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e-ring-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1445–2011) fo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Yamin FENG Qi KANG Xingch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60-76,共17页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line of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for a long-term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at the study site. In this paper,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used to examine climate-growth associations considering local climate data obtained from Qili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s correlated extremely well with standardized growth indices of trees (r=0.564, P<0.001).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highest correlated with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r=0.641, P<0.0001).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hich spans the period of 1445–2011 was reconstructed and explained 57.8% of the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emperature variance at the regional scale for the period 1961–2011. Spatial correlation patterns revealed that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data and gridded temperature data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n a regional 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represents climatic variations for an extended area surrounding the sampling sites.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d that major cold period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1450s–1480s, 1590s–1770s, 1810s–1890s, 1920s–1940s, and 1960s–1970s. Warm intervals occurred during 1490s–1580s, 1780s–1800s, 1900s–1910s, 1950s, and 1980s to present. The coldest 100-year and decadal periods occurred from 1490s–1580s and 1780s–1800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warmest 100 years within the studied time period was the 20<sup>th</sup> century. Colder events and intervals coincided with wet or moist conditions in and near the study region.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greed well with other temperature series reconstructed across the surrounding area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the tree-ring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from nearby regions and records of glacier fluctuati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high mountains, this reconstruction was reliable, and could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Spectral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variation may be related to large-scale atmospheric–oceanic variability such as the solar activity,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RING climatic respons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黑河上游年径流模拟模型优选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子晗 计嘉晨 张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黑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研究综合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1954—2020年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黑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研究综合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1954—2020年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进行趋势检验,识别年径流序列趋势变化的突变点并划分基准期与分析期。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基准期年径流变化,优选模拟效果最佳模型,进而借助优选模型与径流变化归因方法,定量解析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要素对年径流变化的驱动规律。【结果】趋势检验发现,年径流序列在1982年和200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可划分为1954—1982年(基准期)、1982—2006年(分析期1)和2006—2020年(分析期2)3个阶段。在基准期年径流序列的模拟中,BP神经网络模型在验证期的相对误差(0.79%)、纳什效率系数(0.84)与拟合优度(0.84)3个参数上相较其他模型优势明显。借助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年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导致年径流在1982—2020年间减少的平均值为7.56×10^(8) m^(3)。但2006—2020年间黑河上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负面贡献率较1982—2006年间减少约18.00%。详细解析气候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发现在2006—2020年间,降水量与蒸散发对年径流的贡献率较1954—1982年分别增加约11.00%和8.00%。【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模拟有较好效果,模拟合格率达94.23%,最大误差仅为1.36%;黑河流域上游年径流量序列在1982年和2006年发生了趋势突变,1982年后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导致上游年径流量减小,2006年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显现,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的负面效应减弱;1982—2020年期间的气候变化影响中,蒸散发与降水对径流的贡献分别占46.57%与5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模拟 归因分析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黑河上游
下载PDF
祁连山黑河上游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42
3
作者 秦嘉海 张勇 +3 位作者 赵芸晨 王治江 李彩霞 高海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5-346,共12页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和酶的变化规律,在祁连山黑河上游俄博岭研究了4种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地与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比较,0~60cm土层有机碳、有机...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和酶的变化规律,在祁连山黑河上游俄博岭研究了4种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退化草地与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比较,0~60cm土层有机碳、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随退化程度加剧呈显著减少趋势;土壤理化特性的总孔隙度、团聚体、物理性粘粒、饱和蓄水量、田间持水量随土壤退化加剧呈减少趋势,同时CE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养分和酶活性也随土壤退化加剧呈明显减少变化.随着土壤退化加剧,容重、物理性砂粒、石砾、pH值以及CaCO3含量均有明显的增长.4种草地0~60cm土层孔隙度、团聚体、物理性粘粒、饱和蓄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磷钾和酶活性均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容重、物理性砂粒、石砾、pH、CaCO3均值由小到大的变化顺序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不同层次孔隙度、团聚体、物理性粘粒、饱和蓄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磷钾和酶活性均值随着土层垂直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容重、物理性砂粒、石砾、pH、CaCO3均值随着土层垂直深度的增加而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黑河上游 草地 理化性质 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安美玲 张勃 +4 位作者 孙力炜 张调风 杨波 王东 张春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5-363,共9页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类活动方式,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别于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对全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对象,以1987年,1999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转移矩...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类活动方式,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别于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对全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对象,以1987年,1999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转移矩阵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林地、草地、耕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明显,林地、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1987-1999年和1999-2010年两个阶段转化显著,林地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耕地持续增加;2)单一土地类型分布格局差异大,林地呈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草地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格局;耕地集中分布于河谷和城镇居民点周围及山前地带;3)人为因素是影响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黑河上游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4
5
作者 李林 王振宇 汪青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6,共7页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流域 莺落峡 流量 气候因子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段河道渗漏量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胡兴林 肖洪浪 +2 位作者 蓝永超 王静 丁宏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0-468,共9页
通过河道断面法对黑河中上游河段河道渗漏量进行了比测试验,结果表明:河床岩性组成、河流平面几何形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水方式的改变等对河道渗漏量影响显著.黑河实施全流域调水前后河道渗漏量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莺落峡至312桥... 通过河道断面法对黑河中上游河段河道渗漏量进行了比测试验,结果表明:河床岩性组成、河流平面几何形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水方式的改变等对河道渗漏量影响显著.黑河实施全流域调水前后河道渗漏量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莺落峡至312桥区间河道渗漏量调水前为1.2543×108 m3,调水后为4.3747×108 m3,调水后较调水前河道渗漏量增加3.1203×108 m3;河道流量越小其相应损失率愈大,河道流量越大,其相应损失率愈小,由此得出各河段不同流量单位河长的损失率服从倒数函数分布.研究结果是在黑河中上游实体河道上进行上下断面流量比测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符合该河段的实际情况,可作为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地下水流系统模拟、流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水量调度计算各种模拟模型验证河道渗漏量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渗漏 计算方法 试验研究 黑河中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土壤可培养细菌群落生境的垂直分异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毛文梁 台喜生 +9 位作者 伍修锟 刘光琇 陈拓 陈年来 张威 王筠 龙昊知 张宝贵 张勇 高海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7-456,共10页
利用PYGV、R2A、NB和Czapek 4种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海拔下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为4.6×106~37.0×106 CFU·g-1,随海拔升高明显减少;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7个门... 利用PYGV、R2A、NB和Czapek 4种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海拔下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为4.6×106~37.0×106 CFU·g-1,随海拔升高明显减少;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7个门、19个属、26种细菌,其中Agreia pratensis,Mucilaginibacter ximonensis,嗜冷冷杆菌(Cryobacterium psychrophilum)和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oxydans)四种细菌是优势种;嗜冷冷杆菌的相对丰度在高海拔地区明显增加,Agreia pratensis的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细菌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冗余分析(RDA)显示,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细菌的多样性与植被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海拔的影响,而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祁连山 海拔 可培养细菌 植被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党素珍 刘昌明 +1 位作者 王中根 吴梦莹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0-926,共7页
以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札马什克水文站1959-2008年及祁连水文站1967-2008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水文站的流量质心时间来表示融雪径流时间,研究了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莺落峡站和札马什克... 以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札马什克水文站1959-2008年及祁连水文站1967-2008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水文站的流量质心时间来表示融雪径流时间,研究了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莺落峡站和札马什克站自20世纪7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表现为提前的趋势,祁连站自20世纪8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提前.野牛沟站和祁连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增加或4-7月气温升高,会使得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札马什克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与野牛沟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的增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祁连站融雪径流的提前与祁连气象站4-7月气温升高的相关性较强.通过分析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与年径流及各季节径流的相关性,可知如果融雪径流时间提前,莺落峡站观测到的年径流量和夏秋季的径流量均会减少,而同时冬春季的径流量会增加,这对合理安排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地区 融雪径流时间 莺落峡 径流量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草原蝗虫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成章 周伟 +1 位作者 王科明 董小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7,共6页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1属,32个多布种蝗虫在相关性系数0.50处,聚为8个生态种组.蝗虫具有极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原区的生境决定着蝗虫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区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000 m的祁连山地.温度因子是蝗虫种属组成的促进因子,其他因子为抑制因子;温度与降水量是蝗虫密度的促进因子;极端最低温与蝗虫种属组成存在极显著关系,与蝗虫密度存在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生境 生态分布 黑河中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上游高寒山区集水面积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陆志翔 邹松兵 +3 位作者 肖洪浪 尹振良 阮宏威 高红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3-499,共7页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河流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确定的问题,选取黑河上游山区为研究区,利用SWAT(soil and w 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流域离散模块(w atershed delineator)基于DEM提取河网,探讨河网总长度与集水面积阈值关系曲线法和适度...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河流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确定的问题,选取黑河上游山区为研究区,利用SWAT(soil and w 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流域离散模块(w atershed delineator)基于DEM提取河网,探讨河网总长度与集水面积阈值关系曲线法和适度指数法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对应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相差较大,所提取的河网难以反映河流真实情况,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上述方法仅考虑流域面积、地形和几何特征的影响,缺乏对降水和其他下垫面因子的综合考虑.相较而言,利用蓝线河网推求最佳集水面积的适度指数法的效果较好.在高寒山区进行河网提取时,应综合考虑影响河网发育的各个因素,在流域分区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集水面积阈值实验,获取更高精度的数字河网,改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空间离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高寒山区 阈值 河网 阈值关系曲线法 适度指数法
下载PDF
不同放牧情景下黑河上游亚高山草甸人工降雨截留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柳逸月 彭焕华 +3 位作者 孟文平 别强 王阳 赵传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9-806,共8页
采用人工降雨实验方法研究了黑河上游天老池小流域对放牧以及禁牧情况下亚高山草甸草地的人工降雨截留过程,并用简易浸泡法测定了草地冠层最大持水能力.结果显示:放牧干扰显著改变了亚高山草甸草地地表植被冠层特征和物种组成,放牧草地... 采用人工降雨实验方法研究了黑河上游天老池小流域对放牧以及禁牧情况下亚高山草甸草地的人工降雨截留过程,并用简易浸泡法测定了草地冠层最大持水能力.结果显示:放牧干扰显著改变了亚高山草甸草地地表植被冠层特征和物种组成,放牧草地与禁牧草地相比下冠层盖度、生物量和冠层株高分别减少了9%,55%,19.2 cm,草地截留特征受不同冠层结构的影响产生一定差异.在一个给定降雨强度下,草地冠层截留量先呈线性增加,穿透雨出现后呈现指数增长,其中禁牧草地出现穿透雨的人工降雨量为1.80 mm,放牧草地的为1.10 mm.草地截留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在0.7~0.8 mm/min降雨强度级别下截留量最大,草地截留率与降雨强度具有负幂函数关系.研究区草地冠层截留量较大,使用人工降雨法在降雨强度级别为0.7~0.8 mm/min下实测得到草地最大截留容量,禁牧草地的为6.50 mm,放牧草地的为5.17 mm.在降雨强度为<0.3 mm/min时(研究区主要降雨强度),实测禁牧草地饱和截留量为1.95 mm,放牧草地的为1.29 mm.使用简易浸泡法测得禁牧草地截留容量为0.92 mm,放牧草地的为0.6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草地 冠层截留 最大截留容量 黑河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上游不同流域融雪过程的SRM模拟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超 赵传燕 冯兆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制区域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在气象观测数据相对丰富的莺落峡控制区,模拟的精度较高,拟合优度确定系数R^2=0.795,积差D_v=-2.346%;在气象观测资料稀缺的祁连站和扎马什克站控制区,其模拟精度较差,其中祁连站R^2=-0.233,D_v=-3.277%,扎马什克站R^2=0.517,D_v=-11.128%.此外,地形的复杂程度和植被覆盖类型也会对模型的模拟精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模型 MODIS数据 积雪覆盖率 融雪径流 黑河上游
下载PDF
干旱区农牧结构优化模式探讨——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勃 张凯 张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现有基础提出了农牧耦合的发展模式:一是绿洲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即中游绿洲农区舍饲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耦合;二是山地系统与绿洲系统的耦合,即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模式与向山区放牧基地提供精细饲料,在牧区直接育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农牧结构优化 发展模式 黑河流域 绿洲子系统内部耦合 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耦合
下载PDF
黑河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郝振纯 袁伟 +3 位作者 陈新美 王加虎 朱敏 杨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107,共5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水文气象要素的影响,在对黑河上游莺落峡站以上地区1960~2010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径流、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及年平均相对湿度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K非参数统计检验对其显著性进行判断,运用...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水文气象要素的影响,在对黑河上游莺落峡站以上地区1960~2010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径流、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及年平均相对湿度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采用M-K非参数统计检验对其显著性进行判断,运用小波变换探讨了各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采用R/S法分析了流域各序列的持续性,估算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以定量估计未来序列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气温和径流均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径流、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具有一致的主周期和次周期;黑河上游径流成分由降雨和融雪径流组成,同时受降雨和气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水文气象要素 M-K检验 小波分析 R/S检验
下载PDF
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流域上游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何思为 南卓铜 +1 位作者 王书功 丁永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9,共7页
首先结合新安江模型、TopModel、HBV模型和Sacramento模型机理,从模型结构的土层划分、土壤水分计算、蒸散发计算、产流区不均匀性的考虑、产流机制、下渗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然后选择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结合模拟结果... 首先结合新安江模型、TopModel、HBV模型和Sacramento模型机理,从模型结构的土层划分、土壤水分计算、蒸散发计算、产流区不均匀性的考虑、产流机制、下渗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然后选择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结合模拟结果对这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上游山区流域应用情况,从土壤水分、蒸散发、径流过程和各径流组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概念性水文模型对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径流模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但是对土壤水分、蒸散发等水文过程只能描述其变化趋势,难以定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所用四个模型中,HBV模型在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出山口的径流拟合中有和其他3个模型相当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并且在枯水期的表现也好,适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性水文模型 黑河流域上游 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 TOPMODEL HBV模型 Sacramento模型
下载PDF
黑河上游林区冻土的水文功能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金叶 康尔泗 金博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30-34,共5页
黑河上游冻土面积 (6 5 0 0 km2 )约占流域面积的 45 %,对水资源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多年冻土在世纪千年以上限制活动层的地下水系统 ,导致活动层土壤水分饱和 ,有利于提高植物蒸发对水的利用效率 ;同时多年冻土抑制水分向深层土... 黑河上游冻土面积 (6 5 0 0 km2 )约占流域面积的 45 %,对水资源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多年冻土在世纪千年以上限制活动层的地下水系统 ,导致活动层土壤水分饱和 ,有利于提高植物蒸发对水的利用效率 ;同时多年冻土抑制水分向深层土壤的下渗 ,增加了径流深度和蒸腾发强度。由于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影响黑河上游河川径流年内水文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多年冻土区最大径流产生于融雪径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水文功能 冻土分布 黑河上游 林区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上游大气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茂善 胡泽勇 +3 位作者 马伟强 孙方林 谷良雷 高洪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9-315,共7页
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观测站2008年6月10日至7月13日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方差和湍流谱的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 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观测站2008年6月10日至7月13日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方差和湍流谱的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湍流能谱基本符合Monin-Obukov相似理论,但个别能谱在某些频段存在谱隙,近地层湍流输送由于局地山谷地形影响出现大气湍流的非均匀和各向异性.夏季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夜间有明显向下输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上游 湍流输送统计特征 湍流谱 近地层能量交换
下载PDF
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尤南山 蒙吉军 孙慕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选择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逐月NDVI数据、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揭示区域NDVI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选择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逐月NDVI数据、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揭示区域NDVI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显示:1)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夏季的增长速率最大,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NDVI快速增长区主要位于中游地区黑河干流两侧的绿洲地带;NDVI显著下降区位于张掖市市辖区、酒泉市市辖区以及其他县城所在地;2)夏季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而春、秋季NDVI与气温相关性较高;夏季NDVI与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远离黑河干流的大片低覆被草地、戈壁以及荒漠,而邻近黑河的人工绿洲地带NDVI与降水没有显著相关性;3)NDVI响应降水的时滞效应较明显,夏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普遍存在1个月的时间滞后,最长能滞后2个月。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动态 时空变化 气候 相关性 黑河流域中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阳 张廷军 +1 位作者 曹琳 高坛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 [目的]探讨黑河上游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为该流域的径流预测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79—2006年黑河上游西支水文站和气象站的月平均径流、降水和气温资料,对该流域冻融指数变化、融化和冻结阶段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地表冻融指数与径流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分别具有明显减少和增加的趋势,且在1990—2005年表现更为突出。径流在融化阶段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冻结阶段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径流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季节冻融过程对冬季径流减少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冻结指数显著减小,表明土壤季节冻结过程中气温升高,这很可能使得冬季地表积雪更多地进行升华,从而削减了对径流的补给,导致了径流量的减少;融化指数显著增大,导致土壤季节融化深度增加了13~14cm,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调蓄空间,使得部分地表水储存于活动层,导致地表冬季径流量减少。[结论]季节冻融变化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冻融指数 地表径流 多年冻土
下载PDF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草地蒸散发特征及蒸发皿系数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云飞 赵传燕 +3 位作者 马文瑛 王清涛 袁亚鹏 高婵婵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1期72-79,共8页
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Lysimeter蒸散仪和蒸发皿,对亚高山草地蒸散发和水面蒸发进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从4年的平均看,6月最大,其次是8月,7月最小;6、7和8月的日均蒸散发量都是在2013年最大,其次为2011年,然... 选择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利用Lysimeter蒸散仪和蒸发皿,对亚高山草地蒸散发和水面蒸发进行实际观测。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从4年的平均看,6月最大,其次是8月,7月最小;6、7和8月的日均蒸散发量都是在2013年最大,其次为2011年,然后是2014年,2012年最小;2011和2012年中,每月的日均蒸散发量大小顺序为6月>8月>7月;在2013年中,8月份日均蒸散发量最大,其次为6月份,7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小;但在2014年中,7月份的日均蒸散发量最大,8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较小。草地日均蒸散发量成波动状态,与降雨有一定的关系,降雨在一天内出现的时间不同,对蒸散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日蒸散发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为:风速>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净辐射,R^2分别为0.4174、0.3598、0.3461和0.3322,四个气象因子对日蒸散发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晴天下小时尺度实际蒸散发量与蒸发皿蒸散发量的关系的分析,将蒸发皿系数分为8:00—14:00和14:00—20:00两个时间段和8:00—20:00整个时间段来计算,8:00—14:00和14:00—20:00时间段的蒸发皿系数分别大于1和小于1,而8:00—20:00整个时间段蒸发皿系数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草地 黑河上游 气象要素 蒸发皿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