“革命话语”、从“四民之首”到“劳工神圣”,以及从“依附人格”到“独立人格”的惯习变迁。知识分子的这种群体惯习,为新文化运动既打破传统文化僵化的躯壳又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可能,也为唤醒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迷思提供了航标,更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文化心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惯习理论 文化心理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李大钊的思想嬗变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
12
作者 徐凤 郝正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9-73,80,共6页
李大钊的思想嬗变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青少年时期他接受过传统科举训练与近代新式学堂教育,在探索救国出路的过程中十分推崇“立宪治国”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早中期,他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深... 李大钊的思想嬗变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青少年时期他接受过传统科举训练与近代新式学堂教育,在探索救国出路的过程中十分推崇“立宪治国”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早中期,他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倡导“国民性改造”,不过传统文化思想一直是其思想的底色。新文化运动后期,他转而服膺马克思主义,在借助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他给予传统文化新的阐释,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韧性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 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双重身份视域下的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3
作者 李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1917年陈独秀成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身份给陈独秀带来了新的资源。首先,陈独秀能够以北京大学同人为基础组建《新青年》杂志的核心编辑与作者。其次,陈独秀的个人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成为时人眼中的新文化“钜子”。但在新文化运... 1917年陈独秀成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身份给陈独秀带来了新的资源。首先,陈独秀能够以北京大学同人为基础组建《新青年》杂志的核心编辑与作者。其次,陈独秀的个人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成为时人眼中的新文化“钜子”。但在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新旧冲突加剧的情况下,陈独秀的文科学长与思想领袖双重身份之间发生了冲突。面对北洋政府的压力,蔡元培通过解除陈独秀的官方身份作为回应。官方身份的解除加速了陈独秀由思想领袖向革命领袖的转变,其个人身份的转换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文科学长 思想领袖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早期浙江春晖中学的文学教育实践及其现代价值
14
作者 汪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5,共13页
早期浙江春晖中学的诞生是个复杂命题。它既是经亨颐、朱自清、夏丏尊等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热烈呼应,又是其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具体呈现。特别是,他们于校园内外开展的一系列颇具创新意味的文学教育实... 早期浙江春晖中学的诞生是个复杂命题。它既是经亨颐、朱自清、夏丏尊等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热烈呼应,又是其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具体呈现。特别是,他们于校园内外开展的一系列颇具创新意味的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为后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人文教育范本,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亦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教育的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春晖中学 中学文学教育 新文化运动 经亨颐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期刊的版式变革与选择
15
作者 陈义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东渐之势日益显著,横排抑或直排成为汉语出版版式选择绕不开的话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相较于报纸、图书,学术期刊横排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从学科来看,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例较高,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 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东渐之势日益显著,横排抑或直排成为汉语出版版式选择绕不开的话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相较于报纸、图书,学术期刊横排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从学科来看,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例较高,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横排比例较低;而大学、学/协会以及其他学术机构等不同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选择横排或竖排版式各有不同。学术期刊版式选择既反映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对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不同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公式、算式、图表、西文字母等内容信息,促进学术传播与交流,融入国际学术界。实践证明,版式变革既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也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版式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的“新子学”如何可能(下)——“新子学”的定位及其与文化运动的比较
16
作者 王小虎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从学理上讲,遵循中国传统哲学“更新再始”之思维逻辑所提出的“新子学”,应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呼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目标,这构成其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类似唐代古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文化运动的类本质,同时成为“新子学”何以可... 从学理上讲,遵循中国传统哲学“更新再始”之思维逻辑所提出的“新子学”,应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呼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目标,这构成其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类似唐代古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文化运动的类本质,同时成为“新子学”何以可能的普遍必然性之所在。考察唐代古文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所以兴起的直接原因都是“世之弊”,但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思想目标则都是对“天下一体”“天下为公”的自觉和追寻,都是顺应其时代精神的呼唤而出现。故此,“新子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当定位在孔子所论“富之”“教之”的社会发展阶段,应朝着构建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学” 学术思潮 古文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理论界标及其文明启示
17
作者 樊士博 郑天骄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崭新境界。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围绕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东西文化古今之争、义利之辩与动静之别的性质差异,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开辟了立足本来、吸收外来、中西结合三条文化发展路径,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思想界标,至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主体维度上要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实践维度上要贯彻“两创”方针,在价值维度上要坚持走“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在目标维度上要担当引领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使命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道路的另一种——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与凌叔华的写作
18
作者 孟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拉走后怎样”这一问题的讨论,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方式的探索逐渐深入且多元,突破了既定的二元模式。作为激进时代中的渐进者,凌叔华借助性别的对立缓释了旧式家庭内部“父”与“子”的冲突,并以撕裂的女性欲望书写、绝望的“新”之变局呈现,打破了五四时期知识界在妇女解放命题上的乐观想象。凌叔华独特的“破旧立新”表达根植于个体的成长经验和知识结构,呈现出超脱时代的倾向,展示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道路的“另一种”形态及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五四文学 妇女解放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打孔家店与“思想界底医生”——新文化运动时期顾颉刚的孔子研究述评
19
作者 朱洪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4-32,共9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顾颉刚的孔子研究摒弃骂来骂去的浮浅之论,梳理辨析事实,挖掘思想的根脉。顾颉刚打破汉儒对孔子所做的各种附会,着力戳穿汉儒道统说,其打破奴隶思维,解放理性,灌注科学精神的行为,本身就是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讲... 新文化运动时期顾颉刚的孔子研究摒弃骂来骂去的浮浅之论,梳理辨析事实,挖掘思想的根脉。顾颉刚打破汉儒对孔子所做的各种附会,着力戳穿汉儒道统说,其打破奴隶思维,解放理性,灌注科学精神的行为,本身就是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讲,顾颉刚打倒了消极的传统,建立了积极而富有时代特质的学问路径。顾颉刚可称之为“思想界底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孔子 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 思想革命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绘画艺术对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20
作者 刘雪姣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80-86,共7页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西方艺术理论以及文艺思潮的不断涌入,新的设计理念、艺术表现手法也随之渗透到了我国美术及书籍封面设计领域。通过考察“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运动、未来主义画派、超现实主义画派以及构成主义运动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西方艺术理论以及文艺思潮的不断涌入,新的设计理念、艺术表现手法也随之渗透到了我国美术及书籍封面设计领域。通过考察“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运动、未来主义画派、超现实主义画派以及构成主义运动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不难发现这些艺术流派及其思想在本土文化的融合与转换下,为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气息与时代特色。此外,随着我国绘画艺术与装帧艺术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书籍封面图案逐渐与内容发生多重关联,体现出融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画东渐 现代文学书籍 封面设计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