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
作者 许婕 《海外英语》 2019年第7期156-158,共3页
Ode to the West Wind,as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s effects are beyond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This poem has been the ode to freedom and revolut... Ode to the West Wind,as the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s effects are beyond the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boundaries.This poem has been the ode to freedom and revolution spread by generations.This thesis introduce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In addition,t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comparison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Ode to the West Wind.Through analysis of authentic translation examples,the author indic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The author also wa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 translator to use this theory while translating so a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correctly while keeping th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texts.Moreover,through a tentative stud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a reader can understand the foreign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de to the WEST WIND poetry TRANSLATION
下载PDF
杜牧的商於之行及其古道书写
2
作者 刘文卿 《商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3,共8页
杜牧商於之行,除其存文自述的四次以外,另有至少三次。今见杜牧诗中,共十三首涉及商於之路。诗中地名,有“商山”“秦岭”“青泥阪”“蓝桥”“蓝溪桥”“丹水”“麻涧”“层峰驿”“武关”“青云馆”“富水驿”。杜牧的商於诗作,体现... 杜牧商於之行,除其存文自述的四次以外,另有至少三次。今见杜牧诗中,共十三首涉及商於之路。诗中地名,有“商山”“秦岭”“青泥阪”“蓝桥”“蓝溪桥”“丹水”“麻涧”“层峰驿”“武关”“青云馆”“富水驿”。杜牧的商於诗作,体现其反思历史之理性,追慕忠正耿直之谏臣,抒发经世理想与桑梓情结,蕴含生计与亲情之双重压力,亦短暂流露出归隐志趣,表现出较丰富的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商於古道 行迹 诗作
下载PDF
韦应物“涉医”诗歌研究
3
作者 钱天洋 袁莉 倪歌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9期79-82,共4页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创作了大量的“涉医”诗歌,包含理法与养生、种药与制药等内容。韦氏“涉医”诗歌的写作意、象合一,情、理浑融,体现了对医理药性的深刻了解,其创作现象与特点,是唐代文士通医趋势的体现;通过对其创作成因、文本呈现...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创作了大量的“涉医”诗歌,包含理法与养生、种药与制药等内容。韦氏“涉医”诗歌的写作意、象合一,情、理浑融,体现了对医理药性的深刻了解,其创作现象与特点,是唐代文士通医趋势的体现;通过对其创作成因、文本呈现形态及相关旨趣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中国医学史、医药文化史研究提供更多内容及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涉医”诗歌 唐代医学史
下载PDF
论中英山水自然诗的意境
4
作者 吴伏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4-196,共13页
中英山水自然诗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二者均把山水自然视为某种理念的体现与象征。在中国传统中,这一理念是指“运自然之妙有”的“道”与“理”,在西方,它则指宇宙规律与上帝或神的意志。为此,诗人在诗中描述与观照自然景物时,时常能够... 中英山水自然诗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二者均把山水自然视为某种理念的体现与象征。在中国传统中,这一理念是指“运自然之妙有”的“道”与“理”,在西方,它则指宇宙规律与上帝或神的意志。为此,诗人在诗中描述与观照自然景物时,时常能够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与启迪。但是,在中国传统中,由于这种哲理被认为是“融”“结”于大自然当中,因此中国山水诗人所追求的,是一种融入景物之中的物我同一境界。而在英国自然诗中,由于受西方传统二元论思想的影响,自然景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表象,是通向理念与神性的途径与桥梁,最终要被超越甚至否定;为此,英国自然诗所呈现的,往往是一种物我两分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自然诗 意境 物我关系
下载PDF
诗仙远游:《玉书》里的李白
5
作者 蒋向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173,共9页
1867年首版、1902年再版的中国古诗法文创译集《玉书》是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和中法文学关系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根据材料证明诗仙李白是《玉书》里的主角诗人。首先,这是李白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出版的书籍里;其次,《玉书》里大量... 1867年首版、1902年再版的中国古诗法文创译集《玉书》是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和中法文学关系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根据材料证明诗仙李白是《玉书》里的主角诗人。首先,这是李白的肖像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出版的书籍里;其次,《玉书》里大量诗歌彰显了李白诗的色彩;其三,《玉书》所选的“李白诗”证明本诗集是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坛的延续。随着《玉书》多个外语转译本的出版,李白的诗名由欧入美,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书》 李白 中国古诗词海外传播 中法文学关系
下载PDF
论唐宋词“点染”的艺术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雪沛 陶文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4,共8页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与染穿插交织等。"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与染穿插交织等。"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运用有一定规律,点常出现在词的开篇、结尾、换头等关键处;染则有淡笔白描与工笔彩绘、写实与虚构乃至浪漫神奇等多种笔法。唐宋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是词对绘画技法的借鉴吸收,体现出宋人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点染 关系 艺术
下载PDF
英国玄学派诗歌与东晋玄言诗之比较——兼谈诗歌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吴丽 丛日珍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2期78-81,共4页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与东晋玄言诗同称为"玄"诗,在历史背景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脱离生活,忽视甚至违背诗歌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前者&...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与东晋玄言诗同称为"玄"诗,在历史背景上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脱离生活,忽视甚至违背诗歌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前者"玄"在其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其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亦大相径庭,显然不能等量齐观.玄言诗的失败是与诗歌的基本特征、美学标准和艺术的基本规律相悖的必然结果,但其教训和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成功经验同样都为当今的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为揭示诗歌与哲学和宗教的悖论关系,以及探讨二者有机融合的正确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 东晋玄言诗 比较 根源 悖论关系 有机融合
下载PDF
从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看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长忠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8,共4页
语篇与句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关系可揭示语篇不同层面的特征。本文依据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理论,从小句复合体内小句关系的角度对部分英汉古典诗歌语篇以及汉语古典诗歌与英译语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种诗歌语篇的组织特点。
关键词 语篇 小句关系 古典诗歌 对比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宋雪雁 霍晓楠 +1 位作者 刘寅鹏 邓君 《现代情报》 CSSCI 2022年第2期14-21,共8页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通过数字工具对《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网络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通过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数据的采集、清洗,通过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检索贬谪诗人... [目的/意义]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通过数字工具对《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网络可视化展示与分析,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过程]通过对《全唐诗》贬谪诗人数据的采集、清洗,通过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检索贬谪诗人的社会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贬谪诗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结果/结论]从《全唐诗》贬谪诗人的总体社会关系、核心人物及其网络特征、社会群体模块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以帮助人文学者对《全唐诗》贬谪诗人社会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全唐诗》 贬谪诗人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关系
下载PDF
古诗用典的“互文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448-452,共5页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扩大典故探索的范围,而且可以深入考察文本网络之间的因袭、变异关系,研究典故意义在不同话语之间的流动、转变及意义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用典 互文性 共存关系 派生关系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的诗画理论看图文内在张力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向荣 巩辉 《包装学报》 201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中国古代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命题主要有二:诗画同源与诗画一律。至明清时期,前者演变为"以书入画",后者则演变成"题诗入画"。诗与画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各有其内在张力,诗与画,或者说文学与图像的相互言说,建构了二... 中国古代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命题主要有二:诗画同源与诗画一律。至明清时期,前者演变为"以书入画",后者则演变成"题诗入画"。诗与画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各有其内在张力,诗与画,或者说文学与图像的相互言说,建构了二者互文表达的共同情境,也由此形成了图文关系的张力表达。以诗画关系为切入点,对当下图文关系展开学理渊源层面的考察,将有助于理解当下图文战争的学理立场和图文的互文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诗画理论 图文关系 张力
下载PDF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与版本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红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佚文 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学与图像 诗画关系
下载PDF
明代诗学论诗乐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文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4,共5页
诗的本质之一是其音乐性 ,明代主流诗学相当关注这一问题。如李东阳《麓堂诗话》视音乐性为诗的原生属性和根本属性 ,谢榛留意于声律的辨析。“唯乐不可以为伪”。重视诗的音乐性 。
关键词 明代 诗学 诗乐关系 音乐性 诗歌 声律 抒情性
下载PDF
我国古代诗画关系的理论轨迹与历史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宏亮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0-95,共6页
我国古代传统的诗画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诗画关联比较中地位对等观念确立及诗意图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诗画艺术观的标准统一和确立为"形似",诗意图继续发展,题画诗(广义)出现并盛行;第三阶段,反"形似"... 我国古代传统的诗画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诗画关联比较中地位对等观念确立及诗意图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诗画艺术观的标准统一和确立为"形似",诗意图继续发展,题画诗(广义)出现并盛行;第三阶段,反"形似"的"诗画一律"理论的发轫和共识的取得,二者在形式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第四阶段,"诗画一律"说触发的书画同源理论出场,诗画异同理论总结并完善,诗书画合壁的文人画使诗画的融通的走向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关系 形似 诗画一律 文人画
下载PDF
黄庭坚艳情词的佛禅观照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国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113,共5页
黄庭坚出于佛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有意创制艳情词。这首先与他的佛学经历、佛学修为,禅宗特别是黄龙派的刚猛禅风有关;其次,与佛禅的女性态度,以及黄庭坚本人所受到的佛禅无差别对待"中道观"的思想有关;再次,与他的词学观有... 黄庭坚出于佛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有意创制艳情词。这首先与他的佛学经历、佛学修为,禅宗特别是黄龙派的刚猛禅风有关;其次,与佛禅的女性态度,以及黄庭坚本人所受到的佛禅无差别对待"中道观"的思想有关;再次,与他的词学观有关,他所秉持的词学观,也深受佛禅思想影响。南宋陈善、朱熹等人,对黄庭坚创作艳情词的良苦用心和慈悲用意,做了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情词 救世情怀 佛学经历与修为 女性态度 佛禅思想 词学观
下载PDF
中唐至明中叶诗歌中农商观念的转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先秦以来,对于农耕与商贾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重农抑商”,一是“农商皆利”。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两种思想影响下有三次较大的变化:中唐时期开始扭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诗歌创作领域有“农商皆利”的苗头,但主要倾向则是“贾雄则农... 先秦以来,对于农耕与商贾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重农抑商”,一是“农商皆利”。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两种思想影响下有三次较大的变化:中唐时期开始扭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诗歌创作领域有“农商皆利”的苗头,但主要倾向则是“贾雄则农伤”;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实现了由“重农抑商”到“农商兼利”的转变,但往往着眼于朝廷与地方的政策层面;明中叶唐寅、徐渭、王世贞等人挣脱了“重农抑商”思想禁锢和“贾雄则农伤”的思维方式,在张扬情欲、自适快乐的新起点上与商贾契合,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农商 转变 文学分期
下载PDF
“五四”新诗与中国古代诗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耀东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80,共4页
"五四"前夕诞生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又有重大的变异与发展,笼统地说"断裂"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
关键词 “五四”新诗 中国古代诗词 联系 断裂
下载PDF
诗词中的植物意象及内涵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凤彪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83-88,共6页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梳理传统诗词中的植物诗词,体悟其中深邃...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梳理传统诗词中的植物诗词,体悟其中深邃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感受诗词语言的清新、明快、简洁、典雅,积极创作音韵优美的植物诗词,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诗词 通识教育 学校文化
下载PDF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被引量:4
19
作者 祁光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2-66,共5页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 ,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 ,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 ,均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生命实践中 。
关键词 苏轼思想 宋词 艺术网格 逻辑关系
下载PDF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晓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7,共5页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结构 此非非此 并置呼应 唐诗 严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