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梳理与展望
1
作者 王冬冬 吕一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薄弱,后继支持不力;研究方法简单移植,史料考证不实;研究视域聚焦国内,国际眼光不足;研究成果脱离时代,应用价值不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在群体上需涵养队伍,潜心治学;在方法上需考辨史料,学科融合;在视域上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成果上,需经世致用,服务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中国武举 科举制度 百年学术史 文献研究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我国学位服: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许可峰 葛柯颖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征意义,其作为学术身份标识,与现代学位服有很大相似之处,是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精神的重要体现。20世纪,我国现代学位服制度历经百年最终建立,但中国化特点仍不够突出。21世纪以来,民间和部分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学位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中国式学位服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彰显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做到“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学位服 士人服 科举服 “中国式学位服”
下载PDF
道与德的融合:《蒲公英王朝》中的治国之术
3
作者 汤黎 《探索与批评》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中国古代技术哲学认为,技术活动是实现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统一的途径。当代著名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系列小说中的技术概念在国家治理层面而言是对“道德的善”的实现。小说中的明君库尼·加鲁在尊重自然之道... 中国古代技术哲学认为,技术活动是实现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统一的途径。当代著名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的《蒲公英王朝》系列小说中的技术概念在国家治理层面而言是对“道德的善”的实现。小说中的明君库尼·加鲁在尊重自然之道的前提下革新技术,还不断革新治国之术以保障技术发展。他所采取的不问出身招纳贤才、改革税制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发展,体现了技术语境中道与德的融合。此外,达拉诸国的科举制强调对自然科学技术的重视,是对应试者人文和科学的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考察的人才选拔机制。刘宇昆对科举制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体制进行想象性重构并以此来对“文德”进行重建,使之符合科学精神和技术发展的需要。“与天地合德”的君王在洞悉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革和国家体制改革,体现了天命、政德、保民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王朝》 中国古代道德宇宙论 “与天地合德” “文德” 科举制
下载PDF
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共9页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废止科举一百多年后,我们对废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反思。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研究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科举 科举学 科举制度 科举文化 废科举
下载PDF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冯雨 吴智慧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目的研究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影响。方法从分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入手,论述了科举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存在的原因和作用,进而分析了科举制度对传统家具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论指出了科举制度中强调家国一体观念、礼仪... 目的研究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影响。方法从分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入手,论述了科举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存在的原因和作用,进而分析了科举制度对传统家具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论指出了科举制度中强调家国一体观念、礼仪尊卑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传统家具文化中的布局陈设、规格形制以及装饰主题产生的具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传统家具 家具文化
下载PDF
类书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郑炳林 刘全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22-126,共5页
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官修类书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是与开国修史并行的文化工程;文学类书深深的渗入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使中... 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官修类书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是与开国修史并行的文化工程;文学类书深深的渗入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使中国文学被烙上了类书的印记;科举类书为广大读书人所喜爱成为读书人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参加科举的必备;日用类书则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如老黄历一般成为民众的生活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书 中国文化 文学 科举 日用
下载PDF
论科举文化学的学科基础 被引量:3
7
作者 冯用军 王飞 《教育与考试》 2008年第2期44-52,43,共10页
从科举文化学的视角而言,"考试"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从科举考试诞生的1300多年看,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随着考试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乃至世界考试文化圈。其中最有文化张力的... 从科举文化学的视角而言,"考试"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从科举考试诞生的1300多年看,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随着考试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乃至世界考试文化圈。其中最有文化张力的是"科举"和"高考"(准"现代科举"),它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在其运行过程中,筛选、传承并创新着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文化学 科举 高考 中华文化 文化张力
下载PDF
中国科举考试及其近代解释五论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弘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7,共10页
近30年来,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地方社会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着重探讨科举与地方重要家族、地方教育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科举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笔试而不用口... 近30年来,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地方社会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着重探讨科举与地方重要家族、地方教育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科举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笔试而不用口试,这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正性,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这种注重笔试而不重视辩论的科举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注重文献积累和文字书写的治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考试 治学方法
下载PDF
论科举文化遗产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亚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4,共7页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文化 文化遗产 世界记忆工程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被引量:12
10
作者 纪莺莺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0-208,共19页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举制功能的呈现,也能促进对传统社会整合方式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 士绅 社会流动 传统社会整合方式 社会重心
下载PDF
科举: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建辉 李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3-57,共5页
科举是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科举:直接反映科场的种种舞弊行为,对这些舞弊行为进行无情揭露;以报恩-及第为情节模式,强调积德行善是金榜题名的重要保障;反映士人的婚恋生活,塑造了不少因科举及第而负心... 科举是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科举:直接反映科场的种种舞弊行为,对这些舞弊行为进行无情揭露;以报恩-及第为情节模式,强调积德行善是金榜题名的重要保障;反映士人的婚恋生活,塑造了不少因科举及第而负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宋元文言小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科举文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科举社会的全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宋元文言小说 题材
下载PDF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学位制度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红惠 张焱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3,共5页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学位制度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科举制度早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西方学位制度却不断向前发展,究其原因,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国科举制度 西方学位制度 教育制度
下载PDF
论中国书院道德教育与科举文教育 被引量:12
13
作者 程嫩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中国书院与道德教育、科举文教育的关系密切。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官学的发展,不过官学在发展中弊端丛生。南宋一些理学家对声利之场的官学大张挞伐,他们将书院作为传道讲学的重要场所。南宋书院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元明清时期的... 中国书院与道德教育、科举文教育的关系密切。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官学的发展,不过官学在发展中弊端丛生。南宋一些理学家对声利之场的官学大张挞伐,他们将书院作为传道讲学的重要场所。南宋书院的这种教育理念对元明清时期的一些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科举事关生徒的前途,因此很多书院虽重视道德教育,但一般不会反对科举文教育,所反对的往往是唯利禄是图、唯科举是从的浮风。古代也有一些书院受到利禄的侵蚀甚至毒害,不过仍有不少书院坚守传道讲学的教育理念。中国书院道德教育与科举文教育的纠葛问题在当代中国以及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中有着类似反映,深入剖析这一问题有助于发掘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院 道德教育 科举文教育
下载PDF
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程嫩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以古文为时文”教育 科举 传道讲学
下载PDF
科举考试与汉字文化——兼析进士科一枝独秀的原因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亚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5,共7页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的演变,均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进士科长期延续、一枝独秀,是与汉字文化的观念、特点、内容及功能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进士科 汉字文化
下载PDF
百年之际话科举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亚群 《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第2期13-16,共4页
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科举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则为当今各类考试制度所借... 清末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百年回眸,既要看到这一考试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作为传统高等教育形态,科举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则为当今各类考试制度所借鉴。将当今某些教育考试的弊端一概斥之为“科举制的复活”,显然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考试 负面影响 重大 科举制 历史 百年 转折 合理内核
下载PDF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时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7-64,共8页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文言文 科举制度 短篇小说 中国 文学
下载PDF
清代八旗蒙古汉化初探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力均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共5页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清朝政府所推行的基本国策以及科举教育等制度,也对其汉化起到了关键的导向和催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蒙古 汉化 基本国策 科举 教育 清代
下载PDF
古代地方助学助考机构——宾兴会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才栋 邓爱红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1-35,共5页
“宾兴”一词古已有之,明清时期发展为地方上的助学助考机构,在诸多方面为应试诸人尤其是其中的贫寒之士提供资助。它对于扩大古代“养士”的效益,化解社会一部分文人之间的贫富矛盾起着积极作用。是民间与科举制度相“配套”的机制。... “宾兴”一词古已有之,明清时期发展为地方上的助学助考机构,在诸多方面为应试诸人尤其是其中的贫寒之士提供资助。它对于扩大古代“养士”的效益,化解社会一部分文人之间的贫富矛盾起着积极作用。是民间与科举制度相“配套”的机制。但并未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这种民间集资助学的形式,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消失而消失,有些地方的宾兴会贷金曾一度成为民国时期地方助学基金的一部分,仍然发挥着作用,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宾兴是研究地方教育机制和科举考试时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提供了江西宾兴会的有关信息,并以清代江西的宾兴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宾兴组织的类型、名称,宾兴组织产生的原因及会费来源,宾兴组织的助学规定、宾兴组织的经营管理及宾兴组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兴 宾兴会 民间助学助考组织 科举制度“配套”机制
下载PDF
清代翻译政策述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中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清代翻译政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语言或政治政策。随着清代翻译政策的施行,翻译人才日渐增多;翻译种类呈现多样化,既注重儒家经典、宗教经典的翻译,还涉及军事、科技、小说等类的译著。清代翻译政策有效地... 清代翻译政策是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语言或政治政策。随着清代翻译政策的施行,翻译人才日渐增多;翻译种类呈现多样化,既注重儒家经典、宗教经典的翻译,还涉及军事、科技、小说等类的译著。清代翻译政策有效地配合了清代统治者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统治,也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翻译 科举考试 经典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