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dman and Sage: The “Two Toms Paradox”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
作者 Xing Chengji 《World History Studies》 2024年第1期1-22,共22页
Few students of revolutionary America would fail to notice that the"two Toms"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omas Jefferson and"Mr.Common Sense"Thomas Paine,remained strikingly similar to each other,s... Few students of revolutionary America would fail to notice that the"two Toms"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omas Jefferson and"Mr.Common Sense"Thomas Paine,remained strikingly similar to each other,sharing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ir views on liberty and equality.But if the two Toms were indeed similar to each other ideologically,it seems impossible to reconcile their disparate stances towards people of color,women the lower tier of the social hierarchy.Further,if Jefferson and Paine embraced the same ideals,why was Paine so neglected and marginalized in the United States,rendered as a lunatic vagabond,madman of insanity,alcoholic aesthetic,pest of society,ruffian of ingratitude and a fool of psychic disorders,whereas Jefferson,the"Monticello sage,"became increasingly apotheosized and deified in the American national pantheon?This paper unfolds Paine and Jefferson's nuanced,discrepant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race,class and gender,from a domestic perspective.It argues that not only were the two Toms ideologically dissimilar,but also Paine was fighting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order that Jefferson embra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mas Paine Thomas Jefferson Democracy and Egalitarianis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原文传递
Sisterhood at the Nexus of Love and Revolution: Coming-of-Age Narrati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ld War
2
作者 Krista Van Fleit H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1期56-77,共22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ong of Youth and The Best of Everything, coming-of-age novel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8. The author finds that comparable narrative structures rev...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ong of Youth and The Best of Everything, coming-of-age novel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8. The author finds that comparable narrative structures reveal parallels in two societies that are often viewed in stark contrast. In both novels, a feminist ideal of sisterhood is woven into the coming-of age stories of young women moving into society, and in each novel,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determines the degree to which mainstream values are conducive to imagining a public sphere that is welcoming to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olution FEMINISM popular fiction american literature Chineseliterature Yang Mo Rona Jaffe coming-of-age novel
原文传递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ublic Virtue and the American Transformation to a Modern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Society
3
作者 Wang Xiaode 《World History Studies》 2015年第2期44-66,共23页
Many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lassical republicanism. They adhered to the ethical norms based on the public virtues advocated in the Renaissance Era, constantly watched out the corruptio... Many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lassical republicanism. They adhered to the ethical norms based on the public virtues advocated in the Renaissance Era, constantly watched out the corruption from power and strove to avoid excessive expansion of wealth which might bring about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cial cohesion. Therefore, they laid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ublic virt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y. However, their classical republic ideas were obvious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trend of American development after independence. Thus many of them experienced a course of gradual identification with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s a result, this identification promoted the United States to march toward a society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in great str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VIRTUE american revolution CORRUPTION FOUNDING FAtheR
原文传递
越界与变脸:激进文艺思潮的前世今生(三人谈)
4
作者 刘康 单小曦 刘欣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0-17,110,共9页
激进思潮与文艺有不解之缘。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到中国革命,感性的文艺与政治的询唤永远在纠缠打斗。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激进运动,既产生了鲍勃·迪伦、滚石乐队,也推起了福柯、德勒兹以及今天在中国大热的齐泽克、巴迪乌... 激进思潮与文艺有不解之缘。从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到中国革命,感性的文艺与政治的询唤永远在纠缠打斗。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的激进运动,既产生了鲍勃·迪伦、滚石乐队,也推起了福柯、德勒兹以及今天在中国大热的齐泽克、巴迪乌、韩炳哲等。激进思潮不断越界、变脸,挟互联网之便利,与全球盛行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推波助澜,各种意识形态话术病毒式传播,去疆域化成了部落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添加更多焦虑和撕裂。聚焦“后学”激进文艺思潮的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从激进文艺理论的美国化、中国化的角度,反思情绪骚动(或曰“情动”)与理性实践的失衡,乃是知识人的职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思潮 美国化 中国化 情动 齐泽克 韩炳哲
下载PDF
AJCC分期、术前PNI及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与接受根治术治疗的ICC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
5
作者 朱建国 杨秋宝 +2 位作者 刘畅 查全勇 张巍 《西部医学》 2024年第9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与接受根治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5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例对照... 目的探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与接受根治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5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根治术治疗,其中59例患者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清扫方式清扫淋巴结(A组)、另外46例患者术中采用传统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方式(B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统计不同预后结局患者的AJCC分期、PNI及一般临床病理学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结局的关键因素。结果A组患者18个月随访后生存率为84.75%,B组为67.39%,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Mantel-Cox)=4.994,P=0.025)。死亡组患者T分期中≥T2期、N分期中N1分期、TNM分期中≥Ⅱ期、PNI指标<45.0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BIL≥20.0μmol/L、肿瘤数目多发、发生血管侵犯、手术中输血、N1分期、TNM分期≥Ⅱ期、PNI指标<45.0、常规淋巴结清扫方式是ICC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ICC患者的AJCC分期、术前PNI水平可以初步评估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结局,根治术中采取整块融合清扫方式清扫淋巴结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预后营养指数 淋巴结清扫 根治手术 肝内胆管细胞癌 预后
下载PDF
何谓“公民复兴运动中的最后一幕”?——论波考克的公民共和主义与美国政治秩序的关系
6
作者 郭小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本文讨论了波考克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对美国革命的看法及其与公民共和主义的关系。结合阐释这一概念所需的思想史框架,指出波考克将美国革命称为“公民复兴运动的最后一幕”的原因;并且,通过对比波考克和戈登·伍德的美国革命解... 本文讨论了波考克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对美国革命的看法及其与公民共和主义的关系。结合阐释这一概念所需的思想史框架,指出波考克将美国革命称为“公民复兴运动的最后一幕”的原因;并且,通过对比波考克和戈登·伍德的美国革命解释,文章呈现了波考克意义上的共和主义如何落实为一套秩序形式,以及这种秩序与美国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文章对波考克的写作“语境”进行了反思,提示在生存论的意义上理解“共和”概念,从不断生成社会运动的角度判断政治秩序的成立,可能是波考克构建思想史和判断具体问题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共和主义 波考克 美国革命 美国政治秩序
下载PDF
Conjunctions and/or Disjunctions: Radical Empiricism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7
作者 Nicholas S. Brasova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30-148,共19页
William Jame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s of British Empiricism (Hume) on one hand and German Idealism (Kant and Hegel) on the other. James' "Radical Empiricism" is a via media ("middle road") between these d... William James challenged the traditions of British Empiricism (Hume) on one hand and German Idealism (Kant and Hegel) on the other. James' "Radical Empiricism" is a via media ("middle road") between these divergent positions. His central points of contention are the ontological status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rrect analysis of experience. British Empiricism leaves us with a world of separate, particular facts, based on atomic sense impressions. Ide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claim that all worldly phenomena are conjoined by one rational principle. According to James' account, neither side recognizes that both conjunctive and disjunctive relations are integral to experience. Furthermore, James' critique proved to influence A. N. Whitehead's 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and orientation toward Hume and Kant. This essay situates James' philosophy in this polem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 James Radical Empiricism american philosophy Kant Whitehead HUME HEGEL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9,共27页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往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事件,而革命史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经历了从"辉格主义范式"向"新美国革命史学"的转变,这场革命也从"建国之父&qu...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往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事件,而革命史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经历了从"辉格主义范式"向"新美国革命史学"的转变,这场革命也从"建国之父"领导的政治革命,被改写成了一场由普通民众和边缘群体扮演主角的全面变革。在这一转变中,平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等思潮与革命史写作之间发生了微妙的互动。这种经过重构的美国革命史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从学术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为当前美国社会各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能量。但它仍只是美国革命史的众多相互竞争的版本中的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革命 意识形态 普通民众 边缘群体 革命神话
下载PDF
美国和日本企业技术创新倾向原因分析:一个综合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建君 盛锁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共4页
美国企业为什么倾向于突破创新而日本企业则倾向于渐进创新,从国家创新系统、融资方式、企业文化、人才市场、创新实施主体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个综合模型。
关键词 日企业 技术创新 突破创新 渐进创新
下载PDF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美国经济的崛起——19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贾根良 杨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10,共14页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依靠关税保护、限制外资、促进人才培养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等一些贸易保护及工业促进政策,以国内对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钢铁冶炼等这一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依靠扶植民族... 19世纪下半叶,美国依靠关税保护、限制外资、促进人才培养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等一些贸易保护及工业促进政策,以国内对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钢铁冶炼等这一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依靠扶植民族产业的战略方针、独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制、技术和工艺的不断进步、高质量资本设备的密集使用、高工资工人的生产率优势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等,美国成功地利用第三次技术革命创新浪潮的机会窗口,实现了工业化的崛起。对于我国以内需为战略基点,大力发展当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美国钢铁工业的成功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钢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济崛起 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下载PDF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6,共24页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这种新型的共和政体,不再是"人民"与贵族分享权力的混合政体,而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代表制政体,它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适应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古典共和理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民主"的概念也得以扩充,"人民"通过代表制行使政治权力的政府,与"人民"亲自掌握权力的政府一样,都可以叫做"民主"。这两个交错并行的观念转化过程,不仅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而且使得两个原本含义不同的政体名称,最终变成了同义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革命 共和政体 代表制 民主
下载PDF
革命世纪与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148,共17页
在经历了激进主义反思的二十年以后,需要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有更为正面的讨论。作为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构成三角关系,被用为分析现代社会公共思想史工具的"激进主义"概念,不仅包含某种"态度"或"倾向&quo... 在经历了激进主义反思的二十年以后,需要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有更为正面的讨论。作为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构成三角关系,被用为分析现代社会公共思想史工具的"激进主义"概念,不仅包含某种"态度"或"倾向",而且包括实质性的理论内涵即"主义",而它的出现及其社会植根性之证成,根本上需要从"革命世纪"的社会史来获得解答。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但是政治的、文化的,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性变迁。从1895年到1995年,可以描述出激进主义在"革命世纪"兴衰的图景。它包含政治、文化、哲学多个向度。哲学激进主义是政治激进主义或文化激进主义的哲学辩护,也是政治—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它大致包括进步主义、社会革命论、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四项,它们如何共同构成激进主义的哲学基础,则需要做更为深入的谱系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激进主义 进步主义 功利主义
下载PDF
美国言论自由之民意基础实证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中 何亚平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实证考察表明,美国绝大多数公民在理论上崇尚言论自由,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言论自由保障程度最高的国家,这既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相关联,又与美国司法界、学术界对言论自由价值的日益重视以及... 实证考察表明,美国绝大多数公民在理论上崇尚言论自由,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言论自由保障程度最高的国家,这既与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法律传统相关联,又与美国司法界、学术界对言论自由价值的日益重视以及新闻媒体的身体力行密不可分。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充满道德与法律争议的言论,多数美国公民的否定性态度与司法、学术和新闻传媒领域的主流群体所秉持的宽容与开放的立场,形成了评判美国言论自由事业的两个关键性支点和衡平力量。在美国宪政框架内,美国特色之言论自由事业的快车将驶向何方,值得中外学界不断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宪政 言论自由 激进言论 民意调查
下载PDF
北美革命时期关于征税权的辩论——兼及柏克的政治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乐理 张生堰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2-439,共8页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政策在大西洋两岸引发了深刻的政治分歧,双方围绕征税权问题引伸出有关主权、传统、宪法、平等、自由等各种理论的论争。北美殖民地提出的代表权、独立和主权的思想最为突出,最终主导了辩论的走向...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政策在大西洋两岸引发了深刻的政治分歧,双方围绕征税权问题引伸出有关主权、传统、宪法、平等、自由等各种理论的论争。北美殖民地提出的代表权、独立和主权的思想最为突出,最终主导了辩论的走向,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前奏。对于征税和各种权利的关系,埃德蒙.柏克有着时人难以匹敌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从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角度对政府的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革命 征税 权力 柏克
下载PDF
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剑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9,共25页
戈登·伍德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社会史和文化史交替引领美国史学潮流并不断压缩政治史的空间的学术语境中,他的史学理念和研究实践体现了一种维护和振兴政治史的艰苦努力。他在美国早期史领域... 戈登·伍德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社会史和文化史交替引领美国史学潮流并不断压缩政治史的空间的学术语境中,他的史学理念和研究实践体现了一种维护和振兴政治史的艰苦努力。他在美国早期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政治史研究的政治文化路径,推动了解释美国革命的新范式的形成。他一方面从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史学中吸取灵感,另一方面则坚持捍卫爱德华·卡尔意义上的现代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史学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登·伍德 美国政治史 政治文化 美国革命 现代史学理念
下载PDF
从政治史视角重新审视美国革命的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6,共23页
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 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革命 民主革命说 两分法模式 现代民主的形成
下载PDF
美国政治的“特朗普革命”:内涵、动因与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浩 《当代美国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81-98,123,124,共20页
2020年美国大选以在任总统特朗普谋求连任失败而告终,但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并未随其任期结束而消退。从中长期看,肇始于2016年大选的"特朗普革命"对于美国政治的意义可能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特... 2020年美国大选以在任总统特朗普谋求连任失败而告终,但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并未随其任期结束而消退。从中长期看,肇始于2016年大选的"特朗普革命"对于美国政治的意义可能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特朗普革命"的内涵主要包括民粹主义/反建制主义、本土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三大要素,其生成和发展的动因在于冷战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对美国国内多元化社会力量产生了差异化冲击,民主、共和两党"对等极化"背景下文化多元主义的狂飙突进走到了"政治正确"的极端,以及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使得建制派精英改革能力缺失引发了社会中下层的强烈不满。"特朗普革命"对美国政治的中长期影响将表现在政治结构、政治周期、意识形态和政治议程四个方面,即加剧了美国政党政治极化和党内分化、加速了政党重组进程、赋予了"左""右"之争新的意涵、重塑了美国国内政治议程,使"身份-认同"取代"经济-阶层"成为美国政治议题的核心,进而引发了政党的跨阶层联盟。对"特朗普革命"的深刻理解将是把握美国政治未来走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政治 “特朗普革命” 政党重组 政治周期
下载PDF
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的“赫斯特革命”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2-100,共9页
J .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 2 0世纪下半叶使美国法律史研究走出了专注于法律自身演变的所谓法律内史的黑盒子 ,转而从法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在法律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赫斯特革命” ,结果使美国法律史研究... J .威拉德·赫斯特教授在 2 0世纪下半叶使美国法律史研究走出了专注于法律自身演变的所谓法律内史的黑盒子 ,转而从法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在法律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赫斯特革命” ,结果使美国法律史研究经历了一次群星荟萃的学术复兴。尽管“赫斯特革命”的局限性在世纪之交时变得日益明显 ,但它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仍未动摇。因此 ,不研究赫斯特和他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对于在美国法律史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学术界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法律史 内史 外史 赫斯特革命 释放能量 控制环境 工具论
下载PDF
欧洲政治哲学对美国早期政论文学的影响——再论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全球化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铁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20,144,共9页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被视做美国民族文学形成的基点,但同时也体现了北美思想家革命性方面的局限。欧洲与新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以政论性文学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文学形成的全球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文学 政论性文学 欧洲政治哲学 北美革命 全球化因素
下载PDF
彰显与遮蔽——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语境下文学现代性的实现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桂妹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0-156,共7页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文学现代性 革命 启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