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1
作者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时间观 说一切有部 三世 因果
下载PDF
由朱子论“钦”观其“尧舜之道”
2
作者 魏子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了挑战佛道的圣人观,朱子以“敬”字阐释《尚书》“钦”字,以实现其对“尧舜之道”理学圣人观的构建。从工夫修养看,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从体用关系看,朱子认为以“钦... 为了挑战佛道的圣人观,朱子以“敬”字阐释《尚书》“钦”字,以实现其对“尧舜之道”理学圣人观的构建。从工夫修养看,朱子认为持守“钦”方看得道理尽,指出佛老工夫论过于关注心地、忽略现实的缺失问题。从体用关系看,朱子认为以“钦”体“明”用,反对佛老以“静”释“敬”,以致发展出体用殊绝之弊。从圣贤境界看,朱子认为尧之德“钦”是第一个字,而佛老自谓光明,实是扰乱人伦。总体而言,朱子对“钦”的理学阐释,旨在揭示儒家与佛老何者为本,批判其持敬工夫、敬之本体及光明境界,敞开了程朱理学视域下的“尧舜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朱子 三教辩证 圣人观
下载PDF
学术与政治:双重视野下的章太炎孟子观
3
作者 王晓洁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7,160,共10页
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如何重整传统文化资源来抵御西学的入侵,是有识之士面临的共同问题。尊荀抑孟是章太炎研究先秦子学,彰显自己经世用心时的整体立场。受制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章太炎认为孟子以道德介入政治的路径... 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如何重整传统文化资源来抵御西学的入侵,是有识之士面临的共同问题。尊荀抑孟是章太炎研究先秦子学,彰显自己经世用心时的整体立场。受制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章太炎认为孟子以道德介入政治的路径过于理想化,无法切中现实之弊,不如荀子的政治治理思想务实、理性而有效验。因此,相比于其他诸子,对孟子的研究是章太炎学术思想中极为薄弱的部分。尽管如此,章太炎还是通过以佛解孟的方式对孟子人性论进行诠释,以外道的“神我”来诠释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这一命题,鲜明地体现了他在近代学者中比较独特的研究方式与学术特点。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的思想观点亦有学术和政治两方面的用心,并经常因为二者之间的张力而使得其前后言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与政治 章太炎 以佛解孟 孟子观
下载PDF
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4
作者 张永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中国佛教 传统劳动观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马礼逊的中国佛教观
5
作者 郑静吟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62-69,156,共9页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 首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通过对中国佛教教义与实践的素描与刻画,向西方人传递了他的中国佛教观。他认为,中国佛教本质上是“伪宗教”,僧人不过是诵经念佛等仪式的表演者,僧俗二众皆堕入了虚妄的偶像崇拜之中,大部分中国人如同“没有牧羊人看护的羊群”,亟待基督耶稣的拯救。虽然马礼逊的观察视野多局限于民间佛教,但恰恰是其形塑的中国形象影响了西方人看待中国的眼光,这在广义上从属于西方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佛教观 中国形象 《华英字典》 《马礼逊回忆录》
下载PDF
Solitary String and Elegant Melody: Master Taixu's Theory on Buddhism and Society
6
作者 HE Rong 《The Voice of Dharma》 2021年第2期29-44,共16页
Master Taixu(太虚, 1890-1947) was an eminent monk of modern China, and is well-known for his passionate appeal for a fundamental reform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renjian fojiao... Master Taixu(太虚, 1890-1947) was an eminent monk of modern China, and is well-known for his passionate appeal for a fundamental reform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renjian fojiao 人间佛教, meaning Buddhism in human life).” While being well ver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Buddhist thought, he also embraced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Historical documents show that he was also familiar with the new currents of European sociology of the day and he had developed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sociology within his voluminous works. By combing through Master Taixu’s ideas such as a call for the creation of a new system of work ethic based on Buddhist values and a new kind of Buddhist “Realism” with the goal of helping to reform society and modernize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sociological study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secular society based on his social theory, thus establishing that Master Taixu was an important pioneer of interpreting modern soc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dd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ter Taixu buddhism’s view of society Buddhist work ethic Chinese buddhism
原文传递
浅淡佛教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梅 林艳芳 张超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75,79,共3页
论述了佛教缘起观的基本内容及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从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四塔五蕴"复合、离散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实质内涵,以及"四塔五蕴"理论对临床的指... 论述了佛教缘起观的基本内容及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从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四塔五蕴"复合、离散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实质内涵,以及"四塔五蕴"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健康和疾病进行了理性阐述,为傣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起观 傣医学 生命观 疾病观 防治观
下载PDF
原始佛教“因缘”义考察——以四《阿含经》为中心 被引量:3
8
作者 邱高兴 费东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32,共6页
"因缘"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原始佛教经典四《阿含经》中有对该理论的详细论述。对佛教因缘概念的内涵与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缘"概念来源于对人生现实的观察,同时又最先应用于人生而成为因果报应... "因缘"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原始佛教经典四《阿含经》中有对该理论的详细论述。对佛教因缘概念的内涵与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缘"概念来源于对人生现实的观察,同时又最先应用于人生而成为因果报应法则,体现了佛教的一个基本伦理与价值原则;另一方面,原始佛教以十二因缘的链条具体地说明了因缘的内容,揭示了人生的缘起过程,展现了佛教致思的一个基本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含经》 因果报应 十二因缘 原始佛教
下载PDF
具身认知:佛学的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石文山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0年第5期15-19,共5页
作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有关各方的研究者却都未能给予很好的说明。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于... 作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新兴研究范式,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于身体是什么以及身体如何影响认知等问题,有关各方的研究者却都未能给予很好的说明。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藉由禅修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基于身体方案的"准"具身认知的素材;其"心色不二"的蕴积身体观,"根"、"尘"、"识"相互缘起的认知观以及独到的"第一人称研究方法"(禅观)等,对于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蕴积”身体观 “缘起”认知观 佛教
下载PDF
试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红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 研究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一方面应从自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准则出发,开出生态文化观念的新维度;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大乘佛教的人间关怀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吸取西方生态文化观念关注现实、谋求现实解决途径的主体精神。佛教生态观的建构应以佛教缘起论为理论基石,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俗谛(现实层面)和真谛(精神层面),在当前应着重关注前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佛教缘起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生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生态观 缘起论 整体论 无我论 生命观 净土观
下载PDF
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龙永干 凌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93,106,共5页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佛家文化 东方情结 地域文化观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宫泽贤治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以《要求繁多的餐馆》为中心 被引量:6
12
作者 邹菊云 肖凤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宫泽贤治的作品《要求繁多的餐馆》是一部风格诡异、寓意深刻的童话,它充分体现了贤治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贤治认为:宇宙间的鸟类野兽、树木花草、山川、人类,都是宇宙大生命体的一员,拥有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生命应相互依存,和平... 宫泽贤治的作品《要求繁多的餐馆》是一部风格诡异、寓意深刻的童话,它充分体现了贤治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贤治认为:宇宙间的鸟类野兽、树木花草、山川、人类,都是宇宙大生命体的一员,拥有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生命应相互依存,和平共处;文明开化与自然保护应相辅相成。家乡岩手县独特的风土、大乘佛教的宇宙观、文明城市东京的生活体验是上述自然观形成的三大要素。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贤治的自然观更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泽贤治 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 文明开化 自然保护 大乘佛教
下载PDF
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3,共8页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佛教世俗化 唐代女性 婚姻家庭观
下载PDF
试论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艳芬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1,共6页
佛教有着独特的自然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这种蕴涵着丰富生态审美智慧的自然观以缘起论、依报说和众生平等、无情有性说为基础,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影响深远。受佛教自然观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影响,许多佛教僧徒和崇佛诗... 佛教有着独特的自然观,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这种蕴涵着丰富生态审美智慧的自然观以缘起论、依报说和众生平等、无情有性说为基础,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影响深远。受佛教自然观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影响,许多佛教僧徒和崇佛诗人都做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谐,达到了诗意栖居的境界。佛教自然观中有很多生态文化资源,为我们建设生态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自然观 生态审美智慧
下载PDF
林希逸的佛教观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晚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49,共7页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 南宋末期理学名儒林希逸,在宋代士大夫参禅的背景下,与佛门缘分稠密,他既与多位僧人多层次往来,又热心佛事,大量引佛禅入诗文,思想上有深深的佛禅思想烙印。但是,他坚守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的身份,明确表示不崇信佛学,他将自己的思想根基明确定位为儒学。这种矛盾既体现了士大夫对平衡心理的诉求,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佛教观 禅宗 南宋 士大夫
下载PDF
“五四”作家与佛教 被引量:7
16
作者 哈迎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0-94,共5页
“五四”作家之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方面的原因 ,亦与传统价值系统的解体密切相关。近佛一方面使“五四”作家入世不忘出世 ,积极中隐含着消极 ;另一方面佛教中的自贵其心、不依... “五四”作家之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以及文学方面的原因 ,亦与传统价值系统的解体密切相关。近佛一方面使“五四”作家入世不忘出世 ,积极中隐含着消极 ;另一方面佛教中的自贵其心、不依他人的精神追求 ,静观默照、直觉顿悟的禅宗思维以及明智通达、理而有情的慈悲境界也对他们的人格塑造、文化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苦空观 禅宗诗学 信仰
下载PDF
美学苑囿一洞天——2002年国内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巡礼 被引量:1
17
作者 皮朝纲 刘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4,共10页
在2002年的中国美学研究苑囿中,宗教美学思想研究呈现出它的独特风貌。道教美学研究显得特别活跃,佛教美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基督教(天主教)美学和伊斯兰教美学的研究也有新的收获。
关键词 宗教美学 研究 综述 佛教 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伊斯兰教
下载PDF
佛教与敦煌信众死亡观的嬗变——以隋唐宋初敦煌写经题记为中心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青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9,共7页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 死后世界是每个民族和文化共同关心和探讨的话题。佛教传入中国后,着力宣扬业力果报和六道轮回,深刻冲击了中土人生一世、魂归墓穴和羽化升天原有的认识,三世六道轮回成为信众思考逝后世界的新模式。为拯救亡灵于恶道,由原先为亡者陪葬实物这种重视物质的救济,转变成为拯救灵魂而做种种功德,抄写佛经即是其中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佛教 抄经 轮回 死亡观 死后世界
下载PDF
儒、释、道的诚信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树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0-154,共5页
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佛教和道教。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由于种种原因,均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儒家诚信观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仅限于道德层面的构筑,而缺乏制度化建设,仅限于一... 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其中起作用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佛教和道教。儒、释、道三家的诚信观,由于种种原因,均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儒家诚信观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仅限于道德层面的构筑,而缺乏制度化建设,仅限于一般地道德说教,而缺乏强而有力的社会制约机制。佛教和道教的诚信观,由于适用人群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在宗教领域内流行,加之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使其诚信说教也具有了某种神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道教 诚信观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义的学术史观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6,共3页
《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不是出于门户之见,而是由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黄宗羲主张打破学术门户,在明末清初阳明心学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背景下,亟辩儒释界限,力主心学非禅学,反对人们将王门后学的禅学流弊加在阳明头上,并细... 《明儒学案》不为李贽立学案,不是出于门户之见,而是由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所决定的。黄宗羲主张打破学术门户,在明末清初阳明心学成为众矢之的的学术背景下,亟辩儒释界限,力主心学非禅学,反对人们将王门后学的禅学流弊加在阳明头上,并细致区分了王学末流的学术归属,认为有儒学中夹杂禅学,但仍为儒学者;有失却儒学本质,归于禅学者。李贽是极端“狂禅”,且落发为僧,其学术已失儒学本质,被黄宗羲划归禅学,从而在总结明代儒学发展的《明儒学案》中悄然隐去了李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儒学案》 黄宗羲 李贽 学术史观 儒学 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