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the Genealogy of Eccentric Monk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Chan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From Enlightened Masters in Chan Buddhism,Sages,to Saints
1
作者 Jing-Jia Hua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8期501-511,共11页
Regarding the Chan Buddhism lamp records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starting from Jing De Zhuan Deng Lu,the category of“enlightened masters in Chan Buddhism”禪門達者was listed separately,meaning a separate category w... Regarding the Chan Buddhism lamp records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starting from Jing De Zhuan Deng Lu,the category of“enlightened masters in Chan Buddhism”禪門達者was listed separately,meaning a separate category was established for eccentric monks who pretended to be crazy,had unknown inheritance and miraculous deeds,and were difficult to classify.The following lamp records named this category of eccentric monks as“sages”散聖,or“saints”應化聖賢,which constructed another historical genealogy for the special Chan Buddhism eccentric monks.Moreover,the early lamp records included mostly idiosyncratic mad monks from previous dynasties.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han Buddhism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ed many sages from the current dynasty.Therefore,this study mainly examines how the genealogy of Chan Buddhism eccentric monks was constructed in Song Dynasty Chan Buddhism lamp records,including quotations,and organizes the images of eccentric monks in the Song Dynasty,as written in Chan Buddhism historical materials,in order that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these enlightened masters,sages,saints,etc.,included in the genealogy of Song Dynasty eccentric monks in the history of Chan Buddhism can be ref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alogy of eccentric monks enlightened masters in Chan Buddhism sages in Chan Buddhism saints in Chan Buddhism Song Dynasty
下载PDF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思想辨正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宽锋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39-46,共8页
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虽为人所熟知,但对其通常的理解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偏差和含混之处。先秦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中的“外王”指的就是“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平治天下”或者“安百姓”“安天下之民”。成就这样的“外王”... 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虽为人所熟知,但对其通常的理解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偏差和含混之处。先秦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中的“外王”指的就是“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平治天下”或者“安百姓”“安天下之民”。成就这样的“外王”的最佳人选无疑是“圣王”,而“圣人成为王者”最为合理的制度化路径就是“禅让”。当“禅让”的理念由于缺乏实际的可行性而被排除之后,“王者”与“圣人”的合理结合方式就是荀子所说的“尊圣者王”或者“圣君贤相”。“外王”的成就必然需要“内圣”的“客观化”,“外王”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仁政”,“仁政”的首要意蕴就是“圣王之制”,而“圣君贤相”之“存神过化”的政治效应当然也是以“仁政”的制度之维为背景和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内圣外王 尊圣者王 制度之维 客观化
下载PDF
走向自由乐感境界的“圣人”:阳明心学的审美之维 被引量:1
3
作者 谭玉龙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13,共6页
王阳明在反思“天理”给人带来的紧张对立基础上,建构起以“心”为本体、本源的心学理论体系。阳明心学旨在倡导人们在心上做工夫,存天理,去人欲,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最终成为“圣人”。在王阳明看来,圣人是人欲尽除、良知昭然之人,圣... 王阳明在反思“天理”给人带来的紧张对立基础上,建构起以“心”为本体、本源的心学理论体系。阳明心学旨在倡导人们在心上做工夫,存天理,去人欲,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最终成为“圣人”。在王阳明看来,圣人是人欲尽除、良知昭然之人,圣人爱无等差、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圣人境界指向审美境界。当人进入了审美的圣人之境中,“良知”复得,与物一体,与物无对,心中毫无贵贱之分、得失之计较,人由有限进入无限,“乐”油然生于内心,而此“乐”乃超越七情的精神之乐、自得之乐,所以作为审美境界的“圣人”同时又是一种自由的乐感之境。阳明心学以成“圣”为指归,不仅揭示出中华美学具有人生美学的特质,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超越种种束缚、强制而走向无限、自由,感受超越的精神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圣人 审美境界 自由 乐感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理论最高点之“万物一体”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贾婧恩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清晰呈现于其“万物一体”思想中,是该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王阳明终其一生践行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万物一体”思想的显化。“内圣”与该思想所追求的个人与宇...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之“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清晰呈现于其“万物一体”思想中,是该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王阳明终其一生践行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万物一体”思想的显化。“内圣”与该思想所追求的个人与宇宙相统一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外王”则体现出在此精神境界指导下的入世实践,从而实现了从境界论向现世价值的转化。不论从心学理论构架还是从阳明现实人生实践来讲,“万物一体”思想如筋骨般贯穿王阳明的一生,是其理论体系的最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内圣境界 外王实践
下载PDF
“述而不作”与官本位文化基因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21,136,共10页
在有关官本位的社会危害及其成因的学术讨论中,思想文化也是一种切入的视角,比如"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态度和思维方式,还体现着官本位文化中上下尊卑的意识,包含着官本位文化基因。在古人对"作"... 在有关官本位的社会危害及其成因的学术讨论中,思想文化也是一种切入的视角,比如"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态度和思维方式,还体现着官本位文化中上下尊卑的意识,包含着官本位文化基因。在古人对"作"的敬畏心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臣民原错"、官师一体、圣作贤述、著述等级论的表现。在传统文化中,官本位不仅在支配着物质、财产、权力等社会资源,还支配着语言、著述等文化资源,甚至在创新和沿袭的关系上也有表现。由此,或可开辟出一条从著述思想考察中国官本位文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而不作 官本位 文化基因 圣作贤述
下载PDF
易学视域下周敦颐的理学建构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28,共10页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心性论转向 刚柔善恶之性 圣贤境界
下载PDF
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6-80,共5页
本文从心灵境界的角度入手,探讨了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先圣的思想,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生命智慧与经验知识;二、不可言说与可以言说;三、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对于中国先圣的思想而言,深刻体悟比罗... 本文从心灵境界的角度入手,探讨了进入中国先圣思想的方法问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先圣的思想,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生命智慧与经验知识;二、不可言说与可以言说;三、个性体验与心灵境界。对于中国先圣的思想而言,深刻体悟比罗列知识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圣思想 方法论 生命智慧 经验知识 个性体验 心灵境界
下载PDF
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及理论渊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勇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4-17,共4页
王夫之论诗尚"平",其意涵体现在气、势、语言等诗学层面。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与宋代文学家"诗造平淡"说有着本质的差异,是由宋代理学家的"平淡"诗论开显。于此,王夫之克服了宋代理学家诗学... 王夫之论诗尚"平",其意涵体现在气、势、语言等诗学层面。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与宋代文学家"诗造平淡"说有着本质的差异,是由宋代理学家的"平淡"诗论开显。于此,王夫之克服了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其"平"就是"胸次悠然,暇豫不迫"的内圣境界在诗歌审美中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语言 内圣境界
下载PDF
圣人设教 德化天下——论中国传统修身教育理念 被引量:1
9
作者 秦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6-71,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人皆具的乾坤明德为修身基础,而人因迷悟不同而有修身程度差别。圣人通过设立生生不息的教育,以天时地利育人;设立礼乐文明的教化,以乾刚坤柔化人;设立尊师重道的教学,以天尊地卑示人。生生以育、礼乐以化和尊师以学三...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人皆具的乾坤明德为修身基础,而人因迷悟不同而有修身程度差别。圣人通过设立生生不息的教育,以天时地利育人;设立礼乐文明的教化,以乾刚坤柔化人;设立尊师重道的教学,以天尊地卑示人。生生以育、礼乐以化和尊师以学三方面内容是传统文化中启发人们效法天地反身修德、进德修业的修身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德 圣贤 教育 礼乐 尊师
下载PDF
从“潜龙勿用”到“大人”境界——试析《柳毅传》中古代士子的人格修养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素平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11期1-3,共3页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 唐传奇《柳毅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柳毅传》中的"龙"形象,是古代士人的人格化身。而从《易经·乾卦》的角度分析,柳毅的人生与《乾卦》的"六爻"高度吻合,其命运嬗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子人格修养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形象 “六爻” “大人”境界 古代士子 人格修养
下载PDF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小议王阳明的圣人观
11
作者 薛勇民 赵宁 《晋阳学刊》 CSSCI 2015年第4期136-139,共4页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体现了王阳明圣人观的两个核心。"心之良知是谓圣"回答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万物一体"则进一步指出了圣人必然要达到的精神境界。王阳明赋予了...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体现了王阳明圣人观的两个核心。"心之良知是谓圣"回答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万物一体"则进一步指出了圣人必然要达到的精神境界。王阳明赋予了每个人以成圣的可能,大大提升了普通人成圣的信心,体现出人性平等的思想。但作为儒者的圣人,并不是与日常百姓等同,而是应当履行儒者的社会责任,将一体之仁施行于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良知 万物一体 境界
下载PDF
试论宋明理学家的圣贤境界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蕾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本文试图将宋明理学家有关圣...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本文试图将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来再现他们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圣贤境界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与理为一
下载PDF
庄子摆脱生态之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生态解读
13
作者 王素芬 丁全忠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13,共7页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面临着命运、社会、自我以及环境等带来的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中,生态之困主要是指环境之困,是指人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限制和束缚,涉及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对生态之困的解脱方法主要表现为对"...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面临着命运、社会、自我以及环境等带来的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中,生态之困主要是指环境之困,是指人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限制和束缚,涉及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对生态之困的解脱方法主要表现为对"至德之世"、"建德之国"的生态社会理想和至人、真人、圣人的生态人格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在摆脱生态困境的种种策略和方法中所贯穿的都是顺物自然的生态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之困 至德之世 至人 真人 圣人
下载PDF
陈白沙与陶渊明——兼谈陈白沙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及区别
14
作者 章继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5-28,45,共5页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陶渊明 道家 “自得” 圣贤境界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选择性与历史文化认同的建构——以秦汉圣贤信仰为个案
15
作者 李秋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8-122,共5页
民间信仰蕴含着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也即集体记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有选择性地建构而来的。秦汉圣贤信仰的形成亦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它对于维护族群的历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秦汉 圣贤信仰 集体记忆 历史文化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张载的人生境界论
16
作者 卢有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3-41,共9页
张载把理想人格分为大人和圣人两个层次,与之相应,他提出了理想人生的两种境界:“精义入神”和“穷神知化”。大人通过穷理尽性而达到“精义入神”的境界,从而做到量宜而行,行事无不利,安身无不安;“精义入神”的境界又称为“大”,有待... 张载把理想人格分为大人和圣人两个层次,与之相应,他提出了理想人生的两种境界:“精义入神”和“穷神知化”。大人通过穷理尽性而达到“精义入神”的境界,从而做到量宜而行,行事无不利,安身无不安;“精义入神”的境界又称为“大”,有待于思勉力行方能达到。圣人在“精义入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认识和修养上达到“穷神知化”的至高境界,从而做到“不已而天”“不测而神”;“穷神知化”的境界又称为“大而化”,它是“德盛仁熟”后自然而致的,“非思勉所能强”,达到这一境界,就能够“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精义入神 穷神知化 大人 圣人
下载PDF
试论孔子圣贤气象的表现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俊勇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5-107,148,共4页
圣贤气象是一种修于内、显于外的对人有向上向善作用的感染力、震撼力与影响力,孔子温良恭俭让,呈现出温润含蓄、有容乃大、长者儒雅的气象。孔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气象,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时代所予他的时代思想与时代问题,以及他在儒... 圣贤气象是一种修于内、显于外的对人有向上向善作用的感染力、震撼力与影响力,孔子温良恭俭让,呈现出温润含蓄、有容乃大、长者儒雅的气象。孔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气象,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时代所予他的时代思想与时代问题,以及他在儒者思想上异质"道",还有他的思想境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圣贤气象 儒者异质 思想境界
下载PDF
论《周易》中圣人崇拜思想及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德贵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1-14,共4页
《周易》的圣人崇拜思想 ,既有积极作用 ,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
关键词 《周易》 圣人崇拜思想 影响 负作用 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黄进兴《圣贤与圣徒》评介
19
作者 余小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74-76,共3页
《圣贤与圣徒》作为黄进兴先生孔庙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对孔庙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见解。纵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庙祭祀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斗争。在孔庙祭祀制度确立的背后,彰显的更是不同阶层权力与利... 《圣贤与圣徒》作为黄进兴先生孔庙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作者对孔庙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见解。纵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庙祭祀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斗争。在孔庙祭祀制度确立的背后,彰显的更是不同阶层权力与利益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与圣徒 权力 利益 反思
下载PDF
试论孟子人格修养理论的现实性
20
作者 崔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92-94,共3页
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人格追求的现实性特点。对此,孟子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了人格修养理论,提出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从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孟子积极的... 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人格追求的现实性特点。对此,孟子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了人格修养理论,提出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从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孟子积极的入世精神,他渴望解决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个人内心修养的追求,把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当做自己的责任,将内心修养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追求和社会追求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格修养 圣人 修养境界 现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