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被引量:39
1
作者 FENG Zhiming TANG Yan +1 位作者 YANG Yanzhao ZHANG D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scribing the landform at macro-scales. This study defines a concept for RDL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 of the ent...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scribing the landform at macro-scales. This study defines a concept for RDL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 of the entire country.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acro-scal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um and ARC/INFO software, the RDLS at a 10 km×10 km grid size of China is extracted. This paper depicts systemic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D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atio structure and altitudinal characters of RDLS in C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RDLS in more than 63% of the area is less than one (1) (relative altitude is less than 500 m),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most of RDLS in China is low. In general, the RDLS in the wes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and so is the south than that of the north in China. The RDL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the change of RDLS at the latitudes of 28°N, 35°N, 42°N, as well as at the longitudes of 85°E, 102°E, 115°E could reflect the three major ladders of China.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RD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 shows that the R2 value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0.91 and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ore than 85% of the people in China live in areas where the RDLS is less than one (1), while the population in areas with RDLS greater than 3 accounts only for 0.57% of the tota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within China is significant and such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in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and weak in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IS China
下载PDF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LIU Ying DENG Wei SONG Xue-qi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518-532,共15页
Evaluation on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good governance. The evaluation depends on accurate population density assessment. Traditional methods use... Evaluation on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good governance. The evaluation depends on accurate population density assessment. Traditional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population density often adopt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as a scal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se methods did not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RDLS)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ey can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gregation,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s. To explore this issue further, we took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area. China has A total area of 666 km2 can be classified as mountainous area,accounting for 69.4% of the country's total landmass. The data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d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of China at a scale of 1:1,000,000, National population density raster data, the DEM and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density raster data. First, we determined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RDLS). Next, we conducted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RDLS using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is new method was used to revise the provincial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mountainous areas. The revised resul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of different mountainous areas. Overall,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1) The RDLS was low in most mountainous areas(with a value between 0 and 3.5) and exhibited a spatial pattern that followed the physiognomy of China;(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DL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were logarithmic, with an R2 value up to 0.798(p<0.05), and the correlation de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vised population density(RPD) and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density(PD) was larger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than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4)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results, the revised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was larger.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made:(1) the revised method for estimating population density that incorporates the RDLS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2) the potential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southea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s substantial,(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in in the high mountainous area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cattered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4)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 should be guided by local conditions, such as social, economic, and topograph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relief degree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pressur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OUNTAIN China
下载PDF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438
3
作者 封志明 唐焰 +1 位作者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3-1082,共10页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63%的区域低于1(相对高差≤500m);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8oN、35oN、42oN纬线和85oE、102oE、115oE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高达0.91;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GIS 中国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被引量:81
4
作者 周自翔 李晶 任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沁萍 田洪阵 杨永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3,共8页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分布 自然环境 河流 植被 地形起伏度 高程 适宜度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1 位作者 唐郑宁 李树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94,99,共5页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地被指数 水文指数 气候适宜度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颖 邓伟 +1 位作者 宋雪茜 周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口密度 地形起伏度 海拔高度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蔡道明 李柏 +2 位作者 许文盛 张平仓 惠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231-234,240,共5页
[目的]探讨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定量关系,为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政策、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和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邻域分析法、均值变点法等方法,确定湖北省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根据分级标... [目的]探讨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定量关系,为制定合理的人口经济政策、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和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邻域分析法、均值变点法等方法,确定湖北省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根据分级标准绘制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并分析地形起伏度对研究区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影响。[结果]湖北省地势整体上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黄冈北部、咸宁、黄石南部、鄂西北和鄂西南大部,两者占湖北省面积的70%。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县域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逐渐降低,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县域地形起伏度越小,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在垂直方向越分散。[结论]地形起伏度与县域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有负相关性,对区域人口和经济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湖北省 人口 经济
下载PDF
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慧玲 肖武 +3 位作者 王铮 李素萃 付亚洁 吕雪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08-112,144,共6页
地形起伏度描述了某一范围内地形的起伏状况,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子之一。以Arcgis 10.0为数据处理平台,以分辨率为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采用邻域统计分析法,提取了巢湖流域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然后运用均值... 地形起伏度描述了某一范围内地形的起伏状况,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子之一。以Arcgis 10.0为数据处理平台,以分辨率为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采用邻域统计分析法,提取了巢湖流域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然后运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巢湖流域的最佳分析窗口,分析了巢湖流域最佳分析窗口下的地形起伏度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了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以90 m×90 m的SRTM DEM为基础数据下的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为11×11窗口单元;2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介于0"701之间,整体趋势为以平坦为主,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部巢湖区域较低;3巢湖流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幂数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利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隋刚 郝兵元 彭林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4,401,共5页
应用高程标准差为衡量参数,采用窗口递增的方法,对朔州市1∶10万和太原市阳曲县1∶5万DEM数据进行了高程标准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能够灵敏地反应地形起伏变化;并且当统计计算窗口为1 ... 应用高程标准差为衡量参数,采用窗口递增的方法,对朔州市1∶10万和太原市阳曲县1∶5万DEM数据进行了高程标准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高程标准差表达地形起伏程度能够灵敏地反应地形起伏变化;并且当统计计算窗口为1 km×1 km左右时,高程标准差的值对地形的分级能力较强,分级的结果与土地利用状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程度 高程差 标准差 DEM 邻域计算
下载PDF
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熙 车家骧 +1 位作者 苏维词 赵卫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6-188,193,共4页
以全国各省(市、区)地表起伏度的计算结果及农业数据为基础,研究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表起伏度的增加,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增加;2)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减少,水田比例减小,人均耕地减小;3)农业机械化... 以全国各省(市、区)地表起伏度的计算结果及农业数据为基础,研究地表起伏度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表起伏度的增加,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增加;2)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减少,水田比例减小,人均耕地减小;3)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4)农业灌溉条件变差;5)化肥施用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起伏度 农业生产条件 影响
下载PDF
基于区域地形起伏度模型的陕西农村劳动力时空格局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焱序 任志远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1-438,共8页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受经济社会的拉力,而且可能受自然环境推力的影响。地形起伏是农村自然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改进的区域地形起伏度模型、成本距离模型、重心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9年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2...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受经济社会的拉力,而且可能受自然环境推力的影响。地形起伏是农村自然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运用改进的区域地形起伏度模型、成本距离模型、重心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9年陕西省农村劳动力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20 a间农村劳动力并非简单的持续从地形起伏高的地区往起伏低的地区移动,但地形起伏作为农村劳动力分布的重要作用因素其影响正在不断加强,并表现出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性;关中地区农村劳动力增幅较慢,体现了其快速城市化进程;陕北与陕南地形起伏度较高,陕北作为能源工业基地,其劳动力增幅快于陕南;经济因素与地形因素在整体上会拉动或推动人口格局变化,但在年尺度上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研究区整体表现为,地形起伏越低、土地集约度越高,则区域非农化进程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农村劳动力 重心模型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智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92,共16页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形起伏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分析还表明,气温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降雨量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交通路网密度有助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应充分重视地形起伏度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应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经济增长 云南省 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系统GMM
下载PDF
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空间的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雪茜 刘颖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9,共7页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对2012年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以成都市为中心向东部溢出的扇形扩散趋势;偏高级公共服务支出聚集程度过高,具有"中心...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对2012年四川省各市州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空间差异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以成都市为中心向东部溢出的扇形扩散趋势;偏高级公共服务支出聚集程度过高,具有"中心-外围"空间溢出特征;灾后重建支出聚集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且对东部城市有一定的外溢;川西山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均较低,且呈现"低-低"相关的空间特点。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及空间相关性受经济、政策和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针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应实施差异化空间供给策略,并针对山区实施特殊的公共服务供给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空间自相关性 Moran’s 指数 地势起伏度 山区 四川省
下载PDF
广东省地形起伏特征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航 林鹏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1,共12页
为了探讨地形条件对广东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提取广东省地形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人口和经济空间化建模,生成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经... 为了探讨地形条件对广东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提取广东省地形起伏度;利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进行人口和经济空间化建模,生成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揭示广东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地形起伏度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2个地形因子呈较强正相关,地形起伏度区域面积占比呈现较强的地形梯度效应。(2)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划分人口稀疏区与密集区,进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人口空间化建模,其模拟精度更高。(3)与其他地形因子相比,地形起伏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更强,与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对经济密度的影响更大。(4)人口和经济均呈现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集聚的现象,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和经济 空间化 广东省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康立 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8-102,共5页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山西省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了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山西省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山西省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山西省地...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山西省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了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山西省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山西省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山西省地形起伏度经度变化规律呈N字型变化即随着经度的增加,表现出"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随着纬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山西省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山西省 GIS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基于高差显著性变化分析方法的地形起伏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思洁 《北京测绘》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地形起伏度也称为地势起伏度,是区域地貌分析研究和地貌类型划分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利用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生产的DEM数据成果,以乐昌市为例,对广东省区域地貌形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动态调整圆形分析模板窗口,利用高差显... 地形起伏度也称为地势起伏度,是区域地貌分析研究和地貌类型划分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利用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生产的DEM数据成果,以乐昌市为例,对广东省区域地貌形态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动态调整圆形分析模板窗口,利用高差显著性变化分析方法,求得乐昌市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统计单元面积为0.75km^2。在综合考虑乐昌市的最大地形起伏的情况下,采用统一的地貌分类标准将乐昌市的地形起伏度划分为5级,在此基础上,制作生成了乐昌市的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并对乐昌市的地貌形态进行了简单划分。论文采用了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对区域地貌形态的划分也更为细致,将为地形起伏度在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最佳统计单元 区域地貌形态
下载PDF
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18
作者 王谢 曾其国 +2 位作者 唐甜 张建华 祝钰虹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4期155-164,共10页
农业人口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探明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员从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资源、农业科技进步、人口质量、迁移成本、空... 农业人口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探明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员从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资源、农业科技进步、人口质量、迁移成本、空间位置和耕作条件等8个方面选择了25个潜在驱动因子,采用人口测度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以1999—2008年和2008—2018年两个时期四川省5个经济区共计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1999—2018年内,80.95%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9.52%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增加后持续减少。(2)1999—2018年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改变与地形密切相关。(3)除地形外,1999—2008年的主要驱动因子还有人口出生率、中学生数量和三产产值的变化,2008—2018年的主动驱动因子则还有房价和农业机械化水平。(4)在1999—2008年中,区域平均坡度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的影响以通过影响中学生数量的年变化率和出生率的年变化率的间接效应为主,但直接效应不可忽视。(5)在2008—2018年中,农用电机数量的年变化率直接有效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劳动。上述研究结果暗示了农业劳动力流失的内在机制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目前,虽然农业劳动力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但农业科技的直接效应已经进一步凸显,未来将有望依赖农业科技打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区 农村劳动力 地表起伏度 农业工业化 人口流动 人力资本投入
下载PDF
基于重心模型的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吴凯 顾晋饴 +1 位作者 何宏谋 党素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254,共8页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市划分为平坦(12.4%)、微起伏(11.3%)、小起伏(43.6%)和中起伏(32.7%)4个等级。利用重心模型计算得到,1990、1995、2000、2004、2009和2014年5个时期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分别为63.4°、330.5°、201.4°、203.4°和106.4°,与森林、灌草、裸地、水体和人造表面重心移动角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94、0.02、0.36和0.85。灌草、人造地表两种类型是与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Pearson相关性最高,耕地与人造地表最为密切,但其形态变化并不具有一致性。1990-2014年平坦、微起伏、小起伏和中起伏区域承载耕地面积比例平均为34%:19%:35%:12%,区域承载的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发生转换的强度大小随着起伏度等级增加而减小。从数量来说森林与耕地变化最密切。从空间位置上,耕地与草地变化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地形起伏度 时空变化 丘陵山地 赣州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20
作者 查瑞生 陈梦琳 赵晓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和分级.研究表明:①南川区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35~2.84之间,地形起伏度小于2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4.45%,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98.7%;②南川区地形起伏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地;③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 南川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