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gwang ZHANG Lingxia GUO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6期16-23,共8页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cre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 for human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from it have made human civilization fall into th...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has created huge material wealth for human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from it have made human civilization fall into the dispersion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mode has obvious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which are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kind,the emergence of cracks of metabolism between nature and mankind,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and the functioning of one-way linear non-circular economy.Under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then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As a result,the predicament of onc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gradually dispersed and human civilization enters a beautiful new era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natural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Non-ecological economic qualities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下载PDF
Basic conditions study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ransformation of Shaanxi's economy growth mode
2
作者 LIU Shu-ru QI Long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0年第2期61-64,60,共5页
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economic work in the moment and the next period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Relatively, there must be certain basic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makes ela... 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economic work in the moment and the next period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Relatively, there must be certain basic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makes elaboration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which accelerate the change of Shaanxi's economic growth mode from government angle,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it, according to Shaanxi's situ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ation basic conditions
下载PDF
Overcom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其仔 郭朝先 白玫 《China Economist》 2009年第4期46-58,共13页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the first and foremost objective of macro-control since China experienced a drastic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8. Now China is at a special stage of transition c...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has become the first and foremost objective of macro-control since China experienced a drastic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8. Now China is at a special stage of trans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government must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owth mode. This is not a task that can be done easil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selected a number of industries and formulated a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plan for each of these them. Revitalizing these industries helps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esent stage but propelling these industries alone still can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t is currently imperative to adjust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strategy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intra-industrial upgrading, particularly process upgr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PLAN LEADING Industry Selection Criteria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China's Overall Price Trend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Suggestions
4
作者 王双正 《China Economist》 2010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first summarizes China’s price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990s,and thenanalyzes inflation shaping factors and types.Based on that,the author raises six inflation early...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first summarizes China’s price operation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990s,and thenanalyzes inflation shaping factors and types.Based on that,the author raises six inflation early-warning indexes andfully dissec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verall price trend and inflation risk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Afterthat,the author explains some aspects of price fluctuation that warrants atten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abilizing the overall pric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our actual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overall PRICE level INFLATION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全文增补中
“Double Surplus,” Capability Gaps and Innovation: A Macro- and a Micro-perspectiv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被引量:1
5
作者 路风 余永定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3期76-100,共25页
In order to deploy the crucial leve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nature and reasons for the economy's existing mode of operation. The paradox of... In order to deploy the crucial lever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nature and reasons for the economy's existing mode of operation. The paradox of China's "double surplus" in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 reflects the substantive issue of the appearance of a capability gap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nteracting with dependence on FDI, hinders industry upgrading. As a result, the extensive mode of development has persisted and even worsened, rendering the Chinese economy more vulnerable to external shocks. At the historic juncture whe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dramatic changes, the Chinese economy is likely to suffer severe setbacks due to its capability gap and dependence on FDI unless there is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in its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ies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Therefore, the critical variable in transforming the Chines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apability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double surplus FDI dependence capability gap
原文传递
经济转型下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分析
6
作者 冯江华 李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226-230,共5页
界定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分析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明确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的利弊,从获取最大利润动机、降低农产品流通企业债务成本动机、降低流... 界定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分析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明确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的利弊,从获取最大利润动机、降低农产品流通企业债务成本动机、降低流通企业政治成本动机等方面,制定经济转型下农产品流通企业利润管理模式的动机与方法。该方法将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与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长远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使二者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农产品流通企业 利润管理模式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国成 程振锋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全局作用。第一,明确提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分析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之间的关联机理和内在逻辑;第三,初步刻画了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及运行原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秉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蕴含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劳动者 虚实交融 科技创新 经济模态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一种水电站主变压器冷却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方法
8
作者 陈钰林 赵强 +4 位作者 叶红扶 赵兵 莫元雄 李天旋 李鑫 《广西电力》 2024年第1期58-63,68,共7页
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决定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的可靠性,变压器冷却装置能降低变压器运行温度,使绝缘油迅速冷却,达到降低变压器温升,选择最适合变压器的冷却方式,保证变压器正常运行的同时降低运行与维护成本。当前的研究多聚焦... 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决定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的可靠性,变压器冷却装置能降低变压器运行温度,使绝缘油迅速冷却,达到降低变压器温升,选择最适合变压器的冷却方式,保证变压器正常运行的同时降低运行与维护成本。当前的研究多聚焦于一种冷却方式下的变压器温度场仿真,尚未聚焦于不同冷却方式下变压器经济运行成本,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从各冷却方式下变压器的运行温度出发,结合文献支持与现场调研计算各冷却装置的检修维护成本以及变压器风险成本,提出了一种计及冷却方式的变压器经济性计算方法,希望对电厂后续的运营以及改造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冷却方式 检修维护 风险 经济性运行
下载PDF
探讨经济结构转型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构建
9
作者 郑周强 《市场周刊》 2024年第28期41-45,共5页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环境波动变化频繁,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当前,部分企业过度依赖传统工商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也对企业的... 在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环境波动变化频繁,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当前,部分企业过度依赖传统工商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也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此,企业要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机遇,完善企业一系列管理制度,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的实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文章概述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构建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价值,分析了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具体构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经济结构转型 工商管理模式 构建路径
下载PDF
“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轨:制度特征与经济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雪锋 李昊泽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对“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轨的制度特征、运行状态和政策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摆脱土地依赖、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方法:基于文献、政策和数据的制度变迁和模式转型研究。研究结果:(1)“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特有土... 研究目的:对“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轨的制度特征、运行状态和政策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摆脱土地依赖、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方法:基于文献、政策和数据的制度变迁和模式转型研究。研究结果:(1)“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特有土地制度基础上的体系性集成系统,模式转轨和模式转型具有不同理论内涵和经济影响;(2)模式转轨政策忽视既有模式体系特征,以局部改革化解内生困境,这些政策在短期内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相应环节运行状态;(3)模式转轨引起的相应环节运行变化通过体系性传导机制妨碍既有模式运行,加剧下行压力和系统风险,不能完成经济转型。研究结论:“以地谋发展”模式自成体系,经济转型需要以系统性改革设计处理好摆脱土地依赖、培育新发展模式和防范系统风险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以地谋发展 系统风险 模式转轨 经济转型
下载PDF
10kV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建元 赵新 +2 位作者 张丽娣 张彦红 张弼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4-166,共3页
针对农村和城市小区的变压器长时间处于空载和轻载状态导致损耗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压器组优化经济运行方案。以变压器实时负荷为主要控制参量优化组合变压器组的投切运行,采用电压互感器取能方案解决配电线路停运后变压器高低压侧... 针对农村和城市小区的变压器长时间处于空载和轻载状态导致损耗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压器组优化经济运行方案。以变压器实时负荷为主要控制参量优化组合变压器组的投切运行,采用电压互感器取能方案解决配电线路停运后变压器高低压侧断路器操作机构的取能问题(冷启动),保证了供电的及时性和变压器的自动投切。并以某小区变电箱内两台变压器组为例,定量分析了优化运行的经济效益,最后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变压器 运行方式 可行性 经济性 损耗
下载PDF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区域弹性构建——基于DEA理论的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岩 戚巍 +1 位作者 魏玖长 周志翔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量的5%以上,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害。科学评估区域应急能力,加强区域应急弹性建设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DEA方法能够避免设定先验的评价指标权重,而且还... 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量的5%以上,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害。科学评估区域应急能力,加强区域应急弹性建设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DEA方法能够避免设定先验的评价指标权重,而且还能对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进行分析。本文构建基于DEA理论的区域弹性评估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测度中国大陆各省区2001—2009年的"区域弹性指数"。研究发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区域弹性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对区域弹性的提高具有正外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非常规突发事件 区域弹性 DEA
下载PDF
“双创四众”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创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曾繁华 侯晓东 吴阳芬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44-50,共7页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学者普遍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支撑平台,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实现制造业新旧动... 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学者普遍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应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支撑平台,通过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化,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促进分享经济成长,构建完整的制造业创新生态圈。围绕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转型,通过研究新常态下"双创四众"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路径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四众” 智能制造 转型升级 分享经济 模式机理
下载PDF
中国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原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卢文忠 李世祥 成金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6,共6页
中国能源处于高消耗增长态势,这对当前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构成了严峻挑战。节能减排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反应,是一个牵涉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节能减排对我... 中国能源处于高消耗增长态势,这对当前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构成了严峻挑战。节能减排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反应,是一个牵涉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研究节能减排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工业化和能源经济相关理论,利用相关指标和统计数据,对中国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基本对策。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高消耗的主要经济原因在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问题,即中国已基本进入了工业化的重化工业化阶段,高能耗产业快速增长。中国要解决当前节能减排困境,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使工业结构高端化,压缩工业化进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状况持续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经济原因 节能减排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下载PDF
我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阶段性特征:1978~2014年 被引量:54
15
作者 王薇 任保平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8-58,共11页
通过对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分析,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及经济持续性四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通过构建耦... 通过对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分析,将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稳定性及经济持续性四个维度.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通过构建耦合理论模型对两者的一致性进行量化评估。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一致性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处于低发展度下的“虚假耦合”状态;在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不一致性突出,两者呈现高发展度下失调状态。导致两者不一致性加剧的最主要症结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要扭转经济增长数量与经济增长质量的不一致状态必须全面纠正各层次的结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 发展方式转型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下载PDF
地区电网变压器经济运行决策系统 被引量:3
16
作者 伏祥运 李红 +2 位作者 衡思坤 赵明 姚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7-179,215,共4页
基于日时段变压器损耗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方法,研究开发了变压器经济运行决策系统,分析和设计了系统模型的构架及数据结构,计算了变电所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变压器损耗,选择了变压器损耗最小的经济运行方式,并考虑变压器负载能力等约束条件,... 基于日时段变压器损耗的变压器经济运行方法,研究开发了变压器经济运行决策系统,分析和设计了系统模型的构架及数据结构,计算了变电所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变压器损耗,选择了变压器损耗最小的经济运行方式,并考虑变压器负载能力等约束条件,增强了系统的适应性。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模型可灵活构建,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经济运行 运行方式 决策系统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引量:20
17
作者 谢地 刘佳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104,共8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增长和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转型,即从私人物品生产难以满足人民对私人物品的需要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向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一新的矛盾主要方面转变,主要涉及"社会生产"和&qu...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增长和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在转型,即从私人物品生产难以满足人民对私人物品的需要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向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一新的矛盾主要方面转变,主要涉及"社会生产"和"人民需要"两个方面的转型,进而催生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乎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外部环境调整的系统转变,是对主要矛盾转型的主动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下载PDF
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转型 被引量:29
18
作者 任保平 郭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和外资与外贸红利逐渐消退。各项传统红利的消退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因此,在传统红利消退的背景下,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和外资与外贸红利逐渐消退。各项传统红利的消退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因此,在传统红利消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着眼点上要实现从短期向长期的转变,在转变突破口上要从传统红利空间向新红利空间的转变,在转变重点上要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在转变目标上要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以推动新的红利空间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利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下载PDF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婧 朱承亮 安立仁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7-182,共16页
低碳转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同时包含"稳增长"、"低能耗"、"低排放"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基于1985—2010年全... 低碳转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同时包含"稳增长"、"低能耗"、"低排放"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基于1985—2010年全国27个省份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DF的ML生产率指数和增长核算法,对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对我国低碳转型绩效做出较为乐观判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且受制度因素水平效应影响,考察期内GTFP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平稳"的时间趋势特征;GTFP是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之一,考察期内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明显,受边际转型成本影响近年来有趋缓回落趋势,我国仍属于资本和能源双重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欠发达省份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转型绩效,但这种地区差距具有相对稳定性,仅在两次危机期间表现出了较大波动。暂且撇开关于低碳模式"阴谋论"还是"双赢论"争论对错不说,在本文中我们确实捕捉到了我国低碳转型绩效明显的信息。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低碳转型任重而道远,但艰难与希望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转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方式 历史变迁 地区差异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因素分解——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玉华 罗斌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6,共8页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转型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