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衍生、存续与主体性丧失的困窘——“非遗后时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的“三化”现象
1
作者 陈龙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文章论述当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传承中的“经典化”“舞台化”和“传承人化”这“三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缺失“主体性”表述的现代存续。而要真正实现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作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 文章论述当代鄂伦春族传统音乐传承中的“经典化”“舞台化”和“传承人化”这“三化”现象。这种传承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缺失“主体性”表述的现代存续。而要真正实现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与作为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应立足于其民族文化之本位,凸显自身内源性特征,在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衍生、存续与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后时代” 鄂伦春族 民歌 “三化” 现象
下载PDF
谁的田野?——从一个田野事件论跨学科音乐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构建
2
作者 张春蕾 《北方音乐》 2024年第1期70-78,88,共10页
文章聚焦“跨学科”中的音乐田野访谈问题,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历史梳理,阐明田野工作并非民族音乐学的专属,并谈及现今田野的实践与理论在各学科不匹配的现状。进而通过具体的跨学科田野事件的引入,揭示其中现象与思维混乱的问题。并根据... 文章聚焦“跨学科”中的音乐田野访谈问题,通过对田野采风的历史梳理,阐明田野工作并非民族音乐学的专属,并谈及现今田野的实践与理论在各学科不匹配的现状。进而通过具体的跨学科田野事件的引入,揭示其中现象与思维混乱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田野事件,对田野工作进行分类,从个体身份转换、学科思维搭建、思维互换与田野访谈合作,结合逻辑分析与博弈论的方法,具体分析跨学科田野中的合作问题,论证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田野 跨学科 访谈 思维秩序 构建
下载PDF
近代诗坛的宗宋倾向及突破——以郑珍等人诗作为例
3
作者 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1-64,共4页
郑珍、陈三立与钱锺书,都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取法宋诗讲求学问出处、善于煅炼字句的特点:郑珍诗风奇奥而又平易,因题材不同而手法有异,奇奥的一面接近宋调;陈三立师法郑珍,讲求造字炼句,诗多郁勃之气;钱锺书作诗亦受宋诗影响较多。... 郑珍、陈三立与钱锺书,都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取法宋诗讲求学问出处、善于煅炼字句的特点:郑珍诗风奇奥而又平易,因题材不同而手法有异,奇奥的一面接近宋调;陈三立师法郑珍,讲求造字炼句,诗多郁勃之气;钱锺书作诗亦受宋诗影响较多。可以说,近代诗坛的宗宋倾向是诗人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追求创作的超越与突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之诗 近代诗坛 宗宋倾向
下载PDF
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 被引量:17
4
作者 葛金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9,共9页
本文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路向入手,认为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轨道上,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兴盛,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海洋发展路向,这是我国传统社会演进轨迹的重大转折。
关键词 宋代 东南沿海 海洋发展路向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贝尔曼理论下《兵车行》两译本对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文军 曹思琦 《英语研究》 2013年第3期48-55,共8页
弗莱彻和艾思柯均是汉语古诗英译的专家。本文以杜甫名诗《兵车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弗莱切和艾思柯的两个译本,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理论为基础,试图验证贝尔曼的12种"变形倾向"是否存在于翻译的过程当中,... 弗莱彻和艾思柯均是汉语古诗英译的专家。本文以杜甫名诗《兵车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弗莱切和艾思柯的两个译本,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理论为基础,试图验证贝尔曼的12种"变形倾向"是否存在于翻译的过程当中,并进一步证实了"肯定分析"对翻译"异"的考验,提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错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曼 否定分析 变形倾向 肯定分析 《兵车行》
下载PDF
《诗经》性别称谓与周人的审美倾向 被引量:3
6
作者 刁生虎 罗文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0期85-91,共7页
《诗经》中丰富多彩的性别称谓,折射出周人特定的审美倾向。"君子"、"良人"、"叔"、"武夫"等男性称谓,体现了周人重视男子"德"、"貌"、"才"之"温厚勇壮&qu... 《诗经》中丰富多彩的性别称谓,折射出周人特定的审美倾向。"君子"、"良人"、"叔"、"武夫"等男性称谓,体现了周人重视男子"德"、"貌"、"才"之"温厚勇壮"的审美倾向;"淑女"、"佼人"、"硕人"、"静女"等女性称谓体现了周人重视女子"德"、"貌"之"窈窕淑善"的审美倾向。这种审美倾向的形成与当时以农为主的经济、多子多孙的观念以及礼乐文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性别称谓 周人 审美倾向 温厚勇壮 窈窕淑善 审美成因
下载PDF
宋瓷铭文中的佛教世俗化倾向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玫 《东南文化》 2000年第11期106-109,共4页
本文通过对宋代瓷器铭文中有关佛教内容的分析,结合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过程,阐述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尽管目前所知的与佛教有关的宋代瓷器铭文资料十分有限,难以全面解答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问题,但铭文中的内容却无可非议地昭... 本文通过对宋代瓷器铭文中有关佛教内容的分析,结合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过程,阐述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尽管目前所知的与佛教有关的宋代瓷器铭文资料十分有限,难以全面解答佛教在中国的世俗化问题,但铭文中的内容却无可非议地昭示着佛教进入普通平民的生活后,那种大众化、实用化、民俗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佛教 瓷器铭文 世俗化
下载PDF
两宋造物艺术之审美趋向 被引量:3
8
作者 丁杰 马姗姗 《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8-103,共6页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 两宋造物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中国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在思想领域,理学的产生与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趣味给造物艺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文化领域,绘画艺术的侵染使得一部分器物脱离了实用功能,转而变为欣赏品;在社会领域,市民阶层的兴起带动民间设计蓬勃发展,中国古代民间造物体系发端于此。与汉唐相比,两宋造物在走向严谨与理性的同时,又向着世俗性与生活化发展,其整体风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造物艺术 审美趋向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 被引量:3
9
作者 虞云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31-437,共7页
两宋时期,随着太湖地区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文化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间藏书与书院建设蔚然成风,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刺激了科举录取率的增长,所有这些反过来促使这一地区的人文素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 宋代 太湖流域 教育 人文
下载PDF
试论唐诗宋词中的高频字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一般论者常认为宋词中"风、花、春、月"等高频字的出现,体现了宋词用字和意象阴柔化、女性化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字放在整个古汉语高频字背景之下,对比唐诗和宋词高频字的异同时,却发现它们都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对自然物... 一般论者常认为宋词中"风、花、春、月"等高频字的出现,体现了宋词用字和意象阴柔化、女性化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字放在整个古汉语高频字背景之下,对比唐诗和宋词高频字的异同时,却发现它们都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对自然物象类高频字的选择倾向是基本相同的,且表示判断、否定类高频字的大量出现,也只说明古汉语语法上的共性。唐诗宋词在文体本性是相似的,只有在对比诗词文本高频字的演变时,才体现出宋词相较唐诗独具的个性和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宋词 高频字 倾向 共性 演变
下载PDF
国家变局与晚宋文坛新动向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体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6,共7页
晚宋文坛呈现出"各家喧腾、大家缺席"的局面,成为文学史上一段徘徊犹豫、又具有沉淀和反思性质的特殊时期,其文学成就虽不高,但特点鲜明。晚宋文坛新动向的出现,与当时国家政事、国家格局和国家学术所引起的文人心态、文士分... 晚宋文坛呈现出"各家喧腾、大家缺席"的局面,成为文学史上一段徘徊犹豫、又具有沉淀和反思性质的特殊时期,其文学成就虽不高,但特点鲜明。晚宋文坛新动向的出现,与当时国家政事、国家格局和国家学术所引起的文人心态、文士分布和文道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外部因素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一道,促成了晚宋文坛总体的分化与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宋 国家变局 文人心态 文士分布 理学 文坛新动向
下载PDF
北宋《盐铁论》接受特征与学术倾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济冬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9,共8页
《盐铁论》是据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纪要所作的再创作,它以"春秋"笔法反映了西汉中期儒生与文法吏之间的政治对立,成为后世王霸之争、义利之辨的政治标本。北宋时期,在偃武右文、寻求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群体对于《盐铁论》... 《盐铁论》是据汉昭帝时期盐铁会议纪要所作的再创作,它以"春秋"笔法反映了西汉中期儒生与文法吏之间的政治对立,成为后世王霸之争、义利之辨的政治标本。北宋时期,在偃武右文、寻求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士人群体对于《盐铁论》的接受呈现出多元特征。早期多倾向于文学意象、历史典故层面的接受,同时亦注意《盐铁论》中资政类目的借鉴。在熙宁年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士人借古喻今,以书中"贤良文学"、"桑弘羊"的符号表象,诠释自己的政治见解,映射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北宋关于《盐铁论》的诠释、接受特征,体现出彼时学术的演变倾向、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北宋 接受特征 学术倾向
下载PDF
清初宋诗选本与遗民思潮 被引量:4
13
作者 申屠青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4期153-157,共5页
遗民思潮对清初宋诗选本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存在时间、地域上的不平衡。另外,宋诗选本的庙堂化倾向在清初亦已出现。
关键词 宋诗选本 遗民思潮 庙堂化
下载PDF
高丽后期“海左七贤”宗宋诗风论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会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向。另外,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还具有生活化、谐谑化的宗宋倾向,在艺术风格、技巧上,体现了重学问、擅用典,重个性、求创新的宋诗因子。"海左七贤"对宋诗着力创新、自成一家的创作精神的继承是其与宋诗本质上的最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后期 “海左七贤” 宗宋诗风
下载PDF
明清之际松江宋氏家族的散曲创作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丽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8,共6页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望族世家,其中宋徵舆家族是明清易代之际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室。宋氏家族不仅是此际诗坛上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而且词曲创作亦造诣极深。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宋思玉,伯仲、叔侄的散曲唱和体...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望族世家,其中宋徵舆家族是明清易代之际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室。宋氏家族不仅是此际诗坛上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而且词曲创作亦造诣极深。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宋思玉,伯仲、叔侄的散曲唱和体现出风格、题材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延续,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文学传承的特性。宋氏家族散曲创作取向的趋同,与明清之际社会审美思潮和家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 宋氏族家族 散曲 创作趋向
下载PDF
晚宋士风主流论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喻学忠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3,共5页
士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晚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风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忠义方面的表现,有腐败方面的表现,其中变节之风远胜忠义之风,奸佞平庸之相对士风影响大于忠义之相的影响,忠义状元在晚宋据于少数,多数太学生风气大坏,时人... 士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晚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风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忠义方面的表现,有腐败方面的表现,其中变节之风远胜忠义之风,奸佞平庸之相对士风影响大于忠义之相的影响,忠义状元在晚宋据于少数,多数太学生风气大坏,时人对士风不良的激烈批评,反映了晚宋士风的主流为士风败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宋时期 士风 主流 忠义 败坏
下载PDF
宋琬的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倾向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莹 张兵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4-66,共3页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创作颇丰,尤以诗胜,诗学思想亦独具一格。本文结合宋琬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儒家传统诗学、唐宋诗之争的态度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关键词 宋琬 儒家诗教 怨怒诗风 宗唐与宗宋
下载PDF
晚宋士大夫奔竞之风述论——晚宋士风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8
作者 喻学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士风是伦理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晚宋士大夫奔竞之风是晚宋士风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形成奔竞之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士大夫道德的沦丧。这对当时晚宋政局造成了严重危害。
关键词 士大夫 奔竞之风 士风
下载PDF
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方鹿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2-17,33,共7页
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通过龙昌期、章詧(chá)、三苏、张商英等人融合各家,兼用佛老,重视儒学的治学实践体现出来,反映了北宋巴蜀地方文化的重要特色。为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 北宋蜀学 三教融合 思想倾向
下载PDF
宋朝遗民与元初书院传统的弘扬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78,共8页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的时期。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的时期。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大量的宋朝遗民栖身书院,他们或自创书院,或应人之请,在书院任教,甚至担任山长,但都刻意和元朝官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改遗民的操守,也捍卫了书院私学的属性,从而使得元初的书院在朝代更替的变局中,能够摆脱官府的牵制,独树一帜,不至于沦为国家学制系统中平庸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宋朝遗民 书院 私学 官学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