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ise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ty of East Asia: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 of“Virtuous Wives and Worthy Mothers”in China and Japan
1
作者 HE We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9期500-516,共17页
This year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and forward to the future,we realize modernity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that not on... This year mark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and forward to the future,we realize modernity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that not only China and Japan,but the whole East Asian reg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China and Japan are both within the“Circle of Confucius Culture”and are both modern latecomer countries.As they were coerced by western countries to enter the modern age,they shared multiple common features.An explo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respective rising of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discuss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an important method of the course of the embodiment of east-Asian women into modernization drives.With regards to conclusion,entering the modern age,Chinese and Japanese intellectuals reshaped the female gender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value system,and knowledge structure by advocating the idea of“virtuous wives and worthy mothers”education.In the concept of virtuous wives and worthy mothers in East Asia,the Confucian ethics of“docility and virtue”is the soul,and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serves this core value.On the other hand,in the course of localization in China and Japan,this imported concept from the West has encountere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historical f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education modernity china JAPAN virtuous wives and worthy mothers
下载PDF
Tradition, Revolution and Gender: An Analysis of Wife-Initiated Divorce in North China's Revolutionary Bases from 1941-1949
2
作者 Pei Jiang Wei Wa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6年第1期66-92,共27页
During the 1940s,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bases in North China experienced a sharp increase in divorces in which wives cast off their husbands. This was due in great part to the promulgation of a series of... During the 1940s,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bases in North China experienced a sharp increase in divorces in which wives cast off their husbands. This was due in great part to the promulgation of a series of marriage regulations and to the Party's extensive mobilization of women. Examining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domains in terms of changes affecting tradition, revolution, and gender,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ways that marriage transformation intertwined with national wars, political changes, and gender liberation. Our analysis reveals that marriag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d a severe crisis as traditional needs and new longings, such as marriage freedom, wartime needs, and the stability of rural traditions, family,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tersect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carried out successive adjustments in marriage policies as they affected women. With Party support, the paradigm of "wives divorcing husbands" became de facto marriage policy in order to adapt to resolve conflicts between emotions and the law a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society and military stability. Seeking to shake off the traditional "oppression-liberation" paradigm, th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ries to combine the study of female existences, marriage, and the relevant emotions with rural tradition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wartime China, so as to explain the changes in women's marital status and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so-called liberation in wartime revolutionary bases in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olutionary bases north china mobilization of women marriageordinance wife-initiated divorce GENDER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the Foot Binding Culture: The Female Body and Politics in Regions Govern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3
作者 Jiang Pei Wang Wei Gao Xia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0年第3期408-434,共27页
Since 1949,Chinese mainland historians and creators in film and television,novels,and reportage have continued to shape the heroic image of female groups in the base area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during th... Since 1949,Chinese mainland historians and creators in film and television,novels,and reportage have continued to shape the heroic image of female groups in the base area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y participated in production,women's mobilization,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political order Tike men.55 They pursued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marked by freedom of marriage,and also participated in regional guerrilla warfare to combat the Japanese puppet army"as men."However,in the remote villages of north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t was not common for women to unbind their feet.In wartime,most women over twenty years of age were forever left with the"three-inch golden lotus"(sancun jinlian)feet.The damage of the war accelerated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CPC's emancipation concepts and policies and presented them with an opportunity to actively implement them.The experience of survival drastically changed traditional aesthetics,ideas,and customs related to women.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the war;women began to go out of their hom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k of the Women's Salv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Youth Salvation Association,and a group of women achieved marriag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form of"divorce her husband"(qi xiu fu).Due to pressure,women carried more physical and mental responsibilities,faced insufficient advocacy for their rights,and the aesthetics and mentality of womanhood underwent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t binding foot unbinding "divorce her husband" rural women north china base area the Anti-Japanese War
原文传递
传统、革命与性别:华北根据地“妻休夫”现象评析(1941—1949) 被引量:17
4
作者 江沛 王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36,共12页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政治变革、性别解放等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妻休夫"现象所呈现的婚姻自由诉求、抗战需要与乡村习俗、家庭与社会稳定需求间的颉颃,使各地中共政权在实际操作中陆续调整女性婚姻政策,从支持"妻休夫"重新转变为以维护稳定为主的婚姻政策,以适应情与法冲突下乡村社会实态和军心稳定需要。通过跳出传统的"压迫-解放"框架,将各根据地乡村女性的存在、婚姻、情感的多重考察与乡村传统、民族战争、革命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客观阐释战时华北各根据地女性婚姻变革及妇女解放的实态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根据地 妇女动员 婚姻条例 “妻休夫”现象 性别
下载PDF
妇女解放政策与乡村社会传统——兼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妇女生活的重构 被引量:2
5
作者 曲晓鹏 邵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抗战时期,中共在重构华北根据地的妇女生活进而解放妇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妇女解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乡村妇女的命运,妇女被解放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家庭格局和传统的两性关系,加速了... 抗战时期,中共在重构华北根据地的妇女生活进而解放妇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妇女解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乡村妇女的命运,妇女被解放并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家庭格局和传统的两性关系,加速了乡村社会封建秩序的瓦解进程。与此同时,妇女解放政策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乡村社会传统的抵制和阻碍,中共政权的宏观政策适时地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妇女解放政策和乡村社会传统之间呈现出多重互动、上下交错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统 妇女解放 华北抗日根据地
下载PDF
妇救会与中共婚姻变革的实践——以华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岳谦厚 王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8,共8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各根据地相继建立妇女群众组织"妇救会",广大妇女在妇救会带领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并走上革命道路。妇救会运用各种方法宣传新婚姻观、调解家庭纠纷,切实深入到妇女群众中,为将妇女从旧式婚姻中解放出来做... 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各根据地相继建立妇女群众组织"妇救会",广大妇女在妇救会带领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并走上革命道路。妇救会运用各种方法宣传新婚姻观、调解家庭纠纷,切实深入到妇女群众中,为将妇女从旧式婚姻中解放出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局限性以及妇救会干部自身素质等因素,妇救会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影响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充分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救会 华北革命根据地 婚姻
下载PDF
中共的乡村妇女社会动员策略述评——以1946—1949年的华北解放区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成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78-82,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因应乡村妇女的特点与现实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在华北解放区的乡村地区确立了针对农村妇女开展社会动员的策略。通过物质利益的回馈,提升了妇女参与生产、支前的积极性;通过道德话语的运用、妇女集体心理的启发以及胜利氛... 解放战争时期,因应乡村妇女的特点与现实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在华北解放区的乡村地区确立了针对农村妇女开展社会动员的策略。通过物质利益的回馈,提升了妇女参与生产、支前的积极性;通过道德话语的运用、妇女集体心理的启发以及胜利氛围的营造,破解了妇女支前、参战的思想惰性与顾虑;通过妇女形象的重塑与传播,为乡村妇女树立了可供模仿的典型。借助形式多样的动员技术和策略,中共得以将乡村妇女纳入战争动员体系的运行轨道之中,推动了解放区的生产建设,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并为解放战争最终走向胜利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解放区 乡村妇女动员 物质激励 道德话语 妇女形象
下载PDF
第4届女足世界杯中、日、朝3国足球队技、战术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金青云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3-65,共3页
通过对第 4届FIFA女足世界杯赛中、日、朝 3支球队的技战术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揭示中、日、朝三国足球队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
关键词 足球队 女足 战术分析 世界杯赛 技战术 共性特征 差异
下载PDF
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志永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80-84,共5页
新中国建立后,在革命余波和社会改造大潮的冲击下,华北农村传统家庭关系模式发生了缓慢而广泛的变迁。妇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权,普遍提高了家庭地位,父权意识和男权支配地位趋于弱化,传统家庭关系开始向现代家庭关系过渡。虽然这种... 新中国建立后,在革命余波和社会改造大潮的冲击下,华北农村传统家庭关系模式发生了缓慢而广泛的变迁。妇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权,普遍提高了家庭地位,父权意识和男权支配地位趋于弱化,传统家庭关系开始向现代家庭关系过渡。虽然这种变迁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但它为以后妇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华北农村 妇女家庭地位 男女平等
下载PDF
传统、革命与性别视域下的妇女教育——以华北乡村(1937-1949)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微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6-92,共7页
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推行妇女教育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期间充斥着革命与传统的博弈。各级政权紧密结合实际,对妇女教育的相关政策与执行方式进行调整。妇女教育的大力推行,一方面使乡村女性获得了解放与改变生命轨迹的契机;另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推行妇女教育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期间充斥着革命与传统的博弈。各级政权紧密结合实际,对妇女教育的相关政策与执行方式进行调整。妇女教育的大力推行,一方面使乡村女性获得了解放与改变生命轨迹的契机;另一方面也令中国共产党及其颁行的各项政策在基层社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教育 华北乡村 革命
下载PDF
论近代华北妇女家庭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振国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5-98,共4页
妇女家庭观念变化是研究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变化的一种途径。近代华北地区的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社会参与观念、家庭财产支配观念受到资本主义冲击,从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中逐渐开始挣扎,甚至摆脱。近代华北妇女的家庭观念转变是在浓重的... 妇女家庭观念变化是研究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变化的一种途径。近代华北地区的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社会参与观念、家庭财产支配观念受到资本主义冲击,从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中逐渐开始挣扎,甚至摆脱。近代华北妇女的家庭观念转变是在浓重的封建伦理笼罩下进行的,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陆的逐渐渗透过程也是近代整个中国妇女家庭观念转变、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缩影。同时,由于受地域、人口素质等因素影响,这种变迁是曲折而漫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妇女 家庭观念 婚姻观念
下载PDF
从夫妻关系看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立柱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5-100,共6页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以经济与人格上存在依附关系、地位上不平等、感情上冷漠为特征的乡村家庭传统夫妻关系受到冲击,以平等、互尊、互爱为特征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出现。夫妻关系的上述变化,折射出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以经济与人格上存在依附关系、地位上不平等、感情上冷漠为特征的乡村家庭传统夫妻关系受到冲击,以平等、互尊、互爱为特征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出现。夫妻关系的上述变化,折射出华北抗日根据地乡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凸显着乡村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乡村家庭 夫妻关系 妇女家庭地位 婚姻自由
下载PDF
侵华日军对华北地区妇女的性暴行犯罪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苏苏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1年第1期66-73,共8页
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广大妇女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疯狂的性暴力迫害。华北作为除东北地区外最大的沦陷区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同时也是战事最频繁、敌我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战略地位及其特殊残酷的... 日本侵华战争中,中国广大妇女遭受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疯狂的性暴力迫害。华北作为除东北地区外最大的沦陷区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同时也是战事最频繁、敌我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战略地位及其特殊残酷的战争环境,伴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地区妇女的性暴力、性奴役犯罪极其普遍,大量无辜妇女遭到强奸、轮奸、凌辱和杀戮,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迫害。侵华日军对华北广大妇女犯下的强奸和性奴役罪行,是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指挥、组织、纵容下的集体犯罪,是一种国家犯罪。这种罪恶不仅给受害者本身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带来了极其严重和恶劣的社会后果。这是日本侵略者永远都逃脱不掉的历史罪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 华北地区妇女 性暴力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丧偶妇女再嫁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立柱 郑皓予 《保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3-48,80,共7页
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前,丧偶妇女再嫁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相关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国共产党政权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令、开展舆论宣传、援助丧偶妇女再嫁行为、惩处侵犯丧偶妇女再婚权益者等路径,保障丧偶妇女... 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前,丧偶妇女再嫁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相关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中国共产党政权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令、开展舆论宣传、援助丧偶妇女再嫁行为、惩处侵犯丧偶妇女再婚权益者等路径,保障丧偶妇女相关权益,改善丧偶妇女再婚状况。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习惯的影响,丧偶妇女再嫁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保障妇女权益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乡村婚姻 丧偶妇女再嫁 妇女权益 妇女解放
下载PDF
“以丰腴为美”的唐代仕女画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满星 《唐都学刊》 2008年第2期19-22,共4页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给文化的交融带来契机。绘画艺术在此时也与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达到高峰,创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以...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给文化的交融带来契机。绘画艺术在此时也与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达到高峰,创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以丰腴为美"时代特征。这一风尚的形成有着生活安定、国力强盛作为社会基础,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是胡化风气浸淫下的审美时尚的一个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女画 胡化 审美
下载PDF
明代华北烈女群地域分布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海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98-100,共3页
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烈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烈女的形成战乱因素据主导,节妇则更多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 华北烈女 地域分布
下载PDF
北美明清妇女文学研究的理论策略
17
作者 梁晗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67,共7页
北美汉学界对中国明清时期女性写作活动的关注覆盖了女性书写的表情方式、叙事方式和性别表述等方面。该领域研究的兴起,离不开西方世界各种思潮的涌动。同时,中西女性文学环境和女性形象本质上的差异,也是引起汉学界对明清女性书写兴... 北美汉学界对中国明清时期女性写作活动的关注覆盖了女性书写的表情方式、叙事方式和性别表述等方面。该领域研究的兴起,离不开西方世界各种思潮的涌动。同时,中西女性文学环境和女性形象本质上的差异,也是引起汉学界对明清女性书写兴趣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明清妇女著作 理论策略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反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8
作者 郑立柱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9-95,共7页
抗战之初的华北乡村,家庭暴力主要以妇女普遍遭受虐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反对虐待妇女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反对家庭暴力的主旋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前期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行政手段强力制止;后期,则大力倡导"和... 抗战之初的华北乡村,家庭暴力主要以妇女普遍遭受虐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反对虐待妇女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反对家庭暴力的主旋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前期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行政手段强力制止;后期,则大力倡导"和睦家庭"建设,引导妇女参加生产,以迂回方式抑制家庭暴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提高了妇女地位,减少了妇女受虐悲剧的发生,对当今社会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庭也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反家庭暴力 妇女
下载PDF
传统、革命与性别:华北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妇女的动机与顾虑考察
19
作者 王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华北解放区土改运动展开时,乡村妇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现实的利益考量与实际之需让她们振臂高呼、积极涌入革命潮流;革命与传统的藩篱、政党政策的偏差以及自身所需的未满足又令她们犹豫不决、消极应付,甚至公然抗拒。为解决这些问... 华北解放区土改运动展开时,乡村妇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现实的利益考量与实际之需让她们振臂高呼、积极涌入革命潮流;革命与传统的藩篱、政党政策的偏差以及自身所需的未满足又令她们犹豫不决、消极应付,甚至公然抗拒。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共及其领导的华北解放区各级政府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从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入手,解除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身份建构和树立典型来增强妇女的自信心、提高她们的阶级觉悟。通过以上举措,最终促使华北解放区广大乡村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解放区 乡村妇女 土改运动 阶级觉悟 身份建构
下载PDF
论明代华北妇女贞节观的发展与嬗变
20
作者 郭海东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0-12,共3页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 明代华北地区贞节观念的形成经历了辽、金、元时期的积淀,虽然目的同为激劝风俗,但明以前妇女贞节观与明代有甚大区别。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色,这与当时重要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同时也受当地忠烈风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华北列女 地域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