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Heavy Rain Parcels in China
1
作者 章淹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9-86,共8页
Heavy rains occur in China frequently, which often bring us floods and serious disasters in the summer half-year. The meso-scale heavy rain parcels (MHRP) in the mid-latitude are usually developed in following cases:I... Heavy rains occur in China frequently, which often bring us floods and serious disasters in the summer half-year. The meso-scale heavy rain parcels (MHRP) in the mid-latitude are usually developed in following cases:I.By the approaching, meeting and / or overlapping of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wh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rainfall systems are getting to conjugate, some MHRPs could be developed, such as: 1) a new cold/warm front or squall line approaches an old front or squall, even when the old one is somewhat decrepit; 2) at the places where two or more synoptic system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re meeting together, such as the meeting of tropical cyclone with the cold airs coming from the mid- and / or high-latitudes, or the low latitude vortex meeting with the westerly trough; 3)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some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such as the intersection of drylines, squall lines or fronts moving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4) by the overlapping of rainfall parcels produced continuously from a meso-generation centre.II.Resonance Effect and Tibetan Plateau Influence are two reasons why high frequency of heavy and torrential rains arround the meiyu front is discussed al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heavy rain parcels (MHRP) Forcing field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Resonance effect Tibetan Plateau influence.
下载PDF
An Effectiv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Multi-Time-Scale Mathematical Models in Systems Biology
2
作者 Yohei Motomura Hiroyuki Hamada Masahiro Okamoto 《Applied Mathematics》 2016年第17期2241-2268,共28页
The improvements of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l devices such as microarray and mass spectrometry have allowed an effective acquisition of biological comprehensive data which include genome, transcriptome, proteome, a... The improvements of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l devices such as microarray and mass spectrometry have allowed an effective acquisition of biological comprehensive data which include genome, transcriptome, proteome, and metabolome (multi-layered omics data). In Systems Biology, we try to elucidate various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with applying the omics data to detailed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entral dogma. However, such mathematical models possess multi-time-scale properties which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time-scale differences seen among biological layers. The differences cause time stiff problem, and have a grave influence on numerical calculation stability. In the present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time stiff problem remained because the calculation of all layers was implemented by adaptive time step sizes of the smallest time-scale layer to ensure stability and maintain calculation accuracy. In this paper, w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n effective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time stiff problem. This method consisted of ahead, backward, and cumulative algorithms. Both ahead and cumulative algorithms enhanced calculation efficiency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via adjustments of step sizes of each layer, and reduced the number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required for multi-time-scale models with the time stiff problem. Backward algorithm ensured calculation accuracy in the multi-time-scale models. In case studies which were focused on three layers system with 60 times difference in time-scale order in between layers, a proposed method had almost the same calculation accuracy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in spite of a reduc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number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ccordingl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useful in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multi-time-scale models with time stiff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Stiff Equation Multi-Time-scale systems Biology Mathematical Analysis
下载PDF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A TORRENTIAL RAINSTORM IN THE WARM SECTOR OF SOUTH CHINA COASTAL AREAS 被引量:2
3
作者 ZHENG Teng-fei YU Xin +2 位作者 HUANG Jian WAN Qi-lin LIU Xian-t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4期481-493,共13页
On May 20 th 2007, a brief but severe downpour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Maoming and Yangjiang with rainfall of 115 mm per hour. Data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with 1°×1° resolution, Do... On May 20 th 2007, a brief but severe downpour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Maoming and Yangjiang with rainfall of 115 mm per hour. Data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with 1°×1° resolution, Doppler weather radar, conventional surface observations, high-altitude radiosonde and wind profiler radar were used to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of synoptic scale and mesoscale systems during this torrential rainsto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storm was caused by a quasi-linea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 and the slow-movement of this system was the primary trigger of the torrential downpour;(2) water vapor was abundant, nearly saturated and in steady state throughout the atmosphere before the storm; intrusion of the weak dry and cold air in the middle level and a striking "dry above and wet below " structure had increased the atmospheric instability;(3) low-level southwesterly airflow from a low pressure(trough) at the Beibu Gulf provided abundant water vapor at the onset of the rainstorm; a deep dry layer was formed by dry and cold air behind the high-level trough, which facilitated latent heat release;upper-level divergence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circulations also provided vertical uplift for warm and moist air at the lower level;(4) Topography only played a minor role as the MCS developed and strengthened over relatively flat coastal terrain. Low level density flow induced by convection triggered new convective cell generation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 thereby playing a key role i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gradient at lower layers, and resulting in strengthening atmospheric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coastal areas RAINSTORM in the WARM SECTOR synoptic scale systems MESOscale process
下载PDF
Discrete Fractional Lagrange Equations of Nonconservative Systems 被引量:3
4
作者 SONG Chuanjing ZHANG Yi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9年第1期175-180,共6页
In order to study discrete nonconservative system,Hamilton's principle within fractional difference operators of Riemann-Liouville type is given. Discrete Lagrange equations of the nonconservative system as well a... In order to study discrete nonconservative system,Hamilton's principle within fractional difference operators of Riemann-Liouville type is given. Discrete Lagrange equations of the nonconservative system as well as the nonconservative system with dynamic constraint are established within fractional difference operators of Riemann-Liouville type from the view of time scales. Firstly,time scale calculus and fractional calculus are reviewed.Secondly,with the help of the properties of time scale calculus,discrete Lagrange equation of the nonconservative system within fractional difference operators of Riemann-Liouville type is presented. Thirdly,using the Lagrange multipliers,discrete Lagrange equation of the nonconservative system with dynamic constraint is also established.Then two special cases are discussed. Finally,two examples are devoted to illustrate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LAGRANGE equation time scale FRACTIONAL DIFFERENCE OPERATOR NONCONSERVATIVE system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TABILITY STRUCTURE OF SYNOPTIC SCALE SYSTEMS,THE BIFURCATION OF PHASE.PA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祥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1期83-89,共7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bility structure and the bifurcation of phase path characteristics of synoptic scale system.The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strophe of the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may be caused b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bility structure and the bifurcation of phase path characteristics of synoptic scale system.The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strophe of the synoptic scale disturbance may be caused by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instability and advection of ambient large-scale flow.Also, foregoing nonlinear effects on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and decay of the system are presented in the processes deviating from or approaching to equilibrium state.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re is a resonance phenomenon between the time-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and the atmospheric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ON the STABILITY STRUCTURE of synoptic scale systems the BIFURCATION of PHASE.PA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原文传递
Feedback Scale因子对Burris型相对重力仪观测成果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云峰 隗寿春 +3 位作者 徐云马 刘芳 祝意青 崔建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7-750,共4页
对3台Burris型重力仪系统中的feedback scale因子对相对重力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feedback scale因子值与Burris型重力仪读数线性相关,且线性系数与FBK改正值有关。若feedback scale因子值产生等比例的变化,FBK... 对3台Burris型重力仪系统中的feedback scale因子对相对重力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测试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feedback scale因子值与Burris型重力仪读数线性相关,且线性系数与FBK改正值有关。若feedback scale因子值产生等比例的变化,FBK改正值越大,仪器读数的变化越大。在feedback scale因子值增加时,FBK改正值的正负符号决定仪器读数变化的方向。在重力值差仅有17 mGal的测段上测量时,3台Burris型重力仪基本相同的feedback scale因子变化量,得到的不同重力值差最大可相差0.140 mGal。当同一台仪器在FBK改正值分别为-14.7 mGal和2.2 mGal的2个测点进行测量时,若feedback scale因子值变化2%,测量所得重力值差的变化超过0.300 mG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ris重力仪 反馈系统 FEEDBACK scale因子 仪器读数 重力值差
下载PDF
计及多重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多时间尺度低碳运行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艳娟 张亦炫 王云亮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
为挖掘需求侧资源响应潜力,文中提出一种计及多重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多时间尺度低碳调度策略。首先,考虑到需求侧资源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响应差异性,建立计及价格型和激励型的多重综合需求响应(integ... 为挖掘需求侧资源响应潜力,文中提出一种计及多重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多时间尺度低碳调度策略。首先,考虑到需求侧资源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响应差异性,建立计及价格型和激励型的多重综合需求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IDR)模型。然后,为减少源、荷预测误差对IES运行的影响,分别构建日前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和日内双时间尺度滚动优化平抑模型。最后,算例仿真设置不同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IDR,多重IDR能有效挖掘用户响应潜力,提升系统经济性。此外,计及多重IDR的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能有效缓解源、荷误差带来的功率波动并降低系统碳排放量,实现IES低碳、经济和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IES) 综合需求响应(IDR) 氢能 多时间尺度 低碳优化 响应差异性
下载PDF
一次冷涡背景下次天气尺度系统对强对流环境场的影响
8
作者 李瑞萍 王秀明 +3 位作者 李树文 王扬 田晓婷 李梦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暴结构差异显著。6月12日对流孤立分散且回波强度小于55 dBZ,而13日准线性风暴发展成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引发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回波强度达60 dBZ。(2)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为冷涡背景下的次天气尺度低涡。12日次天气尺度低压扰动开始出现,距离远而未影响山西;13日低压扰动东移发展为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低涡相关的地面冷锋及850 hPa切变线触发山西上游对流。(3)12日低层水汽含量低,0~3 km垂直风切变弱,13日低涡前偏南水汽输送使低层显著增湿,叠加中层干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层结,受低涡影响0~3 km风垂直切变增强至5.0×10-3s-1,冷锋触发的对流风暴在上述环境下强烈发展并产生阵风锋,阵风锋组织风暴形成飑线,冷池与0~3 km风切变相互作用使飑线维持。(4)13日有利于飑线发展的环境要素与东北冷涡西侧的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系统密切相关,次天气尺度低涡是飑线形成发展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次天气尺度系统 强对流 环境场
下载PDF
THE STABILITY OF NON-AUTONOMOUS DELAY SYSTEMS
9
作者 李黎明 姜景红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SCIE EI CSCD 1990年第2期160-165,共6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derive new simple criteria for the stability of alinear non-autonomous delay system by using a difference-differential inequality.
关键词 ASYMPTOTIC stability difference-differential INEQUALITY the large scale system UNBOUNDED delay
原文传递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10
作者 高守亭 赵思雄 +2 位作者 周晓平 孙淑清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 暴雨系统 低空急流 灾害天气 天气动力学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一次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玉春 王仁乔 +1 位作者 郑启松 彭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4-19,共6页
利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 ,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一次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观测特征。结果发现 :(1 )暴雨由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 ,直接造成这场暴雨的是中α尺度切变线上活动的多个并不深厚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 ,该对流系统在发... 利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 ,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一次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的观测特征。结果发现 :(1 )暴雨由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 ,直接造成这场暴雨的是中α尺度切变线上活动的多个并不深厚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 ,该对流系统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直伴有明显的中尺度雨团活动。 (2 )这次中 β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可能的物理图像为 :在切变线东北方和西南方各有一支气流在切变线上辐合抬升并汇入对流系统中 ,在暖平流的作用下 ,气流在倾斜的θse锋前上升 (或沿锋区爬升 )并随高度发生顺转 ,到 7km高度以上开始以西南气流发散 ,在离对流区 4 0 0~ 50 0km处下沉 ,并在θse锋区附近构成中尺度垂直环流圈 ,对流云团发生在该垂直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天气分析 切变线 对流
下载PDF
低纬高原罕见“雷打雪”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郭荣芬 鲁亚斌 +1 位作者 高安生 李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6,I0002,共9页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是其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其中强对流天气就发生在急流与锋面相互作用的湿度锋湿区内斜压不稳定的环境中。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逐渐增强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形成此次复杂对流天气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中,PPI上有回波强度达25-33dBz的“人字形”回波、钩状回波以及阵风锋的出现,相应VP-PI上出现逆风区、低层零线“S”形暖平流及“牛眼”结构是“雷打雪”天气中降雨转为冰雹、阵雪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弱变强的典型特征。地面逐时温、压、湿、风的迅速演变特征表现为雷暴发生前增温增湿和增压,温度、气压出现峰值,且气压曲线显示为圆顶状的中尺度雷暴高压特征;风的变化则表现为风向呈逆时针旋转,偏北风增大并出现风速峰值。雷暴过境时,要素显示为降温增湿,出现露点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打雪” 西南急流 中尺度系统 多普勒雷达特征 自动站要素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一次华南海岸带暖区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鑫 郑腾飞 +3 位作者 黄健 万齐林 刘显通 陆杰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2007年5月20日粤西茂名与阳江海岸带地区发生一场小时降水量达到115 mm的短时大暴雨。采用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高空探空、自动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 2007年5月20日粤西茂名与阳江海岸带地区发生一场小时降水量达到115 mm的短时大暴雨。采用NCEP/NCAR FNL 1°×1°再分析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高空探空、自动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与中尺度系统特征,探讨不同尺度系统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准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的,对流系统的移动速度缓慢是导致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2)在暴雨发生前,整层大气水汽充沛,处于近饱和稳定状态;暴雨发生期间局地大气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中层弱冷槽过境及"上干下湿"的温湿结构增加了环境大气的不稳定性;(3)北部湾低压(槽)发展导致的强盛低层西南气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空槽后干冷空气南下形成的深厚干层,有助于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环流为低层暖湿空气提供了垂直上升动力;(4)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沿海地区发展和加强,地形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不大。对流活动诱发的低层密度流在对流带前缘不断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关键作用;(5)对流单体的风暴传播效应使对流系统具有逆风传播的特征,移速缓慢;层云降水的蒸发冷却有可能改变其低层的温度梯度,使环境大气的不稳定性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岸带 暖区暴雨 天气尺度系统 中尺度过程
下载PDF
1998年5~6月区域大气角动量收支与东亚天气尺度系统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亚非 魏东 李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9-1194,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98年5~6月区域角动量收支的主要分量,对比分析了范围较大的欧亚区域角动量矩和限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喜马拉雅山角动量矩的差异,发现两者有很好的相关,限制较小范围的计算表明,喜马拉雅山山脉力矩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98年5~6月区域角动量收支的主要分量,对比分析了范围较大的欧亚区域角动量矩和限制在欧亚大陆范围内的喜马拉雅山角动量矩的差异,发现两者有很好的相关,限制较小范围的计算表明,喜马拉雅山山脉力矩的作用显著。角动量收支项占较大量级的山脉力矩和摩擦力矩,并与梅雨锋区域的700hPa高度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发现摩擦力矩与梅雨区域700hPa高度场有提前3天的较高相关,它们的滞后相关存在6天左右的周期。合成分析表明,较大的负山脉力矩对应着可降水量的正距平带,该距平带从长江以南区域延伸至日本以南区域;较大的负摩擦力矩出现后3天对应着可降水量的更大正距平,且覆盖江淮区域延伸至日本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角动量 天气尺度系统 梅雨 山脉力矩
下载PDF
河南“21·7”特大暴雨水汽输送、收支和转化特征对局地强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超 崔春光 +5 位作者 徐慧燕 王晓芳 李艳 汪小康 许发雷 高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7-1511,共15页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 针对河南“21·7”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利用FNL大气再分析资料、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开展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下水汽输送、收支及转化特征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强盛稳定的台风烟花与中高纬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共同影响下建立的远距离水汽输送通道,使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内陆极端降水区。在局地中尺度低值系统产生的动力辐合和迎风坡地形的阻挡作用的共同影响下,远距离输送到极端降水区附近的水汽被有效地汇聚在极端降水区附近,并且依靠低层水汽动力辐合机制,使局地汇聚的水汽被进一步输送至对流层中高层,以此促进对流的发展。在对流上升运动和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的共同影响下,通过增强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使更多的水汽被输送到对流层中高层,促使水汽向云冰粒子和雹粒子的凝华转换过程增强,最终导致降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降水效率在地形迎风坡处显著增强表征的水汽向雨水的高效转化,对极端降水的演变起到了极好的指示作用。上述研究不仅系统性揭示了暴雨多尺度系统影响下极端降水区内局地水汽的主要来源与消耗过程,而且从水汽诊断的角度加深了对极端降水发生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特大暴雨 多尺度系统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降水效率
下载PDF
与天气系统发生和发展有关的非均匀饱和湿位涡理论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兴荣 魏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9-466,共8页
在动力气象理论方面,无论大尺度、中尺度还是小尺度大气运动,对于同一尺度之内大气运动演变机制,有着相当完美的讨论。然而,对于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转换演变机制讨论,即使因为它与天气系统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而显得非常重要,却很少... 在动力气象理论方面,无论大尺度、中尺度还是小尺度大气运动,对于同一尺度之内大气运动演变机制,有着相当完美的讨论。然而,对于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转换演变机制讨论,即使因为它与天气系统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而显得非常重要,却很少涉及。为了讨论这个重要的转换演变机制,在导出无粘滞非均匀饱和湿位涡(NUSMPV)方程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这方程进行数理分析证明:在非均匀饱和湿绝热大气运动中,干区和饱和区之间的不饱和区的NUSMPV是不守恒的,并进一步证明:只在次饱和区(0.78<q/qs<1),NUSMPV不守恒才是明显的,而在其它不饱和区,NUSMPV是接近守恒的。接着,根据守恒的相对性原理,通过NUSMPV无因次形式的讨论,把大气运动分成三类,即NUSMPV守恒,准守恒和不守恒运动。然后用数理分析方法讨论了各类运动的出现条件,时空之间关系,物理机制和一些特征。最后分析了不同尺度之间天气系统的转换机制,指出:当与狭义NUSMPV(P0)有关的涡管项(A)和非绝热加热项(B)之间的动力不平衡(A+B)/P0减少,以至NUSMPV守恒条件满足时,大气运动将主要通过非常快的频散适应过程继续失去不平衡能量,从较小尺度向较大尺度转换;而当(A+B)/P0增加,以至NUSMPV不守恒条件满足时,大气运动将主要通过非常快的外源激发过程,而从较大尺度向较小尺度转换。无论上述两种转换过程是那一种,一旦产生都将持续进行,直至大气运动重新回到NUSMPV准守恒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饱和湿位涡 不同尺度之间天气系统 转换机制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 被引量:26
17
作者 董芬 王喜全 +1 位作者 王自发 晏平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70,共8页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 利用2006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资料,以及华北地区中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分布的"南北两重天"现象。通过对此类现象发生过程中天气形势和北京地区气象要素的分析,指出了造成该现象的天气学成因和气象要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北京共发生47次"南北两重天"现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秋、冬季的午夜至次日上午,且多为南差北好的污染物分布情景。该现象的发生与北京地区中-α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一些特征有关,特别是与干冷空气进入北京地区的路径以及移动速度的区域差异有关。另外,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北京西南部地区经常出现的小尺度辐合型流场,也是形成北京地区"南北两重天"现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分布 中-α尺度天气系统 南北两重天 北京
下载PDF
基于电-热分时间尺度平衡的综合能源系统日前经济调度 被引量:31
18
作者 朱承治 陆帅 +4 位作者 周金辉 张雪松 赵波 顾伟 王珺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143,151,共7页
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何实现多能源的联合规划、协同运行是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重要问题。在热电联供型综合能源系统中,电能可实现实时调度;而热能具有热惯性,其供需... 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已成为能源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何实现多能源的联合规划、协同运行是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重要问题。在热电联供型综合能源系统中,电能可实现实时调度;而热能具有热惯性,其供需可能不满足实时平衡,可依据某一调度时段内的总量平衡进行调度。基于此,提出了考虑电-热分时间尺度平衡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寻求最优热调度时间尺度以满足用户舒适度及系统运行经济性双重要求。所提模型中电能为实时平衡,热能为调度时间尺度内的总量平衡,通过电-热分时间尺度平衡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灵活性。用户舒适度采用国际ISO标准热舒适模型,可更加人性化地反映供热效果。以某省某区域冬季典型日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得到最优的热调度平衡时间尺度与调度计划,在满足用户舒适度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热电联合优化 电-热分时间尺度平衡 协同运行 最优时间尺度 热舒适度模型 经济调度
下载PDF
失速起始检测的平均数值差分方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朴 祝雪平 李应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6-548,共3页
为在压气机整机进入深度失速前检测到失速起始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数值差分的短周期扰动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某轴流式压气机压力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数值差分方法可准确地在该压气机深度失速前0.02~0.05s检测到... 为在压气机整机进入深度失速前检测到失速起始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数值差分的短周期扰动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某轴流式压气机压力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数值差分方法可准确地在该压气机深度失速前0.02~0.05s检测到失速起始信号,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失速起始 短周期扰动 试验 平均数值差分方法
下载PDF
1991年江淮流域暴雨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福全 杨大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8,共10页
通过对1991年7月1~5日东亚地区网格点资料平滑滤波,将大气运动分解为大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扰动场.采用p坐标中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在两层模式中得到含有不同等压面、不同尺度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程组.经过简化,得到表... 通过对1991年7月1~5日东亚地区网格点资料平滑滤波,将大气运动分解为大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扰动场.采用p坐标中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在两层模式中得到含有不同等压面、不同尺度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程组.经过简化,得到表征低层约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物理量.低层系统的发展和衰减决定于该物理量的正负,也就是决定于200、500、700hPa各等压面不同尺度的运动场、涡度场和温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江淮流域 尺度系统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