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ialogue with the Anci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of Bianqu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1
1
作者 Fu Youfeng(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tach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7年第1期18-31,共14页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he chapter of “The Story of Bianque” in Records of Historian,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truthfulness of its background dat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epidemic diseases in the chapter of “The Story of Bianque” in Records of Historian,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truthfulness of its background dat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lague spreading at that time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angles. The symptoms of plague including chills formation of some doctri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uch as exopathic heat disease doctrine, internal inju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doctrine and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doctrine. The course of exogenous phenomena, the author has explored the effect on the initial medical theory, primitive religion and culture due to the spreading of epidemic diseases from the angles of epidemiology, the theory of images and figures, originated from epidemic diseases was proposed. The author also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demic diseases spreading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TCM,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anqu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GUE febrile disea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ories of Zhang Ji
2
作者 Yong Chen Yinmin Le Jia Wei 《Chinese Medicine》 2012年第3期124-127,共4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Zhang Zhongjing, who was regarded as “medical Sa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gave indication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veloped robbing fire or inversing fire acupuncture principles to treat febrile diseases. His theories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precious and could be refer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ZHONGJING Treaties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Golden Chamber SYNOPSIS Indication theory Acupuncture Methods
下载PDF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3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合方视角下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
4
作者 华成坤 刘金伟 +3 位作者 廖小红 陈秋铃 朱桂芬 唐洪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方法可为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合方理论 处方审核 伤寒论
下载PDF
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张冬梅 关怿 崔翰博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7期2138-2142,共5页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 卫气营血理论是重要的中医学理论,其在揭示无汗症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无汗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往汗症相关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自汗症、盗汗症,而对无汗症研究较少。以卫气营血理论指导辨证治则,结合无汗症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缓解期3个阶段,初期、进展期施以调和营卫、扭转病势,缓解期除邪务尽、维持病情稳定。未来,探索卫气营血理论在无汗症中的应用将为无汗症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症 温热病 卫气营血理论
下载PDF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理论钩玄
6
作者 张孟娇 徐丽 +5 位作者 李卓 王雨轩 索兰芳 王凯伦 甘地 王玉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97-101,共5页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 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哲)、中国传统医学(医)及古代相术学(术)等理论,试从四缝本身穴位特性和外治法针刺特性两个方向入手,系统性地进行归纳与分析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发热性疾病的中医学原理与相关作用机制。因小儿四缝穴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和其所具有穴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兼具性,以传统手诊学及其新解、经络腧穴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全息理论等中国传统医、哲、术理论学说为基础,分别探讨分析后发现:四缝穴具有通调脏腑、疏通百脉的功能,故四缝穴可退小儿热。研究发现小儿针刺法又有驱邪调卫、泄浊和营、治神复元的功效。因此,对四缝穴施以针刺操作能够达到行经通络、标本同调的效果,使患儿正气加速恢复而邪气能尽快祛除,对诸种急慢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能迅速收效。从而为临床使用针刺四缝穴治疗多系统、多病因导致的小儿发热及发热性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缝穴 针刺 小儿发热性疾病 小儿发热 理论探讨 手诊学新解 奇穴
下载PDF
从《伤寒论》少阴篇讨论阳虚阴盛证辨治规律
7
作者 陈寅清 韩世盛 王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4-327,331,共5页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 [目的]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阴盛证 少阴 辨治规律 伤寒论 浙派中医 经方 各家学说
下载PDF
从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勇 袁雪梅 +3 位作者 杨孝余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其属于中医“阴阳毒”“红蝴蝶疮”等范畴。文章以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临床研究为基础,认为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温病学说 血分辨证
下载PDF
黄星垣研究员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赜 被引量:1
9
作者 杜磊 成恋恋 +2 位作者 任毅 何德英 徐健众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8期1455-1457,共3页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伤寒论》 中医药治疗 清热解毒法 黄星垣
下载PDF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王兵 钟发明 +2 位作者 付文红 熊朋朋 吴睿清 《中国当代医药》 2023年第36期133-136,共4页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 目的 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理论思想探析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对上述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治疗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青蒿鳖甲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5 d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失眠多梦、心烦盗汗、五心发热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阴虚发热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思想 青蒿鳖甲汤 阴虚发热
下载PDF
“输入输出”教学理念对中医研究生经典课程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俊杰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6期667-671,共5页
“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本文以研究生《伤寒琢》课程教学为例,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讨论、查阅文献及心得分享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 “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教学理念相一致。本文以研究生《伤寒琢》课程教学为例,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讨论、查阅文献及心得分享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此外,针对多维度的教学培养模式,本课程除传统主观题笔试外,又尝试引入研究生试诊、试写、试批及试讲等多种考核方式,以此检验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输出”能力,探索构建伤寒琢主题式教学课程的分类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输出”理论 中医经典教育 伤寒琢 主题式教学 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践与再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10期1021-1028,1061,共9页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 从温病学理论出发,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系统探讨该病的中医病名、发病类型、病因属性、病机变化、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认为该病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病,其病因属性为湿热疫戾之气。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在人体正气亏虚时,伏藏于肺脾,可按伏气温病认识和治疗。湿热疫戾之气可自发于里,也可由外邪引动,并长期停留气分,形成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证。湿热弥漫,可出现心、脑、舌、鼻、耳等上窍被蒙表现。病变过程或后期,根据湿与热的程度,既可伤阴亦可伤阳。涉及脏腑主要是肺、脾、心、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虚、瘀。基本治则是祛邪扶正、透邪外出,并根据湿热轻重及外邪性质确立不同治法和选方用药。例举本病不同阶段常见的发热、咳嗽、疲劳、失眠验案,并分析证治思路及体会以佐前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温病理论 湿热疫 伏气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 祛邪扶正 透邪外出
下载PDF
温病学绪论章多元混合教学探索
13
作者 谢苗 谢忠礼 +1 位作者 张晓艳 胡研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2期22-24,共3页
温病学绪论章是温病学教学中的开篇之言及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教研室从联系时政、增强学科自信,结合教改、介绍课程考核,角色反转、了解学情现状,思政引入、学习成名... 温病学绪论章是温病学教学中的开篇之言及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兴趣。结合“线上+线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教研室从联系时政、增强学科自信,结合教改、介绍课程考核,角色反转、了解学情现状,思政引入、学习成名之路,医案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渔鱼同授、引荐学习方法6个方面对温病学绪论章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充分发挥开学第一课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 多元混合教学 绪论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探究及验案浅析
14
作者 李方凯 曹云松 +4 位作者 谷新怡 朱跃兰 刘小平 王东峰 胡博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下法 临床杂病 中医理论 验案
下载PDF
戴尧天医案之“清轻通络法”研究
15
作者 刘莹 文愈龙 《四川中医》 2023年第5期13-16,共4页
戴尧天先生是近现代川中内科名医,承袭家学,阐扬医脉,在川西地区影响较大。近年来川派名医学术思想整理、挖掘工作向纵深进展,戴案研究开始起步,关于戴尧天临床学术—“清轻通络法”颇具特色。该法立足川西地域潮湿郁闷的气候特点,从病... 戴尧天先生是近现代川中内科名医,承袭家学,阐扬医脉,在川西地区影响较大。近年来川派名医学术思想整理、挖掘工作向纵深进展,戴案研究开始起步,关于戴尧天临床学术—“清轻通络法”颇具特色。该法立足川西地域潮湿郁闷的气候特点,从病理层次的角度别立考量,揭橥表寒、湿热、内燥要素兼杂的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病机规律,为戴案“润燥治湿”的温热治则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是戴氏内科学术的精华,较有代表性地体现戴案的临床学术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轻通络 温病学说 戴尧天 川派名老中医
下载PDF
从《伤寒论》合病并病理论探讨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旭鹏 任圆圆 +2 位作者 谢娜 卢伟 范开亮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11期1949-1952,共4页
脓毒症具有高费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死亡及危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是脓毒症的主要临床事件。尽管脓毒症在2016年才被新定义,人们对于脓毒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们对于脓... 脓毒症具有高费用、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死亡及危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是脓毒症的主要临床事件。尽管脓毒症在2016年才被新定义,人们对于脓毒症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我们对于脓毒症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机制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进一步探索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的机制,是现今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治疗的关键。本文以《伤寒论》合病并病理论为切入点,阐明了合病并病和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从合病并病探讨中医对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治疗原则,以期为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从而减少了临床病死率及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合病并病 《伤寒论》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血栓性微血管病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晨璇 宣铭杨 +1 位作者 饶向荣 李金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8-162,共5页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病因繁复,症状多样,而合理的中医辨治可减轻重症临床表现,并有效改善疾病转归。本文基于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就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医辨治策略...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病因繁复,症状多样,而合理的中医辨治可减轻重症临床表现,并有效改善疾病转归。本文基于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就血栓性微血管病中医辨治策略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微血管病 温病理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单兆伟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玥 徐艺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144-146,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单兆伟教授认为该病活动期多为热毒炽盛伤及气分,阻滞肠腑,致气机不通,伤及营血,熏灼肠络,血败肉腐成脓疡,进而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单教授基于温病学说从气血角度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提出了“气血双清”的治疗原则。气血双清法原见于治疗温热疫毒之法,施以清热泻火凉血之品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通泄三焦之火邪。此法与血热作祟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病机相吻合,临床遣以古方白头翁汤加减,以达清气化湿、凉血止痢之功,依据肝郁脾虚、脾肾亏虚等不同的兼夹证候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后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还应注重调达肝气、温肾健脾,故临证辨治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加以创新,不局限于固有思维,异病同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能开拓思路,治则治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面对古方更应活学活用,顺应疾病谱的变化,结合经典古方今用,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文章另附验案1则,对单兆伟教授经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温病学说 气血辨治
下载PDF
湿温、湿热辨析及其临证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宁百乐 邓启粤 +1 位作者 纪雪梅 周登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湿热 外感热病 内伤杂病 病因 病机 病证
下载PDF
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张志聪三阳阳明病浅析
20
作者 郝亚非 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79-482,489,共5页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紧密联系,二者共同决定了脏腑经络的生理机制及病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阳阳明病 伤寒论 阳明病 六经气化 张志聪 伤寒论集注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