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deep circular shaft in soft soil:A case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Yafei Qiao Feng Xie +2 位作者 Zhanwei Bai Jiafeng Lu Wenqi Ding 《Underground Space》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239-260,共22页
A circular shaft is often used to access a working well for deep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As the depth of underground space increases,the excavation depth of the shaft increases.In this study,the deformation char... A circular shaft is often used to access a working well for deep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As the depth of underground space increases,the excavation depth of the shaft increases.In this study,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circular shaft with a depth of 56.3 m were presented and analysed.The main monitoring contents included:(1)wall deflection;(2)vertical wall movement;(3)horizontal soil movement;(4)vertical surface movement;and(5)basal heave.Horizontally,the maximum wall deflection was only 7.7 mm.Compared with the wall deflection data collected for another 29 circular excavations,the ratio of maximum wall deflection to excavation depth of this shaft was smaller due to a smaller ratio of diameter to excavation depth.The wall deflection underwent two stages of deformation:the first stage was mainly circumferential compression caused by the mutual extrusion of joints between walls,and the second stage was typical vertical deflection deformation.The horizontal soil movement outside the shaft was greater than the wall deflection and the deep soil caused great horizontal movement because of dewatering at confined water layers.Vertically,a basal heave of 203.8 mm occurred in the pit centre near the bottom.Meanwhile,the shaft was uplifted over time and showed 3 stages of vertical movement.The surface outside the shaft exhibited settlement and uplift deformat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s due to different effects.The basal heave caused by excavation was the dominant factor,driving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the shaft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surface.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all deflection and the surface settlement outside the shaft was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r shaft Site monitoring DEFLECTION vertical deformation Soft soil
原文传递
深井掘进技术在厚层高渗透性粉细砂层中适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周洁 刘成君 +2 位作者 徐杰 张振光 李泽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81-3388,共8页
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深层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重要难题。深井掘进技术(vertical shaft machine,VSM)是一种开挖超深竖井的新型工法,该技术施作的竖井结构形式简单、结构受力状态好、施工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扰动小、适用性广... 科学合理高效开发深层地下空间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重要难题。深井掘进技术(vertical shaft machine,VSM)是一种开挖超深竖井的新型工法,该技术施作的竖井结构形式简单、结构受力状态好、施工速度快、对周边环境扰动小、适用性广泛,可被广泛用于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点状开发。以中国首例使用VSM施工的南京市儿童医院沉井停车库项目为原型,建立在砂性土中开挖60 m竖井的数值模型,重点研究VSM竖井在厚层高渗透性的粉细砂层开挖过程的变形情况与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数值模型结果表明:60 m竖井开挖过中地表变形量均控制在毫米数量级,且最大地表变形量不超过13 mm;在水位差1 m的水下施工过程中安全系数均较好控制在2.0以上。对于变形问题,分析不同开挖深度下的井底隆起变形和地表变形情况,表明在60 m开挖深度内,使用VSM开挖砂性土竖井在深度、安全性和对周边环境扰动上均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开挖面稳定性,计算分析与竖井内外水位差和竖井深度相关的开挖面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实际施工,实现分段施工与精细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掘进技术(VSM) 粉细砂 数值模型 地表变形 井底隆起 安全系数
下载PDF
深厚表土井筒监测及其偏斜规律研究
3
作者 王金正 李国强 +5 位作者 李培帅 孟凡超 孔家 朱晓峻 刘辉 程小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9-149,共11页
为研究深厚表土层立井井筒偏斜变形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主副井为例,采用钢丝基线法对其展开多期变形监测;基于井筒多期监测数据,获取井筒偏斜动态信息,结合地质条件与矿区活动,研究井筒偏斜变形时空特征,分析井筒局部参数变化,对比井筒... 为研究深厚表土层立井井筒偏斜变形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主副井为例,采用钢丝基线法对其展开多期变形监测;基于井筒多期监测数据,获取井筒偏斜动态信息,结合地质条件与矿区活动,研究井筒偏斜变形时空特征,分析井筒局部参数变化,对比井筒偏斜差异,揭示深厚表土层井筒偏斜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开采注浆等活动影响立井井筒偏斜时间特征可划分为“增-减-稳”3个阶段,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基岩层偏斜较小而表土层呈函数状显著变化,井筒与其表土层处偏斜动态近似相等,井筒最大偏斜区域也趋近于井口处;主副井整体向西北采空区偏斜且存在方位上的差异,井筒东西方向整体偏斜占比97%以上,而南北方向仅在20%以下,其与工作面方向上远近距离高度相关;开采扰动引发的深厚表土层水平位移随井筒高度上升而增大是造成井筒偏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表土 立井井筒 变形监测 偏斜变形 变形规律
下载PDF
海上风电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4
作者 韩冉冉 乔小利 李明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0-185,共6页
钢管桩是海上风电工程最主要的基础型式,但针对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结合广东汕头海上风电工程,进行了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比了桩底沉降和桩顶沉降随上部荷载的变化特... 钢管桩是海上风电工程最主要的基础型式,但针对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结合广东汕头海上风电工程,进行了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比了桩底沉降和桩顶沉降随上部荷载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桩身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随上部荷载的变化规律,并依据试验结果对大直径超长钢管桩极限承载力判定方法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超长钢管桩桩身变形较大,利用桩底沉降随荷载的变化曲线更容易对现场加载量进行控制和调整,也更容易对承载力的极限状态进行判断;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端阻力随桩顶荷载的变化曲线呈“S”形;现行规范中采用Q/Qmax-s/d曲线斜率开始转变为0.2的点所对应的荷载作为极限承载力,将过高的估计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钢管桩 竖向承载特性 侧摩阻力 端阻力 桩身变形
下载PDF
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研究
5
作者 罗章波 亢佳伟 +1 位作者 李仑 邓国华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6,共7页
研究目的:为准确认识黄土-古土壤地层条件下的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以53.5 m深圆形竖井工程为依托,开展竖井侧向土压力、变形、结构内力及周边地层的竖直和水平向变形的系统监测。研究结论:(1)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开挖过程中,井壁结构... 研究目的:为准确认识黄土-古土壤地层条件下的深竖井受力变形特征,以53.5 m深圆形竖井工程为依托,开展竖井侧向土压力、变形、结构内力及周边地层的竖直和水平向变形的系统监测。研究结论:(1)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开挖过程中,井壁结构整体变形较小,水平变形“先挤出后收敛”,竖向变形“先下沉后隆起”,竖井开挖至设计深度后,15~30 d进入结构受力变形稳定阶段;(2)竖井井壁收敛变形、侧向土压力和结构内力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拐点,出现在0.5~0.7倍竖井设计深度处,其受力变形指标和土层性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古土壤范围内,井壁变形量和土压力明显减小,约为邻近深度处黄土层的40%~50%,古土壤的存在,限制了竖井变形和土压力的发展;(3)黄土-古土壤地层深竖井井壁结构侧向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有显著差异,在0~12 m深度范围内,侧向土压力接近静止土压力;12~28 m范围内,侧向土压力接近主动土压力;28~48 m范围内,侧向土压力均小于主动土压力,为其35%~65%;(4)本研究成果可为相近地层条件下深竖井的土压力计算和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 黄土-古土壤结构剖面 现场原位监测 受力变形特征
下载PDF
基坑通风竖井支护设计及效果评价
6
作者 靳赛 吴昊 潘瑞鹤 《江西建材》 2024年第5期139-141,共3页
为确保基坑竖井的施工安全,文中结合竖井勘察成果,在开展其支护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场变形监测成果,通过变形预测评价其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基坑竖井的变形控制要求较高,将其支护方案设计为“钢格栅+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阻水注浆... 为确保基坑竖井的施工安全,文中结合竖井勘察成果,在开展其支护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场变形监测成果,通过变形预测评价其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基坑竖井的变形控制要求较高,将其支护方案设计为“钢格栅+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阻水注浆”;同时,经变形预测,得到基坑竖井后期变形增加速率较小,变形趋于稳定,且预测值均小于变形控制值,说明基坑竖井的支护设计合理有效,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竖井 支护设计 变形预测 效果评价
下载PDF
某重吊船船体变形对轴承支撑位置垂向偏移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韩晨 周建祥 +1 位作者 严兴春 刘健 《中国修船》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文章针对某重吊船,通过PATRAN软件建立船体尾部的三维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漂浮、压载和满载3种船舶状态的模拟,得到各状态下的船体变形数据,从而提取3种状态下对应的轴承支撑位置垂向偏移,分析结果为后续校中设计中纳入船体变形因素... 文章针对某重吊船,通过PATRAN软件建立船体尾部的三维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漂浮、压载和满载3种船舶状态的模拟,得到各状态下的船体变形数据,从而提取3种状态下对应的轴承支撑位置垂向偏移,分析结果为后续校中设计中纳入船体变形因素提供参考。由计算结果可知,漂浮、压载以及满载状态下,轴承最大相对垂向偏移分别为0.223 mm、0.718 mm、2.180 mm,满载工况下轴承支撑位置的相对偏移最大,说明满载状态船体变形对轴系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体变形 PATRAN软件 轴承垂向偏移 轴系校中
下载PDF
悬绳法立井井筒径向变形监测关键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席本强 金钊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阐述了悬绳法测量立井井筒井壁径向变形的原理及利弊。悬绳法实施动态监测有两大技术难题,即重锤摆动不止和径向分力太小。针对这两大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设计了合理的机械结构以解决悬绳法测量中重锤摆动不止的问题,并综合运用位移传... 阐述了悬绳法测量立井井筒井壁径向变形的原理及利弊。悬绳法实施动态监测有两大技术难题,即重锤摆动不止和径向分力太小。针对这两大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设计了合理的机械结构以解决悬绳法测量中重锤摆动不止的问题,并综合运用位移传感器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井筒径向变形在线监测,结合数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较为准确的立井井筒径向变形位移值。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运用该方法能够及时掌握井壁变形变化情况,同时也为对井筒采取相应加固维护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绳法 立井井筒径向变形 在线监测
下载PDF
基于激光准直的深井井筒垂直度检测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尚国 杨兴建 郑文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3-126,共4页
立井井筒垂直度检测是井筒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激光铅垂仪难以满足深井检测需求。通过改造激光指向仪,解决了千米深井激光准直基准的长距离投垂问题,并组合利用激光接收装置、激光测距传感器等,研制了基于激光准直的井筒垂直度... 立井井筒垂直度检测是井筒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激光铅垂仪难以满足深井检测需求。通过改造激光指向仪,解决了千米深井激光准直基准的长距离投垂问题,并组合利用激光接收装置、激光测距传感器等,研制了基于激光准直的井筒垂直度检测系统,研究并解决了激光光斑边缘提取与中心定位、检测系统的基准校准等关键问题。经工程测试,该检测系统方案可行,相比于双钢丝法的检测偏差可控制在±1 cm以内,而检测时间缩减近50%,能够较好地解决深井井筒垂直度检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变形 垂直度检测 激光准直 激光铅垂仪 千米深井
下载PDF
不同加固措施下竖井式基坑开挖引起的下卧地铁隧道竖向隆起变形规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波 李海斌 +2 位作者 李力 高伟 黄诚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4,共12页
依托深圳前海自贸区某地下道路的基坑直接放坡明挖工程,研究基坑开挖卸荷对其下方地铁11号线、5号线隧道竖向隆起变形的影响。基于文克尔地基模型的加权残值法微分方程提出下卧隧道竖向隆起变形的力学模型;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保护下卧地... 依托深圳前海自贸区某地下道路的基坑直接放坡明挖工程,研究基坑开挖卸荷对其下方地铁11号线、5号线隧道竖向隆起变形的影响。基于文克尔地基模型的加权残值法微分方程提出下卧隧道竖向隆起变形的力学模型;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保护下卧地铁隧道的竖井式基坑施工加固方案及组合措施;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未采取任何措施及逐步施加土体加固、抗拔桩-抗隆起板结构体系、降水、竖井分区跳挖4种措施形成的5种工况,探讨各种措施对隧道竖向隆起变形的控制作用,验证方案效果。结果表明:土体加固措施可减少10%~12%隧道隆起值,抗拔桩-抗隆起板结构体系可减少13%~15%,降水措施可减少3%~5%,效果最好的竖井分区跳挖措施可减少18%~21%;对于未采取加固措施的工况,隧道各断面竖向隆起变形最大值的理论值曲线变化趋势与实测值基本一致,但对于采取4种加固措施的工况,理论值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竖井基坑开挖 开挖卸荷 隧道竖向隆起变形 力学模型 基坑施工加固方案
下载PDF
立井井筒动态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海荣 张雅倩 +2 位作者 叶敏 苏燕芹 郭项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36,207,共5页
矿山钻孔救援过程中,为及时获得救援井筒信息、提高救援效率,提出了一种立井井筒变形动态监测方案,救援设备在井筒内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实时监测不同深度处井筒截面的数据。基于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OpenGL类库(SharpGL)设计了立井井筒... 矿山钻孔救援过程中,为及时获得救援井筒信息、提高救援效率,提出了一种立井井筒变形动态监测方案,救援设备在井筒内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实时监测不同深度处井筒截面的数据。基于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OpenGL类库(SharpGL)设计了立井井筒动态监测软件,软件应用程序界面通过LabVIEW监控程序调用,与测试系统数据库关联,数据库中数据改变实时驱动井筒模型变化。在实现立井井筒参数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危险部位标记、图形缩放平移旋转等功能。搭建了立井井筒救援模拟实验平台,进行了监测系统功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动态监测方案及软件设计可以实现井筒变形的动态监测,有效指导救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井筒变形 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 界面调用 动态监测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上方煤层气地面抽采直井移动与变形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华兴 刘修源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共4页
论述了煤矿开采引起从上覆岩层(地层)到地表的变形过程与变形分区,并根据变形特点提出了有利于抽采与保护的煤层气地面抽采直井布置位置的选择原则,以期能对煤层气地面抽采直井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 煤层气 抽采直井 岩体移动 垂向变形 变形分区
下载PDF
某煤矿井筒破坏与监测信息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有雷 杨建华 +1 位作者 闫昆鹏 吴铎 《现代矿业》 CAS 2021年第5期181-185,共5页
井筒信息监测是判断井筒工作状态和前期变化的重要手段。为研究井筒的受力变形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关系,寻找造成井壁受力以及发生大变形的原因,通过对井筒监测和分析,发现同一水平面上井壁与周围土层变形并不是均匀同步发生的,呈现季节交... 井筒信息监测是判断井筒工作状态和前期变化的重要手段。为研究井筒的受力变形与周围环境变化的关系,寻找造成井壁受力以及发生大变形的原因,通过对井筒监测和分析,发现同一水平面上井壁与周围土层变形并不是均匀同步发生的,呈现季节交替的特性和某一点变形较其他点变形量大的特征。分析发现,采矿期间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井壁与土层的不同步变形,这种不同步变形对井壁产生的竖向附加力是造成井壁受力和变形增大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为研究井壁破坏和变形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变形 不同步变形 竖向附加力
下载PDF
煤矿立井井筒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焕新 杨成 《煤炭科技》 2019年第2期38-41,共4页
立井井筒作为煤矿最重要、最特殊的一项建筑,其稳定运行情况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针对井筒沉降、偏斜、破裂等变形的测量方法在相关规程中却没有提及。通过对张双楼煤矿工业广场范围内井筒变形的原因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灵活... 立井井筒作为煤矿最重要、最特殊的一项建筑,其稳定运行情况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然而,针对井筒沉降、偏斜、破裂等变形的测量方法在相关规程中却没有提及。通过对张双楼煤矿工业广场范围内井筒变形的原因分析,结合生产实际,灵活应用测量知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立井井筒变形的测量方法,对煤矿立井井筒变形监测具有指导意义,对其它条件相似的特殊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也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井筒 井筒沉降 偏斜变形 投放钢丝 井筒中心线 观测站
下载PDF
张双楼煤矿井筒变形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焕新 《煤炭科技》 2017年第1期46-48,共3页
通过分析张双楼煤矿工业广场范围内主井、副井、新副井投产以来的井筒沉降、偏斜数据,结合区域地层特征、含水层水位变化情况、水源井位置分布以及井筒受力变化规律综合分析,总结出井筒变形的3个主要原因,对其它条件相似矿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立井井筒 井筒变形 井筒沉降 井筒偏斜 井壁破裂 工广沉降
下载PDF
矿井水灾之渗水通道存在的实测分析
16
作者 曹菲菲 经来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4,87,共5页
文章的目的在于揭示矿山立井井壁周侧渗水通道的存在,从而为正确的认识立井井壁的破裂机理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井筒周侧土体压缩变形的机理和表土与井筒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研究了井筒下部向上附加力产生的过程和中性层位置的变动规律... 文章的目的在于揭示矿山立井井壁周侧渗水通道的存在,从而为正确的认识立井井壁的破裂机理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井筒周侧土体压缩变形的机理和表土与井筒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研究了井筒下部向上附加力产生的过程和中性层位置的变动规律,并最终揭示了竖向附加力的分布和变动规律。文中利用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不仅完善地解释了竖向附加力产生的过程,而且圆满地解释了该领域的一些特殊现象,如底含缺失的井筒不一定不发生破裂,下含水位下降也不一定会导致破裂的发生。文章对我国几个典型破裂井筒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力学分析,并以此有效地论证了文中的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立井井壁的破裂机理及立井井壁破裂预测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井壁 竖向附加力 变形 破裂 机理
下载PDF
竖井锁口圈突变原因分析及处置措施探讨
17
作者 王智 张建坤 +1 位作者 梁春 王金明 《城市勘测》 2022年第1期184-188,共5页
以北京地铁某车站施工竖井锁口圈及周边地表变形发生突变事件为例,系统地从现场监测及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原因:附近某河积水渗漏至竖井内,竖井四周为埋深7 m的杂填土回填不密实,竖井底部与河道出现水力联系。根据分析的原因即... 以北京地铁某车站施工竖井锁口圈及周边地表变形发生突变事件为例,系统地从现场监测及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原因:附近某河积水渗漏至竖井内,竖井四周为埋深7 m的杂填土回填不密实,竖井底部与河道出现水力联系。根据分析的原因即时采取对某河积水进行导流、竖井底部挂网封底及打设注浆管进行注浆、设置集水坑进行抽水等应急措施,后竖井锁口圈及周边地表变形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 变形 渗漏 预警
下载PDF
注水法预防井筒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明泽 许延春 姜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7-245,共9页
注水法是近年来新兴的预防井筒破坏的方法,是从控制含水层疏降的角度考虑,通过维持厚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水位稳定来预防井筒破坏。针对注水法预防井筒破坏机理认识不足、现场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还需要系统的研究与探讨等问题,采用室内试验... 注水法是近年来新兴的预防井筒破坏的方法,是从控制含水层疏降的角度考虑,通过维持厚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水位稳定来预防井筒破坏。针对注水法预防井筒破坏机理认识不足、现场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还需要系统的研究与探讨等问题,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了黄淮地区深埋黏土的工程性质及失水变形机理,研究了疏、注水条件下井筒受力状态和地层变形情况,并对注水法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深埋黏土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等膨胀性物质组成,且随埋深增大向半固态转变,松散冲积层底部含水砂层失水上覆土层变形以整体滑移为主;疏水条件下井壁垂直压应力持续增大,地层压缩量增大,注水后,井壁垂直压应力减小,地层压缩量减小甚至出现微抬升,注水有效抑制了附加应力的产生,缓解了井壁的受压状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济三煤矿注水法的应用效果以及朱仙庄煤矿大降深疏降条件下注水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得出济三煤矿工业广场松散底部含水层可控性较强,现场多孔联合注水效果较好,有效预防了井筒破坏;朱仙庄煤矿地层注水的可控性较差,在大降深疏放的条件下,不适宜采用注水法进行预防井筒破坏。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注水法预防井筒破坏的机理,为同类井筒破坏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井井筒 注水法 厚松散冲积层 附加应力 地层变形
下载PDF
水力耦合作用下煤矿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维培 程桦 +3 位作者 姚直书 李必达 徐进 金冬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2-868,998,共8页
为掌握深厚含水层段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出了4组模型试验,并在同组试验中增设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井壁混凝土在考虑与不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差异以及水力耦合作... 为掌握深厚含水层段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出了4组模型试验,并在同组试验中增设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井壁混凝土在考虑与不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差异以及水力耦合作用下井壁结构的应力变形特征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损伤影响程度与井壁混凝土强度有关;随着混凝土强度提高,相应地,抗渗性与密实度亦得到提高,地下水渗入混凝土内部的难度增加,从而使耦合损伤影响程度减弱。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井壁结构的受力机理展开了分析,根据理论推导和试验结果共同建立了水力耦合作用下井壁结构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值与试验值偏差范围为0.39%~2.05%,此结果可为该类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力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耦合 井壁结构 应力变形特征 竖向承载力 力学机理
下载PDF
盾构竖井垂直顶升施工阶段隧道变形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世杨 刘叔灼 +1 位作者 陈俊生 杨春山 《河南科学》 2021年第1期76-83,共8页
针对盾构内垂直顶升诱发的隧道结构变形问题,借助精细的数值计算,探讨盾构竖井垂直顶升阶段衬砌结构和接头变形响应特征,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数值模型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垂直顶升施工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口环及相邻三环标准环,对隧... 针对盾构内垂直顶升诱发的隧道结构变形问题,借助精细的数值计算,探讨盾构竖井垂直顶升阶段衬砌结构和接头变形响应特征,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数值模型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垂直顶升施工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口环及相邻三环标准环,对隧道底部的影响大于隧道顶部,竖向变形大于横向变形;垂直顶升前期隧道整体下沉,开口环和相邻环收敛变形,顶升后期隧道整体有一定的抬升,开口环和相邻环扩张;环缝接头发生以错台为主的变形,开口环与相邻环之间的错台量最大,且在底部竖向错台最明显;垂直顶升施工引起的隧道最大竖向位移、水平位移、错台量均随顶升反力的增大而同向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竖井 垂直顶升 管片变形 环缝接头 理论计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