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about Movie Subtitle from Relevance Theory——Take Forrest Gump for Example
1
作者 杨雪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3期146-147,共2页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ranslation on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subtitles plays a key role for cultural exchange. How...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world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Translation on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subtitles plays a key role for cultural exchange. However, the qualit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lation is uneve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ranslation is imperative.Subtitle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type of language conversion. From the theory of relev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m Forrest Gump as a case, and sums up some feasible subtit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aims at using reasonable theory to guide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subtitl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relevance. The third part is the subtitles translation of Forrest Gump.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subtitles from the theory of relevance. The fifth part is a summ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evance theory subtitle translation Forrest Gump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research
下载PDF
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1-13,112,共14页
日常用语中的“优化”指采取一定措施使事物变得优异。作为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优化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选取某种方案以获得“最优化”的目标。将优化引入文论,可以与美化相关联,彼此之间有同有异。生成式AI中,优化有模型... 日常用语中的“优化”指采取一定措施使事物变得优异。作为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优化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选取某种方案以获得“最优化”的目标。将优化引入文论,可以与美化相关联,彼此之间有同有异。生成式AI中,优化有模型训练、创意提示、调试迭代三种方式。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优化,与其作为物质基础的艺术媒介及其作品的“可修正性”有关。在优化的技术演进中,先后经历了手工加工时代的优化、机械复制时代的优化、数字创生时代的优化三个阶段。手工加工时代出现了诸如对“手稿”的“润色、修改”,对“乐器”的“调音”,对“原作”的“临摹、誊写甚至重写”,对“文物、遗迹”的“修复”等不同的“类优化”类型;机械复制时代出现了“参数优化”“剪辑优化”“表演优化”等类型;数字创生时代出现了以算法优化为核心的智能优化。将优化引入文论,需要警惕“最优化”的结果不是“奇异性”,而是“普通性”的算法悖论、数据和变量中的偏差不易被纠偏;相反,易强化成偏见的偏差悖论以及随机并不意味着不同,而只是相似,是风格的重复的生成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可修正性 人工智能时代 媒介艺术史 文论问题
下载PDF
基于民系民居文化理论的中国本土建筑史学研究方法自主建构与范式变革 被引量:3
3
作者 陆琦 刘国维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系民居 建筑史学 建筑文化 研究方法 陆元鼎建筑思想
下载PDF
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的学术启示
4
作者 刘运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 学术研究建立在文献与学术史两种根基上。学术史既是原始文献的再度解读,又包括理论建构的研究前沿。回顾百年曹操文学研究史,不仅可以熟稔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重构,重新认知历史上曹操“外定武功”的真实人生、“内定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在历史研究的曲折过程中发现历史人物的权力与道德的悖论存在、意识形态的时代与传统的二元张力、文化思潮的立新与破旧的“批评焦虑”以及文学研究的印象与整体的不同认知。通过历史研究重新发现历史,才可能在理论观念上有所突破,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人物 历史 文学研究史
下载PDF
全球化叙事与汉学的问题意识
5
作者 黄卓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73,共18页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史研究于国际学界兴起之后,当代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便对之做出了迅速的回应,并以独特的问题意识与叙事方式嵌入这场事关“总局”的研究进程中,不仅重构了人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也为全景式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一颇具分量的侧角。为对这些持续呈现的论述做一系统化的梳理,有必要将之解析与提炼为两个有所分化的视角,即以西方全球化为主导的普遍主义叙述及带有泛亚化特征且“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主义叙述,就此可以见到,尽管后者也构成了与前者的某种互补与抵消关系,但也证明了在对待全球化与中国关系时人们持有的多重立场与态度。在此基础上,也需对一些新近出现的扩充性态势做出补充描述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叙事 全球史 汉学 东亚研究 西方中心论 中国中心论 “文学世界”
下载PDF
现代货币理论:一场新的宏观经济学革命
6
作者 李黎力 张红梅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39,共12页
理解国家治理需要宏大多元的理论视野,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货币理论在近些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经济思想史视角,从思想渊源、思想学派、研究传统和思想革命四个方面,廓清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本来面目,展望了该理论的未来走向。... 理解国家治理需要宏大多元的理论视野,与之密切相关的现代货币理论在近些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经济思想史视角,从思想渊源、思想学派、研究传统和思想革命四个方面,廓清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本来面目,展望了该理论的未来走向。作为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现代货币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对克纳普、米歇尔—因尼斯、凯恩斯、勒纳、明斯基和戈德利等思想先驱的思想,以及后凯恩斯主义、制度学派、马克思主义和卡莱茨基主义等思想流派的特色理论的重新组合和杂交增长,代表着历史上由来已久的货币、财政、就业、贸易和经济周期等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当代复兴和最新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现代货币理论引发了劳丹意义上的经济学革命,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库恩意义上的突变式经济学革命,从而改变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货币理论 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派 研究传统 经济学革命
下载PDF
西方文学批评史治学之思——杨冬教授访谈录
7
作者 郭伟 杨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杨冬教授潜心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耗费三十余年心血著成西方文学批评通史《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该书出版后深受欢迎,六年间两次再版,堪称中国西学研究的典范。杨冬教授与郭伟教授进行的这次学术访谈,以《文学理论:从柏拉图... 杨冬教授潜心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耗费三十余年心血著成西方文学批评通史《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该书出版后深受欢迎,六年间两次再版,堪称中国西学研究的典范。杨冬教授与郭伟教授进行的这次学术访谈,以《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切入,论及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撰写、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规范、文学研究中如何对待文学理论等诸多话题。杨冬教授求真的学术理念、求新的学术方法和求实的治学作风,有助于启迪后学、消减学术浮躁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史 文论 治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寻找消失的遗产:基于多重证据的湮废园林复原研究方法
8
作者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0,共7页
【目的】湮废园林涉及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园林,以及现存园林经重大改变前的早期风貌。中国园林早期的历史风貌是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研究是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方法】探索多重证据在湮废园林复原... 【目的】湮废园林涉及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园林,以及现存园林经重大改变前的早期风貌。中国园林早期的历史风貌是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研究是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方法】探索多重证据在湮废园林复原研究中的运用:首先将复原证据分为现场实存、遗址考古、诗文文献、绘画图像、口述证言、相关实存和造园理论7种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言辞证据,按关联性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进而逐一辨析7类证据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复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指出湮废园林复原过程中应注意证据的可用性与可靠性,关注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证据的持续更新。【结论】尝试建立一套依据可靠、过程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为湮废园林复原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湮毁园林 多重证据 复原研究方法 遗产保护
下载PDF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
9
作者 杨玉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90-98,共9页
本文用“文化转型”理论研究考察文化与文论的双边互动关系,提出了文化传承与文论嬗变的延续、断裂与增生现象,对诸如“累积进化文学史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分期”等理论观点进行了质疑与辨析,多为“自家凿破此片田地”(严羽语)之新意独... 本文用“文化转型”理论研究考察文化与文论的双边互动关系,提出了文化传承与文论嬗变的延续、断裂与增生现象,对诸如“累积进化文学史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分期”等理论观点进行了质疑与辨析,多为“自家凿破此片田地”(严羽语)之新意独见,可为当下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重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提供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文学理论 文学史观 互动
下载PDF
即“小”见大——基于城市形态学方法的近代上海小型里弄研究
10
作者 张劭祯 李颖春 袁菁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本文基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金家坊片区的调研,借鉴康泽恩城镇平面格局分析法,界定出“小型里弄”这一新的里弄建筑类型,从产权地块形态、土地利用方式和房屋建设主体三个层面,考察其空间特征,并对形态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驱... 本文基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金家坊片区的调研,借鉴康泽恩城镇平面格局分析法,界定出“小型里弄”这一新的里弄建筑类型,从产权地块形态、土地利用方式和房屋建设主体三个层面,考察其空间特征,并对形态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驱动力进行初步探讨。研究丰富了对里弄建筑类型及空间多样性的认知,并为近代城市遗产的价值认定和保护对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产权地块 小型里弄 上海老城厢
下载PDF
三重互动:杜诗与钱锺书治学体系(上)
11
作者 赵永江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4期34-46,共13页
杜甫诗作与钱锺书的集部之学、四部之学以及文艺理论建构形成了三重互动关系。杜诗既是钱锺书集部之学尤其是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阐释不可或缺的因子,与诗画一律、虚色、通感、诗可以怨等文艺理论概念的辨析、生... 杜甫诗作与钱锺书的集部之学、四部之学以及文艺理论建构形成了三重互动关系。杜诗既是钱锺书集部之学尤其是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经史子集四部典籍阐释不可或缺的因子,与诗画一律、虚色、通感、诗可以怨等文艺理论概念的辨析、生成与建构也有密切的关系。钱锺书的治学体系实现了对杜诗渊源、诗法与接受等诸多层面的阐述,揭示了杜诗蕴含的经史子集各部特征,也示范出杜诗对于建构文艺理论概念的原典作用。学杜、解杜、运用乃至化用杜诗贯穿了钱锺书的学术体系,使得这三重互动之间生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杜诗 学术体系 经史子集 文艺理论建构
下载PDF
拓衢路,置关键:蒋述卓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
12
作者 朱海坤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蒋述卓基于文化诗学的理论立场,从多重维度深思明辨,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起到了“拓衢路,置关键”的作用。在研究内容方面,文化诗学突破了以范畴为核心的话语形态研究的局限,拓展到了古代文论的学理层面,注重... 蒋述卓基于文化诗学的理论立场,从多重维度深思明辨,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起到了“拓衢路,置关键”的作用。在研究内容方面,文化诗学突破了以范畴为核心的话语形态研究的局限,拓展到了古代文论的学理层面,注重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批评形态研究。在研究路径方面,在文化诗学视域中,蒋述卓开辟了历史价值还原、中西比较融通及当代批评实践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方向,体现了中西古今交汇贯通的文化格局。在研究意义方面,文化诗学在文化、文学与文论的复合关系中审视并发掘出古代文论研究在文化建设、人格塑造、审美超越与话语创构方面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述卓 文化诗学 古代文论研究 方法论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学原则探析
13
作者 杨月梅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文本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目标,以增强中华文学理论话语认同为知识目标,以提升师范生审美鉴赏与实践水平为能力目标,探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充分发挥课程优势,激活中华传统文论的当下生命力,培... 文本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目标,以增强中华文学理论话语认同为知识目标,以提升师范生审美鉴赏与实践水平为能力目标,探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充分发挥课程优势,激活中华传统文论的当下生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价值观自信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教学原则
下载PDF
基于智慧教学的“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实践
14
作者 王磊磊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6期69-72,共4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在高校教学中,通过分析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以“四史”融入课程的四个维度,并运用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在高校教学中,通过分析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以“四史”融入课程的四个维度,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激发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效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铸魂育人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学 四史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研究
下载PDF
“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雨平 方汉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4,共8页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早已暴露得相当明显。而莫莱蒂所提出的情节与风格的相互作用的论点,结合了形式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体系学说所体现的历史观念,作为重构世界文学的创新性文学史观,突破了结构主义以来世界文学史共时史观及研究模式的束缚,对西方文学史观的理论更新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进化论 世界文学史重构 莫莱蒂 文学史观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我国美术学科研究成果概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池瑜 陈璐 +3 位作者 郭良实 穆瑞凤 许俊 王珺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9,47,共15页
"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美术学科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随着国家将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亦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升级激发了美术研究的热情,知名美术学教授、专家出版专著,完成国家艺术学项目,同时近年毕业的... "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美术学科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随着国家将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亦升为一级学科。学科升级激发了美术研究的热情,知名美术学教授、专家出版专著,完成国家艺术学项目,同时近年毕业的美术学博士成为美术研究的生力军,他们修订出版博士论文,其研究专题有一定深度。"十二五"规划期间在美术史、美术理论、现当代美术研究及美术批评、书法艺术史论等方面,均出版了若干专著,取得积极的科研成果,推进了美术学科的理论研究。建议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加强美术基础理论和批评理论研究,以及加强外国美术史专题研究和中国雕塑史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五”规划 美术学 美术史论研究 艺术学理论 研究成果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史”称谓的多重指涉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6-82,共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称谓,表面上约定俗成,其实客观上存在着多重指向。从 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它起码应该指涉三个层面:学科门类,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三者之间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历史形态的研究对象与科学形态的著述方式之 分。该文试图对整个学科进行本体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并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廓清思路, 提供一个认知基础和逻辑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批评史 学科门类 研究方向 研究对象 学科门类 文学批评
下载PDF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13,共8页
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 ,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 ,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 ,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 ,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 ,从历... 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 ,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 ,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 ,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 ,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 ,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学科 研究高潮 史学理论
下载PDF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学及其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未必由某些现实条件(如电信技术)所决定,重要的是有对文学与人的生存之永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开放性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使文学和文学研究绝处逢生,获得新的生机和开辟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终结论 转向论 阅读理论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长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9,共9页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开拓性和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有以下路径:开掘民间史料、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与微观研究、社会心理分析—心态史、词语分析法—概念史、文化建构方法等。这些新路径的开拓,反...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方法开拓性和创新性比较突出的有以下路径:开掘民间史料、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与微观研究、社会心理分析—心态史、词语分析法—概念史、文化建构方法等。这些新路径的开拓,反映了社会史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格局,呈现立体化、多层面、精细化的推进,正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论方法、概念工具和词汇系列,这是社会史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社会史研究也存在碎片化、平面化、浅薄化、过度社会科学化、重复性研究过多、缺少独立理论创新等缺陷。学科发展和时代需求,呼唤中国社会史研究为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及中国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研究方法 史学理论 方法论 史学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