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conomic Factors of Utilizing the Salt of Sichuan to Purvey Chu and the War of Aid to Hubei
1
作者 Zhang Yiwen 《Economics World》 2023年第3期150-154,共5页
The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takes place after modern China.It is an essential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alt industry that Sichuan salt supplies to Hubei.Sichuan salt jumped out of the original sales ran... The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takes place after modern China.It is an essential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alt industry that Sichuan salt supplies to Hubei.Sichuan salt jumped out of the original sales range,sold in Hubei.Since then,Hubei has become the most essential selling place of Sichuan salt,which continues to affect the economy of Sichuan.The War of Aid to Hubei was an inter-regional war in the warlord era.In order to realize“Local governance of Hubei”,the exploiting warlord Wang Zhanyuan was expelled.Sichuan chose to send troops,which economic factors are significant.Mainly,the Sichuan sal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t.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we can see that the economic factors in modern times occupy an essential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of warlords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ilizing the salt of Sichuan to purvey chu the war to aid Hubei ECONOMY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hu-Han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2
作者 Tang Shengju Wang Yux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8-302,共5页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u- Han culture,presenting some clea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Han culture like valuing ritual,grandeur,humanist spirit of enterprising and pursuing no...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u- Han culture,presenting some clea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Han culture like valuing ritual,grandeur,humanist spirit of enterprising and pursuing novelt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folk dance in Xuzhou,and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with Chu-Han cultu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reate Chu-Han brand culture,to build dialogue mechanism with folk dancing culture in Xuzhou,to make connection with Chu- Han culture industry,and to fully expres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dance then in this area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徐州 舞蹈 民间 地域特色 人文精神 文化产业 艺术特色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in Som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3
作者 Zheng Haigang Yang Yuanyuan +3 位作者 Yao Daquan Zhao Peng Gong Xicheng Shen Xiaoq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4期513-526,共14页
Earthquak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at f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s in Shandong,focusing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The non-tectonic ... Earthquak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at f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s in Shandong,focusing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The non-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were distinguished at the site of the Shang Dynasty ruins at Daxinzhuang in the Jinan suburbs. In Longshan,sand vein-filled crack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cultural layers of the Chengziya site,Zhangqiu City. Sand veins on the trench wall and sand tubes at the trench bottom were found densely distributed at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cultural layers,at Qinhuangtai site,Binzhou City. The tectonic and non-tectonic origin crack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city wall of the Site of Capital of State Qi,Linzi City. In Rizhao city,parallel distributed sand vein fracture groups were found in the cultural layer of Longshan-Warring States-Han Dynasty at Yaowangcheng site. Typical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city wal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State of Xue, Tengzhou City. The above natural deformation phenomena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ulture laye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s-Han Dynasties and before, and characterized by seismic sand-soil liquefaction traces,which indicate that these regions might have been in the seismic active episod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The above inference has been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data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dONG Archaeoseismology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han DYNASTY
下载PDF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henmingpu Site, Henan,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被引量:10
4
作者 HOU LiangLiang WANG Ning +3 位作者 Lu Peng HU YaoWu SONG GuoDing WANG ChangS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975-982,共8页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ndicate that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475-221 BC) to Han Dynasties (206 BC-220 AD), i.e., from rice-millet based agriculture to rice-millet-wheat based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iets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the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from human and animal bones at the Shenmingpu site (SMPS), Xichu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If some outliers (M34, M36, M102) were excluded, the mean δ13C value ((-16.7±0.8)‰, n=15) of humans in Hart Dynasties was dramatic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Warring States ((-12.7±0.8)‰, n=14), indicating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wheat, especially wheat, had been more widely popularized in Han Dynasties. Meanwhile, the range of 615N values of humans (6.6‰-9.3‰) in Hart Dynasties wa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e Warring States (6.2‰-10.4‰), suggesting that the animal protein resources in human foods during Han Dynasties were more concentrated. The transition of human diets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SMPS were due to more stable society, the carryout of new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gri- cultural tools in Han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mingpu site the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ies C and N stable isotopes palaeodiet
原文传递
中国楚辞研究范式的开创与定型——从贾谊到王逸
5
作者 汤洪 李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69-76,共8页
汉代是千年楚辞学的开创期,为后世楚辞学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贾谊到贾逵,评价屈原或抑或扬的论争,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评屈格局;二是从刘安到王逸,他们奠定了《楚辞》注疏之学的主流道路;三是... 汉代是千年楚辞学的开创期,为后世楚辞学提供了基本研究范式。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从贾谊到贾逵,评价屈原或抑或扬的论争,影响后世两千余年的评屈格局;二是从刘安到王逸,他们奠定了《楚辞》注疏之学的主流道路;三是从司马迁到刘向,他们开启《楚辞》文献分类整理之路。梳理汉代楚辞学的开创与定型之路,是进一步探究楚辞学发展与演变脉络的第一步,亦是楚辞学史研究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楚辞 刘安 王逸
下载PDF
湖北荆州张大冢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6
作者 胡飞 闻磊 秦颍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金相显微镜对荆州市纪南镇雨台村张大冢战国墓地出土12件青铜器进行成分与金相分析。结果表明,12件青铜器分别为铅锡青铜、锡铅青铜和锡青铜3种材质,铅锡(或锡铅)青铜器普遍含铅量较高,青铜器多以铸造成形,铜盘均采用热锻加工技术。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的器物,其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张大冢墓地作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国下等级贵族家族墓地,出土青铜容器也多为素面薄壁,锈蚀较为严重,但其出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制作技术及机械性能均展现出战国中晚期楚国工匠已经拥有成熟的青铜合金、铸造以及加工技术,也揭示出当时工匠有意识地在青铜明器与实用器的合金技术上存在区别对待,为全面认识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都纪南城 张大冢战国楚墓 青铜器 合金成分 金相组织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7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战国秦汉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编织工艺研究
8
作者 黄天 周旸 龙博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纹理效果。在编织工艺上,两者都使用斜向穿绞编法。其中普通组各编线间的编结变化和排列顺序以2个经线数为循环,编线在各行编结时的状态与编线数的奇偶和第一行编结时各编线的编结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互绞编织物 战国秦汉 编织工艺 组织结构 纹理 格眼
下载PDF
战损古籍的修复研究——以明万历套印本《楚辞》修复为例
9
作者 杨林玫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明万历套印本《楚辞》因遭受“五三惨案”弹片洞入,导致其主要破损状况为书叶撕裂、缺损。由于战损古籍的修复案例在古籍修复研究中鲜少涉及,且本书纸张厚度、性能较为特殊,其纸张、破损情况都具有特例性,因此本文从补... 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明万历套印本《楚辞》因遭受“五三惨案”弹片洞入,导致其主要破损状况为书叶撕裂、缺损。由于战损古籍的修复案例在古籍修复研究中鲜少涉及,且本书纸张厚度、性能较为特殊,其纸张、破损情况都具有特例性,因此本文从补纸选配和修复方法的叠加上阐释其特殊性,以期为战损古籍的修复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修复 战争损伤 楚辞
下载PDF
马王堆汉墓服饰中的楚文化基因研究
10
作者 冯甘红 郑重 石丹丹 《纺织报告》 2024年第8期143-145,共3页
马王堆汉墓从发掘至今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宝贵的资源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介绍文化基因的概念,其次以楚文化基因为切入点,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特征进行内核性分析,结合服饰文化背景,挖掘文化内涵,全面且深入地分析马王堆汉... 马王堆汉墓从发掘至今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宝贵的资源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首先介绍文化基因的概念,其次以楚文化基因为切入点,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特征进行内核性分析,结合服饰文化背景,挖掘文化内涵,全面且深入地分析马王堆汉墓服饰,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楚服饰文化与汉服饰文化进行对比,为服饰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服饰 文化基因 楚文化
下载PDF
基于战国秦汉时期楚地漆器文创产品叙事性研究——以补妆包设计为例
11
作者 陈心怡 戴浩天 张智艳 《湖南包装》 202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以战国秦汉时期楚地的漆器日常用具为对象,探讨了其文创产品的叙事设计方法与实践。结合对文创产品与叙事设计内核与内容调研分析,提出将文创产品叙事设计分为艺术特征分析与设计实践两大模块。收集战国秦汉楚地漆器日常用具样本,通过... 以战国秦汉时期楚地的漆器日常用具为对象,探讨了其文创产品的叙事设计方法与实践。结合对文创产品与叙事设计内核与内容调研分析,提出将文创产品叙事设计分为艺术特征分析与设计实践两大模块。收集战国秦汉楚地漆器日常用具样本,通过图像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与文献研究法,从工艺特征、器型特征、纹饰特征3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具有制作工艺精美繁复、器型尺寸人机适用、装饰纹样抽象对比的特征。以叙事设计为切入点,提出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分为文创前期调研、确定叙事对象、构建叙事结构、转化叙事语言4个部分。以户外补妆包设计为例,将以女性为主的汉服爱好者作为目标用户,让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行为成为故事叙述的主要形式,实现叙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楚地 漆器日常用具 叙事设计 文创产品设计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传统吟诵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以汉代楚歌为例
12
作者 丁令悦 秦海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47-52,共6页
传统诗文吟诵历史悠久,诗歌作为乐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楚歌”是一种最具浓郁地域特征的歌诗文体,是楚汉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和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传统诗文吟诵历史悠久,诗歌作为乐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楚歌”是一种最具浓郁地域特征的歌诗文体,是楚汉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地位和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GIS)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的新技术手段,可实现具有跨学科的优势及良好的研究前景。通过整合汉代楚歌资料,基于GIS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汉代楚歌WebGIS数据模型,建立集汉代楚歌资料整合与管理、数据分析与专题地图制作、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知识服务系统,以直观方式展示汉代楚歌地理空间变化,为传统吟诵文化新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楚歌 GIS WEBGIS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2018年发掘简报
13
作者 胡春佰 格日乐图 +7 位作者 高兴超 王永胜 李倩 白苏日娜(绘图) 陈文虎(拍照) 朝力门(拍照) 施慧超(绘图) 孙斯琴格日乐(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8,共17页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明确进入西汉纪年的墓葬,证明了汉初秦昭襄王长城以东的福路塔墓地所在区域仍然在西汉王朝的控制之下。该墓地以秦文化为主导,但同时存在赵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和西戎人群相关的随葬品,对于研究多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路塔墓地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秦文化
下载PDF
楚辞之天象书写
14
作者 梁利栋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楚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天学传统,因而楚辞中有大量的天象书写。在巫文化和理性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屈原对天象的态度具有矛盾性,既在创作中大量运用神话化的天象,又在《天问》中质疑天文神话。楚辞之天象书写具有抒情性、象喻性,在遣词造句... 楚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天学传统,因而楚辞中有大量的天象书写。在巫文化和理性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屈原对天象的态度具有矛盾性,既在创作中大量运用神话化的天象,又在《天问》中质疑天文神话。楚辞之天象书写具有抒情性、象喻性,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影响了汉赋之天象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汉赋 天象书写
下载PDF
“狂夫”作为语词的内涵变化及文化意义
15
作者 叶昊宇 吴程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116-121,共6页
《汉书·晁错传》载“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根据现存文献,我们知道“狂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方相氏”职守,有“狂夫四人”,此“狂夫”是文化仪式中巫觋的辅助人员。在礼乐文化时代,“狂夫”还是“楚狂接舆”式的有极高文... 《汉书·晁错传》载“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根据现存文献,我们知道“狂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方相氏”职守,有“狂夫四人”,此“狂夫”是文化仪式中巫觋的辅助人员。在礼乐文化时代,“狂夫”还是“楚狂接舆”式的有极高文化素养和人格追求的文化精英。同时还出现了纯粹贬义的“狂夫”。到了秦汉时代,“狂夫”一词随着晁错的使用,发展出了臣子自谦自贬为“狂夫”的含义。这些内容丰富了“狂夫”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夫 《汉书·晁错传》 方相氏 楚狂接舆
下载PDF
四合飞阁、古韵新风——浅析宿州市埇桥区三馆一院项目设计策略
16
作者 邵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292-297,共6页
文章以宿州市埇桥区三馆一院项目设计为例,以宿州历史上的楚汉文化为设计源头,继承创新,分别从城市定位、设计理念、总体设计、建筑设计、内外装饰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分析,塑造了四合飞阁、古韵新风的城市文化建筑。
关键词 楚汉文化 承继创新 四合飞阁
下载PDF
战国楚将庄蹻入滇路线考
17
作者 罗进 全显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3-25,共3页
战国楚将庄蹻是史册记载中内陆开发云南边疆的第一人。秦楚争霸之时,秦军步步进逼,楚国郢都危在旦夕,庄蹻率军从郢都出发,长驱直入秦军后方云南昆明,开辟敌后根据地,缓解了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对于庄蹻入滇路线,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循... 战国楚将庄蹻是史册记载中内陆开发云南边疆的第一人。秦楚争霸之时,秦军步步进逼,楚国郢都危在旦夕,庄蹻率军从郢都出发,长驱直入秦军后方云南昆明,开辟敌后根据地,缓解了楚军正面战场的压力。对于庄蹻入滇路线,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循江”说和“泝沅”说。不过,无论是从成书时间来看,还是从作者治学态度来看,亦或是从当时秦楚双方战略形势和沅江通航情况来看,“循江”说比“泝沅”说更符合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楚将 庄蹻 入滇路线
下载PDF
徐州地区出土“北平园”“北平邑印”考
18
作者 刘聪 周波 邱永生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徐州地区考古发现“北平园”铭文及“北平邑印”印文,推测北平园、北平邑为陵园及陵邑。“北平邑印”印章发现于狮子山楚王墓,说明陵邑设置应早于墓主下葬年代。结合徐州地区已发现的“元园”“夷园”“文园”等材料及园邑设置规律推断... 徐州地区考古发现“北平园”铭文及“北平邑印”印文,推测北平园、北平邑为陵园及陵邑。“北平邑印”印章发现于狮子山楚王墓,说明陵邑设置应早于墓主下葬年代。结合徐州地区已发现的“元园”“夷园”“文园”等材料及园邑设置规律推断,“北平园”为刘邦祖父(曾祖父)的陵园,陵园位于今丰县或丰县周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山楚王陵 北平园 北平邑印 元园 汉皇祖陵
下载PDF
由戰國楚簡看《説文解字》形義分合的類型
19
作者 楊建忠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149-167,235,236,共21页
文章討論了戰國楚簡及古文字中“梪/■/樹、穜/種、御/馭”三組形義關係。由戰國楚簡等出土文獻知,“尌=■=樹”,許慎分“尌”爲動詞、“樹(■)”爲名詞;“穜、種”在出土文獻中爲異體,可同表“種子、種植”義,許慎分“穜”表種植、“... 文章討論了戰國楚簡及古文字中“梪/■/樹、穜/種、御/馭”三組形義關係。由戰國楚簡等出土文獻知,“尌=■=樹”,許慎分“尌”爲動詞、“樹(■)”爲名詞;“穜、種”在出土文獻中爲異體,可同表“種子、種植”義,許慎分“穜”表種植、“種”表種子;“御/馭”在商周時是不同的兩個字,有“使馬”義的是“馭”而非“御”,至戰國二字因聲符相同而相混,致“御”有“使馬”義,許慎以“馭”爲“御”之古文而合二爲一。以上三組例子形成形義分合的三種類型:“尌、樹”屬一字分化型;“穜、種”屬異體分化型;“御、馭”屬音近混同型。文章有助於漢語字詞關係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戰國楚簡 《説文解字》 形義分合 類型
下载PDF
《孙子兵法·形篇》札记——简本与十一家注本异文分析
20
作者 张涅 《孙子研究》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孙子兵法》是一部针对统帅和将军的军事著作,与统帅相关的属于军事战略思想,对将军而言的则是一系列具体的战术原则。《形篇》的旨意是对统帅讲“先为不可胜”的国防战略问题,汉简本“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正是这方面的认识,十一家注... 《孙子兵法》是一部针对统帅和将军的军事著作,与统帅相关的属于军事战略思想,对将军而言的则是一系列具体的战术原则。《形篇》的旨意是对统帅讲“先为不可胜”的国防战略问题,汉简本“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正是这方面的认识,十一家注本改为“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不妥。另在“动于九天之上”前加“善攻者”有误,其主语当为“善守者”。简本“无奇胜”,指统帅要从国家整体实力出发考虑问题,不能把胜利寄托在将军个人的谋略才能上,这与《势篇》指示将军在指挥作战时要“以奇胜”没有矛盾。在“胜”前有“称”,是对“胜”的限定,强调基于客观比较分析的实践理性精神。由此可见,十一家注本对于《孙子兵法》本旨有误读。当然,这也可谓阐释过程中的军事思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形篇》 汉简本 异文 国防守备 特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