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ex 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field trapping of the Asian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in Xinjiang,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DENG Jian-yu LAN Chen-yi-hang +8 位作者 ZHOU Jun-xiang YAO Yu-bo YIN Xiao-hui FU Kai-yun DING Xin-hua GUO Wen-chao LIU Wen WANG Na Fumin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93-1103,共11页
Identifying the sex pheromone systems of local pest populations facilitates their management,especially for moth species that show significan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x pheromone communic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ph... Identifying the sex pheromone systems of local pest populations facilitates their management,especially for moth species that show significant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x pheromone communic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pheromone production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the Asian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ACB)in Xinjiang,China.The ACB produces three compounds:(Z)-12-tetradecenyl acetate(Z12-14:Ac)and(E)-12-tetradecenyl acetate(E12-14:Ac)which are two sex pheromone compounds,and n-tetradecyl acetate(14:Ac)which has variable roles in mediating behavioral responses.The ratios of these three compounds produced in female gland are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eromone production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s of Z12-14:Ac in the E/Z isomers(i.e.,Z and E12-14:Ac)and the proportions of 14:Ac in the ternary blend respectively averaged 60.46%(SD=5.26)and 25.00%(SD=7.37),with their probabilities normally or near-normally distributed.Trapping experiments in a cornfield indicated that deploying the E/Z isomers and the three compounds in rubber septa close to their gland ratios yielded the most captured males,while other ratios that deviated from the gland ratios showed reduced field captures.The ternary blend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ttractive to males than the E/Z isomers in the field,indicating a functional role of 14:Ac as the third pheromone component used by the local population.Additionally,the dose-response test demonstr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ompounds at dosages between 200 and 350μg attracted significantly more males compared to other dosages.Therefore,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local ACB pheromone system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its geographic variation and serves as a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pheromone-mediated control of this pest i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 variation ostrinia furnacalis Asian corn borer sex pheromone pheromone titer field trapping
下载PDF
Control Effect of Sex Pherom one Lure against the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in Field
2
作者 Sha Honglin Chi Chang Ma Wei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6期24-25,40,共3页
We studied the trapping effects on Ostrinia furnacalis from the aspects of different hanging heights and different color trap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anging height of 1.5 - 2.0 m received a better trapping e... We studied the trapping effects on Ostrinia furnacalis from the aspects of different hanging heights and different color trap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anging height of 1.5 - 2.0 m received a better trapping effect, but trap color had little impact on trapping effect. The sex pheromone traps at different densities were placed in corn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x pheromone lure could trap adult O. furnacalis, and it was feasible to apply sex pheromone in short term fore- cast. Meanwhile, it reduced the number of larvae and eggs, thereby reducing the damage of O. furnacalis. The lure number of 10 per hm2 was more appropriate, which could result in increasing yield of 8.61% compared with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rinia furnacalis sex pheromone Field control Trap density
下载PDF
秆野螟属(Ostrinia)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瑞生 王振营 何康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6,共7页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 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全球分布20种,寄主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该属地理分布广泛,形态特征复杂,寄主和生态区重叠严重,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文综合中国秆野螟属分类概况,对目前应用于秆野螟属系统发育研究的各种性状,包括形态特征、性信息素(生殖隔离)以及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针对秆野螟属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秆野螟属 系统发育 形态特征 性信息素 分子水平
下载PDF
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率及在种群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海亮 章金明 +5 位作者 包斐 刘敏 赵福成 谭禾平 王桂跃 吕要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0-313,319,共5页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悬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 诱捕效率 种群监测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新方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久明 黄国正 +1 位作者 雍建平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8-389,400,共3页
以10-羟基癸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四氢铝锂还原、单边溴代、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DHP)保护、格氏试剂偶联、脱DHP及乙酰化、臭氧化反应和Wittig反应,以17.9%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1,2)和正十四碳醇乙... 以10-羟基癸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四氢铝锂还原、单边溴代、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DHP)保护、格氏试剂偶联、脱DHP及乙酰化、臭氧化反应和Wittig反应,以17.9%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1,2)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3)。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此方法更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 臭氧化反应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冯波 张万民 +5 位作者 张丹 屈丽莉 孟威 王巍 王浩杰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昆虫交配行为与其日龄和生殖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交配行为与其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大小的关系,为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防控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交配实... 【目的】昆虫交配行为与其日龄和生殖系统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交配行为与其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大小的关系,为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和交配干扰防控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交配实验测定了不同配对晚数、日龄、性比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和交配次数,通过雄蛾精巢解剖分析了交配次数与精巢体积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的交配率随配对晚数增加而增加,但第1-5晚的增加速度大于第6-7晚的;1-4日龄蛾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5日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1-3日龄蛾配对1晚的交配率与新羽化蛾配对2~4晚的均无显著差异。亚洲玉米螟可以交配1~3次,但是交配3次的比例极低。雌性数量从1增为2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增加;从2增为3时,雄蛾的交配率显著降低、死亡率显著增加,交配1次的雄蛾进行二次交配的比例也增加,并且雄蛾更愿意与处女雌蛾进行第2次交配;交配1次雄蛾的精巢体积总是显著大于同期未交配雄蛾的,交配1次稍降低了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交配2次则明显增加雄蛾精巢的衰退速度。【结论】本研究明确了亚洲玉米螟交配与日龄、性比和雄蛾精巢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实了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和交配干扰技术防治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交配 精巢 性信息素 延迟交配 群集诱杀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简便合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久明 雍建平 +3 位作者 黄凤兰 白淑珍 肖天梅 陈玉花 《现代农药》 CAS 2011年第4期35-37,40,共4页
以廉价的1,12-十二碳二醇为起始原料,经单边溴代、乙酰化、氧化吡啶氧化和Wittig反应,以36.6%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89/11),接着将顺反异构体混合物在亚硝酸钠和硝酸体系中经构型转化得到顺... 以廉价的1,12-十二碳二醇为起始原料,经单边溴代、乙酰化、氧化吡啶氧化和Wittig反应,以36.6%的总收率合成了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Z/E)-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89/11),接着将顺反异构体混合物在亚硝酸钠和硝酸体系中经构型转化得到顺反比例为17/83的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产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数据确证,并采用气相色谱确定了顺反异构体的比例。该方法简单、易操作,而且总产率相对高于文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2-十二碳二醇 WITTIG反应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 合成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宇 王克勤 +2 位作者 王晓曦 刘兴龙 王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8-342,349,共6页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虫活性,诱芯A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诱芯B和诱芯C,是诱芯B诱蛾量的1.38倍,诱芯C诱蛾量的1.62倍;水盆式诱捕器对玉米螟雄蛾诱捕效率明显高于倒漏斗式诱捕器,诱捕到玉米螟雄蛾数量是倒漏斗式诱捕器的1.94倍。2019年和2020年诱芯不同悬挂高度处理诱捕到玉米螟雄蛾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0.8、0.4、1.3、1.8 m和0 m,悬挂高度0.8 m处理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使用水盆式诱捕器,将诱芯A悬挂至0.8 m高度更适合哈尔滨地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和种群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 诱芯高度 诱捕效果
下载PDF
性诱剂与黑光灯在大田诱杀杂谷螟虫试验与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瑞 曹天文 +2 位作者 郝丽萍 王莉 王菊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35-37,共3页
试验中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器对杂谷螟虫的诱捕效果不同。在离石区测报点、忻府区测报点和五寨县测报点,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捕器,三个地点单个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为黑光灯的4.4、3.1、3.3倍。根据诱... 试验中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器对杂谷螟虫的诱捕效果不同。在离石区测报点、忻府区测报点和五寨县测报点,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捕器,三个地点单个性诱剂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为黑光灯的4.4、3.1、3.3倍。根据诱捕试验结果,同时对玉米螟在大田的发生情况和防治适期做出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有效控制了当地玉米螟的灾害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黑光灯 玉米螟 粟灰螟 害虫防治
下载PDF
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波 张万民 +5 位作者 张丹 屈丽莉 孟威 王巍 王浩杰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目的】揭示日龄和交配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雄蛾内生殖器官的影响,以及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和性信息素诱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 【目的】揭示日龄和交配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雄蛾内生殖器官的影响,以及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和性信息素诱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雄蛾进行比较。【结果】除了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附腺、复射精管和单射精管外,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系统还包含1对附腺囊,同时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分为5段(PS1-5),PS1又细分为5区(PS1Ⅰ-Ⅴ)。生殖器内含物可分为5级(0-4级),存在充满和未充满生殖器两种状态。1日龄雄蛾内生殖系统不同器官的内含物等级存在差异,但是日龄对雄蛾生殖系统内含物等级无明显影响。交配后0 h亚洲玉米螟雄蛾,除输精管、储精囊和附腺囊外,其余生殖器官内含物等级较未交配雄蛾的均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交配后时间的增加,雄蛾生殖器内含物等级逐渐恢复,各器官内含物等级恢复的速度存在差异,交配后60 h所有内含物等级均恢复到未交配状态。但是直到交配后228 h,交配雄蛾PS5内含物仍然表现出断裂等形态特征,和未交配雄蛾存在差异。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中有60.9%的生殖系统表现出未交配雄蛾特征。【结论】利用PS5内含物的形态可以鉴别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性信息素群集诱杀的亚洲玉米螟雄蛾大部分是未交配。本研究结果为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的判定和蛾类害虫性信息素测报和防治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雄性生殖系统 交配状态 性信息素 群集诱杀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的时辰节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冬梅 李连昌 任自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4期315-317,共3页
本研究利用空气提取、腺体提取和触角电位仪测定等方法对亚洲玉米螟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羽化后1~6天的提取物产生的触角电位无明显差异,说明性信息素在此期间的产生与日龄无关。腺体中性... 本研究利用空气提取、腺体提取和触角电位仪测定等方法对亚洲玉米螟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羽化后1~6天的提取物产生的触角电位无明显差异,说明性信息素在此期间的产生与日龄无关。腺体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高峰在暗周期后6小时,而从体内向外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为暗周期后8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时辰节律
下载PDF
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玉米螟的应用技术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素馨 霍玲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文为采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杀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提供了一套经济有效的田间应用技术。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下载PDF
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淑兰 梁志业 +6 位作者 王君 张兴武 赵有德 佟立英 张贵有 陈志忠 白纯信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54,共7页
1992~1994年,开展了用亚州玉米螟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玉米螟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对其中的诱捕场所、水盆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设置时间、诱芯剂量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靠数据。同时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主要生生活习性... 1992~1994年,开展了用亚州玉米螟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玉米螟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对其中的诱捕场所、水盆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设置时间、诱芯剂量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靠数据。同时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主要生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推广此项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性诱剂 水盆诱捕器 防治
下载PDF
合成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玉米螟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文德 李万贵 +3 位作者 陈素馨 朱平仇 虞国新 张锁建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89年第1期37-40,共4页
在张家口地区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交配场所(小麦和大蒜田)用合成性信息素干扰螟蛾交配。试验结果证明:减少了玉米田内第一代种群的发生量。每公顷使用150~750mg,对螟蛾交尾的定向抑制率分别达到93.2~100%,交配抑制率分别为47.8~85.8%... 在张家口地区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交配场所(小麦和大蒜田)用合成性信息素干扰螟蛾交配。试验结果证明:减少了玉米田内第一代种群的发生量。每公顷使用150~750mg,对螟蛾交尾的定向抑制率分别达到93.2~100%,交配抑制率分别为47.8~85.8%。每公顷600~750mg、每个散发器0.1~0.4mg的4个处理和每公顷450mg、4500个散发器的处理,交配抑制率高达79.3~85.8%,并取得百株卵量减少77.6~89.3%,以及百株蛀孔减少74.5~85.6%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信息素 玉米螟 迷向法
下载PDF
不同干式性诱捕器及性诱芯诱捕亚洲玉米螟雄蛾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曲洺伯 周旭 陈日曌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99,共6页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一直是我国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测试不同干式性诱捕器与不同浓度性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开展了捕虫室固定或摇摆、进蛾口口径、不同诱捕器类型对田间玉米螟雄蛾的诱捕试验,并对搭配4种性诱芯...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一直是我国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测试不同干式性诱捕器与不同浓度性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开展了捕虫室固定或摇摆、进蛾口口径、不同诱捕器类型对田间玉米螟雄蛾的诱捕试验,并对搭配4种性诱芯的桶状诱捕器在不同试验田诱捕玉米螟雄蛾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捕虫室固定的诱捕器比摇摆的诱捕器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更好;②不同口径的塑料诱捕器中,外口直径14 cm诱捕器诱捕雄蛾效果较好,且对于相同口径诱捕器,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优于牙签性诱芯;③比较桶状诱捕器、塑料诱捕器和三角板诱捕器,桶状诱捕器的诱捕雄蛾效果最好;④在玉米田、水稻田中,搭配2.6∶1-XP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在大豆田,搭配1∶1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综上所述,捕虫室固定、诱捕器进蛾口越大,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越好;相同诱捕器,配置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更好,不同作物田地的最佳性诱芯不同。结果为合理使用性诱捕器及性诱芯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信息素技术 亚洲玉米螟 性诱捕器 性诱芯
下载PDF
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莉 卫雅斌 +4 位作者 张小龙 李彦青 张巧丽 刘杰 张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54-58,61,共6页
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 为发展多种农作物害虫测报监测工具,应用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和水盆诱捕器,研究了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粘虫)进行预测预报的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5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对小地老虎、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诱集效果好,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可用于这3种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性诱剂对玉米螟和粘虫的诱集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需进一步优化诱芯的诱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玉米 小地老虎 玉米螟 二点委夜蛾 棉铃虫 粘虫 消长规律 预测预报
下载PDF
雌亚洲玉米螟产生性信息素的调控作用
17
作者 邱艺 曹梅讯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8-91,共4页
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仅在黑暗期产生性信息素,性信息素的产生?脑中一种活性因子的控制,光照期、黑暗期的雌蛾脑匀浆液都有这种活性因子存在,但黑暗期脑匀浆活性较高,雄蛾脑匀浆液也有这种活性,雌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仅在黑暗期产生性信息素,性信息素的产生?脑中一种活性因子的控制,光照期、黑暗期的雌蛾脑匀浆液都有这种活性因子存在,但黑暗期脑匀浆活性较高,雄蛾脑匀浆液也有这种活性,雌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脑匀浆液也对亚洲玉米螟雌蛾有刺激活性,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2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产生即无刺激作用也无抑制作用。切断腹部末端神经亦不影响脑因子促使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脑因子调控
下载PDF
涿鹿县研究应用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玉米螟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2
18
作者 勾建军 闫春萍 +1 位作者 董建新 沈成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129-131,共3页
回顾了亚洲玉米螟在涿鹿县的发生与防治历史,总结了玉米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控经验。阐述了涿鹿县20 a来研究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性诱剂应用推广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 涿鹿县 亚洲玉米螟 生物防治 性信息素 现状
下载PDF
亚致死剂量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性信息素通讯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弘春 杜家纬 杨智化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6-360,共5页
用亚致死剂量溴氰菊酯处理亚洲玉米螟雄蛾后,存活雄蛾对信息素定向行为反应受到较大的影响。雄蛾的起飞潜伏期延长,不应率增加,到达诱芯率大幅度下降。反应下降程度与剂量的相关性显著。以雄蛾的行为反应率机率值(Z)对药剂处理剂量对数... 用亚致死剂量溴氰菊酯处理亚洲玉米螟雄蛾后,存活雄蛾对信息素定向行为反应受到较大的影响。雄蛾的起飞潜伏期延长,不应率增加,到达诱芯率大幅度下降。反应下降程度与剂量的相关性显著。以雄蛾的行为反应率机率值(Z)对药剂处理剂量对数(X)和处理天数(Y)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别为:起飞:Z=6.979-6.559X+0.162Y;定向:Z=5.258-2.611X-0.039Y;逆飞:Z=4.982-2.457X-0.061Y;到达:Z=3.399-1.011X+0.168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致死剂量 雄蛾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通讯行为 溴氰菊酯 杀虫剂
原文传递
辽宁沈阳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发生动态及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培斌 王凯 +2 位作者 张海东 陈彦 董怀玉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3,共5页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 为明确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发生动态,连续3年在辽宁沈阳开展了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和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为5月上旬至7月中旬,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成虫性诱监测结果与化蛹及羽化进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操作简便,可反映越冬代玉米螟发生动态,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不同田块性诱监测结果表明,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的主要栖息场所是杂草地、小麦田和大豆田等植株生长茂密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越冬代成虫 性诱剂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