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行合一:“知”“行”范畴的蕴含及其教育指引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活态化,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范畴 认识论与实践论 知行合一 育人方式 深度教学
下载PDF
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 被引量:4
2
作者 汪信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共18页
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 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的知行合一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它不仅强调知是前提和基础,必须以知促行,强调行是重点和关键,必须以行促知,由此对知行合一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阐释,而且还把知行合一化为共产党人的党性要求,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知行相资、学用相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重负重、担当作为”,由此阐明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因而既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知行合一论 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论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的心灵哲学——基于实践论对《哲学研究》的解读与反思
3
作者 双修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语言哲学中采纳的哲学探究方法应用于心灵哲学,一方面对主流的认识论心灵哲学产生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实践论心灵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理论空间。由于把实践理解为先于理论—实践二分的具有始源意义的实践,研究者们往... 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语言哲学中采纳的哲学探究方法应用于心灵哲学,一方面对主流的认识论心灵哲学产生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实践论心灵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理论空间。由于把实践理解为先于理论—实践二分的具有始源意义的实践,研究者们往往放大前者而忽视后者。一旦从理论—实践二分意义的实践出发,实践论心灵哲学及其心身统一体概念便自然地凸显出来,并展现出与居于主流的功能主义心身理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实践论心灵哲学以心身统一体即心身功能系统为讨论心身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将康德目的论作为整个讨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为我们走出功能主义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认识论心灵哲学 实践论心灵哲学 心身统一体 功能主义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寿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2-14,共3页
从通识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分别就近十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历史、背景、结构、价值、课程、原则、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认为通识教育研究的基础是通识教育实践论,关... 从通识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分别就近十年来两岸三地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历史、背景、结构、价值、课程、原则、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认为通识教育研究的基础是通识教育实践论,关键是通识教育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本体论 认识论 实践论
下载PDF
老子“道”论的本体论哲学内涵辨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杜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16-520,共5页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 ,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 ,其体 (无 )用 (有 )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 ;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论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论旨趣及其思辨特性的疏析 ,指明老子“道”论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哲学形态 ,其体 (无 )用 (有 )合一的本体论思辨特性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辨的理性传统 ;提出由“道”论展开的哲学认识论乃是不同于西方哲学逻辑认识论的精神认识论 ,它不是逻辑范畴的认知 ,而是精神范畴的体认 ,并指明老子“道”论内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 (而非宗教 )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 "无" 本体论 精神认识论 天人合一 老子 "体用合一" "静观" "玄鉴"
下载PDF
反思·定位·回归:论“教学认识论”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广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42,共6页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 ,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 ,作者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 ,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 ,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 ,作者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 ,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及其衍生理论“教学认识论”所存在的重大理论缺陷 ,分析了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理论失误的根源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取向 ,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现存理论的合理定位和向本体论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认识论 教学本体论 教学本体观 建构交往观 教学存在
下载PDF
宋代理学天人关系论 被引量:5
7
作者 陈谷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18,共7页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 宋代理学家将“天”作为宇宙本体,并赋予其伦理含义。同时,又将“人”抽象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概括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存在。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世界本原上说明了天与人的相合,并论证了天人为一的结合点在于“理”、“心”、“性”等,为天人为一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天人合一 本体
下载PDF
作用实在论:超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 被引量:5
8
作者 孟强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4-609,共6页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实在论 科学实践 客观性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美学的“醉”境理想与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谭玉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6,共10页
"醉"孕育于先秦、发展于秦汉,秦汉以后逐步成为一种兼具工夫与本体的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同时,它指向人生美学与艺术美学两个维度。人生美学之"醉"不仅是一种助人超越功名利禄、欲望追求的工夫,它还让人打破人与... "醉"孕育于先秦、发展于秦汉,秦汉以后逐步成为一种兼具工夫与本体的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同时,它指向人生美学与艺术美学两个维度。人生美学之"醉"不仅是一种助人超越功名利禄、欲望追求的工夫,它还让人打破人与人、人与物的界限,从而达到齐生死、等万物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集真善美为一体的本体之境、存在之域。艺术美学之"醉"首先让人澄明心胸、超越功利,以一颗自然之心进行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它还让艺术家冲破技法的束缚,将技法内化于无意识之中,获得"无法之法",最终在艺术创作中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醉"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理论遗产,它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与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文化 “醉” 工夫即本体 天人合一 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
下载PDF
“知行合一”:复归本体的明觉与能动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晓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21-28,共8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乃是基于知行本体而展开。知与行之所以被分为两件工夫,并非道德认知与实践的脱节,而是知行本体为私欲所隔断。而知行本体即是心之良知良能,故“知行合一”的本旨在于“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即:一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乃是基于知行本体而展开。知与行之所以被分为两件工夫,并非道德认知与实践的脱节,而是知行本体为私欲所隔断。而知行本体即是心之良知良能,故“知行合一”的本旨在于“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即:一切知行活动皆应复归作为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阳明所谓的复归知行本体,并非意味着摒弃意识的认知与身体的行动,而毋宁是说,意识的认知与身体的行动皆应基于心之本体,如此,“行”方具有先天的自明性,“知”方具有本原的能动性。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回答了道德知识的先天来源与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力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 阳明学
下载PDF
由工夫以见本体——阳明心学的实践性品格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6,共4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实践工夫 本体 实践性品格
下载PDF
程朱“理一分殊”思想的方法论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建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76,共4页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具有丰厚的思想渊源,具体提出是程颐回答他的学生杨时关于张载《西铭》的疑问时说出的,朱熹则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一分殊”不但是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学中扮演着方法论的角色。程朱利用“理一分殊”解决了世界万物如何产生以及世界万物统一于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程朱理学的哲学性质和发展方向。正是由于“理一分殊”这一方法的运用,使得程朱理学大大超越了先秦儒学、道家哲学和佛学关于宇宙生成和万物统一性的论述,使理学成为更缜密、完善、思辨性更强的哲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一分殊 二程 朱熹 方法论
下载PDF
司法公正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诗裕 邵明珠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7-19,共3页
强调了法的双重职能;分析了公正的认识论特征、拓扑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讨论了司法“公正”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指出了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公正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对立统一 相对性 认识论
下载PDF
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哲学三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志超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
课程理论本土化有其自身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理论阐释框架和学科结构体系,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和合理的学科体系。本体论"是其所是"的致思路径所奠定的内在概念属性和范畴格调,是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存在方... 课程理论本土化有其自身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理论阐释框架和学科结构体系,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论知识体系和合理的学科体系。本体论"是其所是"的致思路径所奠定的内在概念属性和范畴格调,是课程理论本土化的存在方式;认识论视域流变与方法延异中形成的课程主体的存在关怀、课程主体的个性化理解和课程主体阐释的穿越,是课程理论本土化的生成逻辑;方法论的正确运用所体现的坚持实事求是的境遇分析、建构复杂融贯的思维方式、确立"中话中说"的语义表达,则为课程理论本土化指明了未来的行动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理论 本土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从道德认知与行动的视角看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军 《唐都学刊》 2016年第6期39-44,共6页
正确认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解决今天的知行脱节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从个体道德认知与行动的理论视角看,王阳明是从本体层面、工夫层面和信仰层面来言说"知行合一"的,这三个层面的"... 正确认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理解王阳明的思想和解决今天的知行脱节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从个体道德认知与行动的理论视角看,王阳明是从本体层面、工夫层面和信仰层面来言说"知行合一"的,这三个层面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有机整体。唯有在生活实践中将三个层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体的道德修炼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知与行动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 知行工夫 知行信仰
下载PDF
“无”的体用不二与“无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少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13,共5页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不二 无为
下载PDF
试论怀疑与西方认识论的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朝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4-17,共4页
文章从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统一性三个方面论及怀疑在推动西方认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西方认识论 怀疑理论 哲学研究 心理状态 西方哲学
下载PDF
“反求诸己”的现代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光成 李萍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己"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 孟子之前,儒家哲学基本限于伦理的领域。而孟子才赋予了它以认识论、本体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深化过程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反求诸己"的命题中。孟子的这一命题,刻画了由主体通过"反求"而沉入本体;同时又从本体之源获得力量,从而"扩而充之",立其大者,造成人的高博,最后实现修、齐、治、平的目的的深入而出的双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孟子的论证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统一,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无宗教的特征奠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这一命题以积极能动的天人关系的论述,为人本主义学说提供了本体层面的论证,为中国天人合一学说增添了进取有为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反求诸己 本体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即人即天 能动的天人合一观
下载PDF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行观探析
19
作者 周永华 卢红梅 +3 位作者 王晖 孔江榕 王帅 钟宏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1年第2期88-92,99,共6页
“知行合一”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学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及毕业要求,无不渗透着知行并举的光芒。通过对化工原理课程中“知与行”繁简关系... “知行合一”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学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及毕业要求,无不渗透着知行并举的光芒。通过对化工原理课程中“知与行”繁简关系的辨析、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化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课程中蕴含的认识论元素,培养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认识论 化学工程 化工原理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返本开新”之途的断裂处——熊十力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研究
20
作者 牛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69,共6页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旨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在熊十力看来,中国文化是"性"上立基的,西方文化是&qu...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旨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在熊十力看来,中国文化是"性"上立基的,西方文化是"欲"上立基的,并试图通过以"性"摄"欲"的方式来融合中西文化。但这也是其学说的缺陷所在,道德价值和富强价值毕竟是错落开来的两层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返本开新 体用不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