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
1
作者 彭国忠 陈淇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4,共15页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性情论的探讨综合把握女性文学中的思想旨意、情感表达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要求,形成了以《诗》解诗论诗的批评方式。在经学传统的阐释下,清代女性文学崇尚温柔敦厚、贞静幽闲的诗教大义,喜好独抒性灵、真切自然的情感抒露,重视兼具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文学本色。这类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既包括了对经学早期含义的理解认同,也容纳了经学传统背后新意义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说在后世的经典化过程,对于女性文学主体价值与个性精神的认识与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性 文学批评 经学阐释 诗教传统 性情论 以《诗》解诗论诗
下载PDF
“柏拉图困境”与中国古典诗教的实践性超越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炳 刘徐湘 刘坚 《学术探索》 2023年第3期149-156,共8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和诗歌审判,触及到自由与规训、教化与感通等教育微妙尺度把握的“诗教悖论”问题,是对人类诗歌与教育关系处理实质的首次深刻揭示,在诗教实践中可命名为“柏拉图困境”。而由于读诗、写诗、用诗之道的全面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和诗歌审判,触及到自由与规训、教化与感通等教育微妙尺度把握的“诗教悖论”问题,是对人类诗歌与教育关系处理实质的首次深刻揭示,在诗教实践中可命名为“柏拉图困境”。而由于读诗、写诗、用诗之道的全面普及,以《诗经》教化为典范的中国古典诗教则以自身的成功经验,在逻辑意义上实现了对“柏拉图困境”的实践性超越。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级别的课程及其经典操作范例《诗经》的出现定型,感化式、竞争性创造阐释等规训方式的独创,诗性敏感与教化实用之间有效的工夫调适,以及儒家文化共同体中“诗教家”的稳定出现等方面。中国古典诗教善于把握时机与微妙分寸尺度的教育智慧,不仅可为中国当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镜鉴,也为西方传统诗教悖论的“柏拉图困境”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了诸多现实超越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悖论 《诗经》典范 实践性超越
下载PDF
SL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诗经》选读”创新课改实践
3
作者 何灏 赵印斯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诗经》选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审美驱动、教师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和实践距离遥远、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津梁、学生审美意识难以“内化”且无法具象性“看见”审美能力提升等问题,运...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诗经》选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审美驱动、教师教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和实践距离遥远、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津梁、学生审美意识难以“内化”且无法具象性“看见”审美能力提升等问题,运用斯坦福大学结构化通识教育(SLE)理念,构建433SLE教学模式,运用多种创新工具,通过重构课程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考核模式,促进学生领悟课程与现实及实践的相关性,实现审美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结构化通识教育 “《诗经》选读” 433SLE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下载PDF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教”传统 被引量:3
4
作者 侯敏 刘冬颖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2-135,共4页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 孔子对《诗》的态度及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了重要作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对孔子教《诗》的特点、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确立及由《诗》“可以怨”生发出的风雅正变问题,重新做了文献上的印证和澄清,为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及“诗教”传统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诗教 风雅正变
下载PDF
诗教: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鲁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者。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者。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而说教告知、答疑解惑、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则是孔子实施诗教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教学 目的 方法
下载PDF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 ,其中 ,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经》学 《毛诗序》 孔门诗教
下载PDF
《诗经·木瓜》主旨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尹海江 谭肃然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木瓜 主旨 论析
下载PDF
也谈朱熹“《诗》教”旨趣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倩 《晋中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3-76,共4页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 朱熹 “《诗》教”旨趣 正性情 感发志意
下载PDF
《女论语》作者事迹考——兼及宋氏姐妹事迹略考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红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78-81,共4页
《女论语》是唐代现存的两部女教书之一。两《唐书》的《后妃列传》中都载有其作者宋氏姐妹的传记,这也是两《唐书》中仅见的不以后妃身份而被载入《后妃列传》的特例。该文对这部女教书作者及宋氏姐妹之生卒、籍贯、家世、学养,略加考... 《女论语》是唐代现存的两部女教书之一。两《唐书》的《后妃列传》中都载有其作者宋氏姐妹的传记,这也是两《唐书》中仅见的不以后妃身份而被载入《后妃列传》的特例。该文对这部女教书作者及宋氏姐妹之生卒、籍贯、家世、学养,略加考述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教书 《女论语》 宋氏姐妹
下载PDF
由承袭走向创新:以《诗集传》对《诗经·国风》婚恋诗诗旨的解读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夏玉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37-40,62,共5页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学研究史上无法略去的一座高峰。这部著作对《诗经·国风》中婚恋诗的诗旨的解读与《小序》相比,既有承袭,又有创新。创新之处一方面表现为朱熹明确提出"淫奔之诗",另一方面表现为他肯定了男女之间...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学研究史上无法略去的一座高峰。这部著作对《诗经·国风》中婚恋诗的诗旨的解读与《小序》相比,既有承袭,又有创新。创新之处一方面表现为朱熹明确提出"淫奔之诗",另一方面表现为他肯定了男女之间的真情实意。所以,《诗经·国风》中婚恋诗的诗旨呈现多元化特征。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集传》 《诗经·国风》 婚恋诗 多元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优质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海容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1-94,共4页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一定冲击.以《诗经研究》为切入点,认为要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优质化教学,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主题教学、比较教学、课堂讲授、田野...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一定冲击.以《诗经研究》为切入点,认为要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优质化教学,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主题教学、比较教学、课堂讲授、田野教学、互动教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诗经》 教学改革 情趣性
下载PDF
传统《诗经》学对怨诗的诠释与儒家“诗教”——以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为例
12
作者 李庆立 范知欧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5,共6页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怨诗,抒发了多种多样的怨情。围绕《诗经》怨诗而展开的诠释是我国传统《诗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可分别作为古代两千多年的《诗经》学研究史四个时期(即“先秦诗学”、“诗经...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怨诗,抒发了多种多样的怨情。围绕《诗经》怨诗而展开的诠释是我国传统《诗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可分别作为古代两千多年的《诗经》学研究史四个时期(即“先秦诗学”、“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诗经清学”)的代表性人物,由他们对《诗经》怨诗的诠释,我们当能大致完整地勾勒出一个历代演进的轨迹。在传统《诗经》学对怨诗诠释的背后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起作用。正是儒家“诗教”,广泛、持久地影响了历代对《诗经》怨诗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怨诗 传统《诗经》学 诗教
下载PDF
“临川四梦”引《诗》所见汤显祖“《诗》教”观
13
作者 戴健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5,共5页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皆有征引《诗经》的现象,从中可见,他对"《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汤显祖认同"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但更强调"不愚",通过《牡丹亭》中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情节...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皆有征引《诗经》的现象,从中可见,他对"《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汤显祖认同"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但更强调"不愚",通过《牡丹亭》中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情节设计,剥落了《诗经》的伦理附会,还其"性情之响"的本真面貌,由此塑造了聪慧学习者的形象。"临川四梦"在受教效果上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子的诚挚、知行合一,批判男性的虚伪、心口不一,从而提出思想变革的要求。汤显祖的"《诗》教"思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明代中后期"新人文思潮"崛起、论《诗》风气转变等有较大关联,亦为晚明文化生态相互作用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临川四梦” 《牡丹亭》 《诗经》 《诗》教
下载PDF
宋代理学教育视野中的《四书》教学
14
作者 殷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6-80,共5页
宋代《四书》教学明确以学以至圣人作为目标,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将天下学子囊入儒学教养体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与致君泽民的有机统一。其教学重视个体生命体验,力图达到天人合一、学达性天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情境教学、主张... 宋代《四书》教学明确以学以至圣人作为目标,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将天下学子囊入儒学教养体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与致君泽民的有机统一。其教学重视个体生命体验,力图达到天人合一、学达性天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情境教学、主张工夫修养,形成了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的理学教育典范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四书》 教学
下载PDF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15
作者 王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55,共5页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教” 圣贤人格
下载PDF
《诗》的教化价值及其实现探索
16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125,共6页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以"感通"为途径。"感通"本"忠恕"而成,落实于"以身为譬"与"絜矩之道"中。所以,《诗》之为教以心揆心、以情挈情,其教易行,其学易入且有怡情感人之力,化民淑世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温厚不愚 “中” “感通”
下载PDF
《诗经》与先秦时期的教育
17
作者 刘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14期49-52,共4页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此时期的《诗经》教育是由大师和大司乐来完成;春秋时期官学的乐教、诗教仍与西周时期一样,仍由乐官执掌,而在私学教育中的诗教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们来完成。先秦时期的《诗经》教育主要是伴随着礼乐而进行。然而...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此时期的《诗经》教育是由大师和大司乐来完成;春秋时期官学的乐教、诗教仍与西周时期一样,仍由乐官执掌,而在私学教育中的诗教则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们来完成。先秦时期的《诗经》教育主要是伴随着礼乐而进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礼乐功能逐渐衰弱。尽管孔子一直倡导“克己复礼”,诗教却出现了个人伦理化的倾向,走向了文本教化。这一转变,证明了诗教在先秦时期就已发生变化,且教育内容和相关阐释一直是以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为中心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教 教育
下载PDF
英雄史诗与市井爱情——英美诗歌教学中之比较文学
18
作者 邓安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1-112,共2页
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但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优化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英国史诗《贝奥武夫》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证明可以通过在外语... 高等院校的外国文学诗歌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但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东西方的文学中的诗歌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达到优化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英国史诗《贝奥武夫》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证明可以通过在外语文学学习者的母语文学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代表性的作品,并与所学目标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学生与两种文本文化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英美文学诗歌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研究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诗歌教学 《贝奥武夫》 《诗经》
下载PDF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刍议——以《诗经》为例
19
作者 张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106-109,共4页
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如何搞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是每一名从事该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仅仅是教材中常规问题的讲授。在研究中,笔者以《诗经》教学为例进行... 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如何搞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是每一名从事该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有"问题意识",不能仅仅是教材中常规问题的讲授。在研究中,笔者以《诗经》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引起广大同行的注意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问题意识 《诗经》
下载PDF
走进《诗经》追溯文源 品读《蓼莪》秉承孝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案例
20
作者 尹文偈 《成才之路》 2022年第32期45-48,共4页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学都应承担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责任。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学都应承担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责任。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诗经·蓼莪》教学为例,对其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以期提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诗经》 《蓼莪》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