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0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Mor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aking the Mongolian Culture as an Example
1
作者 Lijun Ya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1年第8期229-233,共5页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embodie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unique national value.It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embodie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unique national value.It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At present,China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nor has it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chanism.Taking the moral education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cultur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its moral education value,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as well as suggests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sical Elements into th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2
作者 Yu Zhou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Management》 2020年第1期61-67,共7页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be confide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insist on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recessive education,be good at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be confide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insist on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recessive education,be good at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other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realize the full-time education of all employees.At present,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actively guide an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music resources,and use the artistic discourse system to interpret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construction,and reform,and its inherent regularity,which reflects the nat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 conditions,reflects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Marxism in China,the era,and the popularization,guiding students to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how the people chose Marxism,chos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hose the socialist road,and chose reform and opening up;strengthening the road self-confidence,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arnestly establish the belief that“only socialism can save China,onl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develop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Y HISTORY national HISTORY Social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下载PDF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履行教书育人工作职责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昊 王振华 李淼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1期151-155,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和人才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环节,是机体良好运行的关键。该文结合高校教师自身岗位职责,探讨立德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和人才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环节,是机体良好运行的关键。该文结合高校教师自身岗位职责,探讨立德树人和铸造自身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师。身为教师应当听从党的指挥,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责任意识,肩负使命责任,踔厉奋发有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 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 责任
下载PDF
德育一体化的时代转向与可行路径——专访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震 陈亮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德育是塑造国家认同,即公民的同一性、共同性和“我们感”的重要渠道。加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更具高度、广度与深度等特点。就高度而言,新时代德育一体化是党和国家... 德育是塑造国家认同,即公民的同一性、共同性和“我们感”的重要渠道。加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更具高度、广度与深度等特点。就高度而言,新时代德育一体化是党和国家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提出来的理念;就广度而言,新时代德育一体化是从全社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体系;就深度而言,新时代德育一体化是在借助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因此,开展新时代德育一体化建设可以推进和深化对德育规律的认识。未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直面问题、守正创新,并进一步在管理机制、教材建设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狠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 国家认同 大思政课 时代转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立德树人视阈下“Web前端设计”课程教学重构的问题与出路探究
5
作者 李华 魏光杏 +1 位作者 张巧林 尤辉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0-65,共6页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教学重构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如何找到出路、摆脱困境,对高校课程教学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需要教育培养获得,而“教学重构”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立足于We...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课程教学重构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如何找到出路、摆脱困境,对高校课程教学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需要教育培养获得,而“教学重构”是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立足于Web前端设计课程教学重构存在的四个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能力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完善五个方面,探索高校课程教学重构的出路,以期推动高校课程教学重构落地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教学重构 项目化 课程思政 能力培养
下载PDF
坚守与超越:中职语文统编教材适用性的价值归因与表现
6
作者 张艳 王素霞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9-44,共6页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的体例、选文和具体内容在不断的守正与创新矛盾转化中渐趋完善成型。该套教材呼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强化了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的内容设计,突出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在语文教材中的个性体现,创新了以学生...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的体例、选文和具体内容在不断的守正与创新矛盾转化中渐趋完善成型。该套教材呼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强化了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的内容设计,突出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在语文教材中的个性体现,创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内容组织方式,助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体现了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从教材的不变与变、坚守与超越中明确其内在的价值属性,是用对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 立德树人 学科特质 类型特色 以生为本
下载PDF
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逻辑与推进策略
7
作者 聂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都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属于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范畴。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高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遵循着从个体规范到群体团结再到态度内化的实践逻辑,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都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属于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范畴。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高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遵循着从个体规范到群体团结再到态度内化的实践逻辑,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发展。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新要求下,民族高校应从课程体系、教师角色、集体活动、奖惩体系、审美教育和历史教育等方面重构学校教育系统,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培育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老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8
作者 陈岩 车诗雨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德育思想深受当时所处经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在道家学派核心概念“道”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老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尊道贵德”的德育目标、“...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德育思想深受当时所处经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在道家学派核心概念“道”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老子的德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尊道贵德”的德育目标、“贵柔”的德育内容、“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尊道贵德”启示德育工作要遵循德育规律、“贵柔”启示德育管理向柔性化发展、“不言之教”启示德育工作者要重视隐性德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德育思想 当代启示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及践行路向
9
作者 卢晓中 杨新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概括与凝练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实践引领作用,由此也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取向。树立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培育体系;强化榜样示范,建立“自我赋能—他者赋能—赋能他者”的协同机制,是教育家精神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践行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形成机理 师德师风 国家特色 实践取向
下载PDF
杜威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路径
10
作者 方明军 任昕岳 《山东高等教育》 2024年第1期32-37,89,共7页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基于其实用主义哲学观,质疑了传统道德的孤立、僵化、教条主义、至高无上等特征,可概括为“道德是个体行为与心灵的统一;道德是不断生长的道德;道德是具体情境中的道德”。结合杜威的思维观、兴趣观等教育思想,杜威...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基于其实用主义哲学观,质疑了传统道德的孤立、僵化、教条主义、至高无上等特征,可概括为“道德是个体行为与心灵的统一;道德是不断生长的道德;道德是具体情境中的道德”。结合杜威的思维观、兴趣观等教育思想,杜威的道德教育思路体现为: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拥有面对复杂道德情境的清晰判断力;关注学生道德情感上的敏锐性,孕育积极的道德性格力量;基于“经验道德”改造学校德育“三位一体”,构建学生的完整道德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哲学思想 道德观 道德教育路径
下载PDF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图书馆发展——“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综述
11
作者 赵雷 张雅宁 +1 位作者 马晓旭 李洁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8,共7页
2024年6月24-27日,“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0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行业的嘉宾、学者、馆长与馆员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图书馆”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分论坛、... 2024年6月24-27日,“2024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200余所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行业的嘉宾、学者、馆长与馆员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图书馆”为主题,设立主论坛、分论坛、馆长圆桌会议等议程,围绕图书馆服务新质人才培养、信息素质教育推进、资源建设创新发展、启智育人生态重塑等多项议题展开研讨交流。文章综述了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及前沿思考,为图书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新质人才建设提供理论启发与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强国 立德树人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育人生态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价值、维度和路径
12
作者 何丽新 邱哲昊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应从历史维度、知识维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应从历史维度、知识维度、实践维度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化底蕴、精髓要义和现实要求。在实践路径方面,应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阵地”“大课堂”和“大机制”,进一步增强“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德技并修视域下墨家思想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如川 吴泳慧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5-40,共6页
德技并修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是墨家人才培养目标。古老的墨家思想从平等博爱、不嫌鄙事、培养“兼士”三个方面奠定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底色。在历史长河... 德技并修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是墨家人才培养目标。古老的墨家思想从平等博爱、不嫌鄙事、培养“兼士”三个方面奠定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底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德以为先的道德教育内容、技以为本的实践教育导向,蕴藏了新时代高职教育德技并修的文化基因。现代高职教育可以从五个维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即抓好“立德树人”,落实根本任务;讲好“职教故事”,提升社会认同;强调“关键能力”,关注实践养成;推动“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矢志服务社会,增进“全球福祉”。古为今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技并修 墨家思想 高职人才培养 五维路径
下载PDF
澳门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溯源、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
14
作者 黄炳超 吴开俊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09,共7页
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国澳门增强国家认同、凝聚民族认同和提升文化认同的关键,也是澳门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基础。澳门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经历了主权丧失期、回归过渡期、回归至今期三个历史阶段,其价值取向是正视历史与现实... 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国澳门增强国家认同、凝聚民族认同和提升文化认同的关键,也是澳门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基础。澳门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经历了主权丧失期、回归过渡期、回归至今期三个历史阶段,其价值取向是正视历史与现实的症结点、平衡知识传授与行为规范的连接点、把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点。澳门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是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定位、确立课程发展准则、满足基本学力要求、实施课程先导计划、加强教材开发规划,增强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在思想、文化和感情上实现真正回归,为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和助推中国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教育 国家认同 一国两制 中国澳门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理路
15
作者 连昆 王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99-104,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有效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深刻把握融入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厘清“为何融入”“以何融入”“如何融入”的基本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孟子德育内容的美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16
作者 张亦驰 李子华 孙大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过去,也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保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孟子思想中德育内容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彰显了人的天性和人伦之美。文章以此为基点,探索其如何促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分... 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过去,也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保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负责。孟子思想中德育内容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彰显了人的天性和人伦之美。文章以此为基点,探索其如何促进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分析其在社会层面如何起到正向影响作用,揭示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考察其对生态伦理的启示。以美学的视角再审视孟子德育内容中美学意蕴的当代价值,不仅为传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立体、和谐的道德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思想 德育内容 美学意蕴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德育面向
17
作者 李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3-18,共6页
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德育的启示和借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被简单地“照搬”或“复制”,而是需要以时代性转化作为理路上的桥梁或通路。时代性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对中国共... 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德育的启示和借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被简单地“照搬”或“复制”,而是需要以时代性转化作为理路上的桥梁或通路。时代性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张的学理探讨及设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德育面向,可以从价值升华、人性基础、信仰建构、资源丰富、路径完善、方法拓展、载体创新这七个宏观维度予以总结和提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性转化 德育面向
下载PDF
内外兼修德体同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育人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戴彬 钟婷婷 聂真新 《武术研究》 2024年第6期87-89,共3页
民族传统体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模式,将蕴含其中的传统德行修养之道、为人处世哲学、人与自然关系等与西方体育教学的意涵、运动项目所倡导的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时代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育人模式,将蕴含其中的传统德行修养之道、为人处世哲学、人与自然关系等与西方体育教学的意涵、运动项目所倡导的精神相结合,形成内外兼修、德体同扬的综合体育教育模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课程实践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要求,为党育人,为国举才;培育时代所需人才,能助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兼修 德体同扬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育人模式
下载PDF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德育路径探究
19
作者 姜波 杨傲寒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3期76-78,共3页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时代德育工作面向思维更加活跃的学生群体,逐渐形成更加全面的德育模式。文章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研,基于调研成果构建出“双重激励的交互式体验”德育路径,从德育主客体和德育...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时代德育工作面向思维更加活跃的学生群体,逐渐形成更加全面的德育模式。文章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研,基于调研成果构建出“双重激励的交互式体验”德育路径,从德育主客体和德育教育场域全员全方位助力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德育路径 思想行为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20
作者 韦述启 吴秀菊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5期42-46,共5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因此,以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从课程专业知识及其关联内容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元素并进行隐性融入设计,在学生的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习、科研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