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卡斯部落的划分与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姓氏的来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振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54,共3页
本文介绍了哈卡斯族的形成及其部落划分的简况,并对我国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姓氏来源作了分析,对研究富裕县柯尔克孜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哈卡斯部落 黑龙江 柯尔克孜族 部落划分 姓氏来源
下载PDF
浅析华锐藏族的姓氏渊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才让塔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5-47,54,共4页
本文对华锐藏族使用汉姓的现象、原因及其渊源做了分析。指出华锐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赏赐姓氏、部落名转为姓氏、部落名译为姓氏、人名首字作姓氏、与汉族通婚随姓氏、以自然物获取姓氏以及... 本文对华锐藏族使用汉姓的现象、原因及其渊源做了分析。指出华锐藏族的姓氏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姓氏主要来自统治阶级赏赐姓氏、部落名转为姓氏、部落名译为姓氏、人名首字作姓氏、与汉族通婚随姓氏、以自然物获取姓氏以及崇拜伟人随其姓氏等等。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沿用了藏族固有的传统,且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这是历史的产物,是藏汉民族相互交往、文化融合的见证及结果,也是华锐藏区部落制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锐 藏族 姓氏 部落
下载PDF
浅谈安多夏卜浪六部的名称由来
3
作者 卓玛杰 肉西拉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1年第1期90-101,共12页
夏卜浪六部(■)是安多地区较有影响的部落联盟。关于夏卜浪六部名称渊源,民间传说和学者的著述中有不同的记述。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及语言学研究方法,对夏卜浪(■)一词的渊源做了考证,认为夏卜浪来源于姓氏,且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语言发展规... 夏卜浪六部(■)是安多地区较有影响的部落联盟。关于夏卜浪六部名称渊源,民间传说和学者的著述中有不同的记述。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及语言学研究方法,对夏卜浪(■)一词的渊源做了考证,认为夏卜浪来源于姓氏,且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语言发展规律,逐渐演变为夏章(■)及夏邦(■)等不同的表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卜浪 夏章 夏邦 姓氏 夏卜浪六部
下载PDF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义康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55,共8页
胡是匈奴的专称 ,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 ,为示区别 ,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 ,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 ,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 ,并非... 胡是匈奴的专称 ,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 ,为示区别 ,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 ,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 ,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 ,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 ,匈奴杂胡均已消失 ,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 ,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单于 西域 帝国 魏晋 隋唐 唐代 血缘关系 政治 保留
原文传递
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5
作者 郭声波 王宁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9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宋代西南蛮五姓诸番地域分布及其与羁縻州对应关系的分析,认为他们与顺化王等三十九部都是唐代西赵蛮诸部的后裔,一直生活在西赵蛮诸部原来的地域范围内,即今贵州黔南、黔西南及安顺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南宋时演变为八姓番与... 本文通过对宋代西南蛮五姓诸番地域分布及其与羁縻州对应关系的分析,认为他们与顺化王等三十九部都是唐代西赵蛮诸部的后裔,一直生活在西赵蛮诸部原来的地域范围内,即今贵州黔南、黔西南及安顺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南宋时演变为八姓番与罗甸国。元初废除唐宋以来的羁縻州号,对八番罗甸地区实行新型统治方式,在今惠水县一地集中安置八番罗甸九安抚使司,原管一千多个洞寨,除罗甸国旧地改隶云南普安路,程、韦二番旧地改隶广西来安路外,重新归并设置为三十多个蛮夷长官司,交给元朝派驻的"管番民总管府"直接管理,九安抚使亲辖地只限于今惠水县的部分地区,自治权力被收束架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向基层延伸。这是宋元之际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蛮 五姓番 八番罗甸 管番民总管府 边疆民族行政制度
原文传递
岭国部落姓氏文化功能研究
6
作者 才让公保 《中国藏学(藏文版)》 2020年第4期157-170,共14页
《格萨尔王传》继承了具有藏族独特文化涵义的姓氏观,并利用此种姓氏观来辨别和评判自我身份,以便在史诗中划分氏族、部落。《格萨尔王传》中划分的岭国氏族和部落,大体上效仿了藏族远古时代的六姓氏结构,摒弃了以“董氏”一族来给岭国... 《格萨尔王传》继承了具有藏族独特文化涵义的姓氏观,并利用此种姓氏观来辨别和评判自我身份,以便在史诗中划分氏族、部落。《格萨尔王传》中划分的岭国氏族和部落,大体上效仿了藏族远古时代的六姓氏结构,摒弃了以“董氏”一族来给岭国定姓的独断论。史诗不仅在部落划分和婚姻联结中表现藏族独特的姓氏观,而且在人称选择及形象塑造上也保留了藏族远古时代的六姓氏结构及其特点。因此,藏族远古时代的六姓氏和与其密切相关的藏族姓氏观,可以说是《格萨尔王传》中的表现形式,也是表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传》 氏族 部落 婚俗 姓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