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of mountain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for Urumqi and Kaidu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he Tianshan Mountains
1
作者 YongChao Lan ZhengYao Ma +4 位作者 YongPing Shen ChengFang La Jie Song XingLin Hu HongWei Di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3期274-280,共7页
The mountain watersheds of Kaidu River and Urumqi River, which separately originate from the south and north-sid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a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 The mountain watersheds of Kaidu River and Urumqi River, which separately originate from the south and north-sid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jiang, a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n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and the correlativity betwee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st 40 years of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he correlative hydrological and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s. Various weather scene combinations are assumed and the response models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ar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of runoff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s based on the forego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al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overall present an oscillating and in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1960s and this increase are quite evident after 1990. There is a marked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untain runof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hile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esponding degree to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between mountain runoff of Ummqi River and Kaidu River Basins Also, mountain runoff of Urumqi River Basin is more sensitive to precipitation change than that of Kaidu River Basin, and mountain runoff of Kaidu River Basin i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 than that of Ummqi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slope north slope Tianshan mountains Kaidu River Urumqi River climate change sensitivity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2
作者 邱巡巡 曹广超 +5 位作者 赵青林 曹生奎 赵美亮 何启欣 白嘉奇 咸庆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52-2961,共10页
为了评估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在祁连山南坡采集了林地、灌丛、草地及耕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174份,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 为了评估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状况,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在祁连山南坡采集了林地、灌丛、草地及耕地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174份,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建立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综合评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林地、灌丛、草地和耕地土壤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535,0.519,0.466和0.544,表现为耕地>林地>灌丛>草地,对土壤质量分级为Ⅰ~Ⅵ级,对应指数分别为≤0.3,(0.3~0.4],(0.4~0.5],(0.5~0.6],(0.6,0.7]和>0.7,草地等级为Ⅲ级,处于“中等”水平;耕地、林地和灌丛土壤质量等级为Ⅳ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壤质量关键指标间存在互相影响,因此,建议研究区域土地要实施分类科学管理。此外,合理开发和应用绿色高效的新型生物技术是应对影响研究区土壤质量的微生物指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 祁连山南坡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角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3
作者 马玉见 刘亚剑 +3 位作者 梁涛 卢仁 包刚 雷万杉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重稀土亏损(近水平)的特征。角子山花岗岩样品的LaN-(La/Yb)N投点显示了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成分变异受控于部分熔融作用。角子山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源残余相包括角闪石、斜长石和金红石,无石榴子石残余,表明它形成于正常厚度地壳,存在深度大致为40~50 km和小于30 km的两个部分熔融岩石源区。角子山花岗岩形成于秦岭早白垩世陆(板)内造山阶段,经历了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作用,是~120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子山 正长花岗岩 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 岩石圈拆沉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
4
作者 唐建亭 袁杰 +2 位作者 陈宗颜 李晓燕 孙子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3-1361,共9页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 祁连山区域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过渡带,其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了解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并预测其时空演变格局,可为生态固碳提供参考,对优化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措施和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祁连山南坡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技术分析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CA-Markov模型和InVEST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政策相结合,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道路距离、适宜开发性等作为影响性因子,预测203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碳储量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并逐年减少,其次为裸地和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同时各用地类型均在发生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具有可逆性。在土地利用变化上,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快,表明该地区研究时段内城建面积扩张迅速。2)利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模拟,预测精度Kappa值88.9%,表明该预测模拟在复杂的祁连山区可行。预测显示,203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以草地、裸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湿地和裸地均呈增加趋势,草地呈现减少趋势。3)估算研究区2000、2010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4.03×10^(8)、4.13×10^(8)、4.22×10^(8)t。2030年碳储量将达到4.49×10^(8)t,较2020年增长6.40%,碳储量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林地及湿地的扩张,使碳储量的净固持量大于了净释放量,有利于碳的固存。该研究可为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地利用 碳储量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西天山南麓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5
作者 张俊 于碧馨 +1 位作者 李如琦 李桉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FY-4A卫星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2月25—27日(过程I)和4月1—4日(过程II)西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拜城县2次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在中亚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300 hPa偏西急流、500 hPa低涡(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FY-4A卫星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2月25—27日(过程I)和4月1—4日(过程II)西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拜城县2次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在中亚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300 hPa偏西急流、500 hPa低涡(低槽)、850 hPa偏东急流、地面冷高压冷锋及暴雪区上空垂直环流的发展是形成暴雪的主要动力机制;均有偏西和西南路径的水汽输送,水汽强辐合出现在700 hPa;降雪期间TBB极值、<-30℃的维持时间及>-5℃对降雪量级、持续时间及降水相态预报有指示意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过程I为中亚低槽快速东移型,偏东急流仅在850 hPa,急流强度较弱且位置偏南;过程II为中亚低涡缓慢东移型,700、850 hPa有明显偏东急流且持续时间长,位置西伸至阿克苏地区北部;过程II上升运动中心更接近暴雪中心,且强度强、伸展高、持续时间长,冷暖交汇更剧烈,偏东水汽输送明显且辐合强度更强、辐合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西天山南麓 对比分析 垂直环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康布麻曲“5.28”山地灾害致灾雨情的天-地协同调查
6
作者 平措朗加 刘双 +1 位作者 其米多吉 李伟 《西藏科技》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 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资正常供给。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灾情险情,并联合卫星遥感和地面雨量监测数据研判了致灾降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的叠加作用是山洪、边坡崩塌(含落石)、河岸坍塌等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与站点监测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卫星监测显示,下司马镇西侧为主要的暴雨中心,局部区域5月25~28日的持续降雨以及26和28日的两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激发了山洪及山地灾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次灾害的发生时间并非主汛期,现场调查表明部分河岸和边坡仍存在垮塌的可能,应尽快加固边坡和河堤。总体来看,站点监测雨量更倾向于解释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而卫星监测则易于判识区域性山洪形成的主要源区,协同两种监测手段则可能有利于流域山地灾害全方位多尺度的监控与应急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南坡 暴雨山洪 山地灾害 天地协同监测 公路灾害
下载PDF
提质培优技术对秦岭南坡栓皮栎林结构和健康的影响
7
作者 李江月 陈良 +2 位作者 赵志宏 赵新峰 刘永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76-81,共6页
通过在秦岭南坡(略阳县国有金池院林场)对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栓皮栎林进行提质培优抚育技术研究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前、2017年9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后、2022年7月提质培优技术实施5年后,对栓皮栎林林木胸径... 通过在秦岭南坡(略阳县国有金池院林场)对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栓皮栎林进行提质培优抚育技术研究试验,分别在2017年6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前、2017年9月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实施后、2022年7月提质培优技术实施5年后,对栓皮栎林林木胸径径级分布、林分高度、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南坡栓皮栎硬阔软阔混交林提质培优抚育作业5年后,20 cm径级以上的大径材树木占比提高了8.7%;栓皮栎林优质木树体占比提高了9.52%;病虫危害木、枯损木、濒死木等非健康木占总株数的比例下降了8.8%。充分说明,栓皮栎林实施提质培优抚育技术在调整林木径级分布,提高优质木比例,降低枯死木、病虫害危害木比例,减弱林木分化,为目标树生长提供较多较好生存空间和通风光照条件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栓皮栎林 提质培优 林分结构
下载PDF
树轮记录的天山南坡阿克苏河过去300a径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瑞波 魏文寿 +5 位作者 袁玉江 杨青 喻树龙 张同文 尚华明 陈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4-751,共8页
利用采自天山南坡阿克苏河上游5个采样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5个树木年轮宽度年表.树轮宽度年表与近48 a阿克苏河径流资料相关普查表明,阿克苏河年径流量与树轮标准化宽度年表显著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达0.611(α<0.00001).利用该... 利用采自天山南坡阿克苏河上游5个采样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5个树木年轮宽度年表.树轮宽度年表与近48 a阿克苏河径流资料相关普查表明,阿克苏河年径流量与树轮标准化宽度年表显著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达0.611(α<0.00001).利用该年表重建了阿克苏河过去300 a的年径流量系列,经多方面验证表明,重建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性.过去300 a中,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具有2.65 a、4.98 a、51 a的变化准周期,其中在1722、1753、1799、1829年阿克苏河年径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突变.研究表明,尽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阿克苏河近45 a来的径流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其增加幅度并不是近300 a来最明显的,年径流量并未超过300 a里的极值.近百年来阿克苏河径流量在1900年代偏多,1910年代偏少,1920-1960年代基本在平水状态,1970-1980年代偏少,1990年代以后阿克苏河处于丰水期;近300 a来阿克苏河年径流变差系数代际变化有略微下降趋势,尤其是1960年代至今变差系数相对较小.20世纪50年代可能是近300年来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年代.另外,阿克苏河年径流量与北极涛动(AO)在低频变化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对AO有着较为强烈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坡 阿克苏河 树轮 径流量
下载PDF
天山南、北坡河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以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出山径流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蓝永超 钟英君 +2 位作者 吴素芬 沈永平 王国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2-718,共7页
选取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有关水文气象台站1960~2005年的观测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气温、降水与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趋势及出山径流与山区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假... 选取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有关水文气象台站1960~2005年的观测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气温、降水与出山径流的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趋势及出山径流与山区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假定不同的气候情景组合,建立山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以揭示天山南、北坡河流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开都河与乌鲁木齐河山区径流与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受山区降水、气温持续增加和上升的影响,出山径流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代以后的升幅尤为显著;相对而言,乌鲁木齐河山区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开都河出山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略甚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坡 乌鲁木齐河 开都河 气候变化 敏感性
下载PDF
秦岭南坡蝶类区系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周欣 孙路 +2 位作者 潘文石 吕植 倪一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4-459,共6页
记录了陕西省洋县地区所辖秦岭南坡大熊猫保护区内的蝶类 191种 ,并对其中 179种的垂直分布与区系进行了分析。其区系成分中东洋、古北种混杂 ,东洋种占一定优势 ,这与秦岭的地理位置相一致。秦岭对东洋种的阻隔作用大于对古北种的作用... 记录了陕西省洋县地区所辖秦岭南坡大熊猫保护区内的蝶类 191种 ,并对其中 179种的垂直分布与区系进行了分析。其区系成分中东洋、古北种混杂 ,东洋种占一定优势 ,这与秦岭的地理位置相一致。秦岭对东洋种的阻隔作用大于对古北种的作用。中山地带 (80 0~ 2 60 0m)即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环境状况良好 ,气候条件优越 ,受人为干扰少 ,因而物种丰富、多样性较大。研究地区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大熊猫栖息地 蝶类 区系 物种多样性 物种保护
下载PDF
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振勇 王让会 +2 位作者 尹传华 张慧芝 王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4-790,共7页
荒漠灌丛是天山南麓山前平原主要植被类型.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山前平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境尺度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天山南麓山前平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McIntosh及丰富度指数Margalef都较低,在地貌带的... 荒漠灌丛是天山南麓山前平原主要植被类型.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山前平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境尺度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天山南麓山前平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McIntosh及丰富度指数Margalef都较低,在地貌带的过渡上,植物分布呈现均匀化.(2)海拔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环境指标.海拔梯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Margalef及McIntosh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埋深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小.(3)土壤含盐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标无显著关系,但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性显著,这是天山南麓山前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一个重要特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影响着植物群落物种组成,随土壤盐分含量增加,群落中盐生植物种类逐渐占据优势.(4)海拔的变化是决定天山南麓山前平原灌丛群落生境差异的主导因子.海拔差异表征了山前平原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土壤的变化,而随海拔变化的水热、水盐等干扰体系的差异则进一步导致了异质性的生境,进而影响不同植被类型中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麓 山前平原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振勇 王让会 +1 位作者 张慧芝 王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57-1562,共6页
基于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在溢出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428·53kg·hm-2,其次是三角洲带和洪水剥蚀带,柽柳的平均... 基于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在溢出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428·53kg·hm-2,其次是三角洲带和洪水剥蚀带,柽柳的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45·97和544·37kg·hm-2,而两河交汇区柽柳的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11·18kg·hm-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貌带柽柳的密度不同.在轮台天山南麓山前平原4个地貌样带中,柽柳的地上生物量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均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下降,呈良好的相关性,但土壤盐分并不是影响柽柳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影响柽柳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生物量 柽柳 天山南麓 山前平原 地下水埋深
下载PDF
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 被引量:16
13
作者 沈彪 党坤良 +1 位作者 武朋辉 朱成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98-1806,共9页
在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分布较为广泛的不同区域,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设置油松林标准地50块。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本区油松林生态系统植被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与估算,分析了油松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密度... 在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分布较为广泛的不同区域,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设置油松林标准地50块。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本区油松林生态系统植被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与估算,分析了油松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立地因子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密度为150.12 t/hm2,其中土壤碳分库的碳密度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56.74%,是构成油松林生态系统碳的主体组成部分。植被层碳密度为62.29 t/hm2,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41.49%,高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平均值,且仍有较大的固碳潜力。枯落物层碳密度为2.66 t/hm2,占油松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1.77%。在植被碳分库中,乔木层碳密度是其主体构成部分,为61.22 t/hm2,占植被层碳密度的98.30%;灌木层、草本层碳密度及其所占植被层碳密度的比例分别为:0.65 t/hm2(1.04%)、0.41 t/hm2(0.66%)。碳在乔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大小顺序为:树干(55.82%)、树枝(21.25%)、树根(10.28%)、树叶(7.35%)、树皮(5.30%)。灌木层碳密度和草本层碳密度受地形因子影响不显著。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海拔1500—1700 m处达到最大值,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变化不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大,油松林生态系统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显著减小,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坡度为26—35°范围达到最大值;下坡位土壤层碳密度高于中坡位和上坡位,而中坡位乔木层碳密度和生态系统总碳密度高于下坡位和上坡位,枯落物层碳密度受坡位影响不明显;阳坡乔木层碳密度大于阴坡,枯落物层碳密度、土壤层碳密度及总碳密度受坡向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油松 生态系统 秦岭中段南坡
下载PDF
长白山南坡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以及树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萍 叶吉 +4 位作者 王绍先 冯秀春 黄祥童 牛立君 吴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58-262,共5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坡,南坡研究很少见报导。该文通过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样方和植被调查,研究长白山南坡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研究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坡,南坡研究很少见报导。该文通过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样方和植被调查,研究长白山南坡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研究表明:长白山南坡12个样地6种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树种53种、灌木57种、草本植物310种。南坡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没有北坡那么明显,随海拔的升高,乔木树种的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显著下降。灌木和草本层物种的丰富度受海拔梯度变化下热量分布差异的影响不大,灌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变化无一定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南坡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树种多样性 垂直分布
下载PDF
秦岭南坡中段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环境梯度解释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宇超 周亚福 王得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5-972,共8页
该研究旨在揭示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区设置2条样带,每条样带各设置40-50个样地,共计93个。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Method)、DCA、DCCA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 该研究旨在揭示秦岭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在研究区设置2条样带,每条样带各设置40-50个样地,共计93个。通过样地调查,利用双向聚类法(Two-way Clustering Method)、DCA、DCCA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1)TWINSPAN将研究区93个样地分成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等34个群落类型,并通过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93个样地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地呈现聚集分布,充分验证了TWINSPAN对群落类型划分的科学性。(2)通过对93个样地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和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分析12个环境因子中,制约秦岭南坡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坡度、速效磷与全磷。海拔、坡度、速效磷和全磷能够很好地解释群落样地及优势种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布,同时表现出样方间在种类和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南坡 双向聚类法 去趋势对应分析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利用树轮图像灰度重建南天山北坡西部初夏温度序列 被引量:20
16
作者 陈峰 袁玉江 +2 位作者 魏文寿 喻树龙 张瑞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2-847,共6页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最大灰度标准化年表与6—7月平均温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588,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阿合牙孜(AHY)次年、乔拉克铁热克(QLK)当年、腊拉散(LLS)当年、琼库什太(QKS)次年的最...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最大灰度标准化年表与6—7月平均温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588,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阿合牙孜(AHY)次年、乔拉克铁热克(QLK)当年、腊拉散(LLS)当年、琼库什太(QKS)次年的最大灰度标准化年表能够较好地重建南天山北坡西部6~7月平均温度序列,方差解释量达55.2%,并通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南天山北坡西部地区6—7月平均温度重建序列具有如下特征:①经历了6个偏暖阶段和5个偏冷阶段,且多个阶段与全球变暖有较好的响应;②利用功率谱分析发现11a、52a的准周期变化,利用小波分析对周期的时频变化研究发现气温中短周期振荡随时间不断减弱,进入20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50~60a的长周期变化一直存在;③发生了2次明显的突变,其中包括1916年与193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北坡西部 树轮灰度年表 初夏平均温度
下载PDF
秦岭南坡华山松小蠹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戴建昌 周嘉熹 +1 位作者 叶宏谋 李晓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61-64,共4页
对华山松小蠹的近期调查表明 ,危害华山松的小蠹种类共有 36种 ,其中 5种为新记录种。本文对这 5种的危害及形态作了简要记述。对秦岭南坡华山松小蠹近期危害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造成华山松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华山松大小蠹 ,各地小... 对华山松小蠹的近期调查表明 ,危害华山松的小蠹种类共有 36种 ,其中 5种为新记录种。本文对这 5种的危害及形态作了简要记述。对秦岭南坡华山松小蠹近期危害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造成华山松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华山松大小蠹 ,各地小蠹虫种有差异 ,垂直分布明显 ,危害华山松的小蠹种类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华山松 小蠹 调查 防治 危害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连成 胡列群 +1 位作者 李帅 侯小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9-263,352,共5页
利用2002—2013年7—9月份的MOD10A1、21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以及HJ-1/CCD数据,以天山南北坡为研究区,对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坡雪线稀疏,空间梯度变化小... 利用2002—2013年7—9月份的MOD10A1、21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以及HJ-1/CCD数据,以天山南北坡为研究区,对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坡雪线稀疏,空间梯度变化小,北坡的中部雪线密集,空间梯度变化大。从整个研究区分析,雪线高度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159,偏相关系数为-0.212;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668,偏相关系数为-0.676。降水量是影响整个天山南北坡雪线分布的主控因素。从小尺度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得出天山北坡中段、天山北坡西段和天山南坡东段的雪线分布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天山南坡西段的雪线分布温度占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坡 雪线 相关系数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山西恒山温带草原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交错区植被生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晓勇 上官铁梁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372-3379,共8页
在中国植被分区上,山西恒山是温带草原地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交错区。采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恒山南北坡植被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TWINSPAN分类结果将南北坡的植被分别划分为16个群丛和20个群丛,分别隶属于16... 在中国植被分区上,山西恒山是温带草原地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交错区。采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恒山南北坡植被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TWINSPAN分类结果将南北坡的植被分别划分为16个群丛和20个群丛,分别隶属于16个和20个群系。DCA排序较好的印证了其分类结果:DCA排序第一轴反映海拔、温度的变化,南坡植被随海拔的升高,从耐旱的山蒿灌丛向寒温性的针叶林过渡,北坡由旱生的长芒草草原也向寒温性的针叶林过渡;第二轴反映湿度的变化,排序轴从上到下,南坡由低海拔的山蒿群丛向高海拔的华北落叶松群丛,北坡是由长芒草、碱茅群丛向青杨群丛过渡。DCA排序结果显示,南北坡基带植被的群丛组成迥然不同,南坡基带为山蒿群丛、三裂叶绣线菊-山蒿+赖草群丛、虎榛子-披针叶苔草群丛,是落叶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北坡基带为长芒草群丛、碱茅+千里光群丛、三裂叶绣线菊-硬质早熟禾群丛、山菊+硬质早熟禾群丛,具有典型的草原植被特征,这与它们所处的植被带有较高的吻合度。南北坡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对南北坡群系的比较结果表明:有4个群系为南北坡共有,但群丛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三裂叶绣线菊群系、山蒿群系在南坡的群丛数要比北坡多,披针叶苔草群系在北坡的群丛数要比南坡多,华北落叶松群系分布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山南北坡植被 群丛 群系 TWINSPAN DCA
下载PDF
用树木年轮重建伊犁南天山北坡西部的降水量序列 被引量:20
20
作者 范敏杰 袁玉江 +1 位作者 魏文寿 喻树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8-273,共6页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11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每个采点的3种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与当年1~5月的降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该时段降水与树木年轮生长呈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昭苏上限(ZUt、ZUt+2)和特克斯下限(TLt)4个标准化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在该时段的降水量.经交叉检验,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降水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300年以来1~5月的降水大致经历了6个偏湿阶段和6个偏干阶段;有2.0~2.8年、24.8年、28.3年、33年、99年的变化准周期;在1909年发生由多向少的突变;1740年、1870年发生由少向多的突变,其中又以1870年前后的突变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地区南天山北坡 树木年轮 降水重建序列 干湿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