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behavior of a rotating gliding arc plasma in nitrogen:effects of gas flow rate and operating current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浩 朱凤森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杜长明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47,共6页
The effects of feed gas flow rate and operating current on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a rotating gliding arc (RGA) plasma codriven by a magnetic field and tangential flow wer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eed gas flow rate and operating current on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a rotating gliding arc (RGA) plasma codriven by a magnetic field and tangential flow were investigated.The operating current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ime-resolved voltage waveforms of the discharge,particularly at flow rate =21 min^-1.When the current was lower than 140 mA,sinusoidal waveforms with regular variation periods of 13.5-17.0 ms can be observed (flow rate =21 min^-1).The restrike mode characterized by serial sudden drops of voltage appeared under all studied conditions.Increasing the flow rate from 8 to 121 min^-1 (at the same current) led to a shift of arc rotation mode which would then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drop of discharge voltage (around 120-200 V).For a given flow rate,the reduction of current resulted in a nearly linear increase of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gliding arc (RGA)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gas flow rate operating current rotation mode
下载PDF
Furnace bottom rise mechanism in preparation of Al Si alloys by electrothermal process
2
作者 Sun Ting(孙挺) Yao Guangchun(姚广春) +3 位作者 Zou Wei(邹巍) Zhang Xiaoming(张晓明) Wang Guimin(王贵民) Yu Xianjin(于先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1999年第3期655-658,共4页
The experiments of preparation of Al Si alloys by electrothermal proces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in 20 kW, 100 kW and 1 800 kW DC arc furnaces. The mechanism of furnace bottom rise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s of preparation of Al Si alloys by electrothermal proces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in 20 kW, 100 kW and 1 800 kW DC arc furnaces. The mechanism of furnace bottom rise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bottom ris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the low bottom temperature, abnormal reducing reaction and carbide deposition. The furnace bottom rise is related to the carbon ratio of the briquet, the heating speed of the briquet and the parameters and operation of furn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silicon alloy ELECTROtheRMAL SMELTING FURNACE bottoms RISE direct current arc FURNACE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Weld Bead Geometry in Plasma Arc Welding using Factorial Design Approach
3
作者 K. Siva Prasad Ch.Srinivasa Rao D.Nageswara Rao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10期875-886,共12页
The effect of various process parameters like welding current, torch height, welding speed and plasma gas flow rate on front melting width, back melting width and weld reinforcement of plasma arc welding on aluminum a... The effect of various process parameters like welding current, torch height, welding speed and plasma gas flow rate on front melting width, back melting width and weld reinforcement of plasma arc welding on aluminum alloy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factorial design approach. Variable polarity plasma arc welding is used for welding aluminum alloy. Trai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nd the limits of the input process parameters are decided. Two levels and four input process parameters are chosen and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s per typical design matrix considering full factorial design. Total sixtee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nd output responses are measured. The coefficient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main and interaction effect of various process parameters on weld quality is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arc WELDING FACTORIAL Design Regression Analysis WELDING current WELDING speed TORCH height PLASMA gas flow rate Front Melting Width Back MeltingWidth WELD Reinforcement.
下载PDF
超高功率电弧炉变压器和电抗器技术参数设计
4
作者 李伟坚 操龙虎 +2 位作者 徐永斌 陈洪智 康从鹏 《工业加热》 CAS 2024年第8期67-71,共5页
电弧炉变压器主要作用是降低供电电压,产生大电流,在保证供电效率的情况下,适应电弧炉冶炼所需的电弧弧长,保证电弧炉冶炼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供不同挡位的电压和电流,以满足冶炼过程需要。电抗器主要作用是增加线路的无功功率,降低短... 电弧炉变压器主要作用是降低供电电压,产生大电流,在保证供电效率的情况下,适应电弧炉冶炼所需的电弧弧长,保证电弧炉冶炼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供不同挡位的电压和电流,以满足冶炼过程需要。电抗器主要作用是增加线路的无功功率,降低短路电流和功率因数,稳定电弧燃烧。同时提供不同挡位的电抗,以满足冶炼过程不同工况的需要。变压器和电抗器技术参数的合理设计是保证电弧炉稳定冶炼的关键,依据电弧炉所需的冶炼效率及出钢量,系统分析电弧炉变压器和电抗器参数的设计原理。从分析可知,变压器的容量是基于电弧炉的通电时间及出钢量进行确定,而变压器的二次电压、额定电流及电抗器容量等参数是基于电弧冶炼稳定性的约束条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JB/T 9640-2014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匹配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炉 变压器 电抗器 二次电压 分挡电压 额定电流 功率
下载PDF
基于工程应用的CW-GMAW熔滴过渡形态表征
5
作者 孙咸 《焊接》 2024年第2期63-73,共11页
综述了涉及工程应用的冷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Cold wire gas metal arc welding,CW-GMAW)熔滴过渡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大电流、强规范、富氩混合气体保护下,CW-GMAW工艺的熔滴过渡形态呈喷射过渡;当电流较小、电弧电压较低时,可能为滴... 综述了涉及工程应用的冷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Cold wire gas metal arc welding,CW-GMAW)熔滴过渡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在大电流、强规范、富氩混合气体保护下,CW-GMAW工艺的熔滴过渡形态呈喷射过渡;当电流较小、电弧电压较低时,可能为滴状过渡,甚至在弧压很低时,呈现短路过渡形态。该工艺电弧发生偏向冷丝的位移,弧长变短甚至发生短路,与冷丝送进速率比增高及冷丝在电弧中产生大量金属蒸气时弧柱电阻下降有关。在具有富氩混合保护气体的相同工艺参数下,CWGMAW转变电流比GMAW降低了4%~7%。焊接工艺参数对CW-GMAW和GMAW工艺熔滴过渡形态的影响规律大致相近,但前者因涉及冷丝送进速率比和电极焊丝送进速度,以及它们的匹配等,使焊接电流的影响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滴过渡 冷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转变电流 冷丝送进速率比 金属蒸气产生
下载PDF
微真空电弧推力器阴极斑点烧蚀特性数值计算研究
6
作者 苗龙 陆昶 +2 位作者 白松 廖煜淦 王宁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2-290,共9页
为了研究放电参数及阴极材料对微真空电弧推力器(μVAT)烧蚀与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建立了μVAT阴极斑点烧蚀模型,完成了对推力器工作性能的数值计算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本文系统比较了几种典型阴极材料(Al,Ti... 为了研究放电参数及阴极材料对微真空电弧推力器(μVAT)烧蚀与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建立了μVAT阴极斑点烧蚀模型,完成了对推力器工作性能的数值计算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本文系统比较了几种典型阴极材料(Al,Ti,Cu)的烧蚀特性,并获得了微真空电弧推力器工作中离子电流、阴极烧蚀率、阴极斑点烧蚀半径、推力、比冲、推功比及效率等性能参数与电弧电流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工作过程中电弧电流的变化及阴极材料的选取都会对推力器的工作性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目标性能参数需求,当使用铜作为阴极材料时推力器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真空电弧推力器 阴极斑点模型 电弧电流 烧蚀率 推力性能
下载PDF
直流等离子体球化钨粉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张卫刚 孙杨 +5 位作者 郑敏 高岭 刘璐 汪舸 王娅辉 杨肖肖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3-759,共7页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具有核心温度高、环境清洁等特点,且制备出的粉体球形度高、球化率高,成为增材制造用高质量粉体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技术。以不规则钨粉为原料,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制备球形钨粉,研究不同送粉速率及送粉气流量对...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具有核心温度高、环境清洁等特点,且制备出的粉体球形度高、球化率高,成为增材制造用高质量粉体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技术。以不规则钨粉为原料,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制备球形钨粉,研究不同送粉速率及送粉气流量对球化后粉末颗粒性能的影响,证明不规则钨粉球化过程中的3种转变机制,并在较大送粉气流量下,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原位合成了纳米颗粒附着的球形钨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仪、粉末流动性测试仪对球化后钨粉颗粒的形貌、物相、粒径分布、流动性及松装密度等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经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球化后钨粉颗粒物相未发生变化,呈现出单一钨相,送粉速率为8 r·min^(-1)时,制备的钨粉颗粒表面光滑且球化率可达到98%以上,粒径分布相较于原料粉末变窄。球化后钨粉的流动性最高,达到5.35 s·50 g^(-1),相较原料钨粉减少了13.18 s;松装密度由5.37提高到11.67 g·cm^(-3),提高了11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 钨粉 球化率 送粉气流量 球化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电流变化特征量的保护方法探析
8
作者 杜川 《电工技术》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根据牵引网短路时和正常运行时电流的特点,结合电流上升率(di/dt)保护和电流增量(ΔI)保护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方案,并给出了整个保护方案的保护配置以及整定原则。
关键词 电流上升率保护 电流增量保护 保护整定原则
下载PDF
直流电源系统中直流电弧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源 汲胜昌 +2 位作者 祝令瑜 姚秀 王瑾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9,共6页
直流电源系统中因绝缘缺陷、接头松动引发的直流串联电弧,不易熄灭且难以检测。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对直流电弧电气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检测方法意义重大。笔者利用步进电机拖动电极分离模拟直流串联电弧.建立了... 直流电源系统中因绝缘缺陷、接头松动引发的直流串联电弧,不易熄灭且难以检测。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对直流电弧电气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检测方法意义重大。笔者利用步进电机拖动电极分离模拟直流串联电弧.建立了模拟串联直流电弧试验平台。同时.提取了电弧电压和电流波形.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串联直流电弧的伏安特性曲线。通过改变极间距离、电极形状、电极移动速度等因素研究了直流电弧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电弧电流的变化规律。对电弧电流进行频域分析表明电弧电流的高频分量主要集中在10~200kHz的频率范围内。通过分析电源电压输出波形在相应时间窗内的脉冲特性.初步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源电压输出突变的故障电弧的检测方案,为直流电孤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串联电弧 电弧特性 故障电弧检测 电弧电流变化 电压变化率
下载PDF
可控避雷器中晶闸管阀电压和电流上升率仿真分析、试验检测及限制措施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秀娟 陈维江 +3 位作者 沈海滨 贺子鸣 李国富 葛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2-327,共6页
晶闸管器件的断态(开断状态)电压上升率du/dt和通态(导通状态)电流上升率di/dt是决定可控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OA)晶闸管阀工作安全性的关键参数。以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背景,对晶闸管阀中晶闸管器件需要承受的最大... 晶闸管器件的断态(开断状态)电压上升率du/dt和通态(导通状态)电流上升率di/dt是决定可控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OA)晶闸管阀工作安全性的关键参数。以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背景,对晶闸管阀中晶闸管器件需要承受的最大du/dt和di/dt进行了仿真计算,提出了技术要求,并给出了限值要求,即du/dt和di/dt均不允许超过其临界值du/dtcrit和di/dtcrit。根据实际使用条件对所选晶闸管器件的du/dtcrit和di/dtcrit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结果和技术要求对比表明:2.0~3.0英寸晶闸管du/dtcrit不小于45kV/μs,大于技术要求28.3kV/μs,无需限制措施;di/dtcrit为865~910A/μs,远小于技术要求87kA/μs,须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研究表明,采用3~5mH的限流电抗器可以将di/dt限制在容许范围内,且限流电抗器对CMOA限制系统操作过电压的效果影响不大,可以采用限流电抗器限制晶闸管器件的di/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OA) 晶闸管阀 电压上升率 电流上升率 断开状态 导通状态
下载PDF
超高速大电流半导体开关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郁明 余岳辉 +1 位作者 梁琳 陈海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7-450,共4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固态半导体开关RSD,采用电容储能方式,研究了RSD的电压响应时间、大电流特性、电流上升率等。在测试RSD的电压响应时间时,得到了25 ns的电压下降曲线。在主电容电压为8kV时,得到峰值为10.1 kA、脉宽为34μs、电流上升率为... 利用自行研制的固态半导体开关RSD,采用电容储能方式,研究了RSD的电压响应时间、大电流特性、电流上升率等。在测试RSD的电压响应时间时,得到了25 ns的电压下降曲线。在主电容电压为8kV时,得到峰值为10.1 kA、脉宽为34μs、电流上升率为2.03 kA/μs的大电流脉冲。通过调整主电路,在主电容为3 kV时,得到的电流脉冲峰值为8.5 kA、脉宽为2.5μs、电流上升率为7.2 kA/μs。结果表明,RSD是一种开通快、通流能力强、电流上升率高的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开关 RSD 等离子体 大电流 电流上升率
下载PDF
快速晶闸管在纳秒脉冲高压发生器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黎 冯希波 +3 位作者 鲍超斌 张钦 林福昌 潘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97-203,1,共7页
紧凑型纳秒快脉冲高压发生器在电工新技术领域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文对快速晶闸管在磁芯变压器式纳秒快脉冲发生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等值电路的分析,给出脉冲变压器原、副方电压、电流的表达式,并进行相关极值分析,理论推导... 紧凑型纳秒快脉冲高压发生器在电工新技术领域有重要实践意义。该文对快速晶闸管在磁芯变压器式纳秒快脉冲发生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等值电路的分析,给出脉冲变压器原、副方电压、电流的表达式,并进行相关极值分析,理论推导快速晶闸管在工作过程中的通态电流上升率(di/dt)平均值和最大值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实际回路中磁芯饱和的影响、变压器漏感和晶闸管di/dt最大值的测算方法,讨论最佳匝数比对晶闸管的影响以及限制di/dt的技术措施。研究结论能够对快速晶闸管在磁芯谐振式纳秒快脉冲高压发生器中的应用选型和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晶闸管 纳秒脉冲 脉冲变压器 电流上升率
下载PDF
影响空气式静电放电特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原青云 张希军 +1 位作者 刘尚合 武占成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500-2506,共7页
为了提高静电放电特别是空气式静电放电试验结果的重复性,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对影响空气式静电放电(ESD)特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弧长度是影响空气式ESD特性的一个最直接因素,不同电弧长度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空气式ESD事件,... 为了提高静电放电特别是空气式静电放电试验结果的重复性,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对影响空气式静电放电(ESD)特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弧长度是影响空气式ESD特性的一个最直接因素,不同电弧长度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空气式ESD事件,相同放电条件下,电弧长度越短,峰值电流越大,上升时间越小;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电极的接近速度会影响到电弧长度而引入时间相关效应,进而影响空气式ESD特性,比如当放电电压一定时,接近速度越快,峰值电流越大,上升时间越小;不同的放电电极极性将产生空间极性效应或空间电荷效应,从而影响空气式ESD特性;不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空气成分与空气湿度对空气式ESD的影响很大。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空气式ESD的试验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放电(ESD) 空气放电 电弧长度 接近速度 极性 湿度 放电电流 上升时间 耦合电压
下载PDF
潜供电弧零休阶段弧道恢复电压特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娄杰 孙秋芹 李庆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960-2966,共7页
潜供电弧零休即潜供电流过零阶段的电弧恢复电压上升率是影响潜供电弧熄弧与重燃的重要因素。以单相接地故障为例,将故障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建立相应的电路模型,在每个阶段针对影响恢复电压上升率的因素做了定性分析。针对特高压输... 潜供电弧零休即潜供电流过零阶段的电弧恢复电压上升率是影响潜供电弧熄弧与重燃的重要因素。以单相接地故障为例,将故障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建立相应的电路模型,在每个阶段针对影响恢复电压上升率的因素做了定性分析。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潜供电流不同过零时刻与故障时刻、跳闸时间、短路电弧电阻等因素一样,在燃弧的初始阶段,对恢复电压上升率有较大影响,后期则几乎没有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恢复电压上升率有减小的趋势并最后趋于稳定。而故障点位置对恢复电压上升率的影响,则呈现出线路两端故障时恢复电压上升率大,线路中点位置时最小的V型曲线;随潜供电弧电阻的增加和并联补偿度的减小,恢复电压上升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联电抗器中性点小电抗不仅对恢复电压上升率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潜供电流、恢复电压产生影响,均表现出V型曲线的影响规律,且当中性点小电抗取值能够实现完全补偿时上述三者有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供电弧 潜供电流 零休阶段 恢复电压上升率 特高压输电 重合闸
下载PDF
直流牵引系统馈线微机保护装置 被引量:9
15
作者 孔玮 崔运海 +3 位作者 秦立军 杨奇逊 黄旭红 丁复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6,共5页
直流牵引系统馈线远端非金属性小短路电流故障是直流牵引系统馈线保护的难点。文中阐述了电流变化量保护原理,分析了牵引馈线远端经电阻短路和电弧短路故障电流的变化特征;提出采用电流变化率为启动元件电流增量检测的主保护判据,并针... 直流牵引系统馈线远端非金属性小短路电流故障是直流牵引系统馈线保护的难点。文中阐述了电流变化量保护原理,分析了牵引馈线远端经电阻短路和电弧短路故障电流的变化特征;提出采用电流变化率为启动元件电流增量检测的主保护判据,并针对电弧故障电流变化特征提出电流增量辅助保护判据,两者相结合实现直流牵引系统馈线保护方案;详细分析了不同情况下保护判据的动作特性及整定原则;以该保护方案为基础研制开发了馈线微机保护装置,并通过了保护测试与现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牵引系统 馈线保护 电流上升率 电流增量
下载PDF
系统故障参数对真空断路器开断性能影响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舒胜文 阮江军 +1 位作者 黄道春 吴高波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1-87,共7页
建立了基于扩散型真空电弧开断的真空断路器黑盒模型。以电流过零点为界,针对燃弧阶段建立了电弧电压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相关系数;针对弧后介质恢复阶段建立了基于朗缪尔探针理论的弧后电流模型,不同瞬态恢复电压(TRV)上升率对... 建立了基于扩散型真空电弧开断的真空断路器黑盒模型。以电流过零点为界,针对燃弧阶段建立了电弧电压模型,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相关系数;针对弧后介质恢复阶段建立了基于朗缪尔探针理论的弧后电流模型,不同瞬态恢复电压(TRV)上升率对应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基于所建立的模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了短路电流直流分量造成的真空断路器等效开断能力下降倍数,结果表明:燃弧能量法进行评估时最苛刻,转移电荷法次之,电流有效值法最轻。采用弧后电导表征真空断路器的弧后介质恢复程度,结果表明:TRV上升率主要影响弧后1.5μs以后的介质恢复速率,而过零前短路电流下降率仅影响初始弧后介质恢复速率。最后给出了部分系统故障参数对真空断路器开断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路器 开断性能 电弧电压 弧后电流 短路电流 直流分量 弧后介质恢复速率 建模
下载PDF
钨极氩弧焊的小电流接触引弧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冬青 张忠典 +1 位作者 姜伟雁 马葆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72,共4页
小电流接触引弧是目前钨极氩弧 (TIG)焊自动引弧的发展趋势 ,本文在分析了小电流接触引弧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指出影响引弧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短路电流和短路时间、热引弧电流和热引弧时间。同时 ,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单片机控制的适合于... 小电流接触引弧是目前钨极氩弧 (TIG)焊自动引弧的发展趋势 ,本文在分析了小电流接触引弧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指出影响引弧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短路电流和短路时间、热引弧电流和热引弧时间。同时 ,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单片机控制的适合于自动焊接设备的接触引弧系统。该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 ,可以很好地解决接触引弧过程中出现的夹钨等缺陷问题 ,更为优越的是该系统与弧长自动控制系统共用一套计算机硬件电路和执行机构 ,仅增加部分程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引弧 引弧成功率 热引弧电流 单片机 钨极氩弧焊 焊接
下载PDF
基于桥臂电压控制的MMC直流短路主动限流方法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国庆 杨勇 +2 位作者 辛业春 江守其 王拓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4-152,共9页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短路后电流上升迅速且伴随大量的能量释放,为限制其故障电流,提出一种基于桥臂电压控制的MMC主动限流方法。根据故障电流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交流出...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短路后电流上升迅速且伴随大量的能量释放,为限制其故障电流,提出一种基于桥臂电压控制的MMC主动限流方法。根据故障电流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交流出口特性需求,设计了故障期间桥臂电压控制方法,通过减小桥臂电压直流分量降低直流出口电压,从而抑制故障电流上升率;考虑主动限流策略对交流电压及桥臂电流的影响,以MMC不闭锁为约束条件,设计了控制参数的选取原则,最后在四端直流电网中对该主动限流方法的限流效果及其对故障切除后功率恢复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主动限流方法能够有效限制短路电流,降低直流断路器的电流开断难度,且对故障切除后的功率恢复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C 直流故障 直流电网 电流上升率 主动限流
下载PDF
基于液态金属自收缩效应的故障电流触发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枫 庄劲武 +2 位作者 武瑾 李红伟 方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95-101,共7页
随着舰船电力系统容量增大,系统短路电流水平急剧上升,传统电磁脱扣保护装置难以满足现代舰船电力系统快速保护需求。提出了一种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利用液态金属GaInSn在短路电流条件下的自收缩效应产生弧压作为动作信号,具有反... 随着舰船电力系统容量增大,系统短路电流水平急剧上升,传统电磁脱扣保护装置难以满足现代舰船电力系统快速保护需求。提出了一种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利用液态金属GaInSn在短路电流条件下的自收缩效应产生弧压作为动作信号,具有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可自恢复等优点。搭建了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弧前特性试验平台,设计了额定1 kA的装置样机,进行了温升及弧前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额定1 kA通流条件下电极温升仅为43 K,其稳态通流能力主要受电磁力作用约束;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弧前时间与di/dt近似呈反比关系,当电流上升率为10.3 A/μs时,触发器弧前时间为1.09 ms。液态金属型故障电流触发器可作为混合型限流断路器的短路电流检测装置,对提高装置可靠性、实现快速限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触发器 故障电流 自收缩效应 弧前特性 温升特性
下载PDF
多间隙气体放电管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祥超 周中山 +2 位作者 陈璞阳 李鹏飞 陈则煌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0-76,共7页
为了解决气体间隙放电在雷电防护应用中存在击穿电压高、工频续流大的问题,通过对汤森理论与帕森定律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多间隙气体放电管,并在帕森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个间隙击穿电压乘以系数β(β<1)为多间隙气体放电管的击穿电压... 为了解决气体间隙放电在雷电防护应用中存在击穿电压高、工频续流大的问题,通过对汤森理论与帕森定律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多间隙气体放电管,并在帕森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个间隙击穿电压乘以系数β(β<1)为多间隙气体放电管的击穿电压。采用模拟雷电流对多间隙气体放电管做冲击试验,结合气体放电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与相同材料及极间距的传统气体放电管相比,多间隙气体放电管的击穿电压为其1/5左右,响应时延可缩短至200ns左右,残压上升陡度最大可减小0.3k V/μs;多间隙气体放电管在一定的雷电流范围内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工频续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间隙气体放电管 击穿电压 雷电流 响应时延 残压上升陡度 工频续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