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众品位与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 被引量:14
1
作者 单有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审美价值 大众品位 大团圆结局
下载PDF
从《李笠翁曲话》英译看汉语典籍英译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以《李笠翁曲话》主要章节的标题英译为例。借鉴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归纳、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基本步骤,以期在这一领域探索出具有指导性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此类翻译实践中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与目的性。
关键词 汉语典籍英译 《李笠翁曲话》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 翻译理论
下载PDF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结果期待意识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才训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64-67,76,共5页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期待意识 古典戏剧 影响
下载PDF
早期莎评对古典主义诗学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4
作者 辛雅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56-66,共11页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 17世纪上半叶,法国批评家从意大利学者那里继承了古典主义诗学原则,并将其僵化为一系列教条,这些教条对西欧戏剧理论影响巨大。17世纪末复辟时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莱默完全用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衡量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多有贬抑。他的观点激起了英国批评家的民族情绪,德莱顿、戈尔登等人对莱默的反驳不仅巩固了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坛的地位,也为英国戏剧突破古典主义束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某些观点甚至成为浪漫主义诗学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戏剧理论 莎士比亚 莱默 德莱顿
下载PDF
古典戏曲理论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环节——关于明末清初《西厢记》结局三类意见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天星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84-187,37,共5页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个类...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个类型属于当时戏曲"案头化"和戏曲理论由重品"曲"向重论"剧"倾向的范畴;其中包含的对团圆之趣的突破、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则反映了古典戏曲结局处理理论向近代演进的趋势,在深层上反映出中国叙事理论和创作由传奇向写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西厢记》 结局 意见 叙事 演进
下载PDF
基于戏曲理论的中国古典园林叙事手法探析——以李渔的创作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旭 王蕾 龙毅湘 《华中建筑》 2022年第9期95-102,共8页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园林与戏曲的创作在追求布局整体观和新异上具有一致性。以李渔的戏曲理论为基础,通过考证李渔诗词文集中有关园林实践的记载,探究其与李渔戏曲理论中叙事手法的对应关系,并归纳出其园林实践...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园林与戏曲的创作在追求布局整体观和新异上具有一致性。以李渔的戏曲理论为基础,通过考证李渔诗词文集中有关园林实践的记载,探究其与李渔戏曲理论中叙事手法的对应关系,并归纳出其园林实践中的三种戏曲叙事手法,以此为基础探究造园叙事手法,为当代造园提供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李渔 戏曲理论 叙事手法
下载PDF
论华夏古典戏曲“大团圆”文化心理范式的生命艺术体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鹏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3-57,共5页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而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而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好的生活愿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体现在娱乐性的戏曲舞台上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悲剧情结多以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大团圆情结 心理范式 文化表征 生命情韵
下载PDF
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建构初探
8
作者 吴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0-64,共5页
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复苏到陷入危机的陡转。作为应对,戏曲艺术界提出"振兴"的口号,而戏曲理论界则着力于构建现代化的民族戏曲美学体系,以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构建对戏曲艺术的发... 新时期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复苏到陷入危机的陡转。作为应对,戏曲艺术界提出"振兴"的口号,而戏曲理论界则着力于构建现代化的民族戏曲美学体系,以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方向。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构建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之功。新时期戏曲美学体系的建构初成体系,但仍不完善,尤其是在对具体艺术实践的指导上,需要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美学体系 危机与振兴 戏剧观 剧诗说
下载PDF
沈乘麐的《韵学骊珠》和曲韵理论
9
作者 俞为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3,共9页
沈乘麐精于度曲,因此,他的《韵学骊珠》专为度曲演唱而作:一是在每一韵目后标明收音方式;二是小韵前皆注明发声部位和出音方式,在同一声调内的小韵还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分为七类,每一类又分为22种不同的出音方式。这... 沈乘麐精于度曲,因此,他的《韵学骊珠》专为度曲演唱而作:一是在每一韵目后标明收音方式;二是小韵前皆注明发声部位和出音方式,在同一声调内的小韵还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分为七类,每一类又分为22种不同的出音方式。这给度曲者提供了具体的借鉴和指导,从而有助于唱准字声。《韵学骊珠》合南北曲韵于一谱,以南曲韵谱为主,依据南方语音的特征,在韵谱框架和编排体例上,对《中原音韵》作出了调整。沈乘麐的发声理论用古代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之名代替喉、牙、舌、齿、唇五个发音部位,不仅涵盖了整个七声音阶,而且对出音方式的描述更为具体,也更加有利于度曲者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学骊珠》 曲韵谱 度曲演唱 南北曲合韵谱 发声理论
下载PDF
软对策论研究的基本思路、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蔡建峰 《宁夏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0-13,共4页
软对策论是由Howard等人于近几年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它的许多假定与传统对策论相比更加接近实际,所以该理论兼具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它的研究思路,然后对近来的主要进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局前协商 软对策论 对策论 远景
下载PDF
焦循曲论之悲剧审美
11
作者 裴雪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55-158,共4页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qu...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曲论 悲剧审美 心理成因 悲剧结局 悲剧人物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审美理想的水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佳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8-72,共5页
中国古典戏剧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在戏剧理论方面,古典剧论以传奇之美作为审美理想,某些审美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水文化譬喻不谋而合;在戏剧创作内容方面,水的审美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象征性地表达戏剧所渲染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戏剧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在戏剧理论方面,古典剧论以传奇之美作为审美理想,某些审美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水文化譬喻不谋而合;在戏剧创作内容方面,水的审美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象征性地表达戏剧所渲染的思想感情。从古典剧论和戏剧创作内容两个方面略作分析,都可以体现古典戏剧审美理想与水文化意蕴的相互联系,藉此为挖掘我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文化内涵,认识水文化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剧论 戏剧审美 水文化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研究——以《霸王别姬》英译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俊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8期45-48,共4页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经典戏剧,是文化交流中的主要交流对象之一,但在其英译...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经典戏剧,是文化交流中的主要交流对象之一,但在其英译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文化缺失的现象。为此,通过对我国戏剧典籍英译本中缺失的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从而开发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中国戏剧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印古典戏剧理论比较——以《舞论》和《闲情偶寄》为中心
14
作者 高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6-91,共6页
文章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印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做简要梳理,以《舞论》和《闲情偶寄》为中心,从戏剧本质论、戏剧语言论、戏剧编导论和戏剧观众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发掘与阐释中印古典戏剧理论间的相通... 文章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印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历程做简要梳理,以《舞论》和《闲情偶寄》为中心,从戏剧本质论、戏剧语言论、戏剧编导论和戏剧观众论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发掘与阐释中印古典戏剧理论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以达到认识他人与自我、互相交流的目的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古典戏剧 理论比较 《舞论》 《闲情偶寄》
下载PDF
直击昆曲世纪的宿命
15
作者 崔春雷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2期58-59,共2页
《读曲偶评》、《藤花亭曲话》和《北泾草堂曲论》是昆曲衰落期三种代表性的古典剧论。通过寻绎和解读其具体判断中所显现的批评心智,人们完全能够从中领会到昆曲世纪定于一尊而物极必反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 昆曲世纪 古典剧论 批评心智 历史命运
下载PDF
“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江南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 英国的现代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又译《卖花女》)是深受各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但该剧出乎观众意料的"去浪漫化"结局也常常引发评论家的不同解读。事实上,"去浪漫化"不仅是萧伯纳拆解"佳构剧"编剧技巧的策略,也是萧伯纳反"幻觉主义剧场"艺术主张的必然选择。为了达到"去浪漫化"、实现启发和教育观众的目的,他在《匹克梅梁》中运用了"戏剧讨论"技巧,揭示了绅士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根本矛盾。在"讨论"中,作者深刻地指出卖花女与淑女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语言、行为的不同。通过"讨论",作者进一步强调社会阶层和现实境遇的差异意味着息金斯与伊莉莎的关系不太可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去浪漫化"的结局不仅是萧伯纳的策略,更是他创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浪漫化” 结尾迥异 角色“讨论”法 萧伯纳的戏剧观 反幻觉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多元化研究——赵晓寰教授专访
17
作者 杨正娟 赵晓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9,共7页
跨学科、多元化思考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理论研究、古典小说与文学传统之关系、中日戏剧比较等问题上,受访者赵晓寰教授的观点是:参照普洛普形态学理论,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与戏剧可进行叙事特征与... 跨学科、多元化思考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理论研究、古典小说与文学传统之关系、中日戏剧比较等问题上,受访者赵晓寰教授的观点是:参照普洛普形态学理论,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与戏剧可进行叙事特征与结构功能模式等分析;由"原型"、"图式"、"程序"等构建的小说理论框架有助于阐释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中日戏剧在脚色类型、表现方式等方面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晓寰 普洛普形态学 叙事特征 志怪小说 中国戏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