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维崧的词学思想与词体艺术品格的开拓
1
作者 王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1-109,共9页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 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以适应词意内言外的复调特质,并对创作主体提出“思”“气”“变”“通”的严格要求;在风格论方面,正体与变体兼容,纤柔婉娈和雄阔豪放并重。除此之外,陈维崧倡导复“艳”为雅和推崇“清”的艺术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维崧 词心 尊体 “为经为史” 雅化
下载PDF
骆鸿凯赋学刍论——以新发现的两部“辞赋史”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福轩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0,共8页
骆鸿凯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其以“小学”为文学,楚辞学、“文选学”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从新发现的大学辞赋讲义《辞赋源流》和《辞赋史》,探考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刊刻时间,并借此来观照骆氏对赋的起源、发展及... 骆鸿凯是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其以“小学”为文学,楚辞学、“文选学”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从新发现的大学辞赋讲义《辞赋源流》和《辞赋史》,探考其成书过程、内容及刊刻时间,并借此来观照骆氏对赋的起源、发展及其句法、音义的系统认识,在当时古体文学批评的大背景下辨析其对辞赋批评的继承和发展,略窥骆鸿凯学术研究的另一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鸿凯 《辞赋史》 《辞赋源流》 赋学观
下载PDF
周济寄托说与清代词学的成熟 被引量:2
3
作者 伏涤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 ,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 ,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 ,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 ,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 ,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 周济提出词“非寄托不入 ,专寄托不出”,他既推尊词的意格 ,同时又充分注重词的词体特征 ,在词寄托说的基础上 ,他提出“词亦有史”的著名观点。周济词论虽滥觞于朱彝尊张惠言之说 ,却对之作了本质性的超越 ,周济之后诸词家虽对周氏之说有所增补 ,但总体说来并未超出周氏词论的逻辑框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济 词论 寄托说 词史观 清代词学
下载PDF
夏承焘词史观与词史建构评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67,共22页
夏承焘的词史观与词史建构,是其词学研究与词体创作两方面实践的产物。夏氏词史观以力破婉约正宗论为基本特点,打破千年以来词史的定局,从更大的文学史与文体背景上论词史,对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多有辨析。其中对常州词派词史观的反... 夏承焘的词史观与词史建构,是其词学研究与词体创作两方面实践的产物。夏氏词史观以力破婉约正宗论为基本特点,打破千年以来词史的定局,从更大的文学史与文体背景上论词史,对传统的婉约、豪放两分法多有辨析。其中对常州词派词史观的反思、对文人词个体抒情传统的揭示、对诗词界限的辩证思考、不破词体、不诬词体等观点,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夏氏词史观与词史建构融会新旧,也反映了二十世纪复杂多变的学术背景,但始终坚持学术自身的立场,在二十世纪词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此后的词史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今后的词史建构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承焘 词学 词史观 词史建构
下载PDF
胡适词史观探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惠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1期34-38,共5页
胡适词史观的基础有两个 :一是文学进化论 ;一是文学形式起于民间 ,死于文人的循环论。其词史观在宏观上基本符合实际。
关键词 胡适 词史 文学观 影响
下载PDF
圆融而通达睿智而明澈——唐圭璋先生谈唐宋词
6
作者 钱锡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8-34,共7页
本文根据杨海明先生保存的唐老当年给研究生讲课的实录整理而成,主要将唐老论述唐宋词的部分予以介绍。一是词史观,唐五代突出温庭筠的地位,北宋并列小令和慢词双线发展,南宋强调辛弃疾、姜夔和吴文英三家分鼎的格局;二是词学观,对张炎... 本文根据杨海明先生保存的唐老当年给研究生讲课的实录整理而成,主要将唐老论述唐宋词的部分予以介绍。一是词史观,唐五代突出温庭筠的地位,北宋并列小令和慢词双线发展,南宋强调辛弃疾、姜夔和吴文英三家分鼎的格局;二是词学观,对张炎《词源》、李清照《词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等词论中的不实之见予以拨乱反正;三是词作论,重视对词的文本分析,抓住直觉之感受、采用比较之方法,探究其异同和高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圭璋 唐宋词 词史观 词学观 词作论
下载PDF
党史与文学的“肝胆相照”——评常勤毅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
7
作者 牛殿庆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60-63,共4页
常勤毅的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是一本以文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或者说是站在文学史与党史的交叉点上来研究文学的学术专著。该书被认定为与中共党史"配套"且十分重要的"辅助教材&qu... 常勤毅的新著《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是一本以文学的视角来解读中共党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或者说是站在文学史与党史的交叉点上来研究文学的学术专著。该书被认定为与中共党史"配套"且十分重要的"辅助教材"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该书的探索和尝试更表现在作者站在党旗背景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些作家比如蒋光慈等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勤毅 《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 中共党史 文学视角 毛泽东 蒋光慈
下载PDF
俞平伯词史观的渊源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狭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狭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吸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平伯 词史观
下载PDF
解构与建构——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观 被引量:2
9
作者 肖礼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93-98,共6页
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历史观,有历史的发展过程:青年毛泽东主要直观解构旧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的历史解构观进入了辩证否定阶段;同时,毛泽东从实际斗争需要出发,开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构,完成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确立。但是,毛... 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历史观,有历史的发展过程:青年毛泽东主要直观解构旧历史观;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的历史解构观进入了辩证否定阶段;同时,毛泽东从实际斗争需要出发,开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构,完成了辩证唯物史观的确立。但是,毛泽东晚年的历史观出现了二元对立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诗词 历史观 解构 建构
下载PDF
赵尊岳词论研究
10
作者 郝文达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6-43,共8页
赵尊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词人、词学家,曾师从况周颐学词、治词达十年之久,为他的诗词创作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著作丰富,交游广阔,曾参加多个词学社团,与当时诗词名家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等人倚声相和,探讨词学。赵尊岳的词论在况氏... 赵尊岳是民国时期重要的词人、词学家,曾师从况周颐学词、治词达十年之久,为他的诗词创作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著作丰富,交游广阔,曾参加多个词学社团,与当时诗词名家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等人倚声相和,探讨词学。赵尊岳的词论在况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明词并不疲芜,并在考察历代创作的基础上创作了《填词丛话》一书,形成了系统的词体观、鉴赏论与作词法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尊岳 词论 《填词丛话》 词体观 词史观 作词法批评
下载PDF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
11
作者 戴斌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22-26,共5页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创作主体论、创作特征论以及词史地位论。在创作主体论维度,词论家们肯定苏轼的才华与品行,并为苏轼之误进行辨正。在创作特征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和词作... 金代词话批评视野下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创作主体论、创作特征论以及词史地位论。在创作主体论维度,词论家们肯定苏轼的才华与品行,并为苏轼之误进行辨正。在创作特征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和词作的创作技巧进行论析。在词史地位论维度,词论家们主要从学者品评和词体发展两个方面论评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金代词话对苏轼的论评从不同的视角将人们对苏轼的认识进行了深化与完善,为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词话 苏轼论 创作主体 创作特征 词史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