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ustification and System Arrangement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Comments on Article No. 127 of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1
作者 Li Yan Ge Hongqu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2期1-20,共20页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of P. R. China, the attribut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changed from real rights to non-real rights. Article No. 127 thereof does not clarify ... In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of P. R. China, the attribut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changed from real rights to non-real rights. Article No. 127 thereof does not clarify the natur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after all, and the place where virtual property is put in the "Civil Rights" chapter of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makes the concept even more complex and confusing. The "relationships paradigm" protection of virtual property does not have a definit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nor stands opposite to the "rights paradigm."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 to justify the "theory of virtual property as a real right" under the "rights paradigm" protection, namely, essentialism and consequentialism. The former resulted from utilizing features in a demonstration and identifying disposal rights with real rights, while the latter resulted from adherence to the dichotomy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comprising real rights and creditor's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rceny in Criminal Law and virtual property insurance in The Social Insurance Law, the attribut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is irrelevant to creditor's rights. The attribut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shall be defined as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so that it can b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of civil rights. The uniqueness of virtual property is enough to become an object of emerging civil rights; intangible property rights as a superordinate theoretical concept cannot reflect the essenc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legislative frame of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shall be comprised of the subject, object, exercise, publication and change of the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TUAL PROPERTY theory of VIRTUAL PROPERTY as a real right theory of VIRTUAL PROPERTY as a creditor's right intangible PROPERTY rightS VIRTUAL PROPERTY rightS
下载PDF
论数据要素的市场供需信号本质:数据分类、价值来源与形态演进
2
作者 徐信予 胡诗怡 《社会治理》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当前对于数据要素的研究存在三个理论问题,即数据分类不清、数据价值来源不定、数据要素本质界定不明。这直接影响了数据要素的进一步开发使用。本文将数据分为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其中经济数据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和用... 当前对于数据要素的研究存在三个理论问题,即数据分类不清、数据价值来源不定、数据要素本质界定不明。这直接影响了数据要素的进一步开发使用。本文将数据分为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其中经济数据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和用户原创内容。数据要素则对应了商业秘密中的经营信息,本质是市场供需信号。捕捉、记录信息的过程耗费了人类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因此供需信号本身不创造劳动价值。从数据要素的运作原理看,流通环节的数据要素传递加速了资本循环,生产环节的数据要素节约了资本投入。对于数据要素而言,如符合“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三个构成要件,则可以适用商业秘密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交易机会 拟制物权 经营信息
下载PDF
物权变动理论分野下我国不动产物权期待权的体系完善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小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8-75,共8页
我国《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8条至30条中赋予买受人的不动产物权期待权援引于《德国民法典》中土地及其附着物物权期待权的规范条款,但是我国的法律适用样态却与德国呈现权利受领人法律地位稳固性与物权期待权处分权能领域的差异。... 我国《执行异议和复议规定》第28条至30条中赋予买受人的不动产物权期待权援引于《德国民法典》中土地及其附着物物权期待权的规范条款,但是我国的法律适用样态却与德国呈现权利受领人法律地位稳固性与物权期待权处分权能领域的差异。追根溯源,是我国民法体系与德国民法体系所适用的物权变动理论不同。我国采“修正的债权形式主义”,以“债权合意+支付价款”为物权期待权的成立基础,德国采“无因的物权形式主义”,以“物权合意+登记意思”为成立基础。在我国现实情境下,以“和缓的债权形式主义”指引我国物权期待权体系的构建更为适宜,具体包括确立物权期待权“准物权”的法律性质来稳固权利受领人的法律地位和确立功能边界、设立双层合意模式来完善处分权能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期待权 物权行为理论 债权形式主义 准物权 处分权能
下载PDF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士 王致杰 +1 位作者 薛松 曾鸣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4-226,共3页
针对传统安全投资决策方法的缺陷,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到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中,构建了实物期权理论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框架,并建立了基于二叉树模型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模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供电企业安全投资提供了... 针对传统安全投资决策方法的缺陷,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到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中,构建了实物期权理论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框架,并建立了基于二叉树模型的供电企业安全投资决策模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供电企业安全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物期权理论 安全投资决策 二叉树模型 延迟期权
下载PDF
负债企业并购的时机与条件及在国企产权转让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珠明 杨华李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2-45,共14页
应用实物期权博弈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随机市场环境下,目标企业存在财务杠杆情形下,企业并购的时间和条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支付的息票越高,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波动率越低,行业的成长性越低,目标企业的最优保证金率越低。目标企业支付的... 应用实物期权博弈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随机市场环境下,目标企业存在财务杠杆情形下,企业并购的时间和条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支付的息票越高,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波动率越低,行业的成长性越低,目标企业的最优保证金率越低。目标企业支付的息票越高,负债率高,将加速被并购。波动率延迟了并购。模型可应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表明国有企业产权是可以定价的,依据是企业本身的价值,包括由现有的资产经营所产生的现金流现值和转让期权。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特征,市场的税率,并购者的期望,负债率等。根据前面的分析,国有企业所在行业的成长性越高,波动率越大,市场的税率越低,并购者的期望越高,产权转让市场越活跃,企业的负债率越低,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价格越高。通过公开拍卖是产权转让定价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物期权博弈论 财务杠杆 并购 国企产权转让
下载PDF
物权二元理论与传统物权理论的重大分歧 被引量:8
6
作者 孟勤国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6-72,共7页
本文指出了传统物权理论内在的逻辑缺陷,阐述了物权二元理论的逻辑原理,并对物权二元理论与传统物权理论在物权客体、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法人所有权上的重大分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物权 物权理论 物权二元结构
下载PDF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救济方式探微——以民事责任体系为论证进路 被引量:14
7
作者 杜启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6,共8页
信息时代的到来早已预示着网络虚拟财产不可逆转的出现,但民法学界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争论却一直未曾停止。我国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将网络虚拟财产用独立的条款进行规定,将其作为独立于物权... 信息时代的到来早已预示着网络虚拟财产不可逆转的出现,但民法学界关于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争论却一直未曾停止。我国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将网络虚拟财产用独立的条款进行规定,将其作为独立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之外的新型财产权利的立法选择,意味着网络虚拟财产权的规制需用新规则、新视角。网络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财产权利,兼有物权和债权的属性,应当超越权利性质之争,从民事责任体系的视角去研究该权利的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财产权 民事责任体系 物权说 债权说 新型权利说
下载PDF
论不当得利要件的重构——兼评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竞合 被引量:11
8
作者 魏盛礼 张小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71,共7页
由于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欠缺清晰化,在理论上导致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违约得利之债难以区分,并使得不当得利之债的请求权和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侵权之债的请求权产生竞合,也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滥用,或是由于适用结果将... 由于不当得利构成要件欠缺清晰化,在理论上导致不当得利之债与侵权之债、违约得利之债难以区分,并使得不当得利之债的请求权和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侵权之债的请求权产生竞合,也导致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滥用,或是由于适用结果将违反法律最基本的公平正义而不敢适用。因此,应该从不当得利制度的物权变动理论基础视角分别对给付型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物权变动原因进行分析,重新构建其构成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当得利 物权行为理论 构成要件 给付型不当得利 非给付型不当得利
下载PDF
恶意失权规则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眭鸿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7-102,共6页
物权的变动只有经过公示程式,才具有对社会的公信效力,交易安全方可得到确实保障。现行的善意保护规则虽然可以暂时性地弥补公信力的不足,但终究不是法治国家之恰当选择。当然,采纳能够有效保证物权变动公信力的物权行为无因性规则,并... 物权的变动只有经过公示程式,才具有对社会的公信效力,交易安全方可得到确实保障。现行的善意保护规则虽然可以暂时性地弥补公信力的不足,但终究不是法治国家之恰当选择。当然,采纳能够有效保证物权变动公信力的物权行为无因性规则,并非没有限度。不过,缺憾的存在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造就恶意失权制度,以矫正物权行为无因性规则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失权规则 物权 法律效力 公信力 立法 善意保护制度
下载PDF
《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构成法理基础论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洪祥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9,共12页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现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基本存在两个范畴:一个是物权法财产共同共有理论,并试图把婚姻家庭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区别开来,提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消极财产即夫妻共同债务),该理论的...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现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基本存在两个范畴:一个是物权法财产共同共有理论,并试图把婚姻家庭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区别开来,提出夫妻共同财产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消极财产即夫妻共同债务),该理论的核心是"财产共有则债务共担"。另一个是"法律行为理论",其影响夫妻共同债务构成最主要的是夫妻双方有否共同意思问题,存在共同意思时举债行为为夫妻共同行为,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不存在共同意思时举债行为为一方个人行为,后果应当由行为人个人承担。同时,为了补充其可能在婚姻家庭领域夫妻债务规则可能出现的不足,当这种行为带来的利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时,也应当构成夫妻共同债务。"法律行为理论"已经成为夫妻共同债务构成的法理基础,而且《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明显表现出"法律行为理论"的特征。在夫妻共同债务构成上,两种理论比较,"法律行为理论"明显优于财产共同共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共同债务构成 研究方法 法理基础 物权法理论 法律行为理论
下载PDF
论区分原则在我国物权法中的体现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文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6-91,共6页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区分并分别产生不同的法律效力,这是区分原则的内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的法理基础是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否认区分原则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区分原则具有合理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体现...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区分并分别产生不同的法律效力,这是区分原则的内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区分的法理基础是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否认区分原则的观点是不妥当的。区分原则具有合理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体现和贯彻了区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分原则 物权行为 债权行为 物权法 体现
下载PDF
不动产冒名处分行为规则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道远 徐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91-97,共7页
冒用别人名义处分不动产,构成冒名处分。冒名处分不应适用表见代理,也不宜类推适用表见代理,同时也应该排除适用善意取得,而应该适用物权行为规则。这样不仅在合同效力、物权归属认定方面清晰明确,对原权利人和交易第三人之间利益进行... 冒用别人名义处分不动产,构成冒名处分。冒名处分不应适用表见代理,也不宜类推适用表见代理,同时也应该排除适用善意取得,而应该适用物权行为规则。这样不仅在合同效力、物权归属认定方面清晰明确,对原权利人和交易第三人之间利益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协调,而且能够发挥制度本身对社会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产冒名处分 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
下载PDF
中国土地权利立法论纲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吕银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26,共6页
土地权利立法是中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物权法对其如何规定则涉及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权利立法必须以物权立法的价值为指导,以平等独立的现代物权理论为支撑,以公私法相互交融为方法。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以生存利益高于一切来... 土地权利立法是中国物权立法的重要内容,物权法对其如何规定则涉及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土地权利立法必须以物权立法的价值为指导,以平等独立的现代物权理论为支撑,以公私法相互交融为方法。在具体制度构建上,应以生存利益高于一切来决定土地利用权利制度的取舍,以现代民主的要求来构建土地所有权的运行机制。据此,独具中国特色的土地权利制度就能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法 土地权利立法 现代物权理论 生存利益 现代民主
下载PDF
法律行为理论纲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宪忠 《法治社会》 2022年第6期1-24,共24页
本文意在提纲挈领,分析法律行为理论的内涵及重点问题,包括法律行为的概念、效果意思与情谊行为、动机作为构成要件的学术争议、意思表示与行为能力制度的内在制度联系、法律行为理论的政治伦理意义、意思表示的本质和效力以及法律行为... 本文意在提纲挈领,分析法律行为理论的内涵及重点问题,包括法律行为的概念、效果意思与情谊行为、动机作为构成要件的学术争议、意思表示与行为能力制度的内在制度联系、法律行为理论的政治伦理意义、意思表示的本质和效力以及法律行为的类型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区分的生活逻辑、法理基础以及实践价值进行了讨论,并且回应了若干质疑物权行为理论的学术观点,最后总结了潘德克顿学说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行为 负担行为 处分行为 物权行为理论 潘德克顿学说
下载PDF
关于我国物权法追及力体系建构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恩忠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53-57,共5页
追及力作为物权之效力 ,有其独立性。在物权法逻辑体系中 ,与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以及物权行为无因理论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从追及力的角度考察各国的物权立法 ,有偏重于对事实物权 (真实物权 )保护者 ,有侧重于交易安全及善意... 追及力作为物权之效力 ,有其独立性。在物权法逻辑体系中 ,与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以及物权行为无因理论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从追及力的角度考察各国的物权立法 ,有偏重于对事实物权 (真实物权 )保护者 ,有侧重于交易安全及善意第三人 (法律物权 )保护者 ,法律价值的体现各有千秋。我国无物权法传统 ,在未来的我国物权立法中 ,应结合我国国情 ,平衡真实物权人与法律物权人之利益冲突 ,在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中关注追及权的设计 ,以使立法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我国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以公示公信为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及力 公示公信 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物权变动模式
下载PDF
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与债权论者商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洪友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3-45,54,共4页
澄清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新近的债权论者提出了系统的论述 ,试图说明农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债权。然而 ,农地承包经营权并不因为其受发包人的限制 ,或者不具有可自主转让性 ,或者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 澄清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新近的债权论者提出了系统的论述 ,试图说明农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债权。然而 ,农地承包经营权并不因为其受发包人的限制 ,或者不具有可自主转让性 ,或者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而失其物权性质 ,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支配权而非请求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 承包经营权 物权 债权论 支配权 连带性
下载PDF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一博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4-37,共4页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物权制度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归属制度和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制度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在"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法发展趋势下,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实证类型化,并创建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的一整套系统的物权原理和一...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物权制度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归属制度和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制度组成的二元结构体系。在"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法发展趋势下,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实证类型化,并创建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的一整套系统的物权原理和一般规则,包括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取得、转让和消灭等,有助于实现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的物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占用权 物权二元结构论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的产权正义原则——重读《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超 肖堂武 孟萍 《云南电大学报》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其实质是对贫民产权及其收益权的维护,是对产权正义原则的维护。对马克思产权伦理思想以及"地产析分"的研究,对农村土地改革以至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发表意见,其实质是对贫民产权及其收益权的维护,是对产权正义原则的维护。对马克思产权伦理思想以及"地产析分"的研究,对农村土地改革以至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盗窃法 地产析分 产权伦理 产权正义原则
下载PDF
储蓄存款产权配置说微探
19
作者 赖华子 胡帅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7-180,共4页
我国关于储蓄存款法律性质有两大主要学说——物权说和债权说,均未能完整清晰地处理好储蓄存款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这与其仅从民商法角度思考问题有关。储蓄存款关系不仅由民商法调整,还体现着国家为了社会公益对其的干预,这也需要经... 我国关于储蓄存款法律性质有两大主要学说——物权说和债权说,均未能完整清晰地处理好储蓄存款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这与其仅从民商法角度思考问题有关。储蓄存款关系不仅由民商法调整,还体现着国家为了社会公益对其的干预,这也需要经济法的调整。经济法领域中的产权关系更能说明储户与银行对储蓄存款的权利义务关系。储蓄存款的形成过程正是现金货币的产权在储户、银行之间的配置过程,储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后,以丧失现金的占有权与使用权为代价,获得对银行的现金付款请求权、利息请求权和存款处分权;银行取得现金所有权,可以对现金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权利配置后,对于储户存款中的资金金,储户以付款请求权为关节点与银行发生法律关系,付款请求权的性质应是请求权和形成权的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蓄存款 物权说 债权说 产权配置说
下载PDF
物权行为理论功能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永强 《行政与法》 2006年第6期113-115,共3页
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大多集中在该理论对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上。本文认为物权行为理论的真正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平衡;二是统一阐释所有权的移转问题;三是意思自治功能。并指出,物权行为抽象原则正确性的基础不是交易安全... 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大多集中在该理论对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上。本文认为物权行为理论的真正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平衡;二是统一阐释所有权的移转问题;三是意思自治功能。并指出,物权行为抽象原则正确性的基础不是交易安全论,而是平衡论。利益平衡是该理论正确性的基础和界线。在利益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应对抽象原则的适用予以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权行为 平衡论 分离原则 抽象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