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carbon stock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o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Heilongjiang Province 被引量:19
1
作者 Xueqi Xia Zhongfang Yang +2 位作者 Yan Liao Yujun Cui Yansheng L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125-132,共8页
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may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s role in the mitigation or enhancement of greenh... 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may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s role in the mitigation or enhancement of greenhouse gas. This paper stud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using soil data collected over two distinct periods by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in 2005-2007, and another soil survey conducted in 1982-1990. The study area is a carbon source of 1479 t/km2 and in the past 20 years, from the 1980s until 2005, the practical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soil was 0.12 Gt. Temperature, which has been found to be linear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carbon, is the domi- nant climatologic factor controll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ur study shows that in the relevant area and time period the potential lo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aus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was 0.10 Gt, the potential soil carbon emission resulting from land-use change was 0.09 Gt, and the combined potential loss of soil carbon (0.19 Gt)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fossil fuel combustion (0.21 Gt). Due to the time delay in soil carbon pool variation, there is still 0.07 Gt in the potential emission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that will be gradually releas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oil carbon poo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arbon cycle
下载PDF
Growth and Yield of Guar (Cyamopsis tetragonoloba L.) Genotype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ates in the Semi-Arid Southern High Plains 被引量:1
2
作者 Sudhir Singla Kulbhushan Grover +3 位作者 Sangamesh V. Angadi Sultan H. Begna Brian Schutte Dawn Van Leeuwe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6年第8期1246-1258,共13页
Guar is a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t summer annual legume, which could b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crop in the semi-arid Southern High Plains. Increased use of guar gum in oil industries has increased the demand of guar... Guar is a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t summer annual legume, which could b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crop in the semi-arid Southern High Plains. Increased use of guar gum in oil industries has increased the demand of guar globally. Planting date effects on stand establishment,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yield formation of guar genotype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s Agricultural Science Center at Clovis, NM for two seasons (2014 and 2015). Four guar genotypes (HES 1123, Kinman, Lewis, and Matador) were tested under three planting dates (June 18, July 7, and July 22 in 2014;and June 18, July 6, and July 20 in 2015). Highe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were recorded under mid-June planting than early-July and late-July plantings. Guar planted under mid-June had better stand establishment as shown by the higher number of plants m<sup>-2</sup>, better physiology as revealed by higher photosynthetic rate (P<sub>n</sub>), transpiration rate (T<sub>r</sub>), leaf area index (LAI), and SPAD values than early-July and late-July plantings. Guar planted under mid-June resulted in taller plants, and therefore, produced higher plant biomass than both of the July plantings. Yield at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lusters plant<sup>-1</sup>, pods plant<sup>-1</sup>, seeds plant<sup>-1</sup>, seed spod<sup>-1</sup>, 1000 seed weight, and harvest index (HI) were highest under mid-June planting followed by the early-July and late-July plantings, respectively. The mid-June planting increased seed yield by 26% and 55% over early-July and late-July (1399 vs. 1111 and 903 kg&middot;ha<sup>-1</sup>) plantings, respectively in 2014;while the same increase in 2015 was 51% and 243% (1308 vs. 868 and 381 kg&middot;ha<sup>-1</sup>),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laying planting beyond mid-June is detrimental to guar productivity. However, genotype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ir performance. Overall, warmer growing conditions and more precipitation under mid-June planting caused better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guar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R Planting Date Genotype Yield southern High plains
下载PDF
The First Discovered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Ev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gion of the Yongding River Basin, Southern Beijing Plain
3
作者 ZHAO Y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76-1677,共2页
Objective LGM is a critical climate perio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is the most recent extreme cold event. Clark et al. (2009) used 4271^14C records and 475 cosmogenic nuclide datings to define LGM be in 26.5-19.... Objective LGM is a critical climate perio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is the most recent extreme cold event. Clark et al. (2009) used 4271^14C records and 475 cosmogenic nuclide datings to define LGM be in 26.5-19.0 kaBP. LGM age often changes with time in different regions (Mix et al., 2001; Zhang Zhigang et al., 2015). However, LGM has not been described to date in the Beijing region. During our field work in 2015-2017, LGM event stratigraphy was discovered from sevral borehol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gion of Yongding river basin, Southern Beijing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M southern Beijing plain The First Discovered Last Glacial Maximum
下载PDF
冀南平原“7·27”局地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耿飞 霍朝阳 +1 位作者 魏鸣 刘笑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利用FY-4A气象卫星及天气雷达遥感产品,并借助地面及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冀南平原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受高空槽以及低层切变线影响生成的局地大暴雨天气。降水系... 利用FY-4A气象卫星及天气雷达遥感产品,并借助地面及探空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冀南平原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外围,受高空槽以及低层切变线影响生成的局地大暴雨天气。降水系统内的对流组织主要经历了“新生发展—合并加强—降水维持—移出消散”的演化过程。本次冀南平原地区大暴雨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初期发展的对流系统的合并加强,前期外围对流活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环境,强对流系统形成了低层旋转辐合、高层辐散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结构,中低层辐合中心空间位置基本一致,有利于水汽供应并维持云中液滴的高效增长。研究结果对冀南平原局地强降水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平原 短时暴雨 中尺度 对流演化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浅水三角洲辫流型-曲流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
5
作者 徐东浩 秦兰芝 +2 位作者 李帅 俞伟哲 王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35,共10页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南部花港组上段是重要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层系,研究区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但纵向和平面上砂体相类型和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花港组古水体、古地貌、古气候等沉积背景的分析,认为花港组SQ3层序发育浅水三...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南部花港组上段是重要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层系,研究区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但纵向和平面上砂体相类型和规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花港组古水体、古地貌、古气候等沉积背景的分析,认为花港组SQ3层序发育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并且受中期基准面、微古地貌、物源供给等因素控制,平原分流河道呈现出辫流型和曲流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期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东北侧物源供给为主,西北侧物源补充,可容纳空间较小,地貌低势区以辫流型分流河道为主,粒度粗、发育多期冲刷面和滞留砾石、心滩砂体,测井相以箱形为主,横剖面呈现厚而宽的槽状;②中期基准面转换期,西北侧物源供给为主,东北侧物源供给减弱,可容纳空间较大,地貌低势区以曲流型分流河道为主,粒度细,冲刷面见撕裂泥砾,测井相以钟形为主,横剖面呈现不对称透镜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中南部 花港组 浅水三角洲平原 辫流型-曲流型分流河道
下载PDF
Genesis and Quality of Groundwater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Southern Vietnam
6
作者 Chau Tran Vinh Tran Hong Thai +5 位作者 Doan Van Canh Dang Due Nhan Nguyen Cao Huan Nguyen Van Nghia Nguyen Hong Hieu Trinh Thi Thu V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7年第6期277-292,共16页
关键词 地下水质量 东南部地区 成因 化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参数 同位素组成 溶解无机碳 实验室测定
下载PDF
冀中南平原区近地面PM_(2.5)遥感反演
7
作者 王诗瑶 李夫星 +2 位作者 王晨 赵旭雅 玛伊热·买买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638-648,共11页
为揭示冀中南平原区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MAIAC AOD数据为主要估算因子,经AOD补值、垂直校正及湿度校正后,对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MAIAC AOD经缺值修复、垂直校正和湿度校... 为揭示冀中南平原区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以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MAIAC AOD数据为主要估算因子,经AOD补值、垂直校正及湿度校正后,对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MAIAC AOD经缺值修复、垂直校正和湿度校正后,能够显著提升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估算精度及时空覆盖度;冀中南平原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以石家庄、定州及保定为中心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研究区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冬季最高,其次为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该研究能得出冀中南平原区时空全覆盖的近地面PM_(2.5)质量浓度估算结果,为该区域与PM_(2.5)污染相关的健康风险及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质量浓度 遥感反演 冀中南平原 时空变化规律
下载PDF
唐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8
作者 杨鹏 姚伟钧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唐代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和南北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颇为频繁。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表现为南方的大米、水产品、果品、饮品和调味品的大量输入。唐代前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安史之乱后... 唐代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和南北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颇为频繁。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表现为南方的大米、水产品、果品、饮品和调味品的大量输入。唐代前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影响较小,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不仅对南北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加快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中原地区 南方地区 饮食文化交流
下载PDF
南阳夏饷铺鄂侯家族墓地与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的形势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锦前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94-100,共7页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 夏饷铺春秋早期鄂侯家族墓地的发掘,不但丰富和更新了很多旧有的认知,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两周之际南土和中原地区的形势和战略格局的重新认识,有重要促进作用。据夏饷铺墓地最新考古发现,可知宣王时期,周人在南阳盆地重建姬姓鄂国,以稳定南土,屏藩中原。与申、息二国的灭亡时间大致相当,鄂国约于公元前680年左右复灭于楚。西周中期以降,南土和中原形势骤变,至西周晚期厉宣时期,周人在中原和南土的统治皆面临严重挑战。宣王时,通过迁申吕、封建宗亲鄂国于南阳盆地,试图在南土地区进行战略性重塑,重建中原和王朝的屏障,修复周初建立的政治地理空间架构。但西周王朝衰落和楚人崛起的大势已不可挽回,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取代曾国成为南土的霸主,南土尽入楚人彀中,“金道锡行”的战略通道和屏障作用尽失,以曾为代表的周人势力彻底退出江汉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饷铺墓地 鄂国 南土 中原 形势
下载PDF
台湾客家崇正中原的外在原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正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6-63,共8页
今日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地区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地区“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 今日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地区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地区“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台湾客家 崇正中原 台湾客闽关系 台湾族群关系 “大福佬沙文主义”
下载PDF
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早、中全新世冲积物的分析及古环境状况的推测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红亚 石元春 +3 位作者 于澎涛 汪美华 郝晋民 李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93,共13页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粉分析。结果表明 ,全有机碳极低 ,孢粉甚少 ;矿物磁性参数和稳定同位素含量随粒度的变化与黄土高原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中的情形十分相似。由此推测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土作用对冲积物的影响和气候状况的变化 ,并对这一地区的早、中全新世古环境划分为 6个变化阶段 :在约 1 0 2 1 0~1 0 0 0 0aB .P .,气候温暖湿润 ;在 1 0 0 0 0~ 85 0 0aB .P .,气候凉干 ;在 85 0 0~ 80 0 0aB .P .,气候又转为温暖湿润 ;在 80 0 0~ 72 0 0aB .P .,气候再趋凉干 ;在 72 0 0~约 65 0 0aB .P .,气候再度变为温暖湿润 ;在约 65 0 0aB .P .以后 ,气候渐趋凉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周地区 河北平原 全新世 冲积物 成土作用 古环境 同位素
下载PDF
冀中南平原区土壤氟元素来源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随民 栾文楼 +2 位作者 韩腾飞 宋泽峰 崔邢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4-803,共10页
冀中南平原区东部为河北省地方性氟中毒病的高发区。针对土壤异常高氟区,本文通过分析太行山基岩、第四纪火山活动、黄河泛滥和第四纪海侵等自然因素和大气降尘、化肥、灌溉水等人为因素,厘定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中氟元素含量的影响... 冀中南平原区东部为河北省地方性氟中毒病的高发区。针对土壤异常高氟区,本文通过分析太行山基岩、第四纪火山活动、黄河泛滥和第四纪海侵等自然因素和大气降尘、化肥、灌溉水等人为因素,厘定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中氟元素含量的影响和控制程度。得出冀中南平原深层土壤中氟元素含量变化总体上受地质背景控制,在此基础上第四纪火山活动、海侵和黄河泛滥对局部地区土壤氟元素含量具有较强烈影响。土壤异常区及地方病高发区土柱剖面氟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也显示,土壤中氟元素含量变化明显受土壤质地的控制,后期人为作用叠加量很微弱。上述认识和结论为氟中毒地方病预防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来源 冀中南平原
下载PDF
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大气降尘来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随民 栾文楼 +2 位作者 宋泽峰 崔邢涛 吴兴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69-1774,共6页
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采用被动方式在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域采集了48个点的大气沉降样品,分析了Al、K、Ca、Cr、Cd、Pb、Se、Mo、I、F、S等21种元素的含量。在计算了各元素之间相关性和富集因子的基础上,得出河北南部平原区大气降尘... 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采用被动方式在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域采集了48个点的大气沉降样品,分析了Al、K、Ca、Cr、Cd、Pb、Se、Mo、I、F、S等21种元素的含量。在计算了各元素之间相关性和富集因子的基础上,得出河北南部平原区大气降尘的物质来源以土壤颗粒物为主,在此基础上叠加了燃煤污染。大气降尘输入通量的结果表明,河北省南部平原区的大气质量明显低于北京平原区。省内对比表明,沧州地区绝大多数元素输入通量最大,而邯郸地区最低,省会石家庄以燃煤元素(Cd、Hg、Mo、Se)的输入通量最大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来源 输入通量 河北省南部平原
下载PDF
河北中南部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崔邢涛 王学求 栾文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5-663,共9页
本文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含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 本文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农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含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以Cd最高,达36.83%,潜在生态危害性较大;其次为Pb,达13.37%,其中碳酸盐结合态达到12.38%,由于土壤呈中性或偏碱性,Pb元素的迁移能力较弱,其潜在危害性较小;Cu、Hg、Cr、As、Zn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以稳定态的含量存在,之和均在90%以上,表明其潜在危害性较小;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活性系数和迁移系数大小顺序为:Cd>Pb>Hg>Cu>Zn>As>Cr和Cd>Hg>As>Cu>Pb>Zn>Cr,其中Cd的活性系数和迁移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0.330和0.160,展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不稳定性和迁移能力,其他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活性系数(Pb除外)和迁移系数均较小,生物活性较弱,在土壤中稳定存在,由土壤中向植物中的迁移能力弱;研究区不同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不尽相同,其主要因素是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其次为p H、TOC、CEC、粘粒含量等,二者关系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部平原 土壤 重金属 形态 有效性
下载PDF
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随民 栾文楼 +2 位作者 宋泽峰 崔邢涛 马忠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529,共5页
土壤中碳储量的估算是当前研究全球大气碳循环和变化的基本问题。本文以河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大量土壤数据为基础,在GIS平台中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单位土壤碳含量"概念,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分类两种划分方式... 土壤中碳储量的估算是当前研究全球大气碳循环和变化的基本问题。本文以河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大量土壤数据为基础,在GIS平台中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单位土壤碳含量"概念,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分类两种划分方式计算了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19402498t,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3206.1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碳储量 河北省南部平原
下载PDF
南方平原地区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蔡金洲 张富林 +2 位作者 范先鹏 黄敏 高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23-30,共8页
选取南方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平原区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总... 选取南方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平原区地膜使用量和地膜覆盖面积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地膜覆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也表现出增加趋势,但都低于10%。研究区域内的覆膜作物主要有4类共19种作物,平均覆膜比例为74%,使用地膜的平均厚度为0.006MM,地膜平均使用量为38.6kg·hm2此外,在地膜使用后只有73.1%的地块中地膜被回收,回收的方式主要为人工拾捡,少数为人工拾捡与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南方平原区0—30cm土层地膜残留量为14.28kg·hm2,残留的地膜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约占0-30CM土壤中残膜总量的78.9%。是否回收地膜是影响南方平原区地膜残留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地膜的地块地膜残留量显著低于不回收地膜的地块。不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回收地膜时,地膜残留量与地膜累计使用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使用 地膜残留 现状 影响因素 南方平原区
下载PDF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土壤硒元素循环特征 被引量:37
17
作者 夏学齐 杨忠芳 +4 位作者 薛圆 崔玉军 李延生 侯青叶 余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0-858,864,共10页
硒(Se)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选择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Se元素数据基础上,采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化肥等土壤硒输入端元,以及植物收割、下渗水等输出端... 硒(Se)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其丰缺与人和动植物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选择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Se元素数据基础上,采集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化肥等土壤硒输入端元,以及植物收割、下渗水等输出端元样品,计算土壤Se输入输出通量,研究土壤硒循环特征,并预测土壤Se未来发展趋势。结果发现:研究区总体上为土壤低Se区,Se不足和潜在Se不足面积占总面积的35.20%;土壤Se的主要输入途径为大气干湿沉降,可达总输入量的70%~90%,主要输出途径为土壤下渗水,约占总输出量的73%;研究区土壤Se为净积累状态,预测表明20年后土壤Se不足和潜在Se不足面积将从目前的35.20%下降到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循环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 大气干湿沉降 下渗水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北南部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许月卿 李秀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84,共8页
该文利用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河北南部平原 1 985年和 2 0 0 0年土地利用现状 ,揭示了河北南部平原 1 985年~ 2 0 0 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明确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方向、分布特... 该文利用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河北南部平原 1 985年和 2 0 0 0年土地利用现状 ,揭示了河北南部平原 1 985年~ 2 0 0 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明确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方向、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 ,河北南部平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 ,二者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 80 %和 1 4% ,而耕地中以旱地为主 ,占耕地的 99%以上。 1 985年~ 2 0 0 0年期间 ,由于气候干旱、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发展 ,水田和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幅度增加。该区 1 5a来土地利用年均变化率为 0 4% ,其中以林地、未利用地和水田的变化速度最快 ,其年变化率分别为 5 7 48%、1 1 2 7%和 4 0 6% ;耕地由于总量大 ,变化部分所占比例小 ,年变化率只有 0 4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耕地类型中石家庄地区的相对变化率最大 ,沧州地区最小 ;林地相对变化率以衡水地区最大 ,廊坊地区最小 ;草地的相对变化率以廊坊地区最大 ,石家庄地区最小 ;水域相对变化率以邯郸地区最大 ,衡水地区最小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中沧州地区的相对变化率最大 ,衡水地区最小 ;未利用地以保定地区相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南部平原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赵宝成 王张华 李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ka BP)以淡...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ka BP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切古河谷 海平面阶段性上升 末次冰消期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南部第三系含水层咸水入侵的调控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俊 刘洋 +1 位作者 常玉辉 陆星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0-714,共5页
目的为了控制下辽河平原南部第三系地下水区域性开采漏斗和明化镇组咸水入侵,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对该区上第三系含水层地下水进行调控和管理,结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法在满足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从水位与水质两... 目的为了控制下辽河平原南部第三系地下水区域性开采漏斗和明化镇组咸水入侵,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对该区上第三系含水层地下水进行调控和管理,结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法在满足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的前提下,从水位与水质两方面进行约束,通过响应矩阵建立研究区上第三系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结果提出在高升地区明化镇组增加开采量1.28万m3/d,缩减馆陶组大洼、红村和荣兴一带超采区的开采量2.12万m3/d,所缩减量调整到馆陶组的盘东、兴隆台、新立地区开采的优化方案,有效地控制了明化镇组地下水头开采漏斗现象发生.结论优化方案可有效保护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淡水资源,控制咸水入侵.并可作为该地区第三系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南部 第三系地下水 咸水入侵 水资源管理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