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两汉的文学身份批评及其发生
1
作者 赵辉 韩玲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52,共8页
身份批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主体身份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创作主体的职官、学术流派、地域、人伦等身份去阐释文学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的形成。这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因事而... 身份批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主体身份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创作主体的职官、学术流派、地域、人伦等身份去阐释文学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的形成。这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因事而作”这一核心观念所产生的文学的行为性质决定创作目的、主体的身份决定言说话语的内在逻辑,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知识话语体系,创作时主体多种身份的参与会带来多种身份话语的融合。这一批评方法的产生,既与先秦两汉严格的礼乐身份制度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份意识有密切关系,也与当时的王官制度规定的不同官员具有固定的职掌、知识话语体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文学 身份批评 话语体系 发生
下载PDF
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过秦”与“道秦”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绍东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8,共7页
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曾对秦朝历史的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出现了"过秦"与"道秦"的两种不同声音。贤良文学的"过秦"是汉初"过秦"思潮的继承和延续,意在引起人们对秦朝速... 西汉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等人曾对秦朝历史的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出现了"过秦"与"道秦"的两种不同声音。贤良文学的"过秦"是汉初"过秦"思潮的继承和延续,意在引起人们对秦朝速亡教训的思考和警觉,从而论证调整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也存在着对秦朝的历史地位肯定不足,对法治主义全盘否定的历史局限。以桑弘羊为首的部分执政者,赞扬秦朝的历史人物,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意在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路线,维持汉武帝时期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他们一改汉代"过秦"的旧论,突破对秦朝历史"不敢道"的藩篱,在对秦朝历史的研究与评价上是有贡献、有突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盐铁会议 过秦 道秦
下载PDF
汉代社会与史学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3,共10页
在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史学思想与社会变动之间持续着一种互动。秦亡汉兴的历史巨变,促使了汉初史学"过秦"思潮的出现;汉家天子起于闾巷的特殊身份,以及光武中兴使得汉家天下失而复得,引起了汉代史家从神... 在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史学思想与社会变动之间持续着一种互动。秦亡汉兴的历史巨变,促使了汉初史学"过秦"思潮的出现;汉家天子起于闾巷的特殊身份,以及光武中兴使得汉家天下失而复得,引起了汉代史家从神意角度对汉皇朝政权的合法性作出论证;汉代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扩大,使得汉代史学具有着浓厚的大一统观念;"汉盛于周"的历史定位,决定了汉代史学具有强烈的"宣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社会 “过秦”思潮 神意史观 大一统观念 “宣汉”意识
下载PDF
鉴秦之得失 兴汉之宏业——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批判与反思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旭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67-74,共8页
《淮南子》是汉初"过秦"之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以"利民—害民"为核心命题,着重从战争、法治、经济与君主政治等四个方面对秦王朝的政治实践进行具体而深刻的历史批判。在强烈的"鉴秦"意识中,《淮南子》... 《淮南子》是汉初"过秦"之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以"利民—害民"为核心命题,着重从战争、法治、经济与君主政治等四个方面对秦王朝的政治实践进行具体而深刻的历史批判。在强烈的"鉴秦"意识中,《淮南子》秉持道、儒的政治理念,对秦王朝的"治道"与"治术"进行理性反思,揭示其法家型政治发展模式之利弊得失。在取秦而代,汉政胜秦的政治基础上,《淮南子》试图以秦为鉴,提出"身国合一,身国同治"的政治理念,以此"更新汉政",构建西汉王朝的理想政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秦王朝 批判与反思 身国同治
下载PDF
先秦道家对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110,共12页
先秦道家的学术批评始于老子对孔子、杨朱等人的批评。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右(明)鬼”、“... 先秦道家的学术批评始于老子对孔子、杨朱等人的批评。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右(明)鬼”、“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以《天下篇》为代表的庄子后学批评诸子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皆为“不该不徧”之学。“稷下黄老道家”的学术批评以慎到、田骈和《管子》学派为代表,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下载PDF
晚清学者对小说续书的批评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玉海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31-35,共5页
古代小说的续书一直受到评论界的轻视与贬低,认为是"狗尾续貂",因此也很少有人研究续书的"理论"。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小说创作的不断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些学者或多或少地对小说续书提出新的批评,如吴... 古代小说的续书一直受到评论界的轻视与贬低,认为是"狗尾续貂",因此也很少有人研究续书的"理论"。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小说创作的不断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一些学者或多或少地对小说续书提出新的批评,如吴研人、邱炜裷、黄人、王国维等。尤其是王国维则是在文学的艺术规律或是在美学意义上对小说续书进行更深层次上的批评。晚清学者对小说续书的批评,固然有当时社会背景下文学批评界的偏激,但同时强调文学应有创新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学者 小说续书 文学批评 古代小说 王国维 吴研人 邱炜萱 黄人
下载PDF
论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 被引量:1
7
作者 庞天佑 《武陵学刊》 2014年第1期95-103,共9页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政治主张有别,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多为论议时政而发,"博古"与"通今"紧密结合,于现实的批判中隐含对历史的批判,于历史的批判中贯穿对现实的批判,把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我们探讨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把握其思想大义与理论精髓,对于认识社会现实与体察历史大势,有着重要启示与鉴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诸子 现实批判 历史批判
下载PDF
实事求是 走向通融——从《秦汉文学论丛》说到刘跃进先生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德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4-60,共7页
从《秦汉文学论丛》的阅读感受谈起,系统地分析了刘跃进先生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刘先生的研究富于学术个性和创新精神,他以文献学方法为基础,注重对具体问题的整体观照,视野开阔,历史意识强烈,分析问题往往切中肯綮,从... 从《秦汉文学论丛》的阅读感受谈起,系统地分析了刘跃进先生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刘先生的研究富于学术个性和创新精神,他以文献学方法为基础,注重对具体问题的整体观照,视野开阔,历史意识强烈,分析问题往往切中肯綮,从关键处深入开掘。在文学研究理念方面,他提出了"三重境界"、"两个跳出"理论,并以"实证立学,走向通融"作为自己的学术追求。他的中古文学研究,始终基于一个宏大的研究构想,有着独具匠心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文学论丛》 刘跃进 研究方法 研究理念 研究体系
下载PDF
论西汉前中期的“过秦”思潮
9
作者 向德富 赵川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西汉前中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历时较久的全民性的历史大反思,学术界称其为"过秦"思潮。这种思潮主要经历了从"论秦之过"到"倡汉之功",从"攻守之势"到"君民关系",从"法术治... 西汉前中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历时较久的全民性的历史大反思,学术界称其为"过秦"思潮。这种思潮主要经历了从"论秦之过"到"倡汉之功",从"攻守之势"到"君民关系",从"法术治国"到"崇尚黄老"的三次转变,深刻地影响着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其意义深远,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乏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过秦”思潮 历史反思
下载PDF
擘肌分理,详究义例——《〈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宜蓬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9-111,共3页
高林广教授的《〈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较为全面地彙集爬梳了《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料,详细阐释了刘勰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分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本文认为,该著的主要特点突... 高林广教授的《〈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较为全面地彙集爬梳了《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料,详细阐释了刘勰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理论观点,分析《文心雕龙》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本文认为,该著的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注重探讨和揭橥《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文学史及学术史意义,细致爬梳和推原《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的文本、文学依据及其理论建树,客观评介《文心雕龙》之得失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先秦两汉文学批评研究
下载PDF
从批评客体的接受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
11
作者 王毓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尚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两汉时期,随着文人文学创作的不断涌现,批评客体的范围扩大了,相对独立的批评文本也随之出现。文学批评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基本含意,即关注作品、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客体 先秦两汉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独立自觉的理论风标——汉代辞赋品评透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祚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5-100,共6页
汉代的辞赋品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作家个体美文创作的文学评论。虽然政教价值观仍合理地得以延续,但它主宰文学批评的局面巳被打破,审美愉悦价值正式得到承认;赋家品评定位中的唯美倾向和辞宗赋首的推出,搁置了政教批评坚守的原道... 汉代的辞赋品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作家个体美文创作的文学评论。虽然政教价值观仍合理地得以延续,但它主宰文学批评的局面巳被打破,审美愉悦价值正式得到承认;赋家品评定位中的唯美倾向和辞宗赋首的推出,搁置了政教批评坚守的原道、宗经、征圣的旧准则,确立了文学自身新的审美范型和新的传统;对创作主体的情感、个性、才情以及审美把握世界的心灵妙奥的关注。是文学观念向着文学本体进一步深化的重要体现。所有这些理论景观,都标志着文学的独立自觉。并昭示着魏晋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辞赋品评 价值标准 创作主体 唯美倾向 审美范型 文学独立自觉
下载PDF
从“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到“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先秦儒家圣人形象及其平民化趋势
13
作者 张丽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2-75,共4页
儒家自开创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条成圣的道路,其德行、智慧、治国理想都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展开。先秦儒家的圣人有着接通天人的智慧、人伦完备的德行及以德治世的地位,他们是政治、文化、制度的至高者。但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 儒家自开创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条成圣的道路,其德行、智慧、治国理想都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展开。先秦儒家的圣人有着接通天人的智慧、人伦完备的德行及以德治世的地位,他们是政治、文化、制度的至高者。但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圣之路却有所不同,孔子生而知之、孟子困而知之、荀子学而知之。三者的成圣之路体现了其对圣人所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体现了社会需要的不同,更加体现出了圣人开始由圣神的个体向平民化的个体发生转向。在这种转变内,我们审视着其转变的根基、目标及意义,以期证实这种平民化的趋向是正确而又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圣人 平民化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诗学人格批评论
14
作者 何世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5-70,共6页
人格批评是中国诗学批评重要方式之一,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诗学的“人格批评”,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这表现为诗家一方面自发地建构人格精神典型,另一方面较为理性地将“人格”批评意识渗透于诗学批评,初步完成了孔孟... 人格批评是中国诗学批评重要方式之一,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诗学的“人格批评”,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这表现为诗家一方面自发地建构人格精神典型,另一方面较为理性地将“人格”批评意识渗透于诗学批评,初步完成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格思想、屈骚文化人格思想以及“游侠”文化人格思想的建构,在诗学创作和批评中已经蕴透的模糊的人格批评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诗学人格 人格批评 人格思想
下载PDF
末日哀鸿——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亡国叙写
15
作者 叶庆兵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先秦两汉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 先秦两汉时期尤其是秦以前,亡国的数量多,频率高,亡国的悲惨景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恐怖记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恐怖的景象和奇幻的色彩。国家灭亡必然带来和加重个人的不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国家灭亡之伤与个人身世之悲的。对于国家灭亡原因和教训的思考,又促进了先秦两汉文学的理性和批叛色彩,彰显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文学 亡国 奇幻 批判 社会价值
下载PDF
论先秦时期的语言批评
16
作者 胡大雷 《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11-15,共5页
从整体性论述先秦时期的语言批评。先秦诸子百家对语言及其运用问题 的探讨,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加强语言表达的问题,在语言风格上则大多主张与如何接受语 言或判断语言结合起来的。此外,先秦诸子还论述如何去理解与判断他人的语言... 从整体性论述先秦时期的语言批评。先秦诸子百家对语言及其运用问题 的探讨,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加强语言表达的问题,在语言风格上则大多主张与如何接受语 言或判断语言结合起来的。此外,先秦诸子还论述如何去理解与判断他人的语言。这些为具 体的语言批评作了先期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百家 语言批评 先秦时期 语言风格 接受语言 判断语言 文学批判
下载PDF
儒家谏诤方式与先秦文学表现
17
作者 韩维志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6-18,共3页
先秦典籍中保存了很多谏诤文字 ,谏诤是臣子的重要职责 ,但不是所有的谏诤行为都能被肯定的 ,一切谏诤行为都被经典的编纂者以儒家的眼光加以评判。通过提倡、反对甚至遣责 ,谏诤方式也被分出高下 ,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而是否合“礼”... 先秦典籍中保存了很多谏诤文字 ,谏诤是臣子的重要职责 ,但不是所有的谏诤行为都能被肯定的 ,一切谏诤行为都被经典的编纂者以儒家的眼光加以评判。通过提倡、反对甚至遣责 ,谏诤方式也被分出高下 ,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而是否合“礼”是儒家评判谏诤方式的最终标准。同时 ,经典中许多谏诤行为的记载 ,其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典籍 谏诤方式 文学 先秦时期
下载PDF
从《水浒》鲁莽英雄形象评点看晚明士人的英雄观
18
作者 游丽萍 涂秀虹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5-31,共7页
人物形象评点是《水浒》评点最精彩的内容,在诸多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位鲁莽英雄形象最为晚明评点者所称道。晚明士人对三位鲁莽英雄的评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从而表现了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士人... 人物形象评点是《水浒》评点最精彩的内容,在诸多光彩四溢的英雄形象中,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位鲁莽英雄形象最为晚明评点者所称道。晚明士人对三位鲁莽英雄的评点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从而表现了晚明人文思潮影响下士人独具时代内涵的英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评点 鲁莽英雄形象 晚明人文思潮 英雄观
下载PDF
荀庄对先秦诸子的批评研究——以《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为例
19
作者 白少雄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39-44,共6页
《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均为评判先秦诸子的名篇,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评判特点。评判特点的不同是由荀庄二人的主导思想、入仕经历及文献流传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关键词 荀子 庄子 先秦诸子 批判
下载PDF
雄肆腾跃启汉文——论贾山《至言》对西汉政论散文的影响
20
作者 刘国斌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2期17-20,共4页
西汉散文,尤其是西汉的政论散文,在书写内容和话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写作形态上的规范。讨论西汉政论散文,不可忽视贾山《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论说的内... 西汉散文,尤其是西汉的政论散文,在书写内容和话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写作形态上的规范。讨论西汉政论散文,不可忽视贾山《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论说的内容促动了"过秦"思潮的发展;语言表现手段促进了西汉政论散文写作形态的变革;引事取譬的方式促进了西汉散文用事方法的变化。虽然贾山《至言》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汉一些重要的散文家大,但其首开范例之功,却不可埋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政论散文 “过秦”思潮 语言方式 引事取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