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itical History of Books:A Case Study of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1
作者 Huang Zhen Zhu Guil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2期66-83,共18页
This article takes Fu Chang's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Xun Chuo's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as a means to observ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 This article takes Fu Chang's Precedents of Ritual Protocol for Jin's Imperial Ministers and Xun Chuo's Annotations to the Report on Jin's Official Posts as a means to observ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ooks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Both Fu Chang and Xun Chuo were employed as high-ranking officials, with a background of being from the Central Plain, by the regime of the Later Zhao founded by Shi Le. Their purpose for writing the two books w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regime's i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The collapse of Shi Le's regime led to the flow of people and their possessions to the south. During these movements, the two books along with other materials and records were brought to Jiankang and then contributed to th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As historical facts and references for political reformation, these books revealed the duality of institutional writings. The collection and dispersion of books after the Disaster of Yongjia,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should be placed in a wider political process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the book the Later ZHAO founded by Shi L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writing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the Shi Clan Connections in the Wei-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Network of Shishuoxinyu
2
作者 Jianming Cen Peiyuan Jin Quanxi Feng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22年第5期1-13,共13页
Shishuoxinyu is a collection of anecdotal stories about the words and deeds of Wei and Jin characters.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complex network with characters in Shishuoxinyu to analyze the scholarly connections in ... Shishuoxinyu is a collection of anecdotal stories about the words and deeds of Wei and Jin characters.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complex network with characters in Shishuoxinyu to analyze the scholarly connections in the Wei-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The ER random graph, WS small-world network, BA scale-free network, and experimental network are constructed for comparison. The network properties of the experimental network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average degree, avera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path length. Degree centrality, mesoscopic centrality, and proximity centrality were selected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network node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king guide ha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in the whole experimental network. The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network degree distribution, this experimental network is considered as a scale-free network with robustness and vulnerability,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i-Ji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inally, ten larger-scale Shi clans a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a new network for inter-clan linkage analysis. This study helps to uncover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hi clans during the Wei-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Network Shishuoxinyu WEI jin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Scale-Free Network Scholarly Gatekeepers
下载PDF
The Personality Beauty Thought in New Accounts of Old Episodes
3
作者 Xian L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0年第7期16-19,共4页
“New Accounts of Old Episodes”is a classic handed down in China,which reflects the personality image and charm of the scholar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narrative technique.The schola... “New Accounts of Old Episodes”is a classic handed down in China,which reflects the personality image and charm of the scholar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narrative technique.The scholars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ere detached,facing the world with an aesthetic attitude beyond secular utilitarianism,etiquette,and real life,establish a graceful social stage of vulgarity,create a unique personality beauty,providing valuable ideological weal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etic spirit,poetic dwelling,aesthetic style,transcend personality,and wisd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Accounts of Old Episodes Personality beauty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下载PDF
东晋会稽士僧群与浙江诗歌之路的早期开拓
4
作者 蔡彦峰 魏小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中的重要区域,与钱塘江诗歌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会稽的诗歌创作风气,以及会稽士僧在迁移、流动中对会稽诗歌的传播,促进了剡县、天台山、钱塘、永嘉等地诗歌创作的发展,对浙江诗歌之路的形成具有早期的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会稽 佛教 诗歌之路
下载PDF
魂瓶在两晋之交的衰落与消亡
5
作者 李鹏 《陶瓷研究》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魂瓶源于堆塑五联罐,是流行在我国吴晋时期东南地区的陶瓷明器,主要产自以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依托于葬俗中的神仙信仰存在。受永嘉南渡等因素冲击,以魂瓶随葬的习俗在两晋之交迅速衰落。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税赋、劳役负担沉重,通货紧... 魂瓶源于堆塑五联罐,是流行在我国吴晋时期东南地区的陶瓷明器,主要产自以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依托于葬俗中的神仙信仰存在。受永嘉南渡等因素冲击,以魂瓶随葬的习俗在两晋之交迅速衰落。这一时期,东南地区税赋、劳役负担沉重,通货紧缩,经济陷入长期萧条。豪门大族隐匿人口、侵夺山泽,商税苛重,早期越窑等民间手工业全面衰退。晋制葬俗等中原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东南地区的社会文化风气,吴姓士族被侨姓大族压制和削弱,地方习俗难以维持,魂瓶等专用明器用量锐减。大约在咸康年间,随着侨姓大族深入会稽,魂瓶彻底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魂瓶 两晋之交 衰落 晋制 侨姓 吴姓
下载PDF
贵州马场东晋南朝墓出土簪钗探讨
6
作者 赵小帆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2,共6页
本文对贵州平坝县马场镇16座东晋南朝墓出土的簪钗进行了分型研究,对M37、M50出土簪钗的组合进行了分析,推测其用于固定假发、辅助高髻造型。东晋南朝时期,簪钗的形制和使用在马场周边区域相对稳定并流行,体现了贵州本土文化的复兴,为... 本文对贵州平坝县马场镇16座东晋南朝墓出土的簪钗进行了分型研究,对M37、M50出土簪钗的组合进行了分析,推测其用于固定假发、辅助高髻造型。东晋南朝时期,簪钗的形制和使用在马场周边区域相对稳定并流行,体现了贵州本土文化的复兴,为研究东南地区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的融合交流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马场 东晋南朝 簪钗 分型 本土文化
下载PDF
构建正统: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西周拟态论
7
作者 邱正涛 董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60,123,共15页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构建分为两个方面:对外而言,东晋通过册封、赐谥、接受朝贡等方式,在华夷体系下构建以东晋为华夏正统的天下格局;对内而言,司马皇室、门阀士族之间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利用西周诸侯拱卫周王室与士族官僚辅佐东晋皇室的相似之处,塑造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选定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谥号 正统性 天下秩序 政治合力
下载PDF
“重命”与“伪道义”:东晋南朝“荒政”制度新论
8
作者 潘嘉晖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促使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制度有着鲜明的“重命”色彩。君王们之所以重视民命,客观上与“天灾”“人祸”这一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受儒、佛、... 由于“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促使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制度呈现出“多样化”“体系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制度有着鲜明的“重命”色彩。君王们之所以重视民命,客观上与“天灾”“人祸”这一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主观上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综合影响下所形成之帝王“重命”观的影响所致。该观念一经产生便深刻影响了其时“荒政”的制定与社会的发展。然而,君主观念上的重视民命,并不意味着其实际行动就一定“民本”“道义”。这一时期的“荒政”制度自其制定与执行伊始,便具有帝王权术运作用以安定民心之“把戏”的性质。虽然其对当时社会在备灾、防灾、救灾、抗灾以及对于民命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深藏于其下君主维护王朝的“政权合法性”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朝 荒政 “重命”观 “伪”道义 政权合法性
下载PDF
再论两晋南朝时期的弹劾文化
9
作者 李正君 王锦润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 两晋南朝时期,弹劾文化已经形成并趋于稳定。探讨这一时期弹劾文化机理是深入理解古代监察体制的重要视角,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弹劾精神文化,两晋南朝的君主和大臣都极力弘扬弹劾精神,营造浓厚的弹劾文化氛围;其二是弹劾行为文化,君主通过各种制度手段规范监察官员的弹劾行为,增强其本身及弹劾实施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其三是弹劾激励文化,君主从地位待遇及情感两个方面激励监察官吏,认同其职任身份,以刺激其敢于弹劾,更好地发挥监察效能。文章从多维度解释、分析两晋南朝弹劾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朝 监察 弹劾文化
下载PDF
两晋上层士族阶层女性家庭环境、婚姻关系与政治活动探讨
10
作者 李心灵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1,共7页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 两晋时期,士庶有别。出身于上层士族阶层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除嫁给皇室司马氏之外,她们大多与同阶层高门士族联姻;在政治活动方面,嫁入皇室的士族女性对两晋政局的影响较大,嫁入同阶层高门士族的女性其政治表现也很突出。女性的出身阶层是两晋士族联姻成功的前提,女性的品行与教育有助于维系士族阶层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士族阶层女性的婚姻是推动两晋社会政治资源在同阶层流动的重要因素,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个别女性影响了两晋政局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时期 士族女性 家庭环境 婚姻关系 政治活动
下载PDF
中国早期佛教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论
11
作者 贺云翱 潘婷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 中国早期佛教考古是指从佛教正式传入的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考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存发现相对较少,有些佛教遗物在形态和性质上较为模糊,不易辨识,但它们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中国及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历史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近年,学者们对中国境内发现的早期佛教遗存的性质、时代、分期、艺术风格、传入路径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对认识东汉至两晋时期的佛教历史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至两晋时期 佛教考古 佛教艺术
下载PDF
东晋慧远佛学思想论
12
作者 刘运好 王友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8-66,共9页
道安和慧远师徒是东晋时期本土高僧。慧远不仅继承了道安的佛学思想,而且以民族的理论形态阐释佛教义理、以弘博的文化胸襟融贯佛学儒道、以敏锐的创新精神变革弘教法门。其独到的法性与法身之理论、政教与会宗之态度、禅宗与净土之法门... 道安和慧远师徒是东晋时期本土高僧。慧远不仅继承了道安的佛学思想,而且以民族的理论形态阐释佛教义理、以弘博的文化胸襟融贯佛学儒道、以敏锐的创新精神变革弘教法门。其独到的法性与法身之理论、政教与会宗之态度、禅宗与净土之法门,使其所阐释的法性法身,在理论蕲向上,大乘小乘兼容并蓄;所秉持的政教会宗,在理论襟怀上,佛教儒道融会贯通;所弘扬的禅宗、净土,在修持方式上,汲取、变革并行不悖。它既构成丰富复杂的佛教思想体系,也推进了佛教本土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慧远 佛学理论 文化襟怀 修持方式
下载PDF
唐钞本《文选集注》所见西晋时期南北士人的文化冲突——兼论陆机的悲剧命运
13
作者 冯源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106,共7页
“太康之英”陆机在洛阳被杀,是中古史上南北士人冲突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日本新发现文献唐钞本《文选集注》,为研究西晋时期南北士人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更加宏阔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三都赋序》注揭橥“三国争统”的文化背景,有... “太康之英”陆机在洛阳被杀,是中古史上南北士人冲突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日本新发现文献唐钞本《文选集注》,为研究西晋时期南北士人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更加宏阔的视角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三都赋序》注揭橥“三国争统”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明晰吴人陆机在出仕西晋之前的文化心态,此为探讨西晋时期南北士人文化冲突的一个起点;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一首》及陆机《答贾长渊一首》诗注,记录并诠释了西晋时期南北士人在融合中的文化冲突点;陆机诗注中的“时网”,则启引探索入洛仕晋对陆机的诱惑与捆束。由此可知,南人陆机携带着三国争统的余绪入晋,其思维在本质上还停留在东吴时期对历史、文化的建构和认知上;面对大一统的西晋王朝中原士人的文化认知和历史叙事,交锋已在所难免;他与中原士人的一系列龃龉与缠绕,最终导致其悲剧命运。从表层看,陆机的悲剧命运固然与其兀傲的个性有关,而深层次的因素乃在于他和中原士人在文化理念上的激烈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钞本《文选集注》 西晋 南北士人 陆机 文化冲突
下载PDF
河北省翻译发展史综述
14
作者 张媛媛 张旸 顾锡涛 《邢台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7-91,96,共6页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 河北省翻译史是学术发展史也是社会文化交流史,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年代顺序,系统梳理了从东晋时期到建国后河北省翻译人物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揭示了各时期翻译活动和特点,总结了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河北省翻译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发展史的研究,以史为鉴,才能探索翻译过程中的普遍规律,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翻译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翻译史 东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下载PDF
早期拓跋鲜卑与东汉、曹魏、两晋政权关系研究
15
作者 梁云 赵振宇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早期拓跋鲜卑对汉文化高度认同,重视与东汉、曹魏、西晋、东晋等政权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 早期拓跋鲜卑 东汉 曹魏 两晋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东床坦腹”与东晋政局——《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条的政治史解读
16
作者 丁太勰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婚姻佳话,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郗鉴择婿东床的时机与动因,暗含着对东晋政局的多方考量:一是联合王导,以北来流民帅的身份立足江左、稳固权力;二是与琅琊王氏形成军政联盟,内外呼应,以壮... 《世说新语》中关于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婚姻佳话,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郗鉴择婿东床的时机与动因,暗含着对东晋政局的多方考量:一是联合王导,以北来流民帅的身份立足江左、稳固权力;二是与琅琊王氏形成军政联盟,内外呼应,以壮大武力外藩的军事实力;三是借助王羲之家族关系与宗教信仰,以拓展交游,经营政治资本;四是鉴于王羲之无心政事,可在复杂时局中从容进退、保全门户。郗、王联姻,当下可以安定政局,长远可以延续门户,同时也在客观上制衡了其他不轨门阀,从而维持了东晋朝廷较长时间的安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东床坦腹 东晋政局
下载PDF
试论两晋南朝时期的弹劾文化及其时代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正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两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熟时期,监察机构和官员的设置逐渐专业化,弹劾程序日益固定化,弹劾文也出现了格式化的倾向,许多弹劾先例和“故事”也成为后来实施监察时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而被援引。两晋南朝时期形成了一支稳... 两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成熟时期,监察机构和官员的设置逐渐专业化,弹劾程序日益固定化,弹劾文也出现了格式化的倾向,许多弹劾先例和“故事”也成为后来实施监察时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撑,而被援引。两晋南朝时期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刚正不阿的监察官吏队伍,涌现了一批重要的监察官员和家族,弹劾文化日趋稳定,深刻地影响这整个官僚群体的日常行为和国家治理。两晋南朝时期的弹劾文化对当下的监察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朝 监察 弹劾文化
下载PDF
西汉礼乐“为用”观念之衍变——兼论《淮南子》对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18
作者 胡怡乐 王安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9-75,共7页
《淮南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内涵与其对“声”“情”关系的探讨和魏晋时期儒道融合的时代特征以及封建礼教压迫下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社会风潮有着相似的思想内核。通过《淮南子》再辨析,它不论是在关乎审美主体即人的自我修养、... 《淮南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内涵与其对“声”“情”关系的探讨和魏晋时期儒道融合的时代特征以及封建礼教压迫下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社会风潮有着相似的思想内核。通过《淮南子》再辨析,它不论是在关乎审美主体即人的自我修养、心境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针对审美客体即音乐本源、形态和内涵的探讨,还是有关“得欲”和“怨思之声”的审美理念之阐发,《淮南子》都对魏晋文人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乐论》《文心雕龙》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相关音乐美学行文中。从审美主体、客体及审美理念等方面出发,针对《淮南子》中关乎音乐美学的尚“平和”之声、“声”依“情”而动等观点再行辨析,进而认知《淮南子》中的西汉礼乐观对魏晋文人音乐美学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为用” 音乐审美 魏晋文人音乐 嵇康
下载PDF
最早确切记载的贡茶——东晋江州刺史温峤上贡茶茗
19
作者 竺济法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9-202,共4页
本文梳理《九家旧晋书辑本·臧荣绪《晋书》补遗一卷》《晋书》、宋《本草衍义》、清陆廷灿《续茶经》等多种文献,考述最早确切记载的贡茶,是由东晋江州刺史温峤,向晋成帝上贡的“茶千片,茗三百”。上贡时间为温峤出任江州刺史之东... 本文梳理《九家旧晋书辑本·臧荣绪《晋书》补遗一卷》《晋书》、宋《本草衍义》、清陆廷灿《续茶经》等多种文献,考述最早确切记载的贡茶,是由东晋江州刺史温峤,向晋成帝上贡的“茶千片,茗三百”。上贡时间为温峤出任江州刺史之东晋咸和元年(326)至四年期间,以咸和二年、三年可能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成帝 温峤 江州 贡茶
下载PDF
东晋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与中国南方经济区域划分
20
作者 李彦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78,共9页
东晋南朝政权开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以往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东晋南朝经济区域提出不同划分方式。东晋南朝经济区域的开发与形成,兴建农田水利不仅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古代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的重要体现。据此考... 东晋南朝政权开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以往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东晋南朝经济区域提出不同划分方式。东晋南朝经济区域的开发与形成,兴建农田水利不仅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古代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的重要体现。据此考察东晋南朝有效控制范围与农田水利设施,王朝可以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延边诸郡、东南沿海及珠江、赣江、湘江沿线。前五者均属长江流域,是典型的经济区,构成王朝财赋所出;延边诸郡主要为对北方战争服务,农田水利兴废与战争有密切关系;四川盆地对王朝经济的支持作用则相对有限。东南沿海与珠江、赣江、湘江等南方水系区域更接近由据点构成的交通线路,主要承担广州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沟通任务,该区域鲜见农田水利兴修记载,不同线路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利 户籍 东晋南朝 区域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