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理论与实践的扬弃
1
作者 张香坤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34-37,共4页
“终结”源自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后所发现三个哲学家理论思想共同形成的批判继承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理解为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拼凑和缝缝补补,而是在对其进行双重扬弃基础上的科学建... “终结”源自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后所发现三个哲学家理论思想共同形成的批判继承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理解为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拼凑和缝缝补补,而是在对其进行双重扬弃基础上的科学建构,是思想的剥离和重生。实际上,“终结”不仅是终点,更是起点,本质上是在扬弃的基础上注入创新性元素,是“终结”亦是“重生”,它囊括着两重寓意: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直接扬弃过去的哲学思想;二是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第一重寓意为前提扬弃资产阶级革命实践。在理论和实践革命层面相互作用、遥相呼应,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生动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终结 扬弃 重生
下载PDF
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鲁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32,共5页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域哲学 ,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渊源 ,它直接与先秦诸子哲学相通。私域哲学必将复活。私域哲学的复活一方面有可能彻底改变哲学在当下的不景气状况 ,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切实地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域哲学 私域哲学 个性化创作
下载PDF
神坛上的《白鲸》与神坛下的《海狼》——析两部作品不同的伦理学蕴含 被引量:5
3
作者 易建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5-59,共5页
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杰克.伦敦的《海狼》虽同为海洋小说,但两部作品却有着不同的伦理学蕴含。《白鲸》着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子白鲸的斗争,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体现为一种和谐;相比之下,《海狼》中直接描写猎捕海豹经历的篇幅... 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杰克.伦敦的《海狼》虽同为海洋小说,但两部作品却有着不同的伦理学蕴含。《白鲸》着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子白鲸的斗争,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却体现为一种和谐;相比之下,《海狼》中直接描写猎捕海豹经历的篇幅却并不多,它以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了船长海狼拉尔森与其下属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船员自身之间的敌视争斗。《白鲸》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它在一个象征性的层面上表现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末期人们内心的自由意志与宗教精神的矛盾冲突;《海狼》则是进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写照,它关注的是按自然法则进行生存竞争的人们之间的争斗,以及这种争斗的最终精神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尔维尔 杰克·伦敦 超人哲学 重生
下载PDF
生命:抛弃抑或拯救——兼析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
4
作者 卜保昌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4-57,83,共5页
由中国青年杂志一封读者来信《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谈起,提出人的生命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抛弃这一问题,引入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哲学即自我学的批判,直指两大代表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人的生命在自我学时代的命运。生命的潜力... 由中国青年杂志一封读者来信《漂泊之路,为什么越走越难?》谈起,提出人的生命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抛弃这一问题,引入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哲学即自我学的批判,直指两大代表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深入考察人的生命在自我学时代的命运。生命的潜力在人的被动性深处,自我应停止向前的脚步。列维纳斯指出只有他的他者思想才能拯救生命,面向他者的自我是被动性极致的自我,也是替代所有他者的责任自我,同时也是新生的自我,是世界的支柱,生命的拯救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失衡 自我学 他者 被动性 新生
下载PDF
从“重生”到“知死”——简论孔子的人生哲学观 被引量:2
5
作者 任静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1期15-18,共4页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生死观 “重生” “知死” “践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