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Plot and the Subplot in King Lear
1
作者 Yao Zhiyong and Jin Wenjun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33-35,共3页
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ainPlotandtheSubplotinKingLear¥YaoZhiyongandJinWenjunLikeShakespeare'sothertragedi... 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ainPlotandtheSubplotinKingLear¥YaoZhiyongandJinWenjunLikeShakespeare'sothertragedies,KingLearenjo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Plot and the Subplot in King Lear
下载PDF
“何必”曰“利”:孟子仁义观再探——以先秦义利的互训、对立关系为线索
2
作者 聂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4,212,213,共16页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 《孟子》首章中“王何必曰利”的表述,在后世围绕“义利之辨”的儒家经学阐释以及当下学界的相关讨论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过往研究多聚焦探讨与阐发孟子之“利”的具体指涉,这可能是受限于宋明儒家之后一直流行未蔽的孟子被“圣化”之风。然而,当我们将孟子的辟利之举置于先秦普遍义利互训的关系,即孟子所处的诸子论辩语境之中进行考察,孟墨二者的仁义观在“利他”性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以此重新审视《孟子》中的诸多记载,及孟子“何必曰利”的仁义之道,我们发现孟子不仅在思想层面排除“利”的负面内涵,也无可避免地将“利”的正面指涉———包括合理正当的“利他”动机,一并与“仁义”相隔离。此举让孟子之仁义既难达到“形而上”之利他的哲学高度,也使其“形而下”的施行范围受限于战国征战环境,受制于伦理纲常,无奈于国家强弱和大小,甚至在那些更为在乎如何权衡“利”的战国学者们眼中,成为诸侯王、谋士们借“仁义”之名来遮盖其“自利”之实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义观 义利互训 孟墨之别 利他 君亲伦常
下载PDF
论唐文“三变”史观与文学代际演变
3
作者 许结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2,共12页
文学“三变”说由《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专指唐文三变,这与宋人文学史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关联。追踪其源,又与汉人的三代文质观承接,宋人对韩、柳古文的赞述,是渊承《汉书·儒林传序》中汉人对孔子与“六经”的推尊,其核心是... 文学“三变”说由《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专指唐文三变,这与宋人文学史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关联。追踪其源,又与汉人的三代文质观承接,宋人对韩、柳古文的赞述,是渊承《汉书·儒林传序》中汉人对孔子与“六经”的推尊,其核心是“一王法”思想由“儒林”向“文艺”的变移。唐文“三变”之“变”,关键在尊“统”,其中由道统到文统,由文统回归道统的交互书写,正是汉、宋两朝论儒术与文艺内涵的逻辑演进。而“三变”说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指向,凸显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代际演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三变 三代文质 一王法 道统与文统 文学代际演变
下载PDF
《孔子家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 被引量:1
4
作者 祁志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2-53,共12页
《孔子家语》是战国后期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它为人们在《论语》之外完整理解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提供了重要补充。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在保留孔子家世、生平、业绩及“七十二弟子”名录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 《孔子家语》是战国后期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一部孔子言行录。它为人们在《论语》之外完整理解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提供了重要补充。今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在保留孔子家世、生平、业绩及“七十二弟子”名录方面提供了一手资料,揭示了孔子的“存亡祸福,皆己而已”的神人感应观,从“仁”“礼”“德”“法”四方面论析了孔子心中的“明王之道”,从“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诸方面阐述了孔子眼中的修身之道,并补充论析孔子关于“人道”之依据(人性)的思考,包括人的“性命”“人情”的涵义以及因人情而治人的“人义”规范。宋代以来,《孔子家语》一直被视为王肃假托的伪书。20世纪70年代两次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应当纳入先秦儒学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孔子身世 七十二弟子 神人关系 明王之道 修身之道
下载PDF
King达标理论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穗芳 李漫天 +3 位作者 谭菊开 马晓华 魏道儒 彭向阳 《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第13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King达标理论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对第二次住院的100例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填写调查表,住院期间接受经过培训并应用King达标理论的护理人员护理。结果:患者出院时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入院时满意度,差异有... 目的:探讨King达标理论在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对第二次住院的100例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填写调查表,住院期间接受经过培训并应用King达标理论的护理人员护理。结果:患者出院时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入院时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King达标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可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标理论 护患关系 护理
下载PDF
明抗倭援朝战争初期中朝宗藩间之“信任危机”及其根源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卫国 解祥伟 《古代文明》 CSSCI 2017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抗倭援朝战争初期,明与朝鲜间本来稳固的宗藩互信关系出现危机。战前,先是朝鲜私自通信日本种下祸根,继由东亚贸易网传来朝鲜诱引日本入犯大明的报告。朝鲜感到压力后迅速派使辩诬,暂时修复了信任关系。战初,朝鲜节节溃败,但迟迟未向明... 抗倭援朝战争初期,明与朝鲜间本来稳固的宗藩互信关系出现危机。战前,先是朝鲜私自通信日本种下祸根,继由东亚贸易网传来朝鲜诱引日本入犯大明的报告。朝鲜感到压力后迅速派使辩诬,暂时修复了信任关系。战初,朝鲜节节溃败,但迟迟未向明廷请援,再度引起明朝怀疑。面对危局,明朝主动派人勘疑,先后派三拨使节进入朝鲜;朝鲜则连遣使节入辽、入京请援,同时与东来明使臣沟通,释疑辩诬。经过努力,双方终于再建信任关系,并迅速投入到联合对日作战中。上述信任危机的产生及其应对处置,一方面揭示出明代中朝"典型宗藩关系"中存在"不典型"的一面,"事大字小"行为中隐含着别有意味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明、鲜宗藩关系框架下,辩诬、勘疑等手段因常用于处理不良事件而成为宗藩体制之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朝关系 抗倭援朝战争 朝鲜宣祖国王 “信任危机” 朝日关系
下载PDF
试论“壬辰倭乱”中明朝与朝鲜对日本“封贡”问题的交涉 被引量:4
7
作者 石少颖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88-91,共4页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倭乱 中朝关系 “封贡” 华夷观 国家利益
下载PDF
闽台的医药之神信仰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熔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0-44,共5页
保生大帝、临水夫人是宋以来福建所造的医药之神 ,而台湾人供奉的医药之神也是保生大帝、临水夫人。研究结果表明 ,台湾供奉的医药之神保生大帝、临水夫人是从福建分灵渡海到台湾的 ,这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和福建紧密的地域。
关键词 福建 台湾 药王 医神 中医
下载PDF
君臣关系视阈下的宋初三家论体文
9
作者 夏令伟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69,共5页
宋初论体文以徐铉、田锡、王禹偁三家最为重要。现存徐铉论体文几乎全部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讨论,他以"赤心"作为君臣彼此相处的准则,强调儒家伦理,推重士臣作用,为宋人重建儒家君臣秩序及防止皇帝专断提供了一定借鉴,而其中关... 宋初论体文以徐铉、田锡、王禹偁三家最为重要。现存徐铉论体文几乎全部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讨论,他以"赤心"作为君臣彼此相处的准则,强调儒家伦理,推重士臣作用,为宋人重建儒家君臣秩序及防止皇帝专断提供了一定借鉴,而其中关于朋党及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也为宋人导夫先路;由于宋初皇帝好文、重谏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君臣关系,故田锡的论体文多与科考、论谏活动有关,并塑造了田锡致君为用的精神,以及好直敢谏的政治个性,并进一步影响到了其论体文的创作与品格;王禹偁的论体文与其史观有相通之处,他作史注重"君臣事迹",强调"善恶鉴诫",并善于史实辨正,这在其论体文尤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体文 君臣关系 徐铉 田锡 王禹偁
下载PDF
帝王猜忌下中国古代官员的避祸之道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开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6-71,共6页
中国古代帝王猜忌下官员的避祸方式有逃隐、自污、贪财、酒色、外镇、屏退、舍亲、愚子、投入太子集团、反抗等多种。古代帝王猜忌臣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高权力的私有化。帝王猜忌下臣子的避祸方式产生了人才的浪费、社会的动乱、人... 中国古代帝王猜忌下官员的避祸方式有逃隐、自污、贪财、酒色、外镇、屏退、舍亲、愚子、投入太子集团、反抗等多种。古代帝王猜忌臣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高权力的私有化。帝王猜忌下臣子的避祸方式产生了人才的浪费、社会的动乱、人民的死亡、国力的削弱、敌国的得益以及政治环境的恶化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关系 帝王猜忌 中国古代 官员 避祸
下载PDF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国王与城镇商人的商业关系
11
作者 张松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9-154,共6页
早期斯图亚特时期,英国国王与城镇商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互惠的商业关系。对于国王而言,可以通过出售某些特权而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于城镇商人而言,有的时候必须接受这种商业关系,否则自身利益受损。双方商业关系的确立和维系,往往... 早期斯图亚特时期,英国国王与城镇商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互惠的商业关系。对于国王而言,可以通过出售某些特权而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于城镇商人而言,有的时候必须接受这种商业关系,否则自身利益受损。双方商业关系的确立和维系,往往需要大臣作为中介才能得以实现,这就为腐败行为的盛行创造了条件。国王的一些做法也鼓励了腐败行为的蔓延,损害了与城镇商人之间的商业关系,促使城镇商人内部进一步分裂,并加重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 国王 城镇商人 商业关系
下载PDF
从P.T.1287卷赤德祖赞传记看南诏与吐蕃关系的变化
12
作者 赵心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68-73,共6页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7卷赤德祖赞赞普传记中,记载了南诏阁罗凤赴蕃"称臣致礼",赞普赐以"钟"之名号;又记载了南诏大军将、清平官段忠国后来又赴蕃晋见赞普,赞普君臣作歌等。这些事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中的大事,反... 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7卷赤德祖赞赞普传记中,记载了南诏阁罗凤赴蕃"称臣致礼",赞普赐以"钟"之名号;又记载了南诏大军将、清平官段忠国后来又赴蕃晋见赞普,赞普君臣作歌等。这些事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中的大事,反映出双方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汉文史籍失载,但此传记时间、地点又记载不详。结合南诏文献及汉文史籍记载分析,阁罗凤赴吐蕃拜见赤德祖赞并称臣当在姚州之战后,即天宝九载末或天宝十载初(750-751年),地点可能在浪穹或剑川,但更可能在今西藏拉萨或某地。段忠国出使吐蕃的时间可能在赤德祖赞去世的当年,也就是天宝十三载(75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文写卷 赤德祖赞 吐蕃 南诏 民族关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和”文化的生成与终极理想的设定
13
作者 王才路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1-45,共5页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化,立足于"天"与"人"及其关系,从对"天"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分别设定了它的终极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天 民”学说 天人关系 终极理想
下载PDF
论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的撰纂特点与学术影响
14
作者 黄涛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43-49,共7页
费正清是现代美国中国学巨擘,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作等身,对美国现代中国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美国与中国》是他的成名之作,是对其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的集中总结,是历史研究与现实服务相结合的学术典范,有助于美国... 费正清是现代美国中国学巨擘,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作等身,对美国现代中国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美国与中国》是他的成名之作,是对其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的集中总结,是历史研究与现实服务相结合的学术典范,有助于美国中国学研究事业和中美文化交流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正清 《美国与中国》 撰纂特点 学术影响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嬭加编钟器主身份补说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伟男 《出土文献》 CSSCI 2022年第1期40-49,155,共11页
湖北随州枣树林M169所出嬭加编钟的作器者为嬭加,而非曾侯宝。全篇铭文以她的口吻来表述。铭文第一段嬭加简单概括了曾国的始封历史,她自述以楚文王之子孙、穆王之女的身份嫁到曾国。第二段铭文中,嬭加回顾在丈夫"龏公"去世后... 湖北随州枣树林M169所出嬭加编钟的作器者为嬭加,而非曾侯宝。全篇铭文以她的口吻来表述。铭文第一段嬭加简单概括了曾国的始封历史,她自述以楚文王之子孙、穆王之女的身份嫁到曾国。第二段铭文中,嬭加回顾在丈夫"龏公"去世后,她勤勉为政、保有疆土的历史。嬭加编钟提供了春秋中期曾国历史的新资料,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界对这一时期曾楚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嬭加 南公 楚文王 楚穆王 曾楚关系
下载PDF
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曾振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36,共8页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q... 在家庭伦理层面上,孔子孝论注重父子自然亲情,倡导子女人格平等,父义则从,父不义则谏;主张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孔子、曾子"以正致谏"的谏亲原则被孟子完全地移植到社会政治伦理中,泛伦理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孟子"君臣相责以善"的"善"之内涵当为仁义,即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衡评君臣之间关系。"君臣相责以善"施行的前提是将君臣关系重新论证为以德相交的"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势利相交,"返祖"化现象的背后是为其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张目。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父子不责善"思想已经有别于孔子、曾子与子思在家庭伦理语境中倡导的以义辅亲的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正致谏 父子不责善 君臣相责以善
下载PDF
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志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宗俊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90-101,共12页
已经公布的《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志》为唐代吐谷浑史又添一重要史料,但已有文章多处释录、断句有误。该墓志为吐谷浑王室子弟称王现象又添一证,也成为了吐谷浑由周边藩属到迁居内地,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又一物证。志主祖“丽杜吐... 已经公布的《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志》为唐代吐谷浑史又添一重要史料,但已有文章多处释录、断句有误。该墓志为吐谷浑王室子弟称王现象又添一证,也成为了吐谷浑由周边藩属到迁居内地,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又一物证。志主祖“丽杜吐浑可汗”与其父兄“拔勤豆可汗”的称号皆可考证。志文明确记载慕容智所葬之地为“大可汗陵”,此处也是吐谷浑王室多位成员的墓地所在。探明“大可汗陵”所指,并解读吐谷浑王室的凉州情结,必须与历任吐谷浑可汗与隋唐王朝的关系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吐谷浑投唐之际的唐蕃关系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智墓志 吐谷浑王号 凉州吐谷浑墓 唐蕃关系
下载PDF
三娘子四嫁顺义王与明末蒙汉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美玲 《阴山学刊》 2003年第6期67-69,共3页
三娘子,明代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她顾全大局,申明大义,牺牲个人利益,先后嫁俺答汗、黄 台吉、扯力克、卜石兔四代顺义王,为实现通贡互市,积极维护和巩固明末蒙汉和平友好关系,发挥了及其重要 的作用。
关键词 三娘子 顺义王 明代 蒙汉关系 民族英雄
下载PDF
圣德与臣节:廷杖所见明代君臣之间的名誉博弈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华政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40-148,共9页
廷杖,作为明代一种不成文的、与厂卫特务相齐名的著名秕政,自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以来,由一种臣僚触犯皇帝威严后受到的惩罚而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廷杖逐渐演变成为可以左右他人心中对自我品行认知的工具。在明代大规模廷杖案背后所隐... 廷杖,作为明代一种不成文的、与厂卫特务相齐名的著名秕政,自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以来,由一种臣僚触犯皇帝威严后受到的惩罚而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廷杖逐渐演变成为可以左右他人心中对自我品行认知的工具。在明代大规模廷杖案背后所隐藏的,实则是君臣双方之间对自我名誉的维护和博弈。从中也可窥探到朝堂与民间的公议对统治者权欲的制约,以及名为“圣德”的贤君行事准则之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廷杖 君臣关系 名誉
下载PDF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家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0,共8页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局而影响其继位之后政权的稳定性。降至东汉,入塞后的南匈奴对于东汉政权的依附性更强,侍子制度亦随之进一步强化,年度轮替的南匈奴侍子的角色类似于郡国计吏,这也反映出南匈奴入塞后地位日益趋同于周边郡国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匈关系 侍子 和亲 左贤王 年度轮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